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兰萍 《生物信息学》2007,5(3):143-144
结合教学实践,对在生物学专业开设生物信息学课程的必要性及具体的教学实施作初步探讨,为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杨 《生物信息学》2018,16(2):72-75
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生物信息学课程的学科特点,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就开设生物信息学课程的必要性及构建最合适的复合型教育模式展开了初步的探讨,为我国生物信息学课程的教学实施提供指导。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生物信息学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大,包括生物信息学所涉及到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生物学基础知识、生物信息学研究领域、生物信息学应用领域等等。在生物信息学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将多个基础学科交叉融合是必备的,这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生物信息学科的了解,也对于学生在后续的生物信息学研究中起到了基石的作用。因此,如何将这些涉及范围广、涉及内容深的生物信息学基础课程恰当的传授给学生是教师们最需要考虑的问题,从而形成一套独特的教学体系,使生物信息学的教学工作更顺利,完整的进行下去。  相似文献   

3.
高通量数据背景下,生物信息学已成为解决生物问题一门必备知识和工具,本文从生命科学的现实背景出发,探讨了高通量测序时代关于生物信息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目的方面的一些建议。期望通过现代生物信息学课程的设计和讲授,使学生及时掌握利用生物信息学处理前沿问题的能力,强化生物信息学实践教学中技能的培养,培养在获取、处理、开发和利用等方面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生物信息技术人才,提高生命科学相关专业学生的社会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生物信息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对于现代生物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数据库技术是生物信息学的基础之一。本文对农林院校的生物信息学专业的数据库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做了一些介绍,对目前生物信息专业数据库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教学的实践,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5.
《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戴凌燕  姜述君  高亚梅 《生物信息学》2009,7(4):311-313,319
从教学实践出发,探讨开设生物信息学选修课的教学大纲、内容及方法,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提供一种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6.
非专业研究生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物信息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核心学科,对生物医学研究和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对非专业研究生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进行剖析,阐述了生物信息学课程的适用对象,总结了教学中存在的供需矛盾及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为进一步提高非专业研究生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生物信息学"课程主要讲授生物信息分析技术及其在动植物和微生物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随着课程涉及的多种信息学分析软件和算法的不断开发和使用,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拓展,因而其教学内容也需不断发展和更新。本文主要从不断发展和自建的微生物信息学平台如何辅助教学角度,探讨研究生"生物信息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及其实践效果。我们基于自建微生物信息学分析平台,以强化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授课方式和考核标准4个方面积极探索,建立了适合我校微生物学相关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课程设置、启发式教学模式和成绩评价方式,促进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生物信息学》本科教学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生物信息学本科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实验教学、考核办法以及如何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对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培养跨学科的生物信息学人才做了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9.
生物信息学创新教学模式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物信息学是生物科学中一门新兴的前沿学科。针对目前国内生物信息学教学现状,基于其他学科的成功教学模式,结合生物信息学课程特点,提出“以知识为中心,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0.
生物信息学与功能基因组学[美]乔纳森·佩夫斯纳著(JONATHAN PEVSNER)编ISBN 7-5025-8383-1定价95.00元出版时间2006年6月本书内容全面,将生物信息学与功能基因组学的理论和实践应用结合,重视生物信息学的具体应用技巧。本书作者是霍普金斯医学院教授,在国际上有很高的声誉和权威性。每一章都有问题集、与生物信息学有关的web操作训练以及相应  相似文献   

11.
在生物信息学实验教学中,通过优化实验内容,构建多媒体网络同步教学系统为基础的生态课堂,实现了信息技术与生物信息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整合,极大地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果,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信息时代由于信息量巨大,传统的生物学讲学模式易导致知识片段化和浅表化等问题,从而显得乏味。应用生物信息学由于具有在实践中串并联相关知识点的特征,可成为转变这些问题的重要利器。为利用好这把利器,本文探讨了应用生物信息学课程的系统化综合性教学改革。论文从教学内容系统性布局(课程定位、内容结构和教学手段)和综合解析优秀科普视频中趣味性生物学问题两方面,图文并茂地展示了改革实践。实践中学生们受益匪浅。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认知的系统性与深度提高、思维模式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学习兴趣热情提升、克服困难的勇气与自信心增强、自主设计与创新能力提升等。信息时代的生命科学已由传统的实验性科学转变为由思维分析主导的实验设计兼由设计主导的实验论证性科学,而应用生物信息学课程正是训练信息时代相关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论文实施的系统化综合性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值得借鉴与交流。  相似文献   

13.
生物信息学课程“开放式、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虢毅  胡德华  邓昊 《生物信息学》2009,7(3):227-228,231
生物信息学是20世纪分子生物学和计算机科学交叉结合产生的新学科,是目前生命科学最具活力的前沿领域之一。根据生物信息学的学科特点及对国外医学生物信息学教育特点的分析,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就构建一种复合的开放式(问题探究型、小组协作探究型)、研究性(“招标式小组”、“因才施教”的专题研究型)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探讨,为我国生物信息学课程改革和与国际接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4.
冯明  王洁妤  曹若瑾  钱玉英  李耘 《生物磁学》2013,(30):5988-5990
目的:探讨以问题为基础PBL教学在内科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对在内科学课程教学中50位内科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学生随机分为2组,对26人采用PBL教学、24人采用传统教学之后,进行理论考试和临床技能考试,并调查学生的满意度。结果:PBL教学组的理论考试成绩(94.12±8.56 vs 83.76±7.79)、临床技能考试成绩(95.93±9.73 vs 81.08±8.06)、总成绩得分(95.03±9.01 vs 82.42±7.91)均较传统教学组明显提高,学生对PBL教学方法的满意率为96.15%,对教学效果的满意率为100%,对小组功能的满意率为92.31%,对教师评价的满意率为96.15%。结论:PBL教学法在内科学教学中优于传统教学方法,学生的基础理论和临床技能均有明显提高,教学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5.
生物信息数据库知识产权保护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信息技术是当今生命科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的重大前沿领域之一,生物信息数据库是生物信息技术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对生命科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叙述了生物信息数据库的特点及国内外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初步讨论了生物信息数据库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保护我国生物信息数据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中南大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思路和目标及硬件和环境建设、实验队伍建设、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等内容。并从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建立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建立共享实验技术平台及建立实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4个方面重点介绍了该示范中心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为国内高等院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提供了参考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为提升工科专业课程教学质量,以成长记录袋课堂评价体系为基础,将多维立体教学法引入到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课程细胞工程的教学改革中,对课程的知识体系、施教形式、实施方案等开展了探索与实践。授课教师通过结合线上教学、互动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的改革,不仅让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掌握了细胞工程的相关专业知识及科技前沿,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与细胞工程相关的专业问题的能力,整体执行效果较好。本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可为高校同类性质的其他专业课程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8.
数据挖掘在生物信息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借助各种应用数学和计算机技术 ,将大量积累并急需处理的生物信息数据利用起来 ,探索生物信息中的规律 ,是当前国内国际生物信息学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其中数据挖掘技术在生物信息研究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