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J. R. COLEY-SMITH 《The Annals of applied biology》1959,47(3):511-518
In a number of host range tests infection by Sclerotium cepivorum occurred only on Allium spp.
Sclerotia of S. cepivorum were almost unaffected by 2 years' dry storage in the laboratory. A high proportion survived for 4 years under undisturbed conditions in the field. There was no effect of soil pH, soil nutrient status, or inorganic supplementation on sclerotial persistence. Organic soil supplements gave variable results, sometimes reducing sclerotial numbers and on other occasions having no effect.
Weekly rubbing of nylon bags containing soil and sclerotia caused the latter to disintegrate, but trowelling of soil containing sclerotia had no effect.
It is concluded that S. cepivorum sclerotia persist in soil for many years, in the absence of the host plant, and that outbreaks of white rot on rested land could be due to such survival. 相似文献
Sclerotia of S. cepivorum were almost unaffected by 2 years' dry storage in the laboratory. A high proportion survived for 4 years under undisturbed conditions in the field. There was no effect of soil pH, soil nutrient status, or inorganic supplementation on sclerotial persistence. Organic soil supplements gave variable results, sometimes reducing sclerotial numbers and on other occasions having no effect.
Weekly rubbing of nylon bags containing soil and sclerotia caused the latter to disintegrate, but trowelling of soil containing sclerotia had no effect.
It is concluded that S. cepivorum sclerotia persist in soil for many years, in the absence of the host plant, and that outbreaks of white rot on rested land could be due to such survival. 相似文献
2.
3.
青海豌豆根腐病病原菌种类及致病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豌豆极腐病是青海东部干旱地区豌豆生产上的一种新病害,近年来危害逐年加重,致使豌豆产量遭受严重损失。根据分离鉴定和致病性测定结果,青海豌豆根腐病病原真菌是由茄镰刀菌、尖孢镰刀菌、豌豆丝囊霉、根串珠霉、立枯丝核菌、腐霉、链孢粘帚霉等复合反染所引起的。经回接试验:镰刀菌和豌豆丝囊霉对豌豆具有较强的致病力;腐霉及其他病原菌则有加强腐烂作用。 相似文献
4.
5.
宁夏啮齿动物区系及动物地理区划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1958年以来,宁夏共发现啮齿动物36种,隶属2目,7科,23属。其中古北界种32种。根据啮齿动物的区系特点,作者将宁夏划分为2个动物地理区(Ⅰ级),2个亚区(Ⅱ级),2个省(Ⅲ级)和4个州(Ⅳ级)。 相似文献
6.
应用光学显微镜对安徽省枞阳县和安徽大学校园内春季开花的22科30属40种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花粉粒扁球形至长球形,P/E值最大的花粉见于贴梗海棠[Chaenometes speciosa (Sweet)Na-kai],为1.41(1.23-1.79),P/E值最小的花粉见于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 C. 13(2.),为0.78(0.71-0.83);体积最大的花粉见于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 Thunb),直径为60.8(57.5-65.0)μm,体积最小的花粉见于菱叶绣线菊(Arisaema jacquemontii Blume),为11.5(10.0-12.5)×9.8(8.0-12.)μm.萌发孔主要有3沟(20.5%)、3孔沟(61.5%)、散孔(15.4%),六孔(2.6%)等类型.外壁纹饰主要有条纹-穿孔(22.5%)、细网状(27.5%)、粗网状(25.0%)、条纹状(50%)和颗粒状(12.5%)等类型.同时调查了其生态因子,包括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年降水量、年积温及生境等,得出了这些植物分布区的主要生态因子.该花粉组合信息可用以重建古植被、古气候及古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8.
本研究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观察了大蒜油对人白血病细胞集落(CFu-L)及骨髓粒单细胞集落(CFu-GM)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证明大蒜油对白血病细胞集落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相同浓度的大蒜油对正常人骨髓(BM)粒单细胞集落的形成能力亦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但抑制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研究人参总皂甙在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层诱发LTP效应和促进大鼠记忆保持能力时,对海马神经元核仁组织者区和苔藓纤维末梢出芽的影响。给人参总皂甙第7天可显著提高群峰电位(PS)幅度,缩短PS起始和峰潜伏期,并可显著提高大鼠记忆保持能力。此时人参总皂甙可使海马CA3区锥体细胞和齿状回颗粒细胞Ag-NOR数较盐水组大鼠的平均提高66.17±2.32%和72.07±0.93%(P<0.01);同时还可使大鼠的海马苔藓纤维末梢出芽级分平均较生理盐水组大鼠的平均堤高1-3倍(P<0.01)。提示人参总皂甙可提高神经元内rDNA的转录活性促进蛋白质合成,同时还可促进海马苔藓纤维末梢出芽以提高海马突触的传递功效。 相似文献
11.
家兔延髓区域阻滞对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实验在麻醉、切断迷走神经的家兔上进行。记录双侧膈神经放电和气管内压作为呼吸的指标。用尖端直径为70—100μm的玻璃微管接微量注射器,脑内注入1%普鲁卡因,双侧对称地阻滞闩前2.0—3.0mm,中线旁开2.0—2.5mm,背侧表面下3.5—4.5mm的区域后,38只兔都出现了可逆性呼吸停止。双侧性电损毁此区,则可造成不可逆性呼吸停止。以同法注入同量生理盐水,则对呼吸无影响。经组织学检查,此区范围相当于Meessen图谱的面后核内侧区——包括面后核(Nr.Ⅶ)内侧部、网状小细胞核(R·pc)腹侧部、网状巨细胞核(R·gc)背外侧部和外侧网状核(Rl)的内侧部分。用同样方法阻滞延髓头端区、孤束核区及疑核尾端区、对呼吸节律均无明显影响。用1%普鲁卡因局部麻醉延髓腹侧面的中枢化学感受器I(s)区,呼吸也无明显变化。结果提示,面后核内侧区的一些结构可能在形成呼吸节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电离辐射全身和局部照射对伤口巨噬细胞(MΦ)生长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及苯妥因钠的作用。伤口MΦ从置入大鼠背部的聚乙烯醇海绵中收集,用原位杂交技术测定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PDGF-B)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_1)mRNA在MΦ表达的阳性细胞率。结果表明,6Gy全身辐射后伤口MΦ PDGF-B和TGF-β_1 mRNA阳性表达率明显下降,20Gy局部辐射后无明显影响;苯妥因钠对正常伤口、全身辐射和局部辐射后的伤口MΦ PDGF-B和TGF-β_1 mRNA表达的阳性率都有明显的提高。这说明伤口MΦ生长因子基因表达的降低与全身辐射后创伤愈合延迟有关;苯妥因钠明显增加伤口MΦ生长因子基因表达而有利于创伤愈合。 相似文献
13.
安徽鹞落坪国家自然保护区植物的花粉形态与其生态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光学显微镜对安徽省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月份开花的25科41属47种1变种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花粉粒扁球形至超长球形,P/E值最大的为安徽贝母(Fritillaria anhuiensis S. C. Chen et S. F. Yin),大小为1.71(1.28-2.30)μm,最小的为粉花绣线菊(Spiraea japonica L.),大小为0.83(0.58-0.97)μm;花粉最大的为萱草[Hemerocallis fulva (L.)L.],大小为93.8(85.0-100.0)×61.1(51.3-70.0)μm;最小的为草绣球[Cardiandra moellendor f fii (Hance) Migo],大小为11.1(9.5-12.5)×8.8(7.5-10.0)μm.萌发孔主要有单沟(8.3%)、3-4沟(18.8%)、多沟(8.3%)、3-4孔沟(58.3%)、散孔(4.2%)、无萌发孔(2.1%)等类型.外壁纹饰主要有刺状(12.5%)、细网状(33.3%)、粗网状(16.7%)、颗粒状(25.0%)及无明显纹饰(12.5%)等类型.同时研究了其生态因子,包括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年降水量、年积温及生境等,特别提供了7月份的气候因子,得出这些花粉分布区的主要生态因子.为利用地层中相应化石花粉重建大别山地区古植被、古环境及气候变迁提供了现代孢粉学资料和依据,也为这些植物的现代地理分布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电及化学刺激兔面神经核腹内侧区对呼吸时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用家兔42只,乌拉坦静脉麻醉、三碘季铵酚麻痹、人工通气、断双侧颈迷走神经、引导膈神经传出电活动,观察电及化学刺激面神经核腹内侧区(VMNF区)对呼吸时相的影响。结果表明:(1)长串(6—8s)电脉冲刺激VMNF区,刺激强度达到相应阈值(100—15OμA,频率100c/s,波宽0.3ms)可完全抑制膈神经放电。(2)短串(0.1s)电脉冲刺激VMNF区,适当强度的刺激落位在吸气相中后期,可引起吸气切断(IO-S)效应;落位在呼气相中后期,可引起呼气切断(EO-S)效应。(3)此区微量注射细胞体兴奋剂L-谷氨酸钠后,呼吸频率减慢,膈神经放电积分幅度降低。结果提示:VMNF区可能是延髓呼吸中枢IO-S机制的重要结构之一,并参与呼吸时相转换控制的调节。 相似文献
15.
RAPD分析与ITS序列分析在拟茎点霉分类鉴定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和核糖体RNA基因(rDNA)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分析对22种拟茎点霉共34个菌株进行了系统发育研究。RAPD分析构建的UPGMA聚类图所反映的种间、种内关系与形态学分类结果基本一致,可以清楚地将分自7科寄主植物上的不同的种分别区分开来,但分自同科或同属寄主植物上的不同的种并不具有相近的亲缘关系。ITS序列分析结果不支持将Phomopsis mangiferae Ahmad和P. cytosporella Penz. et Sacc. 合并为同一个种的观点,同时还显示出P. mangiferae与P. psidii de Camara的亲缘关系非常近, 可能是异名同物;而为害木棉叶的拟茎点霉与杨梅枝枯病菌P. myricae Y.J.Huang et P.K.Chi之间的碱基差异亦属于种下不同菌株间的正常差别范围,很可能就是同一个种。对相同的供试菌株两技术所反映的亲缘关系趋势相同,表明两技术用于拟茎点霉的亲缘关系分析和种类鉴定均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噪声对海马CA3区神经元电活动及突触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用电生理学方法及电镜技术研究105dB(A)白噪声对海马CA3区神经元电活动及突触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鼠在强噪声暴露期间(5min),其神经元放电出现减频反应(占53.3%),增频反应(占20%)和基本无反应(占26.7%)。而强噪声定时重复暴露(每天1h共50天)后,单位放电频率极显著地低于对照组,以及高频单位消失而低频单位增加;同时,突触超微结构(大鼠和豚鼠)也出现小泡不集中于突触前膜和线粒体空泡化增多等不利于突触功能的变化。表明强噪声对海马CA3区神经元的影响是明显的,且以抑制性作用更为显著。本文结合本室以往工作进行讨论,认为噪声影响学习功能可能有通过影响海马的活动而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17.
18.
蒜瓣在温度调节下解除休眠前后的细胞化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恒温30℃贮存大蒜可以延长休眠10来个月,短时期的放置在4℃下就能解除休眠。蒜瓣外表皮细胞核的变化可以作为判断休眠解除与否的指标。解除休眠后蒜瓣外表皮细胞核显示出酸性磷酸酶、三磷酸腺苷酶与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处于休眠状态的表皮细胞中细胞核一直保持休眠期所特有的圆形,位于细胞中央,细胞内没有上述三种酶的活性。在30℃中保存一年以上,细胞也会发生局部解体与细胞内含物的撤离,细胞内明显地分布着许多蛋白质颗粒,细胞间有“核穿壁”现象。 相似文献
19.
本工作分别采用新生期大鼠注射谷氨酸-钠(MSG)损毁弓状核区及电刺激弓状核(ARC)区的方法,观察对脑和脊髓内亮-脑啡肽(LEK)、多巴胺(DA)和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的影响。MSG 大鼠脑和脊髓内 LEK、NE 含量较对照组无明显变化,但端脑内 DA 含量显著升高。刺激 ARC 区后脊髓内 NE 含量明显上升。上述结果提示:弓状核区对端脑 DA 能系统可能具有某种紧张性抑制作用,而刺激弓状核产生的镇痛效应可能和下行 NE 能系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0.
武陵山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特性与性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武陵山地区位于湘鄂渝黔交界处,面积约10万km^2。本文从科、属、种水平对武陵山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特征和性质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本区自产种子植物201科、1005属、4119种,其中裸子植物6科、19属、36种,双子叶植物166科781属、3447种,单子叶植物29科、205属、636种,含单种和少种的科和属及木本植物比较丰富;(2)本区含世界广布科40科,热带分布科912科,温带分布科70科,含种数较多的科为广布科和热带分布科,而主要特性科则是一些主产东亚(包括中国特有)的亚热带和温带分布科;(3)本区的属含我国15种分布类型中的14种,其中以北温带分布、泛热带分布和东亚分布三类成分比较集中。中国特有属64属(占6.83%),其中不少可能就起源于本区(或)及其周围。温带分布属多于热带分布属;(4)种的地理成分有15种类型,其中绝大多数属东亚和中国特有,它们具有明显的亚热带-温带性质,中国特有种共计2682种,其中126种为本区所特有,675种为华中区特有,其他1881种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并大体上可分为10个亚型,种的地理成分决定了本区现代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和性质,即在旧的热带区系的基础上蜕化演变化而成的温带性亚热带植物区系或亚热带山地植物区系。本区东亚成分众多,不仅是其分布中心的一部分,而且正征于东亚成分扩散和迁移的重要通道--武陵山走廊上,因此可视为东亚植物区系的一个关键地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