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2013年3—10月在四川马尔康麝场开展,记录了178例驯养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的分娩,分析了其分娩定时、同步化及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马尔康麝场的驯养林麝分娩发生于5—7月间,分娩期长达66d,平均分娩时间为5月25日(17.60±0.98,n=178),分娩季节(75%的分娩完成时间)长22d(即5月7日至5月28日间)。马尔康林麝分娩的强季节性是对当地季节性水热条件和食物资源的适应。驯养林麝的分娩时间与其年龄的相关不显著(r=-0.121,P=0.1060.05),虽亚成体雌麝(2—3岁)的分娩时间(5月26日,18.81±1.47,n=75)有迟于成体麝((4—9岁)(5月24日,16.97±1.41,n=95)和老龄雌麝(≥10岁)(5月21日,13.63±2.24,n=8)的趋势,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05)。此外,麝场各饲养区内的雌麝分娩时间格局无显著差异(P0.05),泥地基底的改装圈舍内的雌麝分娩(5月22日,15.31±1.48,n=62)略早于砖地基底的原装圈舍雌麝分娩(5月26日,18.82±1.27,n=116),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05)。  相似文献   

2.
长春市动物园饲养的雌梅花鹿,八岁。于1978年11月8日,在因交配时误入肛门,造成直肠穿孔,肛门出血。9日大网膜从肛门脱出,患鹿频频努责,精神极度沉郁不安,严重的威胁  相似文献   

3.
安徽麝(Moschus anhuiensis)是我国特有种,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狭窄地分布于安徽、河南及湖北三省交接的大别山区域。为明确安徽麝的活动节律及其与其他动物的相互关系,2021年1月至12月,在湖北大别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罗田县区域内布设43台红外相机,对安徽麝及其同域物种进行研究。根据红外相机拍摄的时间,统计安徽麝及其他物种的活动规律,并进行节律重叠分析。结果表明:(1)监测的43台红外相机,共10 142个工作日,拍摄野生动物照片1 042张,其中10台红外相机拍摄到安徽麝,共有效监测到安徽麝40次。安徽麝的相对多度(IRA)为3.84;(2)安徽麝主要分布于保护区的核心区范围,落叶阔叶林是安徽麝优先选择的生境(χ2 = 98.99,df = 2,P < 0.001);日活动高峰为9:00 ~ 11:00时和21:00 ~ 23:00时,4月和12月是安徽麝的年活动高峰期,6至10月安徽麝的活动强度很低;昼夜节律分析发现,安徽麝具有较强的夜行性活动能力(INRA = 0.64);(3)安徽麝的活动节律与保护区内同属鲸偶蹄目的小麂(Muntiacus reevesi)及野猪(Sus scrofa)均存在显著差异,具有一定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大熊猫呼名“张卡”,年龄6岁,体重100 kg,系谱号505,幼时从宝兴县野外救回。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良好,2005年正常发情配种后未受孕;2006年春季发情配种。7月8日开始减食部分精饲料,7月11日始见母兽活动明显减少,外阴稍肿胀;产前1周(8月1日)废食精饲料,吃鲜嫩竹枝叶部分。怀孕期140天,于8月5日19:15~22:19,出现较多而持续的舔阴、阴户流出分泌物;烦躁不安、抓扯竹子、抓摇兽舍门或抓地面、不时走动或吃竹、频繁起坐、排便等行为活动。表明动物生产发作,腹痛开始;22:20动物首次出现努责(阵缩开始);22:50努责时首次伴随咩叫声,表明腹痛加剧。8月…  相似文献   

5.
余刚  杨营 《四川动物》1992,11(4):34-34
1991年在都江堰市九甸坪繁殖场和四川养麝研究所对13头黑熊(Selenarctos thibetanus)进行了人工授精,其中1头于1992年2月产1胎1仔,现报道如下。1 采精选体重100kg以上,年龄3岁以上的雄性未手术熊、取胆淘汰熊、取胆熊。用广东省科学院实验工厂生产的DCE—2型电刺激釆精器采精。方法为氯胺酮常规麻醉黑熊,固  相似文献   

6.
2017年7月1日-8月31日及2018年6月1日-7月31日,在甘肃兴隆山保护区马麝繁育中心,采用焦点取样法和连续记录法进行了圈养马麝的刻板行为取样,采集同期粪样,并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检测粪样中肾上腺皮质醇、睾酮及雌二醇激素的水平,分析了圈养马麝刻板行为表达与上述3种激素水平的关系。结果显示,展现刻板行为的圈养马麝的皮质醇水平(111.099 ± 16.231)ng/g略高于无刻板行为表达的马麝(95.640± 9.738) ng/g,差异未达显著(P> 0.05);展现刻板行为雄麝的睾酮水平(135.900± 21.582)ng/g略高于无刻板行为的雄麝(108.182 ± 9.689) ng/g,差异也不显著(P> 0.05);展现刻板行为雌麝的雌二醇水平(0.445 ± 0.116)ng/g显著低于无刻板行为雌麝(10.843 ± 1.142)ng/g(P< 0.05)。研究结果表明,圈养雄性马麝的刻板行为表达与其类固醇激素水平不相关;而雌麝的刻板行为表达与雌二醇分泌显著负相关,这与其繁殖及健康状况有关。在麝类驯养实践中,可将粪样类固醇激素水平(尤其是雌二醇)作为其受胁迫水平及行为健康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林麝妊娠期和哺乳期的能量代谢特征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林忠  徐宏发 《兽类学报》1995,15(2):98-105,112
本文对饲养条件下林麝妊娠期和哺乳期的能量需要和行为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妊娠初期和妊娠后期能量摄取量分别比孕前增加了48.9%和95.6%。哺乳期总摄入能比妊娠期分别高2.27倍(双胎)和1.89倍(单胎)。根据在繁殖期对麝的行为观察,我们推断:麝是通过增加采食时间来增加能量的摄取,并通过减少活动,增加躺卧时间来减少能量消耗,以此满足繁殖期的能量需要。这些将结果为制定麝繁殖期的饲养标准和管理措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采用所有事件取样法对哺乳期林麝Moschus berezorskii幼体的摄食时间分配进行研究.结果 表明,幼麝吮乳时间随周龄的增加而减少,取食固体饲料(青饲料和混合饲料)的摄食时间随周龄的增加而增加.1月龄中,吮乳时间占总摄食时间的90.8%,青饲料占9.2%.2月龄和3月龄中,幼麝取食固体饲料时间分别占总摄食时间的84.7%和94.9%,吮乳时间分别占15.3%和5.1%.哺乳期雌性幼麝取食母乳、山芋藤和桑叶的时间明显高于雄性幼麝(P<0.05),而取食精饲料、苦荬菜时间与雄性幼麝无明显差异(P>0.05);单胎幼麝吮乳、取食山芋藤时间明显高于双胎幼麝(P<0.05);而取食精饲料、苦荬菜时间明显低于双胎幼麝(P<0.05),两者取食桑叶时间差异性不显著(P>0.05).幼麝的摄食时间分配表明,母乳是1月龄幼麝的主要食物成分;2月龄以后,幼麝大量取食固体饲料,母乳在食物组成中退居次要作用.幼麝间吮乳时间的差异反映了不同个体间营养状况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圈养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体质量、体尺的生产发育规律,选用320只林麝(雄麝160只,雌麝160只),测定其1~400周龄的体质量和体尺(额宽、头长、耳长、脊柱长、胸围、肱骨长、大腿长和小腿长),并用Logistic、Bertalanffy、Gompertz模型进行生长曲线拟合。3种模型均能很好地拟合周龄与体质量之间的回归关系,根据回归方程决定系数判断,Bertalanffy对雄麝(R~2=0.966)、雌麝(R~2=0.954)体质量的拟合优于Logistic和Gompertz模型。体尺与周龄的拟合结果显示:Bertalanffy模型优于Logistic和Gompertz模型;肢体体尺与周龄的拟合度较高,头部体尺与周龄拟合度较低。在所检测的体尺指标中,Bertalanffy对雄麝(R~2=0.927)、雌麝(R~2=0.933)小腿长的拟合度最高。林麝体质量、体尺的生产发育规律可用Bertalanffy模型拟合。  相似文献   

10.
在1997~2000年间,甘肃兴隆山麝场的圈养马麝发情交配的时间节律保持相对年间恒定,1996年麝场进行了大规模的圈群间动物调整,导致该年的马麝圈群进入发情较迟,发情持续时间也较其他年份长。总体上,圈养马麝的发情持续时间达3个月,而66%的的发情交配发生于1个月内(从11月21日~12月21日),发情季节(75%的发情完成累计时间)长36天。雌性圈养马麝发情的时间格局受圈养环境的季节性因子影响。饲养人员的饲养风格及各个饲养区内雌性马麝的社会行为的调节效应,各饲养区动物的发情时间格局有显著差异。年龄可影响马麝的发情交配,5.5岁龄以上的马麝发情定时更早。上一年度的繁殖成功与否和当年动物发情迟早无显著相关。野捕圈养麝群和其F1代圈群间的发情时间格局无显著差异。有较多发情周期的个体并不比发情周期仅1~2次的个体更早进入发情。  相似文献   

11.
在贵州省六盘水市杨梅乡慕尼克村,利用陷阱法捕捉到3号麝鼩属(Crocidura)标本。本次采集标本的体形较小,头体长(49.0 ± 0.8)mm,尾长[(41.8 ± 4.2)mm]略短于头体长(尾长/头体长为85%)。背毛呈浅灰褐色,腹毛颜色浅于背毛,呈灰色。尾部双色,背侧黑褐色,腹侧淡于背侧。前足背部白色,后足则为淡灰色。尾近乎裸露,尾基约1/3着生稀疏白色长毛。颅全长(15.92 ± 0.55)mm,脑颅高(4.75 ± 0.18)mm。上门齿1枚,有一长而大的前尖和一小而矮的后尖。上单尖齿3枚,第1单尖齿最大,第2单尖齿略大于第3单尖齿,1枚第四前臼齿(P4),3枚臼齿。上述特征与东阳江麝鼩(C. dongyangjiangensis)模式标本的描述和鉴定特征基本一致,因此将3号采集标本鉴定为东阳江麝鼩。基于Cyt b基因进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采集标本与麝鼩属物种中的东阳江麝鼩遗传距离最近,在0.004 ~ 0.027之间。系统发生树显示,3号标本与东阳江麝鼩构成一个单系进化分支,进一步证实本次采集的3号标本是东阳江麝鼩,为贵州省分布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2.
圈养雌麝社会行为及其对后代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徐正强  徐宏发 《兽类学报》2002,22(2):155-158,86
麝是珍贵药用和香料动物 ,也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从 5 0年代开始 ,我国就开始进行麝的驯养研究 ,为了节省养麝成本 ,饲养方式普遍采用群养方式 ,由 1雄和多雌组成繁殖群进行饲养。但是这种饲养方式下幼麝的死亡率较高[1 ] 。而在野外 ,麝是独居性动物 ,不同性别的个体可能在一定的家域空间上有重叠 ,但同性别的个体间却完全分隔生活[2 ,3] 。据此 ,幼麝的较高死亡率可能与将野外独居生活的麝改为群体饲养有关 ,因为在群养条件下 ,尤其是在繁殖期 ,雌麝群中的个体间常常会因为争夺配偶、食物、空间发生争斗。为了探讨饲养方式对幼麝存活…  相似文献   

13.
麝尾腺形态学研究和化学通讯机能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麝在活动路线的树干、树桩等处摩擦臀尾的习性,早被猎民和生态学者们所了解。被摩物猎民称“油蜡”“油桩”。郑生武等、永野为武记述仅雄麝擦尾于树枝,以作为路线标志。颜于宏等、毕书增等记述雌雄麝皆有在树干、树桩和墙角等处或2只麝臀对臀摩擦的习性。麝尾腺的形态结构未见报道。我们结合饲养麝摩擦臀尾习性的观察,对麝尾腺系统地进行了解剖、组织学和有关组织化学的试验观察,以期对麝尾腺的形态结构与信息素分泌释放活动、  相似文献   

14.
2017年8月,在浙江省拟建淳安磨心尖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拟建东阳市东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捕获麝鼩属(Crocidura)共5号标本。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采集于浙江的麝鼩属样本与大麝鼩(Crocidura lasiura)和日本麝鼩(Crocidura dsinezumi)构成姊妹群,遗传距离最近,而与中国西南部分布的小体型印支小麝鼩(Crocidura indochinensis)、五指山小麝鼩(Crocidura wuchihensis)及东北部分布的山东小麝鼩(Crocidua shantungensis)、北小麝鼩(Crocidua suaveolens)亲缘关系较远,其遗传距离分别为0.114、0.124、0.139和0.144。这些样本与麝鼩属其他物种之间的遗传距离在0.101~0.155之间,最小遗传距离出现在来自浙江的样本和大麝鼩之间,最大遗传距离在浙江样本与中麝鼩之间。形态上,采集于浙江的麝鼩属标本个体小,体长48~61mm(平均:55.60mm),尾长35~49mm(平均:43.14mm);尾长与体长之比72.92%~80.36%;尾近乎裸露,尾基1/3~1/2着生稀疏长毛;尾上下双色,背部黑褐色,腹部较淡;颅较短,颅全长15.60~17.16mm(平均:16.46mm),与中国东北部分布的山东小麝鼩和北小麝鼩相近又有区别,与已知其它麝鼩属物种形态差异较大;综合形态和系统发育关系证实采集于浙江的麝鼩属物种为一新物种,命名为东阳江麝鼩(Crocidura dongyangjiangensis Liu Y, Chen SD, and Liu SY sp. nov.)。本文对其形态、栖息环境和与近缘种的区别进行了详细记述。  相似文献   

15.
长尾大麝是我地农田小兽优势种群,平均密度(2hm2百夹捕获率)498%,4月、11月出现两个密度高峰,3~9月份为雌兽怀孕繁殖期,平均胎仔数为(5±13)只,预计寿命在1~15年。长尾大麝为杂食性动物,取食春播作物种子。以夜间活动为主,耐低温,会游泳,洞中基本不储粮,作物郁蔽的地段分布多,在我地是需要控制的对象。  相似文献   

16.
2018年11月在安徽省黄山市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30°34′42″N,118°41′47″E)和宣城市旌德县蔡家桥镇(30°21′26″N,118°30′11″E)的针阔混交林采集到3只麝鼩属小型兽类。3只个体体型较小,体重11~14 g;背毛灰褐色,腹部毛色稍淡;尾短而粗壮,上下异色,基部2/3散生稀疏的长刚毛,这些特征与台湾灰麝鼩(Crocidura tanakae)描述一致。基于Cyt b全序列构建的最大似然树显示,这3号标本与从GenBank下载的台湾灰麝鼩(GenBank登录号KX946002~KX946006、AB175080、AB175081)构成单系群(支持率为100%)。这3号标本Cyt b全序列与台湾灰麝鼩地模标本(GenBank登录号AB175080、AB175081)的遗传距离在0.76%~0.85%之间。基于以上结果,确定这3号标本为台湾灰麝鼩,这是该物种在安徽省的首次发现,也是其在华东地区的首个分布记录。  相似文献   

17.
我院1992年7月1日~1993年6月30日剖宫产167例,其中胎窘剖宫产39例、相对性头盆不称49例、臀位16例、妊娠肝内胆汁郁积症19例、羊水过少18例、内科合并症4例、妊高症5例、珍贵儿3例、前置胎盘1例、胎盘早剥2例、社会因素4例、过期妊娠7例,剖宫产率27.6%,围产儿死亡率2.1%。我院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避免分娩时过度干扰,排除不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长爪沙鼠生长繁殖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动物的生长繁殖性能是其生理学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实验动物的开发和应用具有指导意义。方法 选择离乳的长爪沙鼠 80只 (雌雄各半 ) ,一雌一雄长期同居。结果 每胎产仔 3~ 7只的居多 ,占总胎数的 77% ;平均每胎产仔 (5 .0 2± 2 .1 1 )只 ;每年产仔胎数 5~ 9胎的较多 ,占总胎数的 91 .7% ,平均 (7.4 9± 2 .0 1 )胎 /年 ;最早的初产周龄为 1 3周龄 ,最长的 5 2周龄 ,在 1 3~ 2 0和 2 5~ 2 8周龄的居多 ,占总对数的 80 %。长爪沙鼠的平均出生重为 3.5g ,成年鼠平均体重雌性 5 5 .6g ,雄性 6 7.2g。结论 普通级长爪沙鼠封闭群配种日龄最早在 6 5日龄 ,初产日龄超过 2 0 0日龄的长爪沙鼠应淘汰 ;性别对长爪沙鼠体重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麝腓腺生长发育与化学通讯机能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荷芳  毕书增 《兽类学报》1996,16(2):109-112
本文对麝的腓腺进行了生长发育与组织化学观察。腓腺由丰富的顶泌汗腺组成,分泌混合性粘多糖成分的信息素。出生80日龄幼麝的腓腺开始有分泌功能,成体时其分泌功能旺盛。麝以直接和间接方式释放信息素。  相似文献   

20.
雄麝年龄与其泌香量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四川米亚罗养麝场1986—1989年212头已知年龄雄性林麝为研究样本,采用生物统计方法,探讨了雄麝年龄与其泌香量的关系。统计结果表明:雄性林麝1岁开始发生初次自然泌香反应,2—6岁为其泌香高峰盛期,其雄麝有效取香率达95%以上,平均麝香产量范围为14.66—16.13克/头;以后随年龄增大,雄麝有效取香率及泌香量呈逐年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