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每当你走近大自然,走进森林,那夹杂着泥土芳香的气息,那树叶随风摆动的婆娑声,那山泉水拍击着岩石的叮咚声,那鸟儿嬉戏的啁啾声……会瞬间把你拽进这大自然的生物家族。而在这里,每个家族都有着自己精细的分工,都在认真地执行着自己的任务。细细观察落下的一片树叶或倒下的一棵腐木,你会发现一群魔幻的精灵——黏菌,生物世界里的一个微小的家族。它们那柔弱但有力量的身躯,冲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寻找自己的一  相似文献   

2.
方玲  刘歧莎  李倩  闫淑珍  李玉  陈双林 《菌物学报》2013,32(6):1004-1011
真黏菌是一类独特的菌物。目前对其进行的系统发育研究主要是基于形态特征,分子水平的系统发育研究上小亚基核糖体RNA基因和蛋白质合成延长因子基因研究相对较多。为了扩充能有效地进行真黏菌系统发育研究的基因资源,探讨了肌动蛋白基因和β-微管蛋白基因用于真黏菌系统发育的可行性。共获得14个基因序列,肌动蛋白基因和β-微管蛋白基因各7个。在GenBank中除多头绒泡菌Physarum polycephalum外并无其他真黏菌的肌动蛋白基因和β-微管蛋白基因序列,研究获得的14个基因序列为真黏菌基因的新序列。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肌动蛋白基因能够有效地将无丝菌目、团毛菌目、绒泡菌目和发网菌目区分为4个分支,其中发网菌目为一个独立的进化支,支持了根据子实体发育所认识的真黏菌纲内部具有两条进化路线的观点,因此显示出肌动蛋白基因对于真黏菌系统发育研究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正最初认识黏菌是在实验室的资料图片中。还记得我的导师王琦教授为了让我对这个我完全陌生的生物体感兴趣,她把书柜中多年积累的带有黏菌彩色图片的文献资料全部拿给我看,我翻阅着,也惊艳着!图片中它小巧亮丽、多姿多彩的精致身影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我感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样米粒儿大小的生物体,居然也能呈现出这样的美丽!也就从那一刻起,我与黏菌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要做实验,这几年一到  相似文献   

4.
黏菌广泛分布于森林生态系统中, 并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功能。为了探讨黏菌在小兴安岭森林中的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 本文对该地区的汤旺河兴安石林森林公园和胜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系统开展黏菌多样性调查研究。在2个地区共采集黏菌标本248份, 基于形态学特征共鉴定出4目8科17属44种黏菌, 其中Craterium dictyosporum、垂头绒泡菌(Physarum album)和Reticularia splendens var. jurana等10个种为黑龙江省首次报道。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 汤旺河兴安石林森林公园针阔混交林的黏菌物种多样性(36种)高于胜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内的黏菌物种多样性(25种), 其中两地间共有的黏菌有17种, 黏菌物种组成的相似性(CS)为55.7%。绿绒泡菌(Physarum viride)是针阔混交林内的优势种, 蛇形半网菌(Hemitrichia serpula)是红松林内的优势种。研究结果表明植被类型对黏菌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西藏黏菌记录(英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双林  闫淑珍  李玉 《菌物学报》2010,29(6):845-851
报道和记录了中国西藏的黏菌75种1变种。研究标本中,225份由第一作者采自西藏的林芝(八一和鲁朗)、波密和米林,37份来自于树皮基物的湿室培养,8份保存于中国科学院菌物标本馆,26份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隐花植物标本馆。通过对这些标本的鉴定和复核,明确了52种1变种为西藏新记录种,叶生钙丝菌Badhamia foliicola和齿孢团毛菌Trichia crenulata为中国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6.
陈双林  李玉 《菌物研究》2009,7(3):135-141
为了澄清黏菌纲绒泡菌属Physarum种级分类上存在的一些混乱,以便进一步澄清该属内分类单元的系统演化关系,对绒泡菌属81个种进行了比较形态学研究。结果表明,该属可划分成5组(section)。给出了绒泡菌属分组的检索表,并明确了每组所含的物种,通过分组对绒泡黏菌属下分类等级进行了新安排。  相似文献   

7.
周艳辉  刘朴  李玉 《菌物研究》2019,17(1):57-62
文中综述了从网柄细胞状黏菌中分离得到的DIF-1及其衍生物、氯代苯并呋喃、三联苯化合物等芳香族化合物,脂肪酸和磷酸化合物、酶以及糖类等,并介绍了各成分的药理或生理作用等。表明网柄细胞状黏菌可以成为某些活性成分及药物的新来源。  相似文献   

8.
正什么是"生命之树"?"生命之树"是生物学家采用系统发育和分子进化的手段,用树状图来描述生物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早期的"生命之树"主要由原生生物、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组成。而黏菌属于真核生物的家族成员,介于动物与真菌之间,是一类神奇的生物。她具有绚丽多彩的颜色,营养体阶段能像变形虫一样在基质上爬行、吞噬,繁殖体阶段具有类似真菌的能够产生孢子的子实体。黏菌的系统发育和分子进  相似文献   

9.
《菌物学报》2017,(4):528-531
光皮煤绒菌Fuligo leviderma为中国黏菌新记录种,采集自吉林省长白山温带针阔叶林,本研究描述了此种在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的形态学特征,并在实验室培养中获得其生活史。  相似文献   

10.
徐晓琪  戴丹  王赛禹  李玉  张波 《菌物学报》2021,40(2):387-394
在完成小绒泡菌Physcaum pusillum生活史的同时,观察了小绒泡菌P.pusillum生活史不同阶段显微结构的形成.生活史研究结果表明:小绒泡菌P.pusillum的孢子萌发方式为裂式,黏变形体具两根鞭毛,较短一根不易观察到,原质团类型为显型原质团,子实体形态建成过程约需12-13h.显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石...  相似文献   

11.
从生物学及化学成分方面,对中药白芷原植物近年来研究的主要进展和重要结果进行概述,并指出今后应加强其解剖结构与主要化学成分的关系以及综合利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山牡荆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山牡荆根茎的化学成分。山牡荆根茎经80%丙酮提取,采用硅胶和凝胶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分析进行结构鉴定。从山牡荆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牡荆葡基黄酮(2)、20-羟基蜕皮素-20,22-单丙酮化合物(3)、3,5-O-双咖啡酰基奎宁酸(4)和胡萝卜甾醇(5),这5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对红车轴草所含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和保健品开发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艾纳香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艾纳香(Blumea balsamifera DC.)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商路素(1),花椒油素(2),2,4-二羟基-6-甲氧基苯乙酮(3),5,7-二羟基色原酮(4),金丝桃苷(5),异槲皮苷(6),3′,4′,5,7-四羟基-3-甲氧基黄酮(7),槲皮素(8),槲皮素-3′-甲氧基-3-O-β-D-半乳吡喃糖苷(9),4′,5,7-三羟基-3,3′-二甲氧基黄酮(10),3,5,7-三羟基-3′,4′-二甲氧基黄酮(11),木犀草素(12).其中,化合物3-7和9- 1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猴头菌培养物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猴头菌培养物的化学成分,利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重结晶等分离技术进行系统的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猴头菌固体培养物中共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为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酸、麦角甾醇、β-谷甾醇、5α-豆甾-3,6-二酮、麦角甾醇过氧化物、3-吲哚甲醛。其中化合物15,8,10均为首次从猴头菌培养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毛兰属植物由于近年来同属于兰科的石斛属植物的过度采挖,而取代名贵中药石斛类作为药材应用。为了了解其化学成分及能否替代石斛应用,本文对毛兰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目前毛兰属植物研究所涉及的种类仅5种,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出化学成分13种,包括菲类、9,10-二氢菲类及二聚体、联苄、甾体和脂肪族化合物等结构类型。药理研究表明,一些成分如毛兰素和毛兰菲在抗肿瘤和抗氧化等方面显示了较好的活性。开展毛兰属植物的研究,对发现新的药用活性成分及资源保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应用各种层析手段,从红树植物内生真菌GT26158菌丝体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纯化了7个含氮化合物,结合多种波谱方法(ESI-MS,1D-NMR,2D-NMR),它们被鉴定为2′-deoxyuridine(1)、thymidine(2)、2′-deoxyad-enosine(3)、cyclo(tyrosyl-phenylalanyl,4)、serine(5),cyclo(seryl-tryptophyl,6)、alanine(7)。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瑶药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化学成分研究成果,为瑶药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鸢尾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鸢尾科鸢尾属植物的主要化学成分是黄酮类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本文对近年来该属植物的分布,化学成分的分类及生物活性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
甘青青兰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利用柱层析、薄层层析、重结晶等分离手段,对采自甘肃漳县的唇形科植物甘青青兰进行了化学成分的研究,从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经1H NM R、13C NM R等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它们分别为羽扇豆烷-20(29)-烯-28-酸-3-醇(1),羽扇豆烷-20(29)-烯-3,28-二醇(2),齐墩果烷-12-烯-28-酸-3-酮(3),乌苏烷-12-烯-28-酸-2,α3β-二醇(4),乌苏烷-12-烯-28-酸-3,β24醇(5),豆甾-3-酮(6),β-谷甾醇-3-O-葡萄糖基(6→1)-十六烷酸苷(7),β-谷甾醇(8),齐墩果酸(9),β-胡萝卜苷(10),其中化合物2~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而化合物1、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