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果  李景原 《昆虫学报》1989,32(1):110-112
1956年王敦清首次对印度蝠蚤(Ischnopsyllus indicus)幼虫进行了研究。此后,叶瑞玉等(1982)将该种幼虫同国内已知的14种蚤类幼虫形态进行了比较。我们于1985年7月在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地区,从普通伏翼体上采得一批弯鬃蝠蚤(Ischnopsyllus needhami)。将腹节膨大的活雌蚤置干试管中,用试管养殖法(待发表)养殖该蚤,以获得各龄幼虫。本文描述弯鬃蝠蚤幼虫的形态,并与印度蝠蚤幼虫的形态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眼蚤属两种幼虫形态描述(蚤目:细蚤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细蚤科蚤类幼虫的形态,Elbel(1952),王敦清(1956)及叶瑞玉等(1982)已作过研究。但是,前凹眼蚤(Ophthalmopsylla jettmari)及角尖眼蚤指名亚种(O.praefectapraefecta)的幼虫形态,迄今国内外尚乏报告。为此,本文描述作者在室内饲养的两种蚤幼形态。此外,对国内细蚤科已知四种蚤—龄幼虫破卵器的形状也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3.
两种蚤的幼虫形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肖柏林 《昆虫学报》1990,33(2):250-253
关于蚤类幼虫形态的研究,进展比较缓慢,我国王敦清1956年首次描述7种蚤的幼虫形态以后,由柳支英,虞以新(1957),孙昌秀(1965),叶瑞玉(1982,1986),费荣中(1986)等学者先后共描述过约29种蚤的幼虫形态。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知蚤类幼虫形态约36种,隶属6科19属。本文描述未见报道的无棘鬃额蚤Frontopsylla aspiniformis Liu etWu(1960)和青海双蚤Amphipsylla qinghaiensis Ren et Ji(1979)两种蚤山幼虫形态。  相似文献   

4.
鲁亮  吴厚永 《昆虫学报》2002,45(3):380-383
描述了窄板额蚤华北亚种的幼虫形态,并和同属幼虫进行比较。窄板额蚤华北亚种幼虫的形态和棕形额蚤指名亚种幼虫的形态比较相似,但肛梳刚毛数量可以区分,前者总数超过24根,后者总数不超过20根。再通过与其它5种(亚种)额蚤幼虫的形态比较,发现属于额蚤亚属5种幼虫的大颚齿数一般为5个齿,一龄幼虫的破卵器正面为鞋形;而属于鸟额蚤亚属前额蚤灰獭亚种的幼虫的大颚齿数达9个,一龄幼虫的破卵器正面为球拍形。这些差异可能是亚属间的形态差异。  相似文献   

5.
我国若干蚤类幼虫形态的比较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蚤类幼虫的研究开始于Laboulbene(1872)对猫栉首蚤(Ctenocephalides felis)幼虫的描述。王敦清(1956)对国内常见的人蚤(Pulex irritans)、印鼠客蚤(Xenopsylla cheopis)、猫栉首蚤、适存病蚤(Nosopsyllus nicanus)、不等单蚤(Monopsyllus anisus)、缓慢细蚤(Leptopsylla segnis)、印度蝠蚤(Ischnopsyllus indicus)等7种蚤幼的形态进行了比较研究;柳支英(1957)描述了幼稚狭蚤(Stenoponia sidimi)(现核正为上海狭蚤S.shanghaiensis)幼虫形态;虞以新(1957)报道了麻雀脊蚤(即禽角叶蚤欧亚亚种的同物异名)(Ceratophyllus gallinae tribulis)幼虫;孙昌秀(1965)描述了二齿新蚤(Neopsylla bidenta-  相似文献   

6.
蚤类幼虫分类的尝试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王敦清 《昆虫学报》1988,(3):326-331
自1872年Laboulbene,A.描述了猫栉首蚤(Ctenocephalides felis felis)的幼虫形态以来,至今已过百余年。在此期间。各国先后有些学者虽描述了不同种类蚤幼虫形态,但总数不超过30种。与世界上已知蚤类数比,不到百分之一。在吸血医学昆虫幼虫的分类研究方面,蚤类则远远落后于蚊虫。究其原因,主要是蚤类幼虫多孳生在宿主洞穴巢窝内的浮土中。比如啮齿动物的窝巢,除了在平原地区或草原地带的洞穴容易发现之外,在山区或森林地带,鼠洞就难以找寻。即使找到洞口的位置,要挖到洞内的窝巢就更加困难。因此在采集上蚤类幼虫较蚊虫困难得多。  相似文献   

7.
阿拉善黄鼠三种寄生蚤幼虫形态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我国蚤类幼虫形态的描述至1982年先后已发表15种,包括5个科,7个亚科的12个属。本文再报道来自青海地区阿拉善黄鼠(Citellus alaschanicus B?chner)巢内的方形黄鼠蚤蒙古亚种(Citellophilus tesquorum mongolicus Jordan&Rothschild,1911),似升额蚤长指亚种(Frontopsylla elatoides longa Mikulin,1958)和阿巴盖新蚤(Neopsylla abagaitui Ioff,1946)等三种寄生蚤幼虫的形态。  相似文献   

8.
蚤类的幼虫形态,我国迄今已报告15种,其中蚤科Pulicidae 3种,多毛蚤科Hystrichopsyliidae 4种,细蚤科Leptopsyllidae 2种,蝠蚤科Ischnopsyllidae 1种,角叶蚤科Oeratophyllidae 5种。而角叶蚤科的黄鼠蚤属Citellophilus目前已报告2种,即方形黄鼠蚤指名亚种C.t.tesquorum(1961)和三鬃黄鼠蚤巴湖亚种C.trispinus balkhaschensis(叶瑞玉等,1982)。我们在探索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C.tesquorum sungaris的生物学特征中,对它的幼虫形态进行了研究,并与同属2个亚种的幼虫形态相比较。  相似文献   

9.
前言 福建省蚤类的调查研究工作根据目前已有资料的记载最早是C.R.Kellogg氏。1917年他在前福州协和大学任教时曾先后采得人蚤、猫栉首蚤(猫蚤)、犬栉首蚤(犬蚤)、缓慢细蚤(褐鼠蚤)、印度蝠蚤(立石蝠蚤)和长棘蝠蚤等六种跳蚤。1937年E.Landauer氏把由本省龙岩地区褐家鼠(沟鼠)体上所采得的一种跳蚤寄到国外而由K.Jordan氏检定为  相似文献   

10.
张迎春  漆一鸣 《昆虫学报》2008,51(5):504-508
【目的】通过研究苯醚威对印鼠客蚤 Xenopsylla cheopis (Rothschild,1903)的早 3 龄幼虫和未吸血新羽化成虫的组织学变化,探讨其灭蚤机理,为鼠疫媒介蚤种的防治提供基础资料。【方法】以微量点滴法将苯醚威施药于印鼠客蚤早3龄幼虫和未吸血新羽化成虫,采用组织学、显微摄影及统计学方法观察组织变化。【结果】经苯醚威作用后,印鼠客蚤的早 3 龄幼虫的表皮增厚、卵巢芽生殖细胞萎缩、睾丸芽精原细胞间质减少;未吸血新羽化成虫的睾丸塞消失快、唾液腺细胞破坏严重、中肠上皮细胞萎缩。【结论】(1)苯醚威通过干扰印鼠客蚤幼虫的变态,引起幼虫表皮、生殖芽异常改变,不能发育为成虫而死亡;(2)苯醚威可加速印鼠客蚤新羽化雄性成虫的睾丸塞吸收;(3)苯醚威可破坏印鼠客蚤新羽化成虫的唾液腺细胞,并引起中肠上皮细胞萎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