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考查罗非鱼或鲢、鳙下行影响的微型生态系统实验后期,以水柱正磷酸盐(PO4-P)完全被浮游植物摄取所需要的时间为指标,估算了系统中PO4-P的周转时间,其中浮游植物的PO4-P摄取率是采用挂瓶法来测定和估算的。结果表明,两组实验中大多数有鱼系统的浮游植物PO4-P摄取率都显着地比无鱼系统高,而PO4-P周转时间的估算值均最着地小于无鱼系统。经相关分析测定,两组实验中浮游植物的PO4-P摄取率皆显着地正相关于浮游植物密度和初级生产力,同水柱PO4-P浓度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则不显着。根据估算结果看来,罗非鱼对系统中磷循环速率的影响比鲢、鳙大得多,而鳙的影响又明显地大于鲢。这些鱼类使微型生态系统中PO4-P的周转时间缩短,可能主要是它们加速了系统中PO4-P再生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微型生态系统中浮游动物正磷酸盐排泄率的估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考查罗非鱼或鲢、鳙下行影响的微型生态系统实验后期,对其唯一的浮游动物──大型的特定正磷酸盐(PO4-P)排泄率按不同大小级别和培育时间进行了测定,同时估算了该浮游动物种群的PO4-P排泄率。结果表明,大型的特定PO4-P排泄率依其体重的增长呈指数式下降,并且随着培育时间的增加而大大降低。有鱼系统中大型种群的PO4-P排泄率及其与浮游植物PO4-P摄取率的比值都显著地小于无鱼系统,而放养罗非鱼或鳙的系统之二项估算值又明显地比鲢单养系统低。看来,大型种群的磷排泄在鲢单养系统的PO4-P再生中起有一定的作用,而在放养罗非鱼或鳙的系统中所起的作用很小。    相似文献   

3.
吐尔吉山水库养殖季细菌数量动态及其鱼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国才 《生态学报》1999,19(2):278-282
对吐尔吉山水库养殖季细菌数量测定表明:细菌数波动在0.26×106~18.63×106cels/ml,高峰期出现在8~10月。水库有草区细菌数明显高于无草区。浮游生物、COD、NH+4-N及PO3-4-P与细菌数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细菌数在水库表、底水层未见显著差异。养殖季细菌的平均世代时间为52h,日生长常数(k)0.38,细菌生产量1.59mg/l·d,占浮游植物初级产量的27%。养殖季细菌可提供4.76g/m3的鱼产量。  相似文献   

4.
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对水中氮、磷的吸收与pH、光照、水温、根/茎生物量比及底泥间隙水与上覆水中营养盐浓度比有关。在pH为8.0-9.5、水温为19-28C的实验条件下,水中NH_4-N浓度低于0.35mg·1左右时;菹草茎、叶优先吸收NO_3-N;水中NH_4-N浓度大于0.35mg·1 ̄(-1)左右时,菹草则优先吸收NN_4-N,这一选择吸收与NH_4-N/NO_3-N比值无关。强光照、高温(30℃)和高pN的协同作用严重影响菹草硝酸盐还原酶活性。在自然条件下,菹草根部主要从底泥中吸收NH_4-N、PO_4-P,对NO_3-N吸收甚微;茎、叶主要从水层中吸收NO_3-N,对PO_4-P吸收甚少。一般情况下,浮游植物和菹草对水体中的氮、磷吸收无多大矛盾。菹草倒伏后腐败分解释放大量营养盐,为浮游植物的增殖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5.
三种鱼的磷排泄及其在微型生态系统磷再循环中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在考查罗非鱼或鲢、鳙下行影响的微型生态系统实验后期 ,对三种鱼的特定正磷酸盐 (PO4 P)排泄率进行了测定 ,并且估算了系统中实验鱼的PO4 P排泄率。结果表明 ,在个体大小相同的情况下 ,罗非鱼的特定PO4 P排泄率明显地高于链、鳙 ,似乎同它们的食物含磷量无关而由其体组织含磷量所决定 ;放养罗非鱼的系统中鱼的PO4 P排泄率比放养链、鳙的系统平均高 2倍多 ,其磷排泄对浮游植物的PO4 P供给率分别为 10 0 %— 15 8%和 6 1%—7 5 %。根据有鱼系统中PO4 P的供求关系和实验结束时磷分布的观测结果推断 ,沉积物的磷释放是系统中磷再生的主要途径 ,而实验鱼调节系统磷再循环的主要机制是排粪。  相似文献   

6.
小鼠每天腹腔注射4-氨公-2’,4’-二氯二苯醚(2’,4’-dicl)及4-氨基-4’-甲基二苯醚(4’-CH3)4天,于末次给药24h后实验,发现:(1)以小鼠戊巴比妥睡眠时间作为体内P450活性指标,4’-CH3组P450活性高于生理盐水组,而2’,4’-diCl组小鼠体内P450活性低于生理盐水组。(2)两处理组小鼠体外测得肝微粒体P450含量均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低于苯巴比妥组。(3)2’,4’-diCl组小鼠由zoxazolamine引起的瘫痪时间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P<0.01),提示该化合物对体内P448活性亦有抑制作用。体外实验也发现,两者对BNF诱导的大鼠肝微粒体P448的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  相似文献   

7.
小鼠每天腹腔注射4-氨基-2’,4’-二氯二苯醚(2’,4’-diCl)及4-氨基-4’-甲基二苯醚(4’-CH3)4天,于末次给药24h后实验,发现:(1)以小鼠戊巴比妥睡眠时间作为体内P450活性指标,4’-CH3组P450活性高于生理盐水组,而2’,4’-diCl组小鼠体内P450活性低于生理盐水组。(2)两处理组小鼠体外测得肝微粒体P450含量均显著高于生理盐小组(P<0.05),低于苯巴  相似文献   

8.
活性氧与蛋白多糖的作用及损伤的蛋白多糖对矿化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用凝胶色谱和琼脂糖-聚丙烯酰胺混俣凝胶电泳法比较地研究了活性氧和病区黄腐酸对氨基多糖和蛋白多糖作用,并用恒pH值法研究了完整和受损的PG对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黄嘌呤-黄嘌呤氧化酶体系对GAG无明显降解作用,只损伤PG的核心蛋白。2,Fe(Ⅱ)-EDTA-H2O2体系同进损伤PG和GAG,并与H2O2浓度和作用时间正相关。3,FA不能直接降解GAG和PG。4,PG能推延磷酸钙成核的诱导期,  相似文献   

9.
Luo L  Zhang WN  Zheng YL  Wu FM 《生理学报》1998,50(4):449-452
本工作观察了Org2766(ACTH4-9的类似物)对海马突触体内游离Ca^2+水平及对^45Ca^2+摄取的影响。采用细胞内钙离子荧光探针Fura-2,通过Spex-阳离子测定系统检测突触体内[Ca^2+]i的动态变化,并用液闪光谱仪测定突触体对^45Ca^2+的摄取。结果表明:较低剂量的ORG2766对突触体内[Ca^2+]i的影响不明显,却显著降低突触体对^45Ca^2+的摄取;高剂量的Or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决高氧预适应(HyperoxicpreconditioningHOP)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时自由基的影响,本实验将实验组大鼠放入高压氧舱内,每日吸80-85%氧气(1atm)6h,连续7d。利用Langendorf装置做成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电子自旋共振技术测定自由基含量。实验动物随机分为二组,第一组为对照组:缺血10min,再灌注60min。第二组为HOP组:缺血10min,再灌注60min。实验观察冠脉回流液中自由基PBN加合物含量。结果表明:在再灌注过程中,1、5、10min3个时间点,HOP组PBN加合物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提示:HOP能减少缺血再灌注时自由基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沙门菌CWDMs脂代谢检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采用毛地黄皂苷敏感试验和菌细胞胆固醇、甘油三脂及胆碱酯酶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经L 型变异后形成的细胞壁缺陷突变株(CW DM )的脂类代谢活性,了解这些CW DM 变异的性质和探讨细菌细胞壁缺陷突变与细菌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 DM s 具有显著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对毛地黄皂苷高度敏感并且还具有与白色念珠菌相似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含量,但未能检出胆碱酯酶活性。CW DM s返祖菌丧失了脂类代谢酶类和胞浆膜不含胆固醇,恢复了与其亲代细菌型相似的代谢特征。提示在沙门菌天然即存在有与脂类及胆固醇代谢相关的基因,细胞壁的缺陷导致这些脂类及胆固醇代谢基因活化,以致 CW DM s 能够表达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和胞浆膜含有胆固醇  相似文献   

12.
13.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CWDMs及其宁代细菌型和伤寒杆菌粗糙型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功酶,以了解沙门菌CWDMs生物氧化的特点和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结果表明,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细菌型及伤寒杆粗糙型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显示出相同的4种具有不同泳动速率的LDH同功酶,但CWDMs仅显示2种LDH。CWDMs的2种LDH同功酶与其亲代细菌型及伤寒杆  相似文献   

14.
沙门菌CWDMs氨基酸代谢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易旭  王和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0,12(3):142-143,145
采用氨基氨利用生长试验和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酶(GOT)、乳酸脱氨酶(LDH)、肌酸激酶(CK)、α-闳丁酸脱氢酶(α-HBD)、γ-谷志肽酶(γ-GT),酸性磷酸酶(ACP)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CWDMs变异的特点及其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在仅含蛋氨酸或脯氨  相似文献   

15.
16.
两种蚤的幼虫形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肖柏林 《昆虫学报》1990,33(2):250-253
关于蚤类幼虫形态的研究,进展比较缓慢,我国王敦清1956年首次描述7种蚤的幼虫形态以后,由柳支英,虞以新(1957),孙昌秀(1965),叶瑞玉(1982,1986),费荣中(1986)等学者先后共描述过约29种蚤的幼虫形态。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知蚤类幼虫形态约36种,隶属6科19属。本文描述未见报道的无棘鬃额蚤Frontopsylla aspiniformis Liu etWu(1960)和青海双蚤Amphipsylla qinghaiensis Ren et Ji(1979)两种蚤山幼虫形态。  相似文献   

17.
光照对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8种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除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 Spring配子体假根无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其生长方向与光照方向无关外,其它7种的配子体假根均有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假根的向重力性反应在配子体发育初期,因光照的方向不同而异,表现为负向光性。随着配子体发育至片状体阶段,光对其向重力性反应的影响逐渐减弱,而重力的影响增强。在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初期,光对  相似文献   

18.
作者解剖观察了33种,隶于4目、7亚目、15科、19属的中国鳐类脑颅的形态。研究结果认为:锯鳐目和鳐目是原始类群,它们均具吻软骨,其中圆犂头鳐科和团扇鳐科是特化类群。电鳐目亦具吻软骨,它们是特化和退化类群。在较高等的鲼目则无吻软骨。依据鳐类不同的分类阶元,其脑颅亦各具有不同的式型。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