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黑腹蝽(广二星蝽,二小星蝽)Stollia ven-tralis(Westwood)属半翅目,蝽科,是我国常见的农作物害虫,除为害水稻外,还为害高粱、玉米、小米和豆类、棉花等多种作物。最近两年,我们在广东省四会县大沙公社发现此虫严重为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明确花生-玉米间作种植模式东亚小花蝽Orius sauteri对花生蚜Aphis craccivora种群的控制作用。【方法】2017年田间试验调查花生单作种植模式和花生-玉米间作种植模式下花生蚜及东亚小花蝽的种群动态,计算东亚小花蝽和花生蚜的益害比,并利用天敌肠道内含物分子检测方法对东亚小花蝽体内花生蚜DNA进行检测,评估田间东亚小花蝽对花生蚜的捕食作用。【结果】花生-玉米间作种植模式下,东亚小花蝽种群发生高峰期提前于花生蚜发生高峰期。在花生蚜定殖期(6月10日前),花生-玉米间作种植模式下东亚小花蝽种群密度显著高于花生单作。在整个花生蚜发生期(5月31日-7月20日),花生-玉米间作种植模式下东亚小花蝽与花生蚜的益害比显著高于花生单作种植模式(t=2.981,df=10,P=0.014)。且在花生蚜第一次发生高峰期(6月10日),花生-玉米间作种植模式下东亚小花蝽与花生蚜的益害比显著高于花生单作种植模式(t=7.103,df=4,P=0.002)。6月10日,田间东亚小花蝽DNA样本中花生蚜阳性检出率为9.21%,其他时间无花生蚜检出。【结论】花生-玉米间作种植模式能够先...  相似文献   

3.
在已有比较形态学研究基础上,本文选择了15个特征方面(外生殖器为主)的74个新征,以支序分析方法探讨了缘蝽科族(或亚科)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棒缘蝽亚科、希缘蝽族、沟缘蝽族较为原始,与其余类群差异较大,缘蝽科的范围值得进一步研究;除Chariesterini外的缘蝽亚科是高等的缘蝽类群;Chariesterini似应从缘蝽亚科中独立出来;狭义巨缘蝽族以及萧的鼻缘蝽族、梭缘蝽族、昧缘蝽族、曼缘蝽族成立;拟黛缘蝽属、副黛缘蝽属、华黛缘蝽属、异黛缘蝽属应从”黛缘蝽族”中分别独立出来成立新族,即拟黛缘蝽族、副黛缘蝽族、华黛缘蝽族和异黛缘蝽族,以使原有的黛缘蝽族成为自然类群。  相似文献   

4.
缘蝽科的比较形态学研究Ⅰ(异翅亚目:缘蝽总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叙述了缘蝽科的基本特征以及缘蝽科中22个族或亚科级单元的比较形态学特征,特别是外生殖器的特征描述及其图解多为首次报道。认为瘤缘蝽族、喙缘蝽族、竹缘蝽族、沟缘蝽亚科、达缘蝽族、同缘蝽族、特缘蝽族及美洲各族(或亚科)为单系群;梭缘蝽族(包括唯一属梭缘蝽属)的族级地位成立;缘蝽族各属关系复杂;黛缘蝽族是一个复系类群,各属关系复杂,在头部、阳茎和雄虫生殖腔等方面的构造已呈明显差异,此族似不成立;岗缘蝽族应是一单系群,但Plinachtusbasalis似应独立成属并移出岗缘蝽族;曼缘蝽族、昧缘蝽族及鼻缘蝽族[仅1属1种,该属另外1种SinotngusrubromaculusHsiao被移到类缘蝽属中,即Anacanthocorisrubromaculus(Hsiao)(n.comb,新组合)为单属族,它们的系统学地位有待进一步研究;希缘蝽族(或亚科)身体构造很特异,是较原始的缘蝽类群;棒缘蝽亚科亦为较原始的类群,其中棒缘蝽属群各属组成一单系群,证明Stal(1873)将它们成立棒缘蝽族合理;其余棒缘蝽亚科各属虽在某些外部形态上表现出一定的亲缘关系,但属间特征交叉,且与棒缘蝽族有许多共同特征,若归为一族,则造成  相似文献   

5.
崔建新  彩万志 《昆虫知识》2007,44(1):138-142
鞘翅型蝽类昆虫前翅发达,与甲虫的前翅相似。类群涉及鞭蝽型、蝎蝽型、细蝽型、臭虫型、蝽型中的栉蝽科、裂蝽科、小潜蝽科、固蝽科、蚤蝽科、涯蝽科、网蝽科、盲蝽科、长蝽科、缘蝽科共10个科。它们的生境多样,包括水底小石块下面、水生植物上、海岸潮间区石隙中、蚂蚁巢穴中、沙漠灌木植物上、土中、沙砾中、枯枝落叶层和苔藓上,这些生境的共同点是其对前翅的保护功能的选择压力明显大于对前翅飞行功能的选择压力。此类昆虫的前翅特化的类型分为两类,一类膜区完全退化或极度退化,由革区和爪区(愈合或不愈合)构成鞘质前翅的主体;另一类膜区发达,占鞘质前翅的主体;大部分前翅鞘质化的蝽类属于第一种类型;仅个别长蝽科的昆虫属于第二类,如巨膜长蝽Jakowleffiasetulosa(Jakowleff)。  相似文献   

6.
【目的】地红蝽Pyrrhocoris tibialis是一种重要的农业植食性害虫,寄主范围广泛。本研究测定地红蝽对不同植物的取食偏好及分析寄主植物物理性状和营养物质在地红蝽成虫寄主选择行为中的作用,以期从寄主理化性状的角度来探讨地红蝽寄主选择行为机制,为指导作物抗虫育种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自由选择方法研究地红蝽成虫对5种寄主植物(谷子Setaria italica、高粱Sorghum bicolor、绿豆Vigna radiata、大豆Glycine max和玉米Zea mays)叶片的取食选择性;使用Y型嗅觉仪进一步检测地红蝽对5种植物叶片气味的趋性反应;测定分析5种植物叶片物理性状及主要营养物质含量与地红蝽取食选择性的相关性。【结果】地红蝽成虫对5种寄主植物叶片的取食选择率存在显著性差异,依次为谷子>高粱>绿豆=大豆>玉米,与对这5种寄主植物叶片气味的趋性反应百分率结果一致。相关性分析表明,地红蝽成虫的取食选择性与叶片长宽比、含水量和背面茸毛密度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81, 0.884和0.906,而与地红蝽成虫取食前后寄主植物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和总蛋白质含量变化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15和-0.951。通径分析表明,寄主植物叶片背面茸毛密度和总蛋白质含量变化是地红蝽寄主选择性的重要决定因素。【结论】地红蝽成虫对不同寄主植物存在取食选择和趋向性差异,地红蝽成虫取食选择与寄主植物叶片长宽比、背面茸毛密度、含水量以及可溶性糖和总蛋白质含量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7.
<正> 一、分布与为害情况 山竹缘蝽Notobitus montanus Hsiao属半翅目、缘蝽科、竹缘蝽属。分布于四川(峨眉山、梁平县、大竹县)、浙江(天目山)等省。 山竹缘蝽主要为害刚竹(斑竹)、白夹竹(淡竹)、寿竹、水竹(花竹)等的幼嫩部分,偶尔也为害玉米和小麦。1973年在梁平县竹山区调查,竹笋受害率达90%以上,死亡率达16.4%。竹笋受害以后,轻者高度减低,节间变短,长成的竹材质脆、产量低;重者竹笋死亡,嫩竹枯萎。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选取了水生的蝎蝽次目(半翅目:异翅亚目)10科的11种为代表种,扩增了蛋白编码基因-四个Hox基因(abd-A,Dfd,Ubx和pb)的部分片段,利用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方法分析了蝎蝽次目总科或科间的系统发育关系。研究结果如下:支持蝎蝽次目、潜蝽总科(盖蝽科+潜蝽科)、蝎蝽总科(负子蝽科+蝎蝽科)、蜍蝽总科(蜍蝽科+蟾蝽科)以及固蝽总科(固蝽科+蚤蝽科)的单系性;蜍蝽总科为蝎蝽次目的基部分支;仰蝽总科只包括仰蝽科,并与(固蝽总科+潜蝽总科)形成新的姐妹群关系;蝎蝽总科与划蝽总科为姐妹群;表明Hox基因在解决异翅亚目总科间或科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上,是适合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9.
棉盲蝽是我国棉花主要害虫之一,全国各棉区都有分布;一般为害较重地区,棉花的损失达2—3成,个别严重地区,如陕西关中棉区,华北棉区的一些肥料多水分充足的棉田,经常遭到毁灭性的为害,严重的影响了棉花的产量。人们往往对棉盲蝽认识不清,有时把缘蝽、花蝽、长蝽等科的虫子,都算作盲蝽;也有人把为害不严重的或吃蚜虫的盲蝽,也算在内;对盲蝽的若虫更是不易分清,特别是卵,一般都不易找到,更无法识别。这样在防治工作中,就会造成混乱,或得到不良结果。在中国北部棉区,棉花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使用替代饲料麦蛾Sitotroga cerealella卵饲养的东亚小花蝽Orius sauteri在释放前是否有必要针对其主要防治对象——蓟马、蚜虫、叶螨进行短期食物驯化,以及进行短期食物驯化对其捕食能力的影响。本试验以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二斑叶螨Tetranych usurticae为猎物,全程饲喂麦蛾卵的东亚小花蝽雌成虫为处理A,提前2 d饲喂猎物的东亚小花蝽雌成虫为处理B,研究了2种处理的东亚小花蝽在不同猎物密度(5、15、30、50头)下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发现,无论是否经过短期食物驯化,东亚小花蝽对3种猎物在不同猎物密度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反应模型。处理A对3种猎物的平均时间均低于处理B,东亚小花蝽雌成虫处理每头西花蓟马的时间Th分别为0.024 d和0.031 d,玉米蚜分别为0.081 d和0.103 d,二斑叶螨为0.078 d和0.090 d。由此可知,以麦蛾卵作为替代饲料人工饲养的东亚小花蝽,在释放前不需要针对猎物进行短期食物驯化;在东亚小花蝽规模化生产中,麦蛾卵是一种优良的替代饲料。  相似文献   

11.
彩万志  王运兵 《昆虫学报》1998,41(-1):163-179
文中对国产的7种菱猎蝽作了比较详细的再描述与图示;短刺菱猎蝽Isyndus bre vispinus Breddin、毛翅菱猎蝽I .Lativentris Distant、毛足菱猎蝽I.Pilosipes Reuter被视为 有效种或独立种;I.Sinicus Hsiao et Ren 和I.Yunnananus Ren分别被认为是毛足菱猎蝽 I.Pilosipes Reuter和毛翅菱猎蝽I.Lativentris Distant的同物异名;短刺菱猎蝽为中国新纪录;所有种的阳茎构造均为首次报道;此外,还编制了该属中国已知种类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卵跳小蜂对豆缘蝽 (R .clavatusThunberg)和豆璧蝽 (P .hybneriGmelin)卵的选择性和密度反应。在自由选择试验中 ,两种豆蝽卵中羽化的卵跳小蜂在不同的卵密度和比例中均选择豆缘蝽 ;而在非选择性试验中 ,从豆璧蝽中羽化的卵跳小蜂同时选择豆缘蝽和豆璧蝽卵 ,寄生率较高 ;然而 ,从豆缘蝽卵羽化的卵跳小蜂对豆璧蝽卵的寄生率非常低。嗅觉试验表明 ,从豆缘蝽卵上释放的气味对卵跳小蜂的搜寻和寄生行为影响很大。卵跳小蜂寄生的卵数量随着豆缘蝽和豆璧蝽卵密度的增加而提高 ;然而 ,卵跳小蜂对豆璧蝽的寄生率随着卵的密度增加而降低 ,尤其是从豆缘蝽卵中羽化的寄生蜂。研究还表明 ,卵跳小蜂在大田中对豆缘蝽卵的寄生存在着空间或时间上的障碍。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叙述了缘蝽科的基本特征以及缘蝽科中22个族或亚和及单元的比较形态学特征,特别是外生殖器的特征描述其图解多为首次报道。认为瘤缘蝽族、喙缘蝽族、竹缘蝽族、沟缘蝽亚科、达缘蝽族、同缘蝽族、特缘蝽族及美洲各族(或亚科)为单系群;梭缘蝽族(包括唯一属梭缘蝽属)的族级地位成立;缘蝽族各属关系复杂;黛缘蝽族是一个复系类群,各属关系复杂,在头部、阳茎和雄虫生殖腔等方面的构造已呈明显差异,此族似不成立;岗缘蝽  相似文献   

14.
基于18S rDNA序列的蝽次目(半翅目:异翅亚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8SrDNA分子约1 912 bp的序列对蝽次目21个科53个种进行系统发育分析。运用MP法、ML法和NJ法分析后的结果表明:蝽次目的单系性得到很高的支持;扁蝽总科成为毛点类的姐妹群;毛点类基本确定为两大分支:一支包含蝽总科和红蝽总科;另一支主要由长蝽总科、缘蝽总科和南蝽总科组成;长蝽总科和缘蝽总科都是多系;长蝽总科中,跷蝽科和皮蝽科的关系最近,构成姐妹群,位于整个毛点类的基部;与长蝽总科中另外两个科长蝽科和地长蝽科的关系很远。说明利用18SrDNA分子对研究蝽次目的系统发育关系是适合的,能够重建蝽次目;扁蝽总科和蝽总科单系性的结果与形态学的研究以及Li et al (2005)的研究一致;但较Li et al(2005)的研究更进一步把红蝽总科从广义的缘蝽总科中分出来;并建议皮蝽科作为一个独立的总科更合适。  相似文献   

15.
缘蝽科族级单元系统发育关系支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已有比较形态学研究基础上,本文选择了15个特征方面的74个新生,以支序分析方法探讨缘蝽科族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棒缘蝽亚科、希缘蝽族、沟缘蝽族较为原始,与其余类群差异较大,缘蝽科的范围值得进一步研究;除Chariesterini外的缘蝽亚科是高等的缘蝽类群;Charieserini似应从缘蝽亚科中独立出来,狭义巨大级蝽族以及萧的鼻缘蝽族、梭缘蝽族、昧缘蝽族、曼缘蝽族成立、拟黛缘蝽属、副黛缘蝽属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揭示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对中黑盲蝽Adelphocoris suturalis的致病机制,并探索盲蝽生物防治的有效方法.[方法]本文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白僵菌菌株Bb-Ⅷ对中黑盲蝽成虫的侵染过程.[结果]接种白僵菌后,其分生孢子在中黑盲蝽的体壁褶皱、凹陷处或虫体连接部位附着;接种16 h后分生孢子萌发产生芽管,并借助机械压力和酶的作用侵入中黑盲蝽体壁;36-72 h时,菌丝体相继侵入中黑盲蝽的肌肉组织、脂肪体和肠体绒毛内,并在昆虫血腔内进行出芽或分隔生殖;接种48 h后中黑盲蝽死亡,虫体内的菌丝体伸到体外并萌发成气生菌丝和分生孢子,继而布满虫体.[结论]白僵菌的附着受中黑盲蝽体表物理结构的影响,其分生孢子在接种48 h内完成对中黑盲蝽的寄生并最终导致虫体发病死亡,表现出较强的致病力.菌丝入侵的机械破坏力和酶类的水解作用是白僵菌对中黑盲蝽的重要致病因子.  相似文献   

17.
采用6种空间分布型聚集度指标,测定了斑须蝽成虫,若虫,卵等3种虫态在玉米田的空间分布型,研究表明,斑须蝽3种虫态在玉米田中均呈聚集分布,并提出了相应的抽样技术。  相似文献   

18.
利用增殖植物与植物诱导抗性物质诱集天敌昆虫,实现对天敌昆虫种群的主动调控,已经成为现代保护型生物防治的热点。本研究针对捕食性天敌东亚小花蝽和寄生性天敌浅黄恩蚜小蜂,选择7种植物源诱集物质:玉米花粉、油菜花粉、琉璃苣花、金盏菊花、无味母菊花、苜蓿花、猫薄荷叶片,两种人工合成植物诱导抗性物质水杨酸甲酯和茉莉酸甲酯作为气味源,分别在室内使用嗅觉仪检测以及在有机果园实际生产中使用天敌诱集装置,分析比较各自对东亚小花蝽和浅黄恩蚜小蜂的诱集作用。室内研究结果表明,水杨酸甲酯与玉米花粉对东亚小花蝽雌成虫吸引力最高,其次为茉莉酸甲酯。开花植物中,金盏菊花的诱集作用最佳。浅黄恩蚜小蜂趋向于选择两种人工合成挥发物,且对玉米花粉的选择高于其它植物源。有机苹果园内,水杨酸甲酯和茉莉酸甲酯对东亚小花蝽的诱集作用十分显著。玉米花粉和金盏菊对东亚小花蝽诱集作用高于其它植物材料。浅黄恩蚜小蜂倾向选择水杨酸甲酯与茉莉酸甲酯,而植物源材料间的吸引力无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植物诱导抗性物质与增殖植物物质均可以有效诱集东亚小花蝽和浅黄恩蚜小蜂,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保护型生物防治技术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19.
<正> 1975—1983年在如皋薛窑及南通狼山等地对棉盲蝽的寄主植物及发生为害情况,进行了系统观察。寄主植物的调查,从早春越冬卵孵化后开始,用捕虫网在各种植物上普查盲蝽,每种植物网捕50—200网,发现盲蝽或被害症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记述了曼盲蝽属1915的7个新种;环曼盲蝽,脊曼盲蝽;狭长曼盲蝽,黄翅曼盲蝽;胡桃曼盲蝽;瑰环曼盲蝽;赤环曼盲蝽。提出3个新组合;均由Pachypeltis Signoret属移入本属,模式标本存放于南开大学生物系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