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硒是人和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 ,补硒可以防治多种疾病。有机硒具有低毒、高生物利用度的优点 ,目前主要寄希望于生物转化的途径来获得有机硒[1 ] 。植物对硒的生物有机化作用已有综述[2 ] ,并开发有富硒酵母[3 ] 、富硒菇类[4] 、富硒大蒜、富硒黄芪、富硒西洋参、富硒麦芽、富硒茶以及富硒鸡蛋、富硒牛奶等[5] 。螺旋藻是一种很有开发利用前景的藻类 ,但其含硒量极微 ,实验报道富硒螺旋藻对60 Co γ射线胸部照射大鼠诱发肺炎和早期肺、肝纤维增生有防治作用[6] 。在培养液中添加亚硒酸钠可以实现藻类对硒的富集和转化 ,而且螺旋藻对无机硒… 相似文献
3.
4.
葡萄糖和乳糖对钝顶螺旋藻生长和色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葡萄糖和乳糖能促进钝顶螺旋藻生物量的增加,降低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但对藻胆蛋白含量的影响不显著。比较而言,乳糖更有利于钝顶螺旋藻混养生物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短期太阳紫外辐射对钝顶螺旋藻的影响,作者将静止和充气培养的藻体,暴露在全波长太阳辐射PAB(PAR UVA UVB),去除UVB辐射PA(PAR UVA)及切断所有紫外辐射的光合有效辐射P(PAR)三种光处理条件下,测定了其光化学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紫外辐射(UVP)及光合有效辐射(PAR)均能导致钝顶螺旋藻的光化学效率降低,表现出了明显的光抑制,但是,UVR可导致更大程度的光抑制。充气培养条件下,与早晨(07:00)初始值相比,PAR导致了11%~20%的光抑制,而UVR(PAB-P)所产生的额外光抑制占9%~31%;静止培养条件下,UVR的存在使得螺旋藻的光化学效率趋近于零(无法检出)。在两种培养条件下,藻细胞所受最大光抑制均发生在中午,下午(17:00)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恢复。紫外辐射使得类胡萝卜素及藻蓝蛋白与叶绿素a含量的比例增大。与PAB和P相比,PA处理使得螺旋藻类胡萝卜素和藻蓝蛋白与叶绿素含量之比明显升高,UVA可能会诱导类胡萝卜素及藻蓝蛋白的合成。 相似文献
6.
在钝顶螺旋藻的对数生长期进行硒胁迫处理,研究硒胁迫强度和硒胁迫时间对钝顶螺旋藻抗氧化酶系统与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影响。设置4个胁迫实验组,分别从第5天到第10天分次加硒,累计加硒量均为1000 mg/L。结果表明,硒胁迫实验组中钝顶螺旋藻的抗氧化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组或与对照组相当,其中GPX的变化最大,实验组Ⅰ中的GPX活性为对照组的20.5倍;SOD的变化趋势与GPX相近,但对较低的硒胁迫的响应不敏感;POD、CAT和APX的活性均随硒胁迫强度的减小而上升;各硒胁迫实验组中只有实验组Ⅰ的MDA含量高于对照组;藻体对.OH的清除能力与藻体的MDA含量呈负相关,提示了硒对钝顶螺旋藻抗氧化系统的双重效应。 相似文献
7.
对钝顶螺旋藻生物富集Cr(Ⅲ)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现螺旋藻对Cr(Ⅲ)的生物富集主要经历了快速的吸附和缓慢的吸收两个步骤;化学键较弱的Cr(Ⅲ)化合物具有较高的富集效率;藻细胞浓度一定时,随着Cr(Ⅲ)浓度的增加,单位重量螺旋藻对Cr(Ⅲ)的富集量不断增加,最后趋于饱和;当Cr(Ⅲ)浓度一定时,随着藻细胞浓度的增加,螺旋藻对Cr(Ⅲ)的总富集量逐渐增加而单位重量藻体的富集量减少。研究还证实,螺旋藻干粉比新鲜藻能富集更多的Cr(Ⅲ);pH值是影响Cr(Ⅲ)生物富集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最佳pH在7左右;温度升高和加强光强均可加强Cr(Ⅲ)的富集;阳离子对Cr(Ⅲ)的富集存在一定的促进或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不同碳酸盐碱度浓度条件下,钝顶螺旋藻OD560值、藻液pH值及碳酸盐碱度的变化。结果显示:培养4d后,4mg/L和8mg/L组生长缓慢且呈现下降趋势,OD560值均低于对照组,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16mg/L和32mg/L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而64mg/L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第6~12d,4mg/L、8mg/L组和16mg/LOD560值均低于对照组,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32mg/L组无显著差异,而64mg/L组在6~8d,具有显著差异(P<0.05),且在第10~12d,与其它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表现出极显著差异性(P<0.01)。NaHCO3与Na2CO3组成的缓冲体系,其pH值调节功能优于单一使用NaHCO3的对照组。在充气状态下,实验期间各组的碱度始终保持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螺旋藻原生质球的分离及其光合作用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改进后的分离方法可获得大量有活性的钝顶螺旋藻 ( Spirulina platensis)原生质球。原生质球大小不等 ,直径在 2 .9~ 4 .6μm,原生质球表面有皱纹及小的孔洞 ,放氧速率为完整藻的 4 0 %。原生质球的室温吸收光谱表明其色素种类与完整细胞基本相同 ,都具有叶绿素 a、藻蓝蛋白、藻红蓝蛋白和类胡萝卜素。但原生质球中减少了藻蓝蛋白和类胡萝卜素的相对含量 ,而藻红蓝蛋白明显增多。螺旋藻的完整细胞与原生质球的 77K荧光发射光谱略有不同 :激发光为 4 36nm时 ,藻丝体和原生质球都具有 4个荧光发射峰 :F686、F696、F730和 F75 7,原生质球的 F75 7明显减弱 ;激发光为 5 80 nm时 ,藻丝体有 5个发射峰 :F64 0、F685、F693、F72 8和 F75 8,原生质球的 F75 8消失。原生球中 F72 8/F685、F64 0 /F685值增高 ,F693/F685值降低 ,光系统 的 F72 8与捕光色素系统的 F64 0的比值降低。上述结果表明 ,失去细胞壁可能抑制光系统 活性 ,在光系统 与 F695有关的核心天线色素系统受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3.
螺旋藻及其水提物对肠道菌群体外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外观察螺旋藻及其水提物对肠道菌群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螺旋藻及其水提物对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和生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培养 48h,P<0 .0 0 1) ,对肠道其他菌亦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而对大肠埃希菌的促生长作用不显著 (P>0 .0 5 )。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细胞骨架蛋白FtsZ在螺旋藻形态建成中的作用,通过PCR克隆了ftsZ基因并进行原核表达,对表达的融合蛋白进行了纯化。通过免疫小鼠制备了FtsZ的多克隆抗体。分别用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螺旋藻不同形态藻丝体中ftsZ的表达和定位。结果表明,在两株不同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FACHB869和FACHB882中,ftsZ在直线形藻丝体中的表达量都高于螺旋形藻丝体。免疫荧光定位结果显示,FtsZ蛋白在藻细胞中呈环状分布于细胞膜上,且这种环状结构在直线形藻丝体中排列较密而在螺旋形藻丝体中排列疏松。ftsZ在不同形态藻丝体中的表达量和细胞定位差异说明,细胞骨架蛋白FtsZ可能通过改变细胞刚性而参与螺旋藻形态建成。 相似文献
15.
螺旋藻氢酶的纯化与生化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用DE-52、SephadexG-75、SephadexG-100柱层析从螺旋藻分离纯化得到比活性提高200倍的氢酶,回收率为14%。凝胶柱层析和SDS-PAGE显示一条带,其分子量为56kd。氨基酸分析结果表明酸性氨基酸比例较大,等电聚焦测定结果证明其等电点为pH4.2。吸收光谱结果显示氢酶是铁硫蛋白。甲基紫晶(MV)是氢酶催化放氢的最佳电子供体,其Km(MV)为0.31mmol/L,最适pH值为7.5-8.0。 相似文献
16.
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藻胆体在解离过程中荧光发射光谱和光能传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螺旋藻(Spirulinaplatensis)藻胆体在室温和77K处于不同浓度磷缓冲溶液和不同解离时间的荧光发射光谱进行了研究。藻胆体在0.9mol/L磷酸缓冲溶液中,由于没有发生解离,光能传递效率高,在77K荧光发射光谱中只有一个峰,位于687nm,属于别藻蓝蛋白-B。当藻胆体悬浮在0.3mol/L磷酸缓冲溶液中1分钟,77K荧光光谱的主峰出现在684nm.又出现655nm和666nm荧光峰,它们依次属子C-藻蓝蛋白和别藻蓝蛋白。在2小时;655nm荧先峰成为主峰,684nm荧光峰为次峰,666nm荧光肩消失。这表明C-藻蓝蛋白所捕获的先能已不能传递给别藻蓝蛋白,但能传给别藻蓝蛋白-B。我们提出在螺旋藻藻胆体中存在两类C-藻蓝蛋白,一是与别藻蓝蛋白相连接,另一是与别藻蓝蛋白-B相连接。 相似文献
17.
两株钝顶螺旋藻紫外诱变株的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紫外诱变的方法筛选获得了两株优良的稳定钝顶螺旋藻突变株M1-3和M5-1,与出发株相比,M5-1较粗大,M1-3较细,但长很长,藻体螺旋数超过40;两株突变株的生长速度和光合放氧速率均有显著提高;M1-3的藻蓝蛋白含量高于出发藻株20.2%;突变株的长碳连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出发藻株,总脂中M1-3含花生四烯酸(20:4)4.93%、M5-1含EPA(20:5)2.49%。两株突变株对NH4^ 和Zn^2 的抗性也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18.
《Electromagnetic biology and medicine》2013,32(1):19-29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how rat reproductive cells, testosterone, and the fatty acid composition of the phospholipid fraction of rats' testis cells are affected by extremely low frequency magnetic field (ELFMF). The change in fatty acid composition of the membrane phospholipid fraction can be the mechanism for this effect. We used a total of 26 male Wistar Albino rats, 14 experimental, and 12 control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ats were exposed to a magnetic field (0.8 mT) for 5 weeks, 3 hr per day. The control group rats were kept between inactive coils. After 5 weeks, the testis tissues and sperm cells of all rats were histopathologically investigated and sperm counts determined. Epididymal sperm count did not change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group (p>.05). Besides this, amorphous head, banana-like head, hammer head, coiled tail, abnormal mid-piece and tail, multiple, and cytoplasmic-droplet type cell numbers did not change in either group (p>.05). However, a statistical difference was found between the control and experimental groups with respect to head with lack of hook and isolated head type sperm (p<.05). In addition, testosterone levels were also found to be altered (p<.05). In the histopathologic investigation of testis tissue, decreased spermatogenesis in some seminiferous tubules, congestion in blood vessels of the interstitium, and increases in interstitial edema and Sertoli cells were observed. Leydig cells were found to be normal in appearance. The fatty acid of the testis cell membrane phospholipids was decreased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ith respect to the control group. 相似文献
19.
钝顶螺旋藻藻胆蛋白的分离,纯化及其理化特性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 var.nanjingensis)一变异株的水溶性色素精提物,经固体硫酸铵沉淀,羟基磷灰石(HA)和Sephadex G-100柱层析后可分离、纯化出藻蓝蛋白(C-PC)和别藻蛋白(APC)。它们的纯度可分别达到AS 620/A_(277)=4.71;A_(650)/A_(270)=5.62。纯化后的C—PC和APC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中仅见一条色带,其最大吸收峰分别在620nm和050nm。经12%的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以及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离,C—PC和APC均可分为α和β两个亚单位。两者的亚单位分子量分别为:C—PC—α,15000;C—PC—β,14500;APC—α,15000;APC—β,13500。依此推算,该藻的C—PC和APC的最小分子量应为29.5kD和28.5kD。经等电电泳法测定,其C—PC和APC的等电点分别在4.8和4.9。氨基酸组成和含量分析结果表明,除色氨酸(Try)未测外,c—PC含有14种氨基酸,APC含有15种氨基酸,两者都缺乏组氨酸(His)和脯氨酸(Pro),C—PC还缺少蛋氨酸(Met)。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