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邓海霞 《蛇志》2012,24(3):251-253
目的观察1007型THUMPER心肺复苏机(萨勃机)在急诊心肺复苏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14例心肺骤停患者分为萨勃机组59例和徒手心肺复苏组55例,两组患者均使用电除颤和药物治疗,比较两种方法在心肺复苏中的有效率。结果萨勃机组在心肺复苏中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徒手心肺复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患者的存活率无明显优势(P〉0.05)。结论 1007型THUMPER心肺复苏机在心肺复苏抢救中有效率得到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胸外心脏按压频率对心肺复苏影响以及对体会其护理操作,为心肺复苏的成功实施提供有效的对策。方法:回顾性的分析我院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50例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胸外心脏按压的频率等临床急救技巧和护理经验进行总结。结果:采用一定的胸外按压频率,在本组研究的50例心脏骤停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急救和护理后,可以发现其中I期复苏成功的患者21例,II期复苏成功的患者16例,III期复苏成功的患者12例,另外有1例患者在经过心肺复苏。结论:胸外心脏按压频率对于心脏的复苏起着关键作用,同时对患者给予及时有效的护理也是患者抢救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PBL(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结合计算机模拟教学在临床专升本急救医学临床见习中的教学效果.方法:对我院80名临床专升本学生急救医学临床见习采用PBL结合计算机模拟教学的方法,设计急救医学中常见的多发伤、急性脑血管病与心肺复苏病例,比较见习前后的教学效果;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态度.结果:应用PBL结合计算机模拟教学见习前后的多发伤分别为68.4±8.1和85.7±7.6;急性脑血管病71.4±8.2和83.2±7.6;心肺复苏理论72.6±8.7和87.3±9.2;和心肺复苏技能成绩70.2±8.6和89.5±9.4,(P<0.05);98.7%的学生喜欢PBL结合计算机模拟教学法.97.5%认为PBL结合计算机模拟教学法加深了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结论:在临床专升本急救医学临床见习中采用PBL结合计算机模拟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探究不同的急救措施对心脏骤停者心肺复苏的影响,并对如何改善急救时护理的方法来提高急救的成功率。方法:对从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1年中在我市某医院急救的84例心跳骤停者分为死亡组、有效组合存活组3组,并回顾和分析了84例患者的CPR时间(TC)、患者心脏骤停发生的时间和除颤开始时间。结果分析:在急救的84例患者中,死亡的52例,复苏成功的有32例患者。结论分析:在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急救的过程中,早期的复苏及其熟练的配合抢救是心肺复苏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我院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98名行心肺复苏的心脏骤停患者为研究对象,实施心肺复苏,并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复苏开始时间和地点、复苏过程和复苏结局等多项指标,统计分析复苏效果。结果:1198名患者,72例取得最终复苏成功,心肺复苏成功率为36.4%;2不同年龄(=15.380,P0.001)、基础性疾病(x~2=11.465,P=0.043)、复苏开始时间(x~2=57.968,P0.001)、地点(x~2=61.384,P0.001)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16~60岁、非心血管疾病、心脏骤停5分钟内、院内开始心肺复苏者成功率较高;3复苏成功者和失败者复苏持续时间(t=-5.961,P0.001)和气道建立时间(t=-4.045,P=0.004)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成功者复苏持续时间要短于失败者,而气道建立时间要早于失败者。结论:快速建立人工气道,不盲目延长心肺复苏时间,提高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庞丕万  伍海峰 《蛇志》2008,20(1):67-67
近年来,由于对心肺脑复苏的重视与发展,采用大剂量肾上腺素获得心脏复跳成功的陆续有报道.本文通过35例心肺复苏成功病例,对大剂量肾上腺素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问题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循证医学是二十一世纪医学实践的新模式,是指导临床医生和医学生进行科学医疗实践的一种工具,又是实现临床医生终生自我教育的一种好的方法。循证医学的理念和方法对护理专业的影响,必将促进护理向科学化护理迈进,而循证医学教育是促进护理人员掌握循证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关键,本文重点论述了我国本科护理专业开设循证医学课程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骨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方法抽取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8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循证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循证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循证护理措施,分别评价两组患者对护士服务态度、操作水平、沟通能力及患者满意度的差异。结果循证组患者对护士服务态度、操作水平、沟通能力评价得分分别为4.15±0.67、4.57±0.32和4.70±0.57,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循证组患者满意度由对照组的66.7%提高至85.7%,两组患者各项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以护理研究为依据,在临床实践中为患者提供最新、最科学、最有效的护理方案。循证护理促进了和谐护患关系的建立,对提高护理质量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在“心肺复苏”实验教学一课中,如何以生命教育为主线,将其渗透于实验教学各个环节.从生命教育的角度出发,通过深化教材、活跃形式、规范操作、导入案例的方式,并借助视频,指导学生实践运用“心肺复苏模拟人”的实验器材,既让学生初步学会心肺复苏的基本技能,学会紧急救护,懂得珍爱生命,又使生命教育真正渗透于实验教学中,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 nursing,EBN)是伴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临床护理模式,它既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又是在这种认识方式指导下为临床研究和实践提供科学的方法论[1].循证护理也称为"以实证为基础的护理",它是指护理人员在护理实践中运用现有的最好的科学证据对病人实施的护理.目前,循证护理正在成为现代护理发展的方向,已被逐步应用于护理实践.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护理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的要求也不断提高.2004年1月,我院儿科开展浅静脉留置针技术,静脉留置针在儿科的应用,既可减轻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保护血管,有利于临床用药和紧急抢救;同时又可减轻护理工作量,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和质量.但是由于小儿血管细小,充盈度差,较难做到一针见血.我们于2005年3~10月将循证护理运用于小儿浅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的实践中,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品管圈对低年资医护人员心肺复苏能力的作用。方法:成立品管圈管理活动小组,运用品质管理手法提高低年资医护人员心肺复苏能力。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低年资医护人员心肺复苏能力在理论知识达标率方面由培训前22.2%提高到100%,临床操作合格率由33.3%提高到88.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正确运用品管圈可明显提高低年资医护人员心肺复苏能力。  相似文献   

12.
心肺复苏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变化过程,由多种损伤机制共同参与。自心肺复苏后系统性综合治疗和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后,目前已有多种治疗理念在不同的动物实验和动物模型基础上被提出,包括缺血预处理、药物预处理、缺血后处理、和药物后处理,而后吸入麻醉药对心肺复苏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而七氟烷后处理已经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为了指导临床上的心肺复苏,人们一直在利用不同动物模型,探究不同保护方法,寻找有效的脑保护药物。而各种治疗理念的提出均是建立在动物实验和动物模型的基础上,窒息性心肺复苏模型模拟围术期气道梗阻,能较贴切的复制临床上由窒息引起的心肺复苏后脑损伤,对将来指导临床复苏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采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结合带领教学法对医护人员进行心肺复苏培训的效果。方法:将参加心肺复苏培训的120名医护人员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法,观察组采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结合带领教学法,培训结束后,对培训时间、技能考核情况和学生的反馈意见进行分析和评估。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每次培训时间分别为(3.23±1.13)h和(2.75±0.75)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学员的考核通过率分别为66.7%和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前者在完成颈动脉检查这一环节上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学员的反馈意见而言,后者在教学效果主观评价要高于前者。结论: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结合带领教学法进行心肺复苏培训,医护人员能有效掌握心肺复苏技能,有利于开展较大规模的培训活动,值得在院内培训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不同因素对心脏骤停患者院前心肺复苏的影响。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随机选取了我院收治的102例心脏骤停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心肺复苏,然后将影响患者心肺复苏的因素进行简单的分析。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采用肾上腺素联和血管加压素治疗的患者在自主循环恢复率和存活率方面的效果均优于常规复苏组的患者,且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性。结论对于心脏骤停者的院前心肺复苏治疗,影响其治疗效果的因素非常多,而采用肾上腺素联和血管加压素则能够大大提高患者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蛇志》2018,(2)
正对心脏骤停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是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急救技术。为提高医务人员心肺复苏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减少医疗纠纷,医疗机构有必要开展医护配合心肺复苏团队演练。现就心肺复苏的现状、开展心肺复苏培训的必要性作一综述如下。1我国心肺复苏的现状心脏骤停是临床最危急的病症,我国每年约有54.4万人死于心脏骤停~([1])。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  相似文献   

16.
心肺复苏     
以往,病人的心搏及呼吸一旦停止,即被诊断为死亡。50年代末开始对此类病人给以人工循环和呼吸,称为心肺复苏术,鉴于复苏的最终目的是恢复病人的神志和工作能力,并随着复苏技术的发展,不少学者主张把心肺复苏(CPR)改为心肺脑复苏(CPCR)。复苏(Reusccitation)又称生命支持(Life support)。全过程可分三阶段:(1)初级复苏或基础生命支持;(2)高级复苏或进一步生命支持,以心脏为重点;(3)后期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床旁超声可视化技术结合整合医学教学模式在急诊住培医生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6月在我院急诊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进行培训的学员90名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名。对照组给予床旁超声可视化技术进行培训,观察组学员给予床旁超声可视化技术联合整合医学教学模式进行培训。比较两组学员的胸腔穿刺术、留置鼻胃管术、心肺脑复苏术、洗胃术、清创缝合术和气管插管术,以及病例分析能力水平、急救能力、沟通能力、临床思维能力、问题分析及解决能力和知识掌握程度及学员对总体教学的满意度评价。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学员的胸腔穿刺术、留置鼻胃管术、心肺脑复苏术、洗胃术、清创缝合术和气管插管术的得分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学员的病例分析能力、急救能力、沟通能力、临床思维能力、问题分析及解决能力以及知识掌握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学员的总体教学满意度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床旁超声可视化技术结合整合医学教学模式在急诊住培医生实践教学中的效...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循证护理在预防剖宫产产妇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本研究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0月拟行剖宫产的300例妊娠妇女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循证护理组、对照组各150例,分别给予循证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产妇产后出血量、产后出血率及部分血常规指标。研究显示,循证护理组和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循证护理组产后2 h、产后24 h的平均出血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产前,循证护理组和对照组的RBC、HGB、HCT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24 h,循证护理组RBC、HGB、HCT测定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产后24 h,循证护理组产后出血率(0.67%)显著低于对照组(4.67%)(p0.05)。本研究表明循证护理干预有助于减少剖宫产产妇产后出血量,维持血细胞指标稳定,降低了因大量出血导致的并发症风险,更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模式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10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22人,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54例和循证护理68例组。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与常规护理组比较,循证护理组心功能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采取循证护理模式取得满意的效果,显著的提高了患者的心功能、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蛇志》2018,(2)
正心脏骤停(CA)是急诊科和重症医学科常见的严重临床事件。虽然近年来AHA定期发布指南引领心肺复苏技术的培训普及推广,使CA患者的早期抢救成功率略有改善,然而脑复苏的成功率依然较低,因此寻求能够改善患者的脑复苏成功率并改善神经功能的临床干预治疗措施,是心肺复苏后综合征的临床治疗关键。研究提示,在心脏骤停/心肺复苏(CA/CPR)模型中,内源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基因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