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照射时间的恒定磁场作用对小鼠空间记忆形成的影响.方法:应用水迷宫学习模型测定并对比4小时恒定磁场照射组、3小时恒定磁场照射组、2小时恒定磁场照射组和无磁场照射的正常对照组动物的空间记忆能力.结果:水迷宫学习训练的实验表明:第一个训练日中,4小时磁场处理组动物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动物到达水下平台所需时间延长,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3小时磁场处理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动物到达水下平台所需时间缩短,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二个训练日中,2小时或3小时磁场处理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动物到达水下平台所需时间延长,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三、四、五连续3个训练日中,3组磁场处理组动物到达水下平台所需的时间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一定时间的磁场处理对小鼠空间记忆的形成有促进或损伤作用,究竟是促进还是损伤有可能取决于一个作用“窗口”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照射时间的恒定磁场作用对小鼠空间记忆形成的影响。方法应用水迷宫学习模型测定并对比4小时恒定磁场照射组、3小时恒定磁场照射组、2小时恒定磁场照射组和无磁场照射的正常对照组动物的空间记忆能力。结果水迷宫学习训练的实验表明第一个训练日中,4小时磁场处理组动物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动物到达水下平台所需时间延长,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3小时磁场处理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动物到达水下平台所需时间缩短,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二个训练日中,2小时或3小时磁场处理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动物到达水下平台所需时间延长,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三、四、五连续3个训练日中,3组磁场处理组动物到达水下平台所需的时间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一定时间的磁场处理对小鼠空间记忆的形成有促进或损伤作用,究竟是促进还是损伤有可能取决于一个作用“窗口”问题。  相似文献   

3.
以磷酸铝吸附白喉类毒素为抗原,耠大A鼠进行.曲次免疫。一粗免疫动物在第2灾免疫前24小时,用600仑X线全身照射;另祖在两灰免疫前24小时皆照射(第1次400仑,第2次600仑),然后与正常动物、正常免瘦动物和照射而未免疫的动物对比,。观察人剂量电离辐射对淋巴结细胞反应和血凝抗体滴度的影响。大剂量电离辐射能抑制血疑抗体的生成,径过两次照射的动物,抗体生成完全被抑制,此时淋巴赭所受损伤也最严重,淋巴精重量低于未柽照射的免疫动物10倍左右,釉胞总数下降杓100倍。从淋巴糸吉涂片中可以看到淋巴女日胞减少最为明显。网状捆胞、过渡浆糸田胞厦浆糸田胞数目也都比未照射的凳瘦动物明显减少,但与未免疫动物相比,这3种栅胞的减少不显著。经1次照射的免瘦动物,在免疫后7天取材观察,共血凝抗体效价比4天取材观察者增高30—40倍。此时朋窝淋巴牿的重量稍有增加,浆细胞系细胞的数目亦有增加。经过两次照射的动物大部分在7天以内死亡,由个别存活动物看来,其淋巴组织仍处于严重损伤状态。文中就大剂量电离辐射抑制免瘦反应的作川环节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利用X射线全身辐射对乌龟进行了抗辐射作用的研究,并用小鼠作参照.根据前人的研究资料,照射剂量选用6.5 Gy和15 Gy两个水平. 结果显示,乌龟受照射后,6.5 Gy剂量组60 d内无死亡;15 Gy剂量组从第16 d开始出现死亡,30 d内死亡率为20%,60 d内死亡率为70%.乌龟体重照射前后变化不大.小鼠受照射后,6.5 Gy剂量组第14d开始出现死亡,30 d内死亡率为30%,60 d内死亡率为80%:15 Gy剂量组第4 d出现死亡,第5 d死亡率达100%.研究结果表明,乌龟的抗辐射能力明显高于小鼠.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Q开关激光爆破术对豚鼠黑素细胞的影响及照射周边组织的变化,为临床治疗皮肤色素病变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Q开关-YAG激光分别照射豚鼠黑色毛区及棕色毛区(波长分别用1064nm和530nm,光斑直径2mm),实验动物20只,随机分四组,分别于照射后间隔7d、10d、14d取材,照射前取材作对照,10%甲醛固定,冰冻切片,分别用HE和DOPA反应显示黑素细胞。结果照射后皮肤黑色素颗粒逐渐减少至消失,照射后30d黑毛区与棕毛区肉眼见照射区皮肤变白,毛也变白,HE染色皮肤、毛囊及毛未见黑色素颗粒,DOPA反应表皮黑色素细胞、毛囊和毛均呈阴性反应,部分豚鼠棕毛区毛及毛囊见黄色色素颗粒。结论波长1064nm和532nm Q-YAG激光对豚鼠皮肤黑色素细胞和黑色素颗粒的破坏效果显著;但对棕色色素清除效果较差。波长1064nm Q-YAG激光对豚鼠皮肤黑色素消减与照射次数有关,与照射间隔时间长短无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安全的SD大鼠急性放射性皮炎模型。方法:将2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电子线照射组(60 Gy,45 Gy,30 Gy),X线照射组(45 Gy,30 Gy,15 Gy),每组4只。选择臀背部皮肤,去毛后照射。放疗后第一天起开始观察动物皮肤表现,采用Douglas and Fowler评分方法记录每只动物皮炎情况,并定期测量动物体重,观察动物一般情况并记录死亡情况。于放疗后第28天处死动物,取照射区域皮肤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CD3,CD11c,CD68,IV型胶原),以通过光镜分析射线照射后皮肤组织变化情况、真皮层内炎症细胞浸润类型及胶原形成情况。结果:至放疗后第28天X线照射组动物出现大量死亡,电子线照射组动物均存活,电子线各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放射性皮炎反应,镜下可见局部组织不同程度的表皮层坏死、炎症细胞浸润、毛囊及附属器减少等表现,以电子线照射60 Gy及45 Gy组表现明显。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放射线照射可使真皮层内以CD68为表面标志的巨噬细胞浸润增加,并促进以IV型胶原为标志胶原细胞形成。结论:电子线60 Gy及45 Gy照射SD大鼠臀背部皮肤可建立一种安全有效的急性放射性皮炎动物模型,其临床表现及病理表现可用于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诱导稳定而可逆的大鼠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方法模型A组造模第1天以直线加速器剂量率为240 cGy/min,SSD=100 cm,全身照射1.2 min,分别于第4、6、8天腹腔注射环磷酰胺35 mg/kg和氯霉素43.75 mg/kg,共3次;模型B组造模第1天以直线加速器剂量率300 cGy/min,SSD=100 cm,全身照射1.2 min。分别于第4、5、6天腹腔注射环磷酰胺35 mg/kg和氯霉素43.75 mg/kg,共3次。对照组造模第1天以假照射。于造模9、12、15 d后进行网织红细胞计数、外周血象检查、骨髓活检。结果造模第9天与对照组比较,A组、B组的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GB)、网织红细胞计数(RET)均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于造模第15天,A组RBC、HGB值继续下降,WBC、PLT、RET值回升,与对照组比较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WBC、RBC、HGB、PLT值有显著回升,与对照组比较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RET值与对照组比较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模型A组具有复制周期短,成功率高、重复性好,死亡率低等优点。适合用于治疗药物研究的实验。  相似文献   

8.
条件必需氨基酸对放射损伤大鼠血浆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观察条件必需氨基酸对放射损伤大鼠血浆蛋白的影响。以雄性Wistar大鼠 6 9只 ,普通饲料喂养 6天 ,随机分成A、B、C、D四组 ,A、B、C组各 2 0只、D组 9只。A、B、C三组动物均接受 6 .5Gy的γ线全身照射 ,D组动物不照射。照射后在A组饲料中添加 3%精氨酸 +5 %牛磺酸 +1%谷氨酰胺 ;B组饲料中添加与A组等氮量的甘氨酸 (10 .91% ) ;C组及D组仍喂普通饲料。照射后 7及 14天测血浆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纤维结合蛋白。结果显示A组在饲料摄入量、体重及血浆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纤维结合蛋白水平等方面均优于B组及C组。提示饲料中增加条件必需氨基酸含量可以改善进食 ,促进体重恢复及蛋白质合成 ,进而提高受照大鼠应激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脉冲电流经皮刺激肝区对运动性疲劳大鼠肝脏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I~IV)活性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8周龄Wistar雄性大鼠80只为实验对象,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A组)、疲劳对照组(B组)、疲劳前刺激组(C组)、疲劳后刺激组(D组),造模成功后分别在1、3、5周末分批处死。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1、3、5周各组动物的肝脏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I~IV)活性,大鼠肝脏线粒体蛋白定量用Bradfood蛋白定量法测定。结果:第3、5周末D组和B组、C组大鼠游泳力竭时间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C组及D组大鼠肝脏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I~IV)活性水平在第3、5周末均高于B组(P0.05)。D组大鼠肝脏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I~IV)活性水平在第3、5周末均高于C组(P0.05)。结论:脉冲电流经皮刺激运动性疲劳大鼠肝区可以提高其氧化呼吸链酶复合物(I~IV)的活性水平。  相似文献   

10.
作者观察了8Gy γ线全身照射正常和DEN诱发的肝癌大鼠其肝(癌)细胞核RNA合成的辐射生物效应,发现:<1>正常大鼠在受照射后4h出现一过性的RNA合成增高期,而后表现为抑制,出现双相效应;而肝癌大鼠在受照后4和18h均表现为強烈抑制;<2>在抑制了内源性染色质模板后,转录外源模板的游离型RNA聚合酶出现与染色质结合型酶相似的辐射效应,提示射线可直接影响RNA聚合酶;<3>在照射后4和18h,RNA聚合酶Ⅱ的活性变化率显著高于酶Ⅰ,提示酶Ⅱ及其复合体成分对射线更敏感;<4>肝癌大鼠在受照射后其核RNA合成的抑制与转录活性RNA聚合酶分子数目的减少以及酶的催化效率(延长速度)减低有关,而正常大鼠则是通过不同的机制实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构建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骨髓细胞的小鼠,并复制其二甲基亚硝胺(DMN)肝纤维化模型。方法 ICR雄性小鼠3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6只和移植组26只。移植组接受致死量γ射线照射后,经尾静脉输入GFP转基因小鼠的骨髓细胞;正常组不进行照射和移植,仅尾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两个月后制备血涂片,观察移植组造血重建情况,造血重建动物再分为对照组和造模组,造模组用DMN按每次10mg/kg体重腹腔注射制备肝纤维化模型,隔日一次,正常组和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设染毒后3周和4周两个时间观察点,生化法测定肝功能;Jamall法检测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HE染色及天狼猩红染色观察肝组织炎症、坏死及纤维组织增生情况;GFP免疫荧光组织化学观察骨髓源性细胞在肝脏的归巢特点。结果骨髓移植两个月后,移植组外周血中出现满视野GFP+细胞。与正常组比较,两个时间观察点造模组肝功能(ALT、AST、Alb及T.Bil)均明显异常(P<0.05),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显著增高(P<0.05),造模3周末肝组织出血性坏死,有炎性细胞浸润,但尚未形成完全的纤维间隔;造模4周末肝组织炎症、坏死程度加重,可见完全的纤维间隔,在DMN造模动物肝组...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器官组织匀浆法计数小白鼠某些器官细胞核总数的方法,研究了X射线全身照射对这些器官的效应。1200r X射线照射后二十四小时肝、肾和大脑的细胞核总数及600r X射线照射后肝和大脑的细胞核总数与对照无显著差别,而脾脏的细胞核数在分别以上述两种剂量或以300r X射线照射后均有显著的下降。  相似文献   

13.
低水平辐射诱导的细胞遗传学适应性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蔡露  刘树铮 《遗传学报》1991,18(2):109-114
先用0.01GY x-射线(剂量率:0.01GY/分)体外照射人、兔外周血,经不同时间后再用1.5GY X-射线(0.44GY/分)照射,发现在G_0、G_1、S和G_2期受0.01GY X-射线照射后再给大剂量照射者,其染色体畸变率明显低于单纯受1.5GY X-射线照射组(P<0.01)。这一适应性反应能持续3个细胞周期,在接受小剂量照射后超过3个细胞周期再受大剂量照射者,染色体畸变率未见减少。若在第三细胞周期以后再次给予小剂量照射,可再次诱导适应性反应。用小鼠整体小剂量照射后骨髓细胞和生殖细胞亦出现这种适应性反应。另外也探讨了不同剂量和不同剂量率的预先照射对适应性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对成年期追赶生长大鼠体成分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8周龄雄性 SD 大鼠分为6组(共2个时间点),即4周时间点3组:正常饮食4周 (NC4)组、热卡限制4周(R4)组,热卡限制同时白藜芦醇治疗(R4E)组;12周时间点3组:正常饮食12周(NC12)组,追赶生长(CUG)组,追赶生长白藜芦醇治疗(CUGE)组。每组含6只大鼠,白藜芦醇用生理盐水配制成一定浓度悬浊液,按100 mg/(kg·d)剂量予实验动物灌胃治疗。实验第4周、12周检测体重、躯干和全身的肌肉及脂肪含量、躯干与全身脂肪比例,实验第12周检测骨骼肌与附睾脂肪组织SIRT1的表达,附睾脂肪组织PPARγ的表达。结果:与NC12组相比,CUG组躯干及全身的脂肪含量、躯干与全身脂肪比例、附睾脂肪组织PPARγ的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肌肉含量、骨骼肌与附睾脂肪组织SIRT1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与CUG组相比,经白藜芦醇干预后的CUGE组全身的脂肪含量、躯干与全身脂肪比例、附睾脂肪组织PPARγ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肌肉含量、骨骼肌与附睾脂肪组织SIRT1的表达较CUG组显著提高(P<0.05)。结论:白藜芦醇降低成年期追赶生长大鼠体脂含量,增加肌肉含量,改善腹部脂肪堆积,其机制可能与增加骨骼肌及内脏脂肪组织SIRT1表达,抑制内脏脂肪PPARγ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多巴胺(DA)对小鼠学习记忆障碍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实验1采用腹腔注射东莨菪碱0.3mg/kg(SCOP 0.3,n=10)和3.0mg/kg(SCOP3.0),连续注射60d,在第53天和60天用避暗法测定记忆行为,第60天处死动物后取脑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测定TH-ir和Fos-ir的表达。实验2根据实验1结果造小鼠记忆障碍的模型后将小鼠分成4组,1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NS),其他3组腹腔注射阿朴吗啡0.1mg/kg(APO 0.1)、0.5mg/kg(APO 0.5)和2.0mg/kg(APO 2.0),每组10只动物,连续30d。在注射阿朴吗啡第23天和30天测定避暗行为。第30天处死动物后取脑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测定Fos-ir和TH-ir的表达。结果:避暗法测定记忆发现东莨菪碱抑制小鼠的记忆。第60天,东莨菪碱3.0mg/kg组(SCOP3.0)的潜伏期比NS组显著缩短,仅是NS组的1/4(P〉0.05),错误次数比Ns组增加了大约4倍(P〉0.05),SCOP 0.3组的潜伏期和错误次数与NS组没有明显差异。免疫组化结果表明在伏隔核和海马区的CAl和CA3的Fos-ir细胞数明显降低(P〈0.01),且被盖腹侧区的酪氨酸羟化酶(TH-ir)和共表达TH/Fos-ir细胞显著减少(P〈0.01)。注射阿朴吗啡后明显缓解了小鼠的记忆障碍,且腹侧被盖区TH-ir细胞增加(P〈0.05)。结论:阿朴吗啡明显减轻东莨菪碱诱导的小鼠记忆障碍,是通过增强腹侧被盖区多巴胺神经元的活性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双歧杆菌与辐射损伤的拮抗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拮抗辐射损伤的时效、量效和理想的拮抗分子。方法实验动物均选用SPF级C57BL小鼠,用不同药物和不同照射剂量处理后,建立急性放射损伤模型。WBC计数:用不同数量级浓度的双歧杆菌菌悬液对小鼠灌肠28 d后,5.0 Gy照射后3 d、6 d和10 d采取小鼠外周血检测WBC数。30 d小鼠生存率:用1×109CFU/m l双歧杆菌菌悬液灌肠28 d后,用一次性8.0 Gy60Coγ射线全身照射,建立急性放射损伤模型,每日上下午各观察小鼠1次,记录死亡动物数和死亡日期。抗氧化指标检测:用双歧杆菌菌体3种不同成分LTA、WPG和EPS,连续7 d腹腔注射小鼠后6.0 Gy照射,检测肝组织CAT和SOD的活性。结果WBC计数结果显示:双歧杆菌提高了辐射损伤WBC的最低值(P<0.05),随着剂量增加有上升趋势,理想的双歧杆菌菌悬液浓度为1×109CFU/m l。30 d小鼠生存率试验结果显示:双歧杆菌将小鼠生存率提高了43.3%。抗氧化结果显示:双歧杆菌菌体3种成分均具有抗氧化作用,尤其LTA抗氧化作用最为明显(P<0.05)。结论双歧杆菌对辐射损伤具有拮抗作用,其较为理想的双歧杆菌菌悬液浓度数量级为109CFU/m l,双歧杆菌细胞壁的3种成分中抗辐射较为理想的效应分子是LTA。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直线加速器全身照射昆明小鼠建立辐射损伤模型,探索不同放射剂量对小鼠健康状况及涎腺功能和结构的影响。方法:选取八种不同剂量对昆明小鼠行体外全身照射,于照射后一个月内观察小鼠生长情况、体重变化;照射后一周、一个月检测各组小鼠血象的变化;测定放射半数致死剂量;照射后两个月,测定各组小鼠的唾液流量及唾液淀粉酶含量,并对下颌下腺组织切片行HE染色。结果:13Gy和15Gy照射组小鼠的体重逐渐下降,一周后死亡,其余组小鼠体重最终呈增加趋势。X-射线全身照射的半数致死量为10Gy。照射后一周,照射组小鼠的白细胞数目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在其他血象方面,除了7Gy组外,其他照射组与对照组比较也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照射一个月后,各照射组小鼠的血象均恢复正常。照射后两个月,9Gy组和11Gy组小鼠的唾液流量及唾液淀粉酶含量均显著低于0Gy组,且11Gy组较9Gy组亦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照射剂量的增加,小鼠的下颌下腺腺泡细胞数目逐步减少,结构排列紊乱,组织损伤逐渐加重。结论:X-射线全身照射引起小鼠健康状况受损,免疫功能减低,损伤程度与放射线强度呈剂量依赖性,小鼠半数致死量为10Gy,该剂量适合建立全身放射损伤模型。  相似文献   

18.
恒定磁场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从免疫学方面探讨不同照射时间的恒定磁场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用同一强度不同照射时间的恒定磁场(2小时恒定磁场照射组、3小时恒定磁场照射组、4小时恒定磁场照射组和无磁场照射的正常对照组)对小鼠进行照射,连续20天。每天一次,末次12小时后称其体重,取出胸腺、脾脏、肝脏,称重,计算各器官指数。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三组同一强度不同照射时间的恒定磁场组对小鼠的胸腺指数有显著的降低(p〈0.05);2小时组与3小时组的肝脏指数也有显著的降低(p〈0.06);对脾脏指数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一定照射时间的恒定磁场对小鼠的免疫功能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用大鼠、小鼠及狗作为实验动物进行辐射对红细胞嘌呤核苷磷酸化酶活力影响的比较研究。在离体实验中,用9700或97000拉德照射大鼠及小鼠的肝素抗凝血,可观察到红细胞嘌呤核苷磷酸化酶活力轻微减低,而在整体实验中却得到以下的不同结果: 1.用400、600及700拉德分别照射大鼠,均可使酶活力下降。400或600拉德照射后酶活力下降至一定时日可恢复至照射前水平,但700拉德照射后酶活力一直下降且始终未恢复。照射后大鼠酶活力的抑制与恢复程度与辐射损伤的轻重有关。2.以800、900和1000拉德的剂量分别照射小鼠后,酶活力无明显变化。经700或1200拉德照射后第1天,狗的红细胞嘌呤核苷磷酸化酶活力较照射前显著下降,而且以后各日,一直处于低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消化系统是对放射线较为敏感的系统。临床上许多接受放疗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消化道反应,以腹部及全身照射者更甚。其中许多症状与照射后胃运动及排空的改变密切相关。本实验观察了不同剂量照射胃区后胃电快波振幅的改变。目的在于探讨临床上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