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推挽灌流技术、去甲肾上腺素(NA)放射酶学法和亮-脑啡肽放射免疫法观察不同脑区 NA 和脊髓背角亮-脑啡肽的释放。应用分子筛柱层析分离家兔不同脑区的5-羟色胺(5-HT)和5-羟吲哚乙酸(5-HIAA),并对它们进行荧光微量测定。以此来阐明针刺镇痛时 NA、5-HT 和亮-脑啡肽在下行抑制中的作用。1.家兔电针20 min,痛阈显著提高,此时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和中缝大核(NRM)的 NA 释放显著减少,而 Al 核团和脊髓背角的 NA释放显著增加。2.电针镇痛时,PAG、延脑中缝核区和脊髓的5-HT 和5-HIAA 含量均有显著增加,除 PAG 外,这种增加的出现较 NA 为晚。提示可能在针刺镇痛的下行抑制中,NA 的参予较5-HT 为早。3.针刺镇痛时脊髓背角亮-脑啡肽的释放也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用荧光组织化学和显微荧光定量法测定了针刺镇痛过程中大自鼠中缝大核内5-羟色胺(5-HT)胞体和去甲肾上腺素(NA)末梢荧光强度的变化。电针组在电针后,痛阈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33只接受电针刺激的动物中,有22只为强针效,6只弱针效,7只无针效。实验表明,针效强的动物,中缝大核内5-HT胞体荧光增强,NA末梢荧光强度减弱;针效弱的动物,5-HT胞体的荧光强度也有所增强,NA末梢的荧光强度略有减弱,但无统计意义。无针效动物,两者均无明显变化。本结果表明,针刺镇痛过程中,中缝大核内5-HT和NA含量都发生变化,其变化程度与针刺镇痛效应的强弱密切相关。本文对中缝大核5-HT和NA在针刺镇痛过程中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新近的研究资料表明,在针刺镇痛过程中,中缝背核的5-羟色胺(5-HT)荧光增强,蓝斑核的去甲肾上腺素(NA)荧光减弱;分别损毁中缝背核和蓝斑核或从蓝斑核发出的上行背束时,前者减弱针刺镇痛效应,后者加强这个效应;若刺激中缝背核和蓝斑核,它们对针刺镇痛效应分别表现为易化和压抑的作用。这些结果从正反两方面肯定了中缝背核和蓝斑核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并揭示它们的作用是拮抗性的。但迄今为止,没有资料证明这两个核团及其所含的5-HT 和 NA 在针刺镇痛中的相互关系。因  相似文献   

4.
延脑下部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核团,特别是A1核团,是构成去甲肾上腺素能纤维下行于脊髓的主要核团。在90个A1核团的神经元中,有73个为来自肌肉深部组织或穴位刺激的传入冲动所兴奋,12个表现为抑制,5个无效应;内脏伤害性刺激也有类似的兴奋作用。电泳NA可使大部份神经元的电活动受到抑制,在56个受试的神经元中表现出抑制效应的占42个.相反,在电泳5-HT的实验中,43个神经元中有29个表现出兴奋作用,只有4个表现为抑制效应。 以上结果表明针刺穴位或伤害性刺激或5-HT都可以激活延脑下部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核团,促使其下行性地释放NA,这可能是针刺镇痛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用萤光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针刺镇痛过程中大白鼠中脑中缝核的5-羟色胺(5-HT)和兰斑核的去甲肾上腺素(NA)萤光强度的变化。在电针刺激的动物中,对痛反应的甩尾阈和嘶叫阈都有明显提高;同时,中缝背核和中缝中央核的5-HT萤光强度都明显增强,兰斑核的NA萤光强度有所减弱,但变化不明显。本结果表明,中脑中缝核5-HT萤光强度的增强或5-ET浓度的升高与针刺镇痛有关。兰斑核的NA萤光强度虽无明显变化,但不能排除该核与针刺镇痛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用萤光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针刺镇痛过程中大白鼠中脑中缝核的5-羟色胺(5-HT)和兰斑核的去甲肾上腺素(NA)萤光强度的变化。在电针刺激的动物中,对痛反应的甩尾阈和嘶叫阈都有明显提高;同时,中缝背核和中缝中央核的5-HT萤光强度都明显增强,兰斑核的NA萤光强度有所减弱,但变化不明显。本结果表明,中脑中缝核5-HT萤光强度的增强或5-HT浓度的升高与针刺镇痛有关。兰斑核的NA萤光强度虽无明显变化,但不能排除该核与针剌镇痛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在家兔双侧视前区内注入6-羟基多巴胺(6-OH-DA,4μg/每侧),选择性损毁该区儿茶酚胺(CA)神经末梢后,观察对针刺镇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注药后第二、四天,针刺镇痛效应较针前或对照组均有明显提高。注药后第十天,针刺镇痛效应基本恢复到对照组水平。用甲醛诱发荧光组织化学法显示视前区 CA 末梢,可见6-羟基多巴胺组的 CA 末梢明显减少。结果提示,视前区 CA 含量减少有利于针刺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8.
腹外侧眶皮层 (ventrolateral orbital cortex, VLO) 是眶皮层的主要成分,它与导水管周围灰质(PAG)、丘脑和其它皮层之间有广泛的纤维联系.VLO不仅是一个痛觉感受中枢,而且也是一个痛觉调制中枢,通过激活PAG脑干下行抑制系统在脊髓和三叉水平抑制伤害性信息的输入.研究还证实,阿片、 5-HT和GABA等神经递质及其受体参与VLO的抗伤害效应.此外,VLO在针刺镇痛中也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腹外侧眶皮层在痛觉调制和针刺镇痛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中枢去甲肾上腺素(NE)能下行系统的脊髓末梢以及脊髓内的α受体在吗啡镇痛机制中的作用。结果显示,皮下注射6mg/kg 吗啡可使脊髓中的 NE 代谢终产物3-甲氧基4-羟基苯乙二醇硫酸盐(MHPG·SO_4)含量升高,提示脊髓 NE 的更新加速;反复多次注射吗啡引起吗啡镇痛耐受的动物,该反应消失。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α受体阻断剂酚妥拉明可部分对抗全身注射小剂量吗啡的镇痛作用,选择性的α_1受体阻断剂哌唑嗪或α_2受体阻断剂育亨宾有类似作用。阻断脊髓α_1或α_2受体对脊髓蛛网膜下腔直接注射微量吗啡的镇痛作用无显著影响,以上结果表明,下行 NE 能系统在吗啡镇痛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过去的工作提示在针刺抑制内脏-躯体反射的效应中,针刺信号沿着脊髓腹外侧索上行至延脑,激活包括中缝大核在内的延脑内侧网状结构,由此发出下行冲动至脊髓,阻遇内脏Aδ传入纤维冲动的向上传递。本工作在经麻痹的清醒猫刺激以上神经回路的各个部分,均能在腰段及胸段引起背根电位。为了刺激上行纤维,我们将右半部胸段脊髓分离出一段,其尾端切断,前端仍与脊髓相连。在 T2-4水平将这样半孤立的脊髓(S_p)挂在钧形电极上刺激,所引起的 L6背根电位的潜伏期是48±6;在 P9水平刺激中缝大核(R_m)引起的 L6背根电位的潜伏期是36±3,刺激背外侧索表面引起的 L6背根电位潜伏期仅3—5毫秒。背根电位的时程和反射的抑制时程大体相符,但后一时程一般总是要长些。刺激 S_p 和 R_m 引起的背根电位的长度常数均在3毫米左右,表示是较细纤维的去极化。如在脊髓 T2-3水平切割背外侧索,则由刺激 S_p(T5-7)及 R_m 引起的 L6及 T11背根电位均消失。毁损延脑内侧网状结构后,刺激 S_p 引起的 L6及 T11背根电位大为减弱或消失。以上结果指示通过我们所提出的神经回路能引起脊髓较细传入末梢发生去极化,这种突触前机制可能在针刺镇痛效应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往的工作表明,给大鼠低频或高频电针在脊髓中分别释放出脑啡肽或强啡肽,产生镇痛效果。本工作用交叉耐受方法对此进行检验并进一步分析其受体机制。结果表明:(1) 给大鼠2Hz电针电针6h,镇痛作用逐渐降低导致耐受后,100Hz电针仍有明显的镇痛作用;100Hz耐受后,2Hz电针仍有效。说明低频和高频电针镇痛之间无明显的交叉耐受。(2) 100Hz电针耐受后,k激动剂强啡肽A(1—13)的脊髓镇痛作用明显减弱,而δ激动剂[(?)]enkephalin(DPDPE)仍保持明显的镇痛作用。(3) 2Hz电针耐受后,DPDPE的镇痛效果显著降低,而强啡肽A(1—13)的镇痛作用不受影响。根据以上的交叉耐受实验结果可以认为,脊髓中δ型阿片受体参与2Hz电针镇痛,而κ型阿片受体参与100Hz电针镇痛。  相似文献   

12.
刺激蓝斑及电针对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伤害性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往的工作表明,蓝斑(LC)-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系统在痛觉调制和针刺镇痛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用电生理学方法研究刺激LC和电针对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伤害性反应的影响,其主要结果如下:1、刺激LC或电针有明显抑制脊髓背角神经元伤害性反应的作用。2、损毁中缝大核和腹腔注射纳洛酮并不明显影响刺激LC的抑制效应。3、α2受体激动剂氯压啶能加强刺激LC或电针的抑制效应,而α受体阻断剂酚妥拉明在一定程度上能削弱这种抑制效应,这些实验结果提示,刺激LC和电针可激活LC神经元,通过其下行纤维,在脊髓水平释放NE,通过α2受体,阻断伤害性信息的传递。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下丘脑室旁核 (PVN )的镇痛与脑刺激镇痛间的关系及作用途径。方法 :用 4%水合氯醛麻醉大鼠 ,在PVN埋藏双极刺激电极或不锈钢管 ,在中缝大核 (NRM )埋藏损毁电极 ,并暴露脊髓用玻璃微电极记录脊髓背角神经元对伤害刺激坐骨神经的反应 ,信号由计算机采集处理。结果 :电解中缝大核 (NRM )后 ,刺激PVN可抑制脊髓背角神经元伤害反应 ,其作用时间持续 15~18min ,其中 3~ 6min抑制作用最强 ;向PVN微量注射吗啡 10 μg ,脊髓背角神经元伤害单位放电明显减少 ,纳洛酮可反转吗啡的抑制作用。结论 :PVN除通过已知的内源性镇痛系统中的NRM中继外 ,也可能通过PVN 脊髓背角间的直接神经投射等途径参与脑刺激镇痛 ,此作用过程中在PVN可能有吗啡参与。本工作对痛觉生理及镇痛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別测定电针前和电针10min 后兔视前区灌流液中β-内啡肽样免疫活性物质(β-EPIS)和去甲肾上腺素(NA)及其代谢物3-甲氧基-4-羟基苯乙二醇(MHPG)的含量。结果,针刺镇痛时灌流液中β-EPIS 含量增加;而 NA 和MHPG 则减少;β-EPIS 和 MHPG 含量的变化呈负相关(r=-0.831;P<0.05)。提示在针刺镇痛时;视前区β-内啡肽与 NA 的释放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15.
Feng YP  Yang K  Li YQ 《生理科学进展》2001,32(3):225-228
疹髓背角浅层是传递和调制外周伤害性信息的关键部位。起源于脑干的去甲肾上腺素(NA)能纤维终止脊髓背角,它们释放的NA具有抑制初级传入末梢释放谷氨酸和P物质、增加Ⅱ层(胶状质)抑制性神经活性物质释放的作用。此外,形态学研究提示NA可能直接抑制Ⅰ/Ⅲ层向丘脑传递伤害性信息的投射神经元。NA可能通过以上途径,实现对外周伤害性信息传递的调制而发挥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去甲肾上腺素(NE)对针刺镇痛究竟起增强或对抗作用,目前的看法还不一致。本工作观察了电针镇痛时大鼠脑和脊髓 NE 及其主要代谢产物3-甲氧基4-羟基苯乙二醇硫酸盐(MHPG·SO_4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电针刺激使脑和脊髓 NE 含量下降而MHPG·SO_4含量显著升高,提示脑和脊髓 NE 的更新加速。给大鼠脑室或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 NE 的直接前体二羟基苯丝氨酸(DOPS)来加强 NE 的功能,或注射α、β受体阻断剂来削弱 NE 的功能,从而观察其对电针镇痛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脑和脊髓中的 NE 在电针镇痛中起着截然不同的作用;脑内 NE 主要通过α受体对抗电针镇痛,此外兼有较弱的通过β受体加强电针镇痛的作用,而脊髓内 NE 则是通过α受体来加强电针镇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足三里”穴针刺镇痛点的传入纤维速度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足三里”针刺镇痛作用与腓神经Ⅱ类传入纤维活动密切相关的工作(吕国蔚等1979)说明,针刺“足三里”所产生的镇痛信号主要经由Aβγ类纤维向中枢传递;由此推论,针刺时腓神经Aβγ类纤维的活动是在穴位局部相应纤维被兴奋的基础上进行的。 为了直接的验证上述结果和推论,本工作在经过镇痛实验证明具有典型效果的动物上,以剥制后根纤维细束、记录传入纤维单位放电的方法,定量地了解和比较针刺“足  相似文献   

18.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是脑内一个重要的镇痛结构。近年来国内外对其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和镇痛机理进行了广泛的研究。PAG被电针激活后,不仅可抑制躯体痛而且可抑制内脏痛。PAG有内啡肽能和5-羟色胺能两类神经元参与针刺镇痛过程,内源性鸦片样物质(OLS)和5-羟色胺(5-HT)是实现针刺镇痛作用的重要神经递质。电针穴位可激活PAG,通过其整合作用以及通过上行途径,特别是下行抑制通路抑制与痛感受有关的神经元,从而达到镇痛的效应。  相似文献   

19.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是脑内一个重要的镇痛结构。近年来国内外对其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和镇痛机理进行了广泛的研究。PAG被电针激活后,不仅可抑制躯体痛而且可抑制内脏痛。PAG有内啡肽能和5-羟色胺能两类神经元参与针刺镇痛过程,内源性鸦片样物质(OLS)和5-羟色胺(5-HT)是实现针刺镇痛作用的重要神经递质。电针穴位可激活PAG,通过其整合作用以及通过上行途径,特别是下行抑制通路抑制与痛感受有关的神经元,从而达到镇痛的效应。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一些关于针刺镇痛神经原理的研究工作表明,脑内5-羟色胺(5-HT)和中缝核群在针刺镇痛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但它们通过什么途径,作用于什么部位以实现针刺镇痛效应,仍不清楚。从形态学看,中脑中缝核(中缝背核中央核)主要发出上行纤维投射到间脑(包括丘脑束旁核)和端脑,而延髓中缝核群的神经元主要向下投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