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间充质干细胞(MSC)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潜能和损伤趋化的多能干细胞。在一定诱导条件下MSC可以分化为骨、软骨、肌肉和血管内皮等组织,常将其应用于组织修复和心肌缺血等其他缺血性疾病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中。由于MSC具有向肿瘤间质的"损伤趋化性",在过去的十几年,将其作为携带治疗基因的合适载体用于肿瘤治疗研究。而进一步研究发现趋化至肿瘤间质的MSC与肿瘤微环境相互作用可分化为血管内皮、血管周细胞等,或者通过旁分泌等各种机制对肿瘤血管生成产生影响。但是在不同的肿瘤模型中,MSC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存在争议,这篇综述旨在探讨影响实验结果的相关因素,综合分析认为:MSC可以促进肿瘤血管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修复肿瘤血管,这在针对肿瘤血管生成治疗尤其是联合其他治疗方法来治疗肿瘤显示出很大潜力。  相似文献   

2.
间充质干细胞MSCs(mesenchymal stem cells)与肿瘤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是近年来肿瘤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MSCs是一种多能干细胞,具有分化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纤维母细胞或肌肉细胞等多种间充质细胞的能力.MSCs在肿瘤细胞中表现出的归巢和转移能力为其成为潜在的抗肿瘤工具奠定了基础,MSCs转移到肿瘤细胞后参与重塑肿瘤微环境,并对其增殖、侵袭和转移等生物学行为产生重要影响.MSCs重塑肿瘤微环境后对肿瘤细胞的增殖究竟是促进还是抑制,相关文献报道有很大的争议.基于相关研究近况,主要综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bone marrow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参与重塑肿瘤微环境对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并就已知的分子机理做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3.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rmalstemcells,MSCs)是当前在多种组织再生和细胞治疗研究中被最广泛采用的一类干细胞。但如何诱导MSCs的体外高效扩增并维持其干性特征(stemness),从而为临床应用提供充足、优质的细胞源,是当前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中遇到的瓶颈问题。日益增多的研究表明,机体内干细胞的自我更新与分化受其所处体内微环境的紧密调控。因此,精确模拟干细胞在体内生长的微环境已成为提高干细胞体外扩增效率的重要策略。该文就近期研究中如何模拟干细胞生长微环境诱导MSCs体外扩增并维持干细胞特性的研究做一综述,为今后MSCs的高效扩增和推进临床运用与转化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HLA-G参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抑制作用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在活体肾移植供受者间的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R)中的作用机制,证明人白细胞抗原(HLA)-Ⅰ类分子HLA-G参与了MSC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从人骨髓中分离培养MSC,采用形态学观察及流式细胞术分析鉴定后,加入活体肾移植供受者间的MLR,观察MSC的HLA-G表达及对T细胞增殖的影响,淋巴细胞增殖实验采用MTT法。结果:MSC细胞表面和胞浆内均表达HLA-G,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表面HLA-G平均表达率为37.3%,胞浆内HLA-G平均表达率为65.1%,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可溶性HLA-G含量为18.9ng/mL。将MSC和培养上清液加入活体肾移植供受者间的MLR体系中,均使得T细胞抑制率增高;而加入HLA-G特异性抗体,MSC的抑制率降低。结论:MSC表面和胞浆内均有HLA-G表达,在其培养上清中检测到由MSC分泌的可溶性HLA-G5;MSC表达和分泌的HLA-G是其发挥抑制功能的关键因素之一。为MSC在预防器官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肥胖会导致包括癌症在内的多种恶性疾病。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过度肥胖会增加患乳腺癌的风险,并使患者的预后恶化。肥胖患者脂肪组织功能障碍的特点是白色脂肪细胞的肥大和增生。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是从白色脂肪组织中分离出来的一种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很强的增殖和分化能力。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作为乳腺癌潜在的肿瘤启动子,通过激活多种细胞内信号促进肿瘤进展和侵袭。然而,关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与乳腺癌细胞相互作用的报道并不一致,其可能的分子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探讨。该综述将重点总结近年来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影响乳腺癌进展的相关研究,以期为乳腺癌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bone marrow,HMSC-bm)易于体外分离、培养、扩增及外源基因的导入,肿瘤趋向性和低免疫源性等特点,近年来已成为肿瘤生物治疗理想的载体。该实验采用Transwell小室建立HMSC-bm与肺腺癌细胞A549非接触共培养体系,研究肿瘤微环境诱导3 d、7 d后分别传至第3代、第5代HMSC-bm相关生物学特性的改变。结果显示,随着共培养时间的延长及传代代次的增加,实验组HMSC-bm细胞形态逐渐发生显著变化;细胞生长曲线与周期检测结果发现细胞增殖速度逐渐增快,提示肺腺癌微环境诱导HMSC-bm分化,导致其形态、生长及增殖等生物学特性改变,具有向肿瘤转化的可能,但尚需进一步研究,为HMSC-bm的临床广泛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的全细胞抗原(WCAs)对于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移植瘤的预防接种作用,为发掘肿瘤免疫治疗提供新策略。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原代培养小鼠MSCs并以流式细胞仪鉴定,取3~5代MSCs细胞以15Gy X线灭活获取(Whole cell antigens,WCAs),以该抗原皮下接种于BALB/c小鼠(1次/3 d,共2周),获得免疫接种小鼠模型,对照组皮下注射同体积的PBS;为了方便示踪,以Lipofectamine TM 2000细胞脂质体转染绿色荧光蛋白(GFP),获得标记GFP-A549细胞株,皮下移植瘤株进行荷瘤,采用小动物荧光成像仪观察肿瘤生长;同时评估肿瘤直径并计算肿瘤体积,行Ki-67免疫组化染色初步分析肿瘤增殖能力。结果:肺腺癌GFP-A549细胞株皮下移植成功使小鼠荷瘤,实验组小鼠的肿瘤体积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P0.01),小动物荧光成像仪结果与解剖结果一致;实验组Ki-67的表达低于对照组。结论:本研究采用MSCs获得WCAs在荷瘤前对小鼠进行免疫刺激,发现其确实有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类能够自我更新、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近年来,有证据认为间充质干细胞是肿瘤组织中基质细胞的祖先,因此间充质干细胞微环境与肿瘤转移的关系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但间充质干细胞对肿瘤转移是促进还是抑制,目前的研究并不一致。我们简要综述了间充质干细胞参与肿瘤转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扩增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 UC-MSC)和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 BM-MSC),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比较。方法采用组织块贴壁法从足月胎儿脐带分离、纯化和培养h UC-MSC,健康成人骨髓肝素抗凝后,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和培养h BM-MSC;用倒置显微镜观察两种细胞的形态及细胞生长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分析检测第3代细胞表面标志的表达,Von?Kossa染色及油红O染色检测分化潜能。结果镜下两种细胞均为贴壁生长,形态为均一的成纤维细胞样,取相同数量的细胞传代接种后,h UC-MSC的增殖速率快于h BM-MSC,两种细胞具有均一的细胞表型,均表达CD29、CD44、CD105,不表达CD45、CD34、HLA-DR、HLA-G、CD80、CD86,两种细胞都有成骨、成脂分化潜能,但h UC-MSC的分化潜能更强。结论 h UC-MSC与h BM-MSC具有相似的生物学特性,且前者具有更强的增殖能力和分化潜能,h UC-MSC有望成为h BMMSC理想的替代来源。  相似文献   

10.
急性肺损伤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危重病症,临床上传统的治疗方法一般以尽早去除诱因、控制感染、机械通气及器官功能支持治疗为主。间充质干细胞属于成体干细胞的一种,能主动归巢至肺损伤部位,并通过向肺泡和支气管上皮细胞分化参与组织修复,同时间充质干细胞能够调节急性肺损伤时局部和全身炎症反应和免疫紊乱,从而发挥治疗作用,可能是治疗急性肺损伤的一个很有前景的方法。作者就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肺损伤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部分肿瘤细胞中Nucleostemin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以分离的人胚胎和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 ,6种肿瘤细胞株 ,裸鼠肿瘤和转移瘤组织为实验材料 ,以大鼠心肌组织和人胎盘组织为对照 ,探讨nucleostemin基因的表达情况 .RT PCR结果显示 ,nucleostemin基因在MSCs、肿瘤细胞和肿瘤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 ,而大鼠心肌和人胎盘组织中无表达 .DNA测序结果证明 ,扩增的PCR产物与GenBank提供的DNA序列完全同源 .SCID裸鼠肿瘤动物模型定量PCR结果证实 ,nucleostemin的mRNA在裸鼠肿瘤组织和转移瘤组织中表达较高 .研究结果表明 ,在细胞中nucleostemin基因不同水平的表达可能与MSCs、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肿瘤的发生、发展与转移有关 .  相似文献   

12.
存在于骨髓中的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也称为间充质基质细胞)可以被募集到肿瘤部位并构成肿瘤微环境。细胞代谢在癌症进展中起重要作用。在癌症微环境中间充质细胞和肿瘤细胞发生代谢方式的转变。然而,尚不清楚肿瘤细胞和BMSCs细胞的相互作用如何影响细胞代谢和肿瘤进展。在本研究中,通过将BMSCs和小鼠肺癌细胞LLC细胞共同注射到C57BL/6小鼠,构建了皮下瘤模型;随后在原位瘤分离BMSCs和LLC细胞,进行RNA测序,以获得肿瘤微环境下BMSCs和LLC细胞的转录组。结果显示BMSCs中上调的基因富集于代谢途径。进一步根据差异表达的分子构建相互作用网路,发现BMSCs网络中的核心预测途径是代谢途径、MAPK信号通路和HIF-1信号通路。然而,在肿瘤微环境中LLC细胞的代谢途径受到抑制。体内动物实验证实抑制糖酵解可以减少荷瘤小鼠肿瘤的生长。以上结果提示,BMSCs增加了糖酵解,通过反式Warburg效应促进癌细胞的生长,在肿瘤微环境下BMSCs的代谢重编程影响肿瘤细胞的转归。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构建间充质干细胞(MSC)与乳腺癌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共培养模型,探讨MSC对乳腺癌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用含荧光基因第三代自身失活慢病毒载体感染人类脐带分离提取的MSC和乳腺癌细胞MDA-MB-231、MCF-7,以单独培养的乳腺癌细胞MDA-MB-231和MCF-7分别设立对照,2种乳腺癌细胞分别与MSC共培养,检测乳腺癌细胞在MSC作用下增生能力的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共培养后细胞表面标记物表达。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采用Dunnet-t检验。结果MSC在与乳腺癌细胞共培养过程中促进肿瘤细胞生长,第3天共培养组乳腺癌MDA-MB-231细胞数高于单独MDA-MB-231培养组[(5.50±0.71)×10^3个比(1.63±0.41)×10^3个],培养至第7天,两组间MDA-MB-231细胞数差异进一步增大[(81.25±7.40)×10^3个比(26.25±4.15)×10^3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共培养后MSC促进乳腺癌细胞表达干细胞特有标记物CD90,MCF-7从共培养第2天CD90表达率(1.38±0.30)﹪升高至第9天(92.45±2.04)﹪。在共培养中MSC围绕肿瘤细胞集落方式生长,在形态上变长,并发现一种新型混合细胞(hybrid融合细胞)同时表达绿色和红色荧光,且对化疗药物更敏感。结论MSC促进乳腺癌细胞的生长,伴随MSC形态学改变和hybrid融合细胞出现,乳腺癌细胞获得MSC特有CD90表达。  相似文献   

14.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SCs)是一种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群,具有分泌特定细胞因子、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适用于基因编辑、安全性好及肿瘤趋向性等特性。有较多的研究者研究HUMSCs对肿瘤的作用,试图将HUMSCs作为肿瘤治疗的新方法。就HUMSCs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乳腺癌是一种严重影响女性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疾病。环境、饮食习惯、疾病等均有可能诱发人类乳腺细胞癌基因活化或抑癌基因失活,其诱发过程可通过细胞、动物模型所证实。最新研究指出,乳腺癌肿瘤干细胞的分子特性研究为乳腺癌发生、发展的认识提供了重要的佐证。另外,MicroRNAs在乳腺癌中表现促进或抑制瘤细胞生长与分化。这些研究的深入开展将为乳腺癌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非亲缘脐带血移植是治疗造血系统疾病的重要移植方式之一,但脐带血移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造血干细胞(HSCs)数量不足,特别是成人患者受到脐带血干细胞数量的限制,导致造血及免疫恢复延迟,非复发死亡率升高。体外扩增脐带血HSCs(UCB-HSCs)是解决该问题的途径之一。研究发现可以通过模拟骨髓造血龛(niche)这一生态位使HSCs在体外进行自我更新增殖,而间充质干细胞(MSCs)正是造血龛的重要的组成细胞之一。本文将探讨MSCs在UCB-HSCs体外扩增中的应用。重点以MSCs促造血的特点、机制,促进脐带血干细胞增殖的各种策略以及其临床应用和前景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间充质干细胞对免疫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群来源于发育早期中胚层的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具有分化为脂肪细胞、肝细胞、成骨细胞、软骨细胞、神经细胞等多种细胞的能力.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低免疫原性,它可以通过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抑制抗原呈递细胞分化成熟及功能发挥、抑制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形成、增加调节性T细胞比例等多种途径发挥免疫调节作用,从而成为移植领域、各种退行性和衰竭性疑难病症的替代治疗的研究热点.本文就间充质干细胞对免疫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明确M-CSF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肝样细胞的分子机制,为临床中的肝移植和治疗肝病提供新思路。对取自于本院骨科治疗的患者的股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提取、分离、传代培养及鉴定。流式细胞仪检测BMSCs的表面表型。为了诱导BMSCs的肝分化,本研究将BMSCs加入到培养基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21 d后,BMSCs表达了肝细胞特异性标志物a-蛋白(AFP)和细胞角蛋白18(CK18),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证实了分化与为分化的BMSCs表达的差异性。分化的BMSCs还显示了肝细胞的体外功能特征,包括白蛋白产生、尿素分泌和糖原储存。本研究结果表明,BMSCs在M-CSF诱导下可分化为功能性肝细胞样细胞,可作为肝病治疗的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心脏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患者心脏病变弥漫、病变程度严重,患病率与死亡率逐年上升,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找到其他的治疗途径已成为一项重要内容。有研究发现,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作为一种具有多分化潜能的细胞,能够通过多种机制作用于DCM的病理改变,提高心脏射血分数、改善心室重塑,是一种富有前景的治疗手段,本文着重就DCM的发病机制、MSCs对DCM的治疗机制及效果做一综述,为MSCs在DCM治疗中的应用提供重要的临床前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最近的研究表明问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MSCs对多种肿瘤具有趋向性,外源性(局部混合注射或静脉注射)MSCs可参与肿瘤间质的形成,同时MSCs的免疫抑制作用可以促进肿瘤在体内的生长.通过细胞因子介导或直接的细胞接触,MSCs与多种肿瘤细胞之间存在相互作用.MSCs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的凋亡,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及肿瘤的转移.由于MSCs易于分离、体外扩增及进行基因修饰,因此可以利用MSCs对肿瘤的趋向性,使MSCs携带抗肿瘤基因来实现对肿瘤的靶向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