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继在安徽淮南大居山发现晚中新世老洞哺乳动物群和新洞早上新世哺乳动物群后,1998年在老洞西侧又发现了西裂隙哺乳动物群。记述了西裂隙动物群中的李氏野猪(Sus ly- dekkeri),并对李氏野猪的地理与地层分布进行了综述,对李氏野猪与其近亲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李氏野猪主要分布于华北、东北和江南,最早出现在下更新统下部,最晚可延续到上更新统底部。李氏野猪与早更新世分布在长江以南的裴氏猪(S.peii)、早更新世和中更新世分布在欧洲和中东的斯氏猪(S.strozzii)之间的关系很可能是地理亚种或仅仅是形态种,晚更新世以后分布于欧亚大陆的野猪(S.scrofa)是它们的直接后裔。  相似文献   

2.
山东宁阳早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英文)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兆群 《古脊椎动物学报》2001,39(2):139-150,T001,T002
1999年,作者收到王元青博士转来胡长康老师未研究的一批哺乳动物化石。这些化石由山东省博物馆工作人员采自山东宁阳县伏山的裂隙堆积物中。根据化石围岩判断这批化石可归入同一动物群。该动物群包含12种:松鼠科1种(Sciurotamias sp.),兔科2种(Brevilagus brachypus,Lepus sp.),食肉目5种(Pachycrocuta perrieri,Nyctereutes sinensis,Canis variabilis, Homotherium sp.和Meles sp.),牛科2种(Gazella sp., Ovibovinae gen etsp.indet.),鹿科2种(Cervus sp.,Cervidae gen et sp.indet.)。其中,Pachycrocuta perrieri个体明显小于桑氏鬣狗(Pachycrocuta licenti),p2后附尖较发育,p4前附尖高,ml三角座窄。四川巫山原鉴定为桑氏鬣狗的标本中至少有一件下颌骨(重庆自然博物馆,CV877)应当归入此种。Meles sp.具有较周口店第18点发现的Meles chiai及中更新世常见的Meles mel?  相似文献   

3.
贵州毕节赫章县松林坡乡踏土村黑寨组采石场发现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重点研究了具有时代鉴别意义的貘化石。貘上颌牙齿及下颌骨尺寸的大小比较发现, 它与华南早更新世的山原貘最接近, 其地质时代应该为早更新世。赫章松林坡黑寨采石场是贵州境内目前发现的第二个早更新世化石点。此外,地层中出土的一件动物骨片, 其形状及片疤分布特点疑似经人工加工的骨制品, 提示贵州毕节地区早期人类活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迪庆州更新世早期哺乳类化石的发现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本文简述横断山脉中段中甸尼西的哺乳类化石九种,能鉴定到种一级的只有1/3,其中(亻莫)鼠是新种.  相似文献   

5.
6.
初步报道了缺缺洞发现的猕猴化石。新材料为一具雄性老年猕猴个体的骨架,保存了几乎完整的下颌、全部7节颈椎、9节胸椎、两侧前肢肢骨、右侧后肢部分肢骨以及绝大部分的腕(跗)骨、掌(蹠)骨和指(趾)骨。这是目前为止中国发现的最为完整的猕猴骨架化石。鉴于化石对比材料的缺乏,仅对下颌及牙齿形态进行了描述,并将之与中国已知各化石种进行了对比。由于中国猕猴属各化石种之间的系统关系尚不明确,暂将这批材料作未定种处理,更加深入的研究将另文发表。  相似文献   

7.
泥河湾盆地半山早更新世旧石器遗址初探   总被引:20,自引:8,他引:12  
卫奇 《人类学学报》1994,13(3):223-238
半山旧石器遗直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泥河湾盆地东端,埋藏在泥河湾层里。它与工不谷蛇早更新世旧石器遗址以一条正断层相隔。分别在断层的上盘和下盘。半山遗址的位置比东谷索遗址低70余米,但根据野外观察,二者的地层层位大致相当。半山遗址发掘近2平方米,获得95件石制品和一些动物化石。初步分析,半山的石制品和东谷索的非常相似,它们应该属于同时期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山西屯留西村早更新世地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山西屯留西村的早更新世地层,位于长治盆地的西北隅,属山间盆地。由于地层出露好,并含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对于确定这一地区第四纪地层的时代划分和对比很有意义。由于在该盆地中沉积了不同时代的河湖相和土状堆积,上、下层位和接触关系清楚,因此,对长期以来有争议的“晋东南红土”或“R红土”的解决有所帮助。尽管到目前为止,在“R红土”中没有找到可靠的化石依据,但它的上、下层位为河湖相沉积,并含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所以,它被限制在中更新世早期和早更新世初期之间。  相似文献   

9.
最近在广西崇左泊岳山巨猿洞采集到大量步氏巨猿、猩猩、长臂猿等高等灵长类及伴生的属种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本文系统记述了该化石点小哺乳动物群中的优势群体——鼠科化石:似锡金小鼠(Mus cf.M.pahari)、似大林姬鼠(Apodemus cf.A.peninsulae)、细狨鼠(Hapalomys gracilis)、狭齿狨鼠(Hapalomys angustidens)、先社鼠(Niviventer preconfucianus)、安氏白腹鼠(Niviventer andersoni)、拟爱氏巨鼠(Leopoldamys edwardsioides)和似始家鼠(Rattus cf.R.pristinus)共6属8种,其中包括了5个绝灭种。研究表明,泊岳山巨猿洞鼠类主要属种的形态特征显然要比同地区的三合大洞显得原始,而较相似于重庆巫山龙骨坡的相关鼠类,因此推测其时代为早更新世早期,这与古地磁的测年结果(距今约180万年)相吻合。泊岳山巨猿洞的鼠类大部分均为东洋界成员以及树栖、半树栖及林地生活的种类,反映当时的自然景观为热带-亚热带的森林-林灌环境。泊岳山巨猿洞鼠科化石的研究丰富了我国南方早更新世巨猿-中华乳齿象动物群中小哺乳动物化石的记录,这对于探讨我国南方第四纪生物地层的划分将提供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云南中甸新发现的早更新世哺乳动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描述了最近发现于横断山脉中段的一批哺乳类化石 ,具体地点位于云南迪庆州中甸县城 (香格里拉 )以南约 6km处的公路旁。这批材料包括灵长类 (Procynocephaluscf.P .wimani)、啮齿类 (Hystrixsp .)、食肉类、奇蹄类 (Equusyunnanensis)及偶蹄类 ,其中以鹿类 (Cer vavitusultimus、Eucladocerossp .、Cervus (Rusa)yunnanensis等 )和牛羊类最为丰富 ,揭示了当时一种混合的森林 -草原环境。从动物群总体面貌来看 ,这批哺乳类可与元谋人动物群相比 ,时代为更新世早期。但其中有些种类与北方早更新世类群相似 ,如真枝角鹿及羚羊等 ,表明该动物群也与北方动物群之间存在着某种生物地理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2001年8月,本文作者在地处秦岭腹地的陕西镇安黄家湾一河流相沉积层中采集到大量的哺乳类化石。化石埋藏集中,种类丰富,均为大型哺乳类,不见啮齿类等小型哺乳动物及其他脊椎动物。从埋藏情况看,应属原生层位化石。本文记述了动物群中的2种爪兽类化石。爪兽是奇蹄目中一个较为特殊的类群,我国以前发现的爪兽绝大多数都是在第三纪早期或中期的地层中找到的(胡长康,1959;周明镇,1962;张玉萍,1976;邱占祥等,1998),这次在镇安黄家湾发现的2种爪兽对了解我国爪兽化石的地理及时代分布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我国更新世长臂猿化石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广西长臂猿牙齿化石的形态观察,更新世时期至少有两种长臂猿生存于我国,即Hylobates concolor,Hylobates hoolock,这两种均系我国现生长臂猿种类。其中黑长臂猿牙齿的性状,在不同时期的变化甚小,保留了较多的祖先型。由于长臂猿对森林环境的依赖,使它成为探讨更新世时期森林环境的最好指示动物之一。它们在时间分布上,从更新世早期一直延续到全新世。在空间分布上,都较现生者更为广泛。  相似文献   

13.
岳昭 《古生物学报》2004,43(2):164-178
采自四川峨嵋和云南会泽的磷酸盐化的Sinosachites骨片显示出中央沟和侧沟结构,并区别出三种不同类型的骨片(palmate,cultrate and siculate)。这一发现证实,产于澳大利亚的Thambetolepis(Jell,1981)是Sinosachites的晚出同义名。基于上述结构,该产地一些原定为Sachites和Halkieria的标本亦应归入Sinosachites。在Sinosachites属中确认出两个种,即产于华南的Sinosachites flabelliformis He和产于澳大利亚的Sinosachites delicatus(Jell)。在前一种中,左右型对称骨片的存在证实该动物两侧对称。骨片的基部通常保存为磷质内核,表明它比骨片壁更容易磷酸盐化,在组织学上它与骨片壁不同。骨片的基部可能原为有机质或部分矿化。在Sinosachites中,无帽状和束状骨片可能表明在coeloscleritophorans中halkieriids是一个介于wiwaxids和siphogonuchitids之间的类群。  相似文献   

14.
陕西大荔一早更新世哺乳动物群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陕西大荔县洛河下游后河村附近游河组之上黄褐色砂砾层中,发现一个很有意义的动物群.动物群中含有典型的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如似三门马 (Equus cf. sanmeniensis)、平额象 (Archidiskodon planifrons)、奥米加鼢鼠 (Myospalaxomegodon) 和复齿拟鼠兔 (Ochotonoides complicidens) 等.经过对动物群特点、岩相古地理及古气候的分析,并与华北、华南及欧洲同期对比,该动物群在时代上介于狭义泥河湾期与游河期之间,名为后河村期.  相似文献   

15.
安徽繁昌早更新世人字洞古人类活动遗址及其哺乳动物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8年,在安徽繁昌县癞痢山发现了两处洞穴、裂隙堆积。在随后两年中对其中之一的人 字洞进行了系统发掘,采集到一定数量的石制品、骨制品和属种丰富、生态习性多样的大量脊 椎动物化石。人字洞发育于三叠纪灰岩中,洞穴堆积物厚约30米,可分为上下两个堆积单元, 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遗物主要产于上堆积单元。经初步研究,人字洞动物群包含67种哺乳动 物,与我国南、北方第四纪早期的其它主要动物群相比,其绝灭属、种比例更高,动物群中主 要属种的形态特征更原始,然而该动物群中真马(Equus)的出现,表明其地质时代为早更新世 早期。这一动物群具有浓郁的北方色彩,显示出更新世初期我国境内有一次明显的降温事件,促 使北方动物大规模向南迁徒,在长江以南形成东洋界和古北界动物地理区系交错带的过渡区动 物群。人字洞动物群的发现为研究我国第四纪早期动物群的特征和动物地理区系演化及古气候 环境变迁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继在安徽淮南大居山发现晚中新世老洞哺乳动物群和新洞早上新世哺乳动物群后,1998年在老洞西侧又发现了西裂隙哺乳动物群。据对所出土的化石标本所作的整理研究,大居山西裂隙的反刍类动物化石有4个种:狍后麂Metacervulus capmolinus、山西轴鹿Axis shan- sius、布氏真枝角鹿Eucladoceros boulei和半牛未定种Hemibos?sp.,全部为绝灭种。它们所指示的地质年代为早更新世早期;所显示的动物群面貌为带有北方色彩的南、北方过渡带特色;所反映的生态环境为北温带森林景观,山谷间有少量密林,山脚下有局部草地。反刍类中山西轴鹿的标本数量最多,说明这个种是大居山西裂隙动物群中的优势种群。西裂隙动物群中的反刍类化石的另一个特点是未成年个体占有较大的比例,与河流冲击扇沉积中的动物年龄结构有很大的差别,也许指示大居山西裂隙是食肉动物存储和食用它们猎物的场所或这些反刍类的天然陷阱。  相似文献   

17.
甘肃庆阳早更新世马属(奇蹄目,马科)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的庆阳马新种(Equus qingyangensis sp.nov.)是一种中等大小的真马,生活于早更新世泥河湾期。庆阳马的材料相当丰富,包括大量头骨、颊齿和肢骨化石,标本采自甘肃庆阳巴家嘴。新种胶骨的纤细度小于欧亚大陆和北美已知的早期真马,它的原始特征还包括浅的眶前窝、沿鼻骨中缝的深沟、长的上颊齿原尖和深的下颊齿外谷等。庆阳马以中等的尺寸和纤细的肢骨显著区别于华北地区广泛分布的大型而粗壮的三门马(E.sanmenien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