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黎贡山冬季白尾梢虹雉运动方式和生境偏好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2及2003年1月,两次对高黎贡山大脑子白尾梢虹雉(Lophophorus sclateri)的运动方式和活动痕迹做了直接观察或样带/样方取样。该鸟滑翔是下行的主要运动方式,上行全为行走;所发现的3个夜宿地均位于坡度大、郁闭度高的近沟谷地带;冬季向低海拔迁移,与降雪有关,使得近沟谷带成为密集利用带。这样的运动和生境利用方式,显然是能耗最小化和觅食效率最大化的行为适应。  相似文献   

2.
白尾梢虹雉Lophophorus sclateri是一种狭域分布的高山雉类,尚未开展过换羽研究。2014—2019年,利用红外相机在云南高黎贡山收集了白尾梢虹雉的64张野外独立有效照片和9段视频,发现白尾梢虹雉繁殖不同步,不同巢出雏时间相差可达1个月,5月出雏较多;刚出雏的雏鸟飞羽有明显羽片,6月完成雏后换羽、9月完成稚后换羽;成鸟5月开始更换尾羽,10月更换完毕,从第5枚尾羽开始向两侧更换,兼具向心型和离心型的特点;雄性存在羽毛延迟成熟现象,可用状态信号假说解释。本研究首次报道了野生白尾梢虹雉的换羽特征和雄性个体的羽毛延迟成熟现象,表明红外相机影像可为雉类换羽提供时间和羽毛形态特征数据,这为野生雉类的换羽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高黎贡山白尾梢虹雉繁殖生态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2-2004年连续3个春季在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对白尾梢虹雉(Lophophorus sclateri)的繁殖习性进行了观察,对白尾梢虹雉的巢、卵和雏鸟进行了详细描述.在高黎贡山南段,白尾梢虹雉的产卵孵化始于3月底,止于5月初,窝卵数为2~3枚,孵卵期为28 d.窝卵数低、适宜巢址缺乏有可能是白尾梢虹雉种群增长缓慢...  相似文献   

4.
笼养白尾梢虹雉的行为活动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扫描取样法和全事件取样法对1对笼养白尾梢虹雉(Lophophorus scalteri)进行了为期1年的观察,结果表明:笼养白尾梢虹雉日活动高峰出现在早晚,低谷在午后,呈明显的日节律;在一年中不同月份各种行为所占时间比例也有变化,呈明显的年活动节律;在为期1年的观察中,白尾梢虹雉各种行为所占时间比例分别为静栖39.88%、取食23.57%、观望14.02%、运动10.36%、身体护理8.08%、其他行为4.09%,其时间分配受性别、季节等多种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探讨了白尾梢虹雉人工引种的环境,管理,育雏,雏鸟羽毛生长等过程。  相似文献   

6.
白尾梢虹雉是东喜马拉雅地区特有珍稀雉类,本文运用粪样显微分析方法研究了该种雉类春季的食谱,并对栖息地中部分常见植物进行了营养成分分析,以探讨营养成分对白尾梢虹雉取食偏好的影响。粪检结果表明白尾梢虹雉春季食谱中至少有23种植物种类,从3月到5月食谱结构逐渐变化,体现在植物的叶逐渐取代根成为主要取食部位,这与高山草甸植被的季节相关,因为高黎贡山地区5月初进入雨季后草本植物才大量萌发。植物营养成分中的粗脂肪和钙元素与白尾梢虹雉的取食偏好显著正相关,推测分别与食物的适口性和繁殖期的钙消耗相关。  相似文献   

7.
云南白尾梢虹雉的分布与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9—2003年在云南对白尾梢虹雉(Lophophorus sclateri)的分布及栖息生境进行了调查,确证11个分布点,另有3个点可能有分布。白尾梢虹雉在云南的栖息生境主要有高山草甸、高山亚高山箭竹林及亚高山针叶林3种类型。栖息生境承载量小、种群增长慢、人类活动干扰以及宣传不力是白尾梢虹雉濒危的主要因素,据此提出开展驯养繁殖、加强禁止偷猎的法制宣传,以及加强基础研究的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粪便显微分析法对高黎贡山同域分布的白尾梢虹雉(Lophophorus sclateri)与血雉(Ithaginis cruentus)进行食物组成研究,旨在弄清这两种濒危雉类越冬期间(12月—翌年2月)的食谱以及它们对食物资源的竞争状况。结果表明:白尾梢虹雉取食48种植物,血雉取食43种植物,两种雉类的食物多样性指数分别为3.21和3.35,食物生态位重叠指数达0.598,有27种植物被两种雉类共同取食,且在各自食谱中所占比例甚高;较高的食物多样性和食物生态位重叠度表明两种雉类冬季食谱拓宽,并暗示这两种雉类在冬季可能存在食物竞争;食物种类和取食部位的分化是它们得以同域分布和长期共存的基础;结合这两种雉类的食谱特征和野外取食行为,提出它们冬季的取食策略假说,白尾梢虹雉采取以植物根为食和雪后向低海拔迁移寻求替代食物这两种策略来应对冬季食物不足,而血雉则采取集群游荡以扩大种群取食范围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物种分布信息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管理至关重要。基于物种访查数据和气候数据,采用基于物种生境偏好、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和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构建的生态位模型,综合考虑物种出现点和环境变量,预测了高黎贡山白尾梢虹雉Lophophorus sclateri、血雉Ithaginis cruentus、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白腹锦鸡Chrysolophus amherstiae的潜在分布区域。结果表明,模型对4种雉类的预测均达到较好效果;白尾梢虹雉、血雉、白鹇和白腹锦鸡的潜在生境总面积分别为6 432 km^2、8 464 km^2、9 573 km^2和13 691 km^2,白鹇和白腹锦鸡的潜在生境面积大于白尾梢虹雉和血雉,但后两者具有更多的高质量生境。高黎贡山北段是4种雉类潜在生境的重叠区,为高黎贡山雉类保护的优先区域,尤其是白尾梢虹雉,建议加大该区域的雉类调查和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10.
2006年6月~2009年10月,采用直接观察法和样带样方法在四川省雅江县帕姆岭对四川雉鹑夏秋季的植物性食物及其资源分布状况进行了调查.四川雉鹑采食的植物种类有34种,其中草本植物32种,木本植物2种.在夏季取食的种类有28种,秋季18种,两个季节同时取食的植物种类有12种.四川雉鹑取食强度高的物种有15种,中度的有11种,低度的有8种.夏季四川雉鹑主要取食草本植物的叶与根茎,秋季主要采食的是成熟的种子和果实.在不同生境类型中四川雉鹑的食物组成与丰富度存在差异,光亮杜鹃灌丛和高山杂草类草甸生境的食物种类和食物总量都相对较高,是四川雉鹑的食物基地,而鳞皮冷杉-川滇杜鹃林和高山松林的食物种类和数量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大鲵的食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5-1988年,在陕西秦岭,大巴山中,先后10个月共采集中国大鲵标本71尾,其中幼林40尾,成体31尾。经过剖胃,观察胃容物并称重,分析中国大鲵食物的种类和数量。解剖中空胃40尾,实胃31尾,中国大鲵是肉食性捕食动物,幼体以螃蟹,昆虫等小型水生动物为食;成体以螃蟹,鱼,青蛙和水麝鼯等水生动物为食。  相似文献   

12.
湖泊放流二龄河蟹的食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保安湖一围栏区(3.3hm^2)周年采样,共获得可供食性和的二龄河蟹362只(壳宽1.99-6.24cm)。胃含物分析表明,河蟹为杂食性,兼具肉食性倾向,以底层群落为食,食谱极为复杂,包括水生大型植物、藻类(47个属)、原生动物、轮虫、节肢动物、环节动物、动物、鱼类和颗粒碎屑,各大类食物的出现频率分别为87.3%、82%、0.3%、0.6%、48.2%、28.2%、0.3%、28.7%、88.7%。而不可分辨物在食物团中较为常见,出现频率达46.1%。植物性饵料(大型植物+藻类)出现频率为87.7%,动物性饵料出现频率89.8%;食物团完全由动物性饵料组成的占5.8%,完全由大型植物组成的占5.3%,完全由藻类组成的占0.3%。T-检验表明二龄雌、雄蟹在食性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细胞计数表明,胃含物中大型植物在数量上比藻类多2个数量级。作者最后讨论了在河蟹食性分析中的一些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13.
贵州麻阳河地区黑叶猴的食性观察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5 ̄1997年对黑叶猴进行野处食性观察,结果表明:(1)对农作物的取食时间是影响其取食植物种类多少的主要因子;(2)其取食部位季节性明显;(3)各季节取食时间长短与了食农作物时间呈负相关;(4)各季节食物交叉性不强。  相似文献   

14.
野外研究于2002和2003年秋季在帽儿山地区进行。帽儿山地区秋季可供鸟类取食的肉质果植物种类繁多,黄檗(Phellodendronamurense)和山荆子(Malusbaccata)是最主要的两种植物。帽儿山地区迁徙性食果实鸟类共9种,包括夏候鸟和旅鸟5种,冬候鸟4种。主要的食果实鸟类是斑鸫(Turdusnaumanni)、灰背鸫(T.hortulorum)和北朱雀(Carpodacusroseus),前两种为食果肉鸟类,后一种是食种子鸟类。斑鸫主要取食黄檗果实,灰背鸫主要取食山荆子果实,北朱雀主要取食黄檗种子。食果实鸟类在秋季也捕食一些动物性食物。3种主要食果实鸟类的迁徙日期不同。灰背鸫最先迁离,斑鸫稍晚,北朱雀最后到此越冬。果实丰歉年对鸟类的迁徙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北草蜥个体发育过程中头部两性异形及食性的变化   总被引:31,自引:5,他引:3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永普  计翔 《动物学研究》2000,21(3):181-186
报道了北草蜥(Takydromus septentrionalis)的头部大小两性异形和食性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的变化,讨论该种两性异形的进化选择压力。北草晰成体体长无显著的两性差异,两性异形主要表现为雄性个体有较大的头部(头长和头宽)。头部大小的两性异形在孵出幼体就已经存在。头部随SVL的增长速率在个体发育的不同联合体是不同的,并随个体发育的进行变得更为显著。协方差分析显示,成年雌体特定SVL的头部  相似文献   

16.
4种雀形目鸟消化道形态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铭  柳劲松 《动物学杂志》2008,43(1):116-121
鸟类消化系统的形态结构与其食性密切相关。本文对红点颏(Luscinia calliope)、红喉姬(Ficedula parva)、栗(Emberiza rutila)和普通朱雀(Carpodacus erythrinus)4种雀形目鸟类的消化道形态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实验结果显示,4种鸟的总消化道长度和各消化器官的长度(胃长度除外),消化道总重量和各消化器官的重量均存在明显的种间差异。植食性鸟(普通朱雀)具有相对较长的消化道,而食虫鸟(红点颏和红喉姬)则具有相对较高的消化道重量。实验证明,鸟类不同的食性特征塑造了不同的消化道适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海南变色树蜥个体发育中形态和食性的变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研究变色树蜥(Calotes versicolor)头,尾大小和食性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的变化,以及头,尾大小两性异性的个体发生,成体体长(SVL)无显著的两性差异,两性异形主要表现为雄性个体有较大的头部(头长和头宽)和尾部。头,尾大小的两性异形在初生幼体就已存在,并随个体发育的进行变得更加显著。不同年龄组两性个体头长以及雌体头宽随SVL呈同速增长;雄性头宽随SVL呈异速增长,表现为雄性头宽的增长速率在个体发育过程中逐渐增大。头,尾部的相对大小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有显著的变化,初生幼体头部相对较大,尾部相对较小,这种形态特征是胚胎优先保证生态学意义更为显著的部分(如头部)生长的结果,有利于初生幼体的早期生存和生长,不同性别和年龄组的变色树蜥摄入食物的种类及各种食物在摄入食物中所的比例有一定程度的差别,因而食物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度有一定程度的差别,然而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头部大小的两性异形能导致两性食物生态位的明显分离。  相似文献   

18.
Circumstances that probably attended and influenced the adop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arasitic habit amongst the Nematoda are examined. Features that allowed early terrestrial nematodes to exploit discontinuous habitats such as decomposing organic matter, are considered to have been advantageous to microbivorous Secernentea that became parasites of animals and plants. This development followed the appearance of a land flora and that the Amphibia were the first vertebrate hosts of nematodes. Life cycles involving intermediate hosts were essential in drier environments and in aquatic ones where intermediate hosts preserve the infective stages; keeps them “in circulation”, and makes them attractive to predator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parasitic habit was adopted repeatedly in both Secernentea and Adenophorea, though the latter did not diversify as much. Convergence is a common feature of nematode evolution, and the typical life history pattern of 5 stadia separated by 4 moults is often greatly modified by suppression, extension and diversification of stages and their roles. There is a need to examine the nematodes, especially of invertebrates in the remaining rain forests of Gondwanaland before they disappear.  相似文献   

19.
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赤麂的食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20 0 1年 1 0月至 2 0 0 2年 9月在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采用直接观察法和采食痕迹估计法对赤麂的食性进行了研究。共记录了赤麂 36 4群 ,群的平均大小为 1 32只。我们对这些赤麂利用的 5 2 3个取食地的植被进行了分析 ,并利用采食痕迹估计法确定了 2 94个取食地。赤麂取食的植物达到 2 1 5种 ,隶属 5 8科。其中木本植物 1 1 4种 (占 5 3 0 2 % ) ,草本植物 95种 (占 4 4 1 9% ) ,蕨类植物 6种 (占 2 79% )。取食频率超过 0 0 1 %的植物主要集中在 2 5个科 ,共计 5 5种 ,对这些种类的取食频率达到总取食频率的 89 2 3%。不同季节中赤麂取食的植物种类没有明显差异 ,但是在食物种类的选择方面存在季节性差异。赤麂对植物部位的选择性有季节性差异。从取食部位看 ,赤麂属于以嫩枝叶为主的精食者。无论旱季还是雨季 ,赤麂主要在有刺灌丛和灌丛草地生境类型中取食。野外见到赤麂以直接饮水的方式来补充对水分的需求 ,旱季表现得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陈小麟 《动物学研究》1999,20(5):336-341
以干旱地区的肉食性步甲科(Carabidae)和植食性拟步甲科(Tenebrionidae)昆虫成体为材料,测定鞘翅目甲虫的含能值和含水量,分析其含能值和含水量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动规律.结果表明,肉食性步甲科昆虫的含能值(22.64 J/mg无灰干重)显著高于植食性拟步甲科昆虫(20.55 J/mg无灰干重)(P<0.05),相反,前者的含水量(54.96%)却显著地低于后者(63.28%)(P<0.05).步甲科和拟步甲科昆虫的含能值都与其含水量成显著负相关(r=-0.5962,P<0.05).步甲科和拟步甲科昆虫的含能值或含水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动规律,两科的变动规律基本相同,其中,含能值在秋季最高(22.80 J/mg无灰干重),春季最低(20.42 J/mg无灰干重),含水量则相反,秋季最低(54.93%),春季最高(61.88%)(P<0.05).步甲科和拟步甲科昆虫的头、胸、腹和附肢不同体区的含能值具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腹部的含能值最高(22.65 J/mg无灰干重),其次为胸部(21.33 J/mg无灰干重),头部和附肢的含能值最低(20.89 J/mg无灰干重和20.60 J/mg无灰干重).不同体区的含能值也具有同样的季节变动,即含能值在秋季最高(22.30 J/mg无灰干重),春季最低(19.46 J/mg无灰干重)(P<0.05).步甲科和拟步甲科昆虫的个体含能值与其头、胸、腹和附肢各体区的含能值成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18、0.846、0.897和0.604(P<0.05);其中个体含能值与腹部或胸部体区含能值的相关系数显著地高于它们与头部和附肢含能值的相关系数(P<0.05);这些结果说明,脂质在甲虫腹部和胸部的积聚是引起甲虫个体含能值提高的主要原因.本文对不同食性甲虫含能值产生差异的原因,甲虫含能值和含水量变动的影响因素也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最佳摄食理论,就甲虫作为猎物,其含能值和含水量的这些变动规律对食虫动物食物选择所可能产生的影响也进行了探讨,就今后进一步检验食虫动物摄食对策所应开展的猎物喂养食虫动物的实验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