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病原菌多重抗药性的研究在医学上有重要意义。发生抗药性突变的频率一般比较低,而通过抗药因子接合转移获得抗药性的频率较高,而且常常是多重抗药因子同时转移。这种转移可在种间和属间进行。抗药性的遗传因子是由染色体外的质体携带的。我们用痢疾杆菌的抗药性菌株进行了多重抗药因子接合转移和抗药因子消除的试验,结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探讨鲎素作为抗菌药物在临床使用中的安全性问题,通过鲎素连续增高浓度法对绿脓杆菌进行耐受性诱导,并对其耐受性机制进行初步研究,以期为鲎素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绿脓杆菌ATCC27853为试验菌株,通过连续增高浓度诱导法筛选抗药菌株,并通过抗药稳定性、交叉抗药性、抗药性代偿测定来探究其耐受性特点,通过对其胞外蛋白酶活性、生物膜形成、胞外多糖含量的变化来探讨其抗药性机制。【结果】通过连续增高鲎素浓度法对原始菌株进行30多代诱导后,绿脓杆菌ATCC27853对鲎素的MIC值逐渐增高,80多代时产生了明显抗药性。抗药菌株对丁胺卡那以及pexiganan、鲎素同源肽tachyplesin III、polyphemusin I均能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在无药培养基中抗药菌株以更长的延滞期作为抗药性代偿,但在有药培养基中具有更短的延滞期和更大的生长速率。抗药菌株较原始菌株分泌的胞外蛋白酶活性增高,并能降低鲎素的抗菌活性。在同样条件下抗药菌株较原始菌株胞外多糖含量增高,更易形成生物膜。【结论】在长期选择压力下绿脓杆菌ATCC27853对鲎素能产生抗药性,其抗药性机制可能与生物膜形成、胞外蛋白酶失活鲎素有关。关于细菌对鲎素的抗药性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1.本文对从临床分离所得的对于合霉素耐药及敏感的福氏痢疾杆菌Iia型各一株的糖代谢,以及合霉素对它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的比较研究。 2.加入合霉素后,无论敏感或耐药菌株的菌体多糖均有增多现象。 3.敏感菌株丙酮酸的含量于加入合霉素以后发现增加,而在耐药菌株则含量减步;表明这两个菌株的丙酮酸代谢是不同的。 4.合霉素对于痢疾秆菌对葡萄糖的氧化有轻度刺激作用。 5.丙酮酸及乳酸的脱氢作用在加入合霉素后均稍降低。  相似文献   

4.
袁善奎  周明国 《遗传学报》2004,31(4):363-368
通过紫外线照射和药剂驯化的方法均获得了玉蜀黍赤霉野生敏感菌株对多菌灵(carbendazim,MBC)的室内抗药突变体。这些抗药突变体一部分表现低抗(low resistance.LR),即能在临界致死剂量1.4μg/mL多菌灵浓度下生长,但不能在10μg/mL浓度以上生长,且对二氯苯胺甲酸甲酯(N-3,5-dichlorophenyl carbamate,MDPC)不表现负交互抗药性;另一部分表现高抗(high resistance.HR).即能在100μg/mL多菌灵浓度下生长,并与田间高抗菌株一样,对MDPC表现负交互抗药性;没有获得类似田间的中抗(moderate resistance,MR)菌株,即能在10μg/mL多菌灵浓度下快速生长,在100μg/mL浓度以上被完全抑制的突变体。通过药剂驯化的方法还获得了田间中抗(MR)菌株的高抗(HR)突变体,但这些突变体与MR一样对MDPC仍然不表现负交互抗药性。抗药性遗传研究表明。在所研究的抗药突变体中,抗药性在自交和无性繁殖后代中能稳定遗传;室内抗药突变体和田间抗药菌株对多菌灵的抗药性由同一个主效基因控制,但它们发生突变的位点不同或者同一碱基位点发生了不同的突变;对MDPC的敏感性也是由单个基因控制的,该基因与控制多菌灵抗性的基因是等位基因,当该基因发生对MDPC的敏感性增加的突变时会使病菌对多菌灵产生高水平抗性。  相似文献   

5.
1.本研究用从临床分离的对合霉素敏感及耐药的福氏痢疾杆菌Iia型各一株,对它们的合氮、磷化合物的代谢以及合霉素对这些代谢的影响进行了比较观察。 2.合霉素对敏感菌株的菌体蛋白质合成有抑制作用,而对耐药菌株的菌体蛋白质合成则无抑制作用。 3.在合霉素的作用下,菌体核糖核酸的含量有明显的增多。 4.敏感菌株和耐药菌株的菌体游离氢基酸的种类不相同,加入合霉索后氨基酸种类均有减少,尤以耐药菌株为显著。 5.合霉秦对于耐药菌株对谷氨酸的脱羧和脱氨作用均有抑制作用。 6.加入合霉素后,菌体内磷脂含量增多。 7.从实黢材料来看,敏感菌株与耐药菌株在蛋白质代谢、氨基酸的需要和合成能力等方面均有不同。  相似文献   

6.
1.本文研究了伤寒杆菌和痢疾杆菌在不同浓度链霉素、合霉素和磺胺噻唑纳合菊培养基中,连续传代后的变异现象。 2.伤寒杆菌和痢疾杆菌对磺胺噻唑钠,不容易形成耐药性,至120代时,其敏威度仅为原始菌株的二倍。但对链霉素较对合霉素更易形成耐菊性。“伤鲢”檬和“弗键”株至110代,其耐菊性分别为原始菌株的1,000倍和16,000倍。“伤合”株和“弗合”株至120代,分别为原始菌株的120—190倍和125倍。 3.耐药菌株生物学特性方面有若干变化,如菌落变小、菌落生长授慢、生化反应减弱或不规律、凝集力下降。耐药性痢疾杆菌毒力不变,耐药性伤寒杆菌毒力有下降趋势。 4.耐药性痢疾杆菌的耐药性最不稳定,在无药肉汤中,传70代后,耐藕性降为原来的1/22,400。耐药性伤寒杆菌,传70代后,耐药性降为原来的1/90。  相似文献   

7.
从土样中分离出枯草杆菌,采用梯度平板法,利用链霉素,氯霉素,红霉素,四环素四种抗生素,对自然界中和经过紫外线诱变的菌株进行了抗药性突变株的筛选,我们发现分离出自然状态下的枯草杆菌没有抗药性,而经过紫外线诱变后,能够筛选出对链霉素具有抗药性的菌株.  相似文献   

8.
用亚硝基胍(NTG)对球形芽孢杆菌(Bacillussphaericus)进行化学诱变,筛选到利福平(Rif)和链霉素(Sm)二个标记菌株。抗药浓度均达100u/ml培养基。其抗药性状能够获得较好地遗传。用含溶葡球菌酶基因的质粒DNA对RifR菌株进行原生质体转化,酶基因在该抗药菌株中获得了高效表达。经摇瓶发酵试验,溶葡球菌酶的活性约为122u/ml培养液。  相似文献   

9.
临床上急性细菌性痢疾病人,在接受不规则的药物治疗后,转为慢性痢疾或带菌状态的发生率是比较高的。这在促成痢疾杆菌产生耐药性方面可能是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探讨自然界中痢疾杆菌形成耐药菌株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0.
我们从临床分离的二株大肠杆菌与二株痢疾杆菌中,分别分离出带有抗药质粒ER275、ER396(所带的抗性基因为:Tc~r、Cm~r、Sm~r、Ap~r、Su~r),与DR233、DR416(所带的抗性基因为:rc~r、Cm~r、Sm~r、Su~r)。把这些抗药菌株(为了实验方便,将DR233与DR416转移到大肠杆菌C_(600)~(Rif)~r)与大肠杆菌J5-3/R144drd3(Km~r)配对,使R144drd3质粒进入上述菌株,组成二种质粒共存的菌株。在此菌株的细胞中,ER275与ER396质粒中的Ap抗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在合霉素作用下,敏感与耐药的痢疾杆菌栅胞的透过性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无论敏感或耐药菌株对于蛋白质及DNA的透过能力均增加。而且漏出物的量和菌量及药量成比例,但漏出物的种类则不受它们的影响。蛋白厦与DNA的漏出妨碍菌体正常代谢的进行,因而使细菌的生长繁殖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2.
根据几种丝状真菌Hogl MAPK(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保守氨基酸序列设计简并引物,从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中扩增出MAPK同源基因的部分片段,命名为AsHogl.用Real-time RT-PCR技术比较了AsHogl在异菌脲敏感菌株和抗性菌株中的表达特性.结果表明,敏感菌株QX21经0.8mol/L NaCl和2mg/L异菌脲处理后,AsHogl相对表达量持续升高,在12h达到最大值,分别为对照的4.12倍和25.23倍,16h略有降低;而室内诱导抗性突变体和田间抗性菌株经相同处理后的AsHogl表达量变化不大,且明显低于敏感菌株.由此推测,番茄早疫病菌AsHogl基因表达特征与其对异菌脲抗药性相关.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病原菌对异菌脲抗药性的分子机理、建立抗药性分子监测技术、延缓和防止抗药性的产生及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应用生物3型放射土壤杆菌防治葡萄冠瘿瘤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葡萄冠瘿中分离到的放射土壤杆菌E26菌株,属于生物3型。在平皿培养时,能够产生土壤杆菌素,抑制葡萄根癌土壤杆菌的生长。在温室指示植物向日葵幼苗和葡萄幼枝上,明显抑制葡萄根癌土壤杆菌诱导形成冠瘿瘤。E26菌株对土壤杆菌菌株的抑菌谱较宽,其质粒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图谱上,有两条质粒带,与生物3型葡萄根癌土壤杆菌GL56—2菌株的质粒情况基本相同,其中大的质粒与根癌土壤杆菌C58的质粒(PTic58)大小近似。经双重抗药廿标记的E26菌株接种到葡萄枝条上,一个月后仍能得到抗药性菌株的分离,表明该菌株能在葡萄上定殖。  相似文献   

14.
任璐  刘慧平  韩巨才 《菌物学报》2010,29(4):542-547
根据几种丝状真菌Hog1 MAPK(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保守氨基酸序列设计简并引物,从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中扩增出MAPK同源基因的部分片段,命名为AsHog1。用Real-timeRT-PCR技术比较了AsHog1在异菌脲敏感菌株和抗性菌株中的表达特性。结果表明,敏感菌株QX21经0.8mol/L NaCl和2mg/L异菌脲处理后,AsHog1相对表达量持续升高,在12h达到最大值,分别为对照的4.12倍和25.23倍,16h略有降低;而室内诱导抗性突变体和田间抗性菌株经相同处理后的AsHog1表达量变化不大,且明显低于敏感菌株。由此推测,番茄早疫病菌AsHog1基因表达特征与其对异菌脲抗药性相关。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病原菌对异菌脲抗药性的分子机理、建立抗药性分子监测技术、延缓和防止抗药性的产生及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对本实验室诱导保存的柔嫩艾美耳球虫地克株利抗药株与敏感株的蛋白质表达图谱进行差异比较和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差异有5个蛋白质斑点,利用MALDI_TOF_TOF质谱技术对其中4个差异明显的蛋白质斑点进行分析鉴定,获得4个明确的肽质量指纹图谱,通过在NCBInr数据库中检索分析,确定了其中2个蛋白质分别为球虫子孢子表面抗原TA4和热休克蛋白Hsp70 ,另外两种为真核细胞的功能蛋白。上述蛋白的鉴定将对球虫的抗药性产生机理和柔嫩艾美耳球虫地克株利抗药株的分子标志物提供了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通过敲除SOS应答启动蛋白基因rec A,探讨SOS应答对E.coli恩诺沙星抗药性的影响,并体外评价Rec A抑制剂和恩诺沙星联用对细菌协同抑制作用的影响.利用Red重组系统,构建E.coli ATCC 25922的rec A缺失菌株E.coli ATCC 25922/?rec A;在恩诺沙星压力下,利用荧光定量PCR测定SOS应答系统相关基因rec A和umu C表达量的变化.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恩诺沙星等常用抗生素对两个菌株的MIC变化;利用梯度平板法测定恩诺沙星对两个菌株抗药性变异的影响;合成Rec A抑制剂,并评估其与恩诺沙星联合抑制E.coli生长及其抗药性的作用.结果表明,E.coli ATCC 25922/?rec A菌株对恩诺沙星的最低抑菌浓度值降低至原始菌株的1/8;经药物处理后,在梯度平板上,rec A缺失菌株较野生型不易产生抗药性;荧光定量PCR表明,rec A缺失菌株或在Rec A抑制剂作用下,SOS应答系统受到一定的抑制.敲除rec A,使菌株对恩诺沙星的抗药性和抗药率均明显降低;Rec A抑制剂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SOS应答,起到协同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7.
肽抗生素及其基因工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飞鹏 《生物学杂志》2000,17(6):1-2,14
抗生素的滥用带来严重的病菌抗药性问题。肽抗生素能杀死多种微生物及特异性杀死癌细胞,通过穿膜打洞的方式使细胞死亡,不会导致抗药菌株的产生。从昆虫及高等动物中分离纯化了许多种类的肽抗生素,寻找到一些杀菌和杀癌细胞能力强的种类。由于分离天然产物产量极微,采用人工合成则成本太高,科研人员致力于用基因克隆与表达的技术研究与开发肽抗生素。  相似文献   

18.
“得了病毒性感冒 ,我该吃头孢、阿莫西林 ,还是氟哌酸 ?”时下 ,类似的问题着实让许多医生犯难。但在不久的将来 ,医生会建议你先做一下抗药性测试 ,然后开一剂仅属于你的特效药。为病人做这种特殊检查的 ,则是刚刚在沪问世的致病菌抗药性检测基因芯片。据此 ,病人吃药将更有针对性。为什么从前那种一吃就灵的特效药越来越少 ,而护士小姐在盐水瓶中加入的药量却越来越多 ?如今 ,致病菌的抗药性已成为最让病人头痛、医生无奈的棘手问题 ,而这一切则要归咎于抗生素的滥用。抗生素的频繁使用 ,彻底改变了致病菌的进化过程 ,基因中有利于抗药性…  相似文献   

19.
在防治细菌性痢疾的病原学调查工作中,常遇到一些双糖琼脂斜面反应和生化反应近似痢疾杆菌而诊断血清不凝集的菌株,给鉴别痢疾杆菌带来一定的困难。为了观察这些非痢疾杆菌和痢疾杆菌的致病性,我们使用了注射法和滴入法作动物眼睛的感染试验来鉴别。  相似文献   

20.
在四川北部九寨沟和黄龙保护区的云杉、松树和铁杉上发现异担子菌 ,并从 6号标本中分离到 73个单孢菌株。在每个标本中随机选取 2个菌株分别与欧洲的原始多年异担子菌、小孔异担子菌和冷杉异担子菌的单孢菌株进行融合性交配。试验表明 ,这 6号标本都是小孔异担子菌。四川的菌株与欧洲的原始多年异担子菌交配不融合 ,而与欧洲的小孔异担子菌完全融合 ,并在交配后的菌落中形成锁状联合 ,且在交配的菌落中不产生拮抗线。虽然四川的菌株与欧洲的冷杉异担子菌有较高的融合性 ,但这些交配大部分为单项交配 ,即只在四川一侧的菌落中产生锁状联合 ,而且在交配的菌落中多数产生拮抗线。研究样品全部采自天然林 ,小孔异担子菌在四川经营林分中的致病性还有待进一步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