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山茶Camellia semiserrata Chi染色体核型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引言 南山茶(Camellia semiserrata Chi)又名广宁红花油茶,属山茶属(Camellia L.)山茶亚属(Subg.Camellia)红山茶组(Sect.Camellia),分布于我国广东和广西。南山茶的种子油可供食用,为我国南方主要油料经济树种之一,花红色,形大而艳丽,可供观赏。 山茶属植物约共二百种,但已做过染色体计数者仅47种,做过核型分析者则不超过10种。本文提供的南山茶染色体核型的资料将有助于山茶属植物的遗传育种工作和属内系  相似文献   

2.
三种油茶幼苗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及其抗寒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普通油茶Camellia oleifera、高州油茶C. drupifera和红花油茶C. semiserrata 1年生幼苗为试材,通过模拟低温胁迫,分别对其进行6 ℃低温处理,持续0、24、48、72 h以及恢复常温25 ℃后处理24 h,测定各处理幼苗的生理指标,并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3种油茶幼苗的抗寒性。结果表明,3种油茶的叶绿素含量和相对含水量随胁迫时间的延长而下降,而可溶性蛋白含量则随胁迫时间延长显著上升。在低温处理72 h时,高州油茶的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与对照相比差异极显著,分别下降了64.67%和上升了705.67%;而普通油茶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与对照相比仅下降34.35 %和上升443.10%,表现出较强的抗寒性。3种油茶抗寒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普通油茶>红花油茶>高州油茶。  相似文献   

3.
黄少甫  赵治芬  徐炳声   《广西植物》1986,(4):253-259
<正> 一、引言 山茶属Camellia L.的茶梨油茶C.octopetala Hu和博白大果油茶C.gigantocarpa Hu 是胡先骕在1965年发表的新种,前者产浙江南部,后者产广西博白县,目前长江以南各省(区)均有引种。除种子油可食用,为我国南方的油用树种外,花大美丽,有作庭园观赏的价值。 1981年张宏达将这两种油茶都归并为红皮糙果茶C.crapnelliana Tutch.(糙果茶组Sect.Furfuracea Chang)的异名。但从形态上看,博白大果油茶和茶梨油茶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茶/油茶嫁接苗叶片在形态和代谢产物上的变化,以茶‘舒茶早’品种(Camellia sinensis ‘Shuchazao’)为接穗,大别山野生油茶(C. oleifera)为砧木进行根颈嫁接,对嫁接体、茶树和油茶的叶片形态和次生代谢产物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茶/油茶嫁接体叶片在形态上更接近于茶,而嫁接体叶片形态学指标却受到了油茶的影响。嫁接体叶片中的氨基酸、嘌呤碱和多酚含量比油茶叶片高,其中茶氨酸含量比油茶显著提高。嫁接体叶片中含有酚酸,而在油茶中未被检出。嫁接体叶片中咖啡碱含量比茶树叶片显著下降。这对茶、油茶的栽培,茶树次级代谢及次级代谢物的转运机理研究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油橄榄(Olea europaea L.)(木樨科)是主产欧洲地中海沿岸各国的木本油料作物。它的果肉所榨的油榄橄油是一种高级食用油,也是有名的餐厅用油和凉拌油。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和广宁油茶(Camellia semiserrata Chi)(山茶科)是特产我国的大宗木本油料作物,在我国南方经济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们的种子所榨的油,泛称为“茶油”,是一种耐贮藏的优质食用油。  相似文献   

6.
茶氨酸是茶树叶片中最丰富的游离氨基酸,具有重要的生理药理功能,但迄今仅在蘑菇、蕈和一些山茶科(属)植物中检测到茶氨酸。茶氨酸因有一种独特的风味特色"umami鲜爽味"而被人类营养学广泛研究,并发现合成茶氨酸的植物不仅在植物分类上具有积极意义,而且对于植物资源的有效发掘有巨大经济价值;同时还可以间接去研究茶树中茶氨酸的代谢机理以及茶氨酸合成酶的分离纯化和TS基因的克隆表达。该文运用HPLC、LC-TOF/MS对大别山地区野生幼年与成年油茶根、叶中茶氨酸进行检测,并结合分子生物学手段对油茶中茶氨酸合成酶(theanine synthetase,TS)基因进行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在幼年的油茶根中检测到茶氨酸,含量为0.08mg·g-1(鲜重),而在幼年的油茶叶片和成年油茶根、叶中均未检测到茶氨酸;在幼年油茶根中克隆出一条长为1 071bp油茶TS基因开放阅读框,其基因序列与茶树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 synthetase,GS,AB117934)基因和TS(DD410896)序列的同源性达到98%,氨基酸序列与茶树中GS(AB117934)和TS(DD410896)的相似性高达99%。经生物信息学分析,该序列编码的TS蛋白具有20个磷酸化位点,不存在信号肽序列与跨膜结构,含有卷曲螺旋结构的亲水性细胞质蛋白。该研究将为油茶新经济价值的发掘,为茶氨酸在油茶中合成代谢途径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茶氨酸在茶树中代谢机理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7.
油茶主要病虫害生态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应用生态空间分布的分析方法,研究了油茶主要病虫害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软腐病、炭疽病、油茶毒蛾为均匀分布;煤污病、白绢病,茶梢蛾为随机分布;茶蚕为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茶/油茶嫁接苗叶片在形态和代谢产物上的变化,以茶‘舒茶早’品种(Camellia sinensis‘Shuchazao’)为接穗,大别山野生油茶(C.oleifera)为砧木进行根颈嫁接,对嫁接体、茶树和油茶的叶片形态和次生代谢产物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茶/油茶嫁接体叶片在形态上更接近于茶,而嫁接体叶片形态学指标却受到了油茶的影响。嫁接体叶片中的氨基酸、嘌呤碱和多酚含量比油茶叶片高,其中茶氨酸含量比油茶显著提高。嫁接体叶片中含有酚酸,而在油茶中未被检出。嫁接体叶片中咖啡碱含量比茶树叶片显著下降。这对茶、油茶的栽培,茶树次级代谢及次级代谢物的转运机理研究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华南地区6种阔叶幼苗叶片形态特征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山杜英、米老排、樟树、海南红豆、红花油茶和红锥6种幼苗叶长和叶宽的相关性和叶片的比叶重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幼苗各月份的叶长和叶宽呈极显著正相关。根据相关系数把6种幼苗分为:a),叶长和叶宽的相关性随季节变化型,包括山杜英、红花油茶、海南红豆、红锥;b),叶长和叶宽的相关性稳定型,有樟树和米老排。6种幼苗叶片的比叶重随幼苗种类和季节而变化,新叶的比叶重上半年比下半年变化大,老叶全年变化较小,上半年新叶的比叶重比老叶低,下半年两者相近。红花油茶新叶和老叶的平均比叶重明显大于其余5种幼苗。  相似文献   

10.
油茶栽培历史与长江流域油茶遗传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通油茶(Camellia oleifera)是我国第一大木本油料作物。普通油茶作为油料作物的栽培历史, 现存确切记载不到1,000年, 长江流域可能是最早栽培油茶的地区之一。普通油茶的野生近缘种是油茶育种宝贵的遗传资源。普通油茶属于山茶科山茶属(Camellia)油茶组(Sect. Oleifera), 其野生近缘种应包括山茶属油茶组和短柱茶组(Sect. Paracamellia)的物种, 但油茶组和短柱茶组的划分仍有争议, 物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仍不清楚。油茶组和短柱茶组是山茶属中多倍体出现频率最高的类群, 而且存在突出的种内多倍性现象, 人工选择和种间杂交可能在其中起到促进作用。长江流域是普通油茶的主产区, 也是最主要的野生普通油茶分布区, 拥有丰富的野生普通油茶遗传资源。本研究统计了山茶属油茶组和短柱茶组物种的分布地, 并与野生普通油茶的潜在分布区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 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的分水岭——南岭、苗岭及附近地区是油茶组和短柱茶组物种多样性最高的地区, 同时也是野生普通油茶潜在的高适生区, 可能是普通油茶及其野生近缘种潜在的种间杂交带。物种多样性从南向北呈下降趋势, 可能反映了从南向北的扩散方向。普通油茶及其野生近缘种间的潜在杂交带可能蕴含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为选择育种提供了天然的育种场, 应对这些地区优先开展研究和保护, 挖掘与利用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遗传资源。  相似文献   

11.
油茶蝽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油茶是木本油料植物,经济价值很大。油茶蝽为害油茶果实相当严重,1961年我们开始对此虫进行观察。今将观察结果整理于下,以供参考。 一、分布、被害植物和为害程度 油茶蝽的学名是Poecilocoris latus Dallas.,又叫茶籽蝽蟓或蓝斑质蝽。属于半翅目、盾蝽科。分布于广西、云南、贵州、江西、浙江和福建;国外记载有印度、越南和缅甸。主要为害油茶和茶。 此虫数量虽不甚多,但它的为害除严重时会引起落果外,还因其成虫和若虫长期刺吸茶果种仁内的汁液,影响茶果发育,以致减低产量和出油率。此外,因  相似文献   

12.
卢天玲  廖汉刃   《广西植物》1986,(Z1):111-115
在张宏达先生的山茶属分类系统中,宛田红花油茶是山茶属(Camellia Linn),红山茶组(Sect.Camellia)。该组是国外进行染色体研究最多的一个组,但进行核型分析的不多,国内在这方面有过研究,但宛田红花油茶的核型分析未见报道。 材料与方法 制片用的宛田红花油茶种子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林科所提供,采于该所物种园内。1984年11月采种沙藏,12月初转入25℃恒温箱中恒温培养,待幼根长至1—8厘米时取样。 截取根尖浸入饱和的对二氯苯溶液,在10℃恒温条件下,预处理10—13小时,然后转入  相似文献   

13.
油茶的栽培     
油茶又名茶子树、油茶树,是生长在温带地方的一种木本油料植物。广泛地分布在我国淅、皖、闽、奥、黔、川、桂、湘、鄂、赣诸省,栽培历史悠久。油茶种子有较高的含油量。通常每百斤种子可榨油30—40斤;最近湖南麻阳县大何公社谷达坡油脂加工厂创造毎百斤茶籽榨油66斤记录。油脂可用来作食用或工艺用。  相似文献   

14.
落瓣油茶染色体核型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少甫  徐炳声   《广西植物》1985,(4):363-368
<正> 山茶属植物约220种,其中报道过:染色体计数的约50种,报道过染色体核型的近10种。作者继浙江红山茶(Camellia chekiangoleosa Hu)、南山茶(C.semiserrata Chi)、白花南山茶C.semiserrata var.albiflora Hu et Huang)和茶梨C.octopetala Hu)之后,对落瓣油茶(C.kissii Wall.)进行染色体计数和核型分析,旨在为油茶育种工作和探索山茶属内的系统发育提供细胞学资料。  相似文献   

15.
山茶科许多种类既是重要的食用油脂原料,也是重要的工业用油脂以及化妆品或医药原料。通过野外考察、文献查阅以及山茶科种子含油量的实际测定,结果表明:江西省山茶科植物有10属75种;其中含油率在50%以上的有9种,如油茶、浙江红山茶、短柱茶、细叶短柱茶、钝叶短柱茶、糙果茶、全缘红山茶、粗毛石笔木和石笔木;含油率为30%~50%的有13种,含油率为10%~30%的约16种。本文对江西省山茶科含油植物及其生态习性、潜在的开发利用价值进行了研究,并对富油种进行了重点评价,认为油茶、浙江红山茶、粗毛石笔木、全缘红山茶、短柱茶可作为重点开发对象。  相似文献   

16.
油茶(Camellia oleifera)是中国亚热带地区重要的经济林树种之一,现已大面积栽培,但油茶害虫一直未受到充分关注。本研究系统调查了浙江省衢州地区灯下油茶害虫和天敌昆虫的种类,分析了其多样性及种群季节动态。结果表明:在衢州地区灯下油茶害虫共有103种,隶属于6目33科81属;2012—2013年,共诱集各类油茶害虫41521头,以食叶害虫为主;油茶害虫的种类及种群数量季节变化明显受到气候条件、油茶生育期和茶果采摘的影响;5—9月为油茶害虫活动高峰期,4月和10月是过渡期,油茶害虫与天敌均由越冬转入活动或由活动转入越冬;黑光灯对油茶害虫天敌有一定的诱集作用,共诱集天敌昆虫21种983头。本研究结果为油茶害虫的综合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在浙江南部以及浙省与赣、皖、闽三省边境的山地间散生着一种开红花、结大果的野生油茶,它的形态和生态特性与广东所产的红花油茶(Camellia Semiserrata)显有不同。近由胡先骕先生鉴定为一新种,定名为 Tutcheriachekiangoleosa Hu.,此种野生油茶适应于高塞地区生长,分布界限在油茶之上,种籽的出油量也远比油茶要高,是一种东南沿海高山地区  相似文献   

18.
油茶的“假果”平常称为“茶泡”。每年春季很多的小孩在油茶林摘下来吃,农民见到这种果实多了,就说油茶产量一定不高,于是笔者对这种假果的形成进行了观察。油茶是一种异花传粉的植物。一般在10月开花。笔者在去年开花期以10朵花为观察材料,其中5朵(编号为6.7.8.9.10) 当花未开时,去雄,用透明的  相似文献   

19.
采用林间调查和室内饲养等方法,发现了油茶林鳞翅目害虫的3种天敌,即印度长颈步甲Ophionea indica、日本长颈步甲Mimocolliuris insulana和茶梢尖蛾长体茧蜂Macrocentrus parametriates ivorus,前2种天敌主要捕食鳞翅目卷叶类害虫、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等,且为首次在油茶林中发现;茶梢尖蛾长体茧蜂寄生茶梢尖蛾Parametriotes theae幼虫,为首次在广东省记录。记述了3种天敌的形态特征、寄主、国内分布及生物学特性等。  相似文献   

20.
为探明油茶的自交亲和状况,以山茶属攸县油茶(Camellia yuhsienensis Hu)、浙江红山茶(C.chekiangoleosa Hu)、多齿红山茶(C.polyodonta How)、南山茶(C.semiserrata Chi)、为试验材料,采用自交异交控制授粉,结合田间座果率动态调查,统计分析不同授粉处理后的结实性及果实的性状特征,并计算自交亲和指数。结果表明,4份材料的自交亲和指数有差异,自交亲和指数高低依次为:攸县油茶(0.288 8)多齿红花油茶(0.251 1)浙江红花油茶(0.122 2)南山茶(0)。4个物种自交亲和指数均小于1,因而,认为4个物种均为自交不亲和植物。4种授粉方式后的结实率及结籽数呈现异株异花自由授粉同株异花自交自花自交的趋势。在蒴果性状上,自交处理所得果实的性状指标均低于异交处理水平。油茶自交授粉后,落果迅速,异株异交授粉处理在各个时期座果率均高于自交处理的水平。4种油茶具有普遍自交不亲和性,自交不亲和是4个物种落花落果,结实低,产量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