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基于中国外来入侵植物的相关报道与文献,发现一些入侵植物的学名使用比较混乱: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作者在报道同一外来物种时使用不同的学名,或因中文名相近,而将其他植物作为外来入侵植物报道。依据最新资料,对国内报道的16种外来入侵植物学名进行了考证,包括中文名、英文名、异名、原产地及其在国内外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2.
安徽省外来入侵植物的分布格局及其等级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区域性外来入侵植物的研究及其入侵等级划分在地方入侵植物管理与防治对策的制定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基于文献报道、标本记录和必要的分类学考证,特别是通过2013-2015年对安徽省外来入侵植物的全面调查,统计分析了安徽省外来入侵植物的物种组成、生活型、原产地、区系组成和水平分布格局,并对其入侵危害进行等级划分。结果显示,安徽省有外来入侵植物37科86属132种,总体上呈现种类丰富、原产于美洲的种类多、泛热带起源的种类多、危害严重的种类多、区域分化明显、入侵途径集中等特征。提出在外来入侵植物的防控中应重点警惕起源于美洲的、泛热带分布属的植物和关注人类活动频繁的热点区域。还对中国外来入侵植物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澄清了几个长期以来被忽视的关于外来入侵物种认知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认识区域尺度上外来入侵植物的分布格局及其成因对预测入侵的影响和入侵种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聚类分析和排序的方法分析了我国外来入侵植物的空间格局,并利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和典范对应分析探讨了自然环境因子和人类活动强度对中国32个省级空间单位(省市自治区,不包括香港和澳门)中外来入侵植物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各省外来入侵植物物种数从南到北逐渐减少,导致这一格局的主要因子为无霜期;各省外来入侵植物物种密度由东南海岸向内陆递减,造成这一趋势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交通密度;纬度是解释中国各省外来入侵植物物种组成变异的主要因子,因此中国32个省区可归为低、中、高纬度区3大类型。在此基础上预测中国东南部地区有遭受更多外来植物入侵的可能;此外,交通发达的区域也将成为外来植物入侵的热点区,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报道中国外来入侵植物的文献众多,然而不少物种的学名使用混乱。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不同作者在报道同一物种时,使用不同的学名,或因中文名相近,将其他物种作为外来入侵植物报道,从而给入侵植物的研究造成混乱。依据最新植物志等权威资料,对国内文献报道的20种入侵植物的学名进行了考证,包括中名、异名,原产地及其在国内外的扩散情况以及必要的讨论等。  相似文献   

5.
外来植物成功入侵与菌根共生体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丛枝菌根真菌(AMF)侵染率是反映其侵染植物情况的重要指标,影响侵染率的因素很多,但是入侵植物与本地植物互作对AMF侵染率的影响目前还不清楚。因此,本研究以外来入侵植物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和本地植物狗尾草Setaria viridis、黄香草木犀Melilotus officinalis、藜Chenopodium album为研究对象,设置入侵植物单种处理、本地植物单种处理、每种入侵植物分别与本地植物两两混种处理以及每种入侵植物同时与所有本地植物混种处理,观察测定不同处理下入侵植物与本地植物根系丛枝、泡囊、菌丝及总侵染率,比较研究本地植物种类变化对入侵植物和本地植物根系AMF侵染率的影响,以及3种入侵菊科植物对本地植物AMF侵染率的影响规律是否一致。结果表明,与入侵植物单种相比,除豚草与藜、豚草同时与3种本地植物混种两个处理中,豚草根系的AMF菌丝及总侵染率显著增加外,其余所有处理中入侵植物总侵染率均无显著差异;与狗尾草或黄香草木犀单种相比,每种入侵植物同时与所有本地植物混种处理中,本地植物狗尾草和黄香草木犀根系上的AMF菌丝及总侵染率均显著降低,即随本地植物种类数目的增加,对本地植物根系的菌丝及总侵染率存在显著抑制作用,而对入侵植物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外来入侵植物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物入侵是当今各国发展的一大挑战,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然而,我们对外来入侵种的本底资料还很不清楚,更缺乏相关的深入调查;对生物入侵所造成的生态和经济影响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也忽视了盲目引种可能带来的各种危害。本文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从外来植物的入侵历史和文化、中国外来入侵植物的调查现状、外来植物入侵对生态安全及经济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并提出了中国外来入侵植物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7.
三维土壤异质性对种子萌发影响的实验研究 土壤生物通过植物-土壤的反馈作用调控植物间相互作用和外来植物入侵。因此,探明植物-土壤反馈作用种间差异的形成原因,对于预测土壤生物在植物入侵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价值。近期的研究发现,植物性状可以用于预测植物-土壤反馈作用。同时,研究发现植物入侵也与植物的一些性状相关联,暗示植物-土壤反馈作用通过植物性状与外来植物入侵之间存在关联,但尚缺乏实验证明。鉴于此,本研究选取了3对近缘入侵和本土植物为对象,比较了其植物-土壤反馈作用,探讨了植物-土壤反馈作用与植物根部性状的关联性。首先,通过种植实验植物3个月,驯化采自于田间的土壤。之后,将实验植物种植于对照和灭菌处理的同种或近缘(同科或同属)种驯化过的土壤中,评价同种或近缘种根际土壤生物对植物生长的净反馈作用(与灭菌土比较),并比较了两类土壤生物对植物的反馈作用。总体而言,同种或近缘种根际土壤生物对入侵与本土植物的净反馈作用无显著差异,两类土壤生物对入侵和本土植物的反馈作用亦无显著差异。土壤反馈作用的强度和种植于对照土壤中植物细根生物量比存在正相关关系,且入侵与本土植物细根生物量比无显著差异。这一发现表明:相似的细根生物量比可能是导致入侵与本土植物间土壤反馈作用无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提升人们对土壤生物在植物入侵过程中 作用的认识,亟需选取更多入侵与本土植物(尤其是亲缘关系较远的物种)开展实验研究,进一步探明植物性状、土壤反馈作用和外来植物入侵之间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8.
该研究基于文献、数据库和标本记录等资料的查询,统计得出云南省入侵植物共247种,隶属51科149属。菊科、禾本科和豆科是优势科,超过一半的入侵植物起源于美洲,入侵植物的生物学性状主要体现为一年生或短期多年生草本的生活型、种子繁殖、分蘖型的克隆方式、花果期集中于夏秋两季、短花期、黄白的花色及具有表面结构和附属物的特殊性状等。按照云南省入侵植物分布的县(市、区)的数量、生物学性状、对环境的危害程度以及是否列入"世界100种危害最严重的入侵种名单"和是否列入"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的四批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5个指标进行赋值。把入侵植物分为四个风险等级,其中恶性入侵植物有18种。严重入侵植物有23种,一般入侵植物有188种,有待观察类有18种,恶性和严重入侵植物与云南全部入侵植物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表征具有一致性。结合入侵植物的生物学性状特征和风险等级,及时开展对云南入侵植物的有效防控管理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外来入侵植物管理与控制成效的制约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来植物入侵对全球生态系统构成严重威胁,尽管入侵植物的管理与控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要恢复被入侵生态系统、完成管控目标仍存在问题。本文对入侵植物管控成效的制约因素进行了综述,发现入侵植物管控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预防为主的管理原则不完全适用入侵管理;(2)入侵植物管理存在缺乏公众支持、生态责任主体单一及多头管理等缺陷;(3)入侵植物管理目标与社会管理目标及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矛盾;(4)入侵植物控制措施成本高昂,易受环境因子限制,并产生负面生态效应;(5)目标入侵植物控制后可能产生入侵遗留效应并发生继发入侵。此外,全球变化在加速植物入侵的同时会改变人类观念,进一步增加了管控难度。据此,我们认为,未来应加强大时空尺度下入侵植物生态效应、入侵生境恢复、管控决策等方面的研究,以提升入侵植物管控成效,恢复植物入侵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0.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深入分析了中国外来入侵植物的生活型,繁殖方式,果实类型,花大小、颜色和花期等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分布的137种外来入侵植物,隶属于30科94属,其中菊科(46种)、禾本科(26种)、豆科(11种)、苋科(10种)和十字花科(6种)的植物占了中国入侵植物的72.3%。对其生活型分析的结果表明,外来入侵植物中,草本植物最多,有130种,占总种数的94.8%;灌木有3种;乔木有2种;和藤本有2种;分别占了2.2%、1.5%、1.5%。与全球部分地区相比,中国入侵植物中,木本植物(乔木和灌木)入侵比例较低。从繁殖方式来看,有88个种的主要繁殖方式是种子繁殖,占了64.2%;43个种的繁殖方式兼有克隆繁殖和种子繁殖,占31.4%。从花大小和颜色看,大部分的物种花比较小,产生小花的物种占了63.5%;而且其颜色鲜艳,有利于吸引昆虫传粉,花期也不长,花期短于5个月的占了66.4%。这些特征都有助于植物入侵。另外,果实的类型中干果占优势,占总入侵植物总数的95.6%,其中瘦果有62种;肉果占4.4%。结果表明,草本、可种子繁殖、花小、花期短的物种更容易入侵成功。  相似文献   

11.
搞清楚中国外来植物种类有哪些, 从哪里来, 如何进入中国, 属于什么性质的类群, 它们的生物学特征和生态学特性如何等问题, 是中国外来入侵植物预防和预警机制研究的重要基础。《中国植物志》、Flora of China、各省级植物志书等记载的外来植物信息由于种种原因非常有限, 且目前我国尚没有完整体现中国外来植物信息的数据库。本文通过整合近几年外来植物相关的资料, 并通过文献考证增补外来植物原产地、习性等信息, 利用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及大数据分析技术手段, 经信息化处理和分类学校正, 进行分类体系重建, 最终确定中国外来植物的物种名录数据集。该数据集共有数据14,710条, 记载中国外来植物283科3,233属14,710个类群(含13,401原种332杂交种2嵌合体458亚种503变种14变型)。每个类群包括类别、中文科名、科名、中文属名、属名、中文名、别名、学名、命名人、生存状态、生存时间、生活型、原产国家或地区和中国引入省份等基础信息。数据集显示, 外来植物已在中国的植物种类构成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高达28.19%, 中国境内有维管植物52,177个类群, 其中本土37,464, 外来14,710, 上述数字包含种下等级, 统计截至2021年12月31日); 就生存状态而言, 栽培植物占所有外来植物的比例高达91%, 逃逸植物占7.36%, 归化植物占6.69%, 入侵植物占2.66%; 对于生活型的分析显示, 多年生类群占据了外来植物的绝大多数(13,625种, 约占总数的92.6%), 草本植物(8,937种, 约占总数的60.8%)相较于乔木(2,752种, 约占总数的18.7%)、灌木(4,916种, 约占总数的33.4%)及其他生活型数量要更多; 中国的外来植物大多来自北美洲(4,242种)、非洲(3,707种)、南美洲(3,645种)、亚洲(3,102种), 欧洲(1,690种)和大洋洲(1,305种)相对较少; 而中国具有外来植物最多的前10个省份分别为台湾(6,122种)、北京(5,244种)、福建(3,667种)、广东(3,544种)、云南(3,404种)、上海(2,924种)、江苏(2,183种)、江西(1,789种)、浙江(1,658种)和湖北(973种)。本数据集是第一次对中国外来植物进行全面系统整理, 可供从事外来植物相关研究工作参考, 也可作为植物多样性研究的基础资料, 还可作为农业、林业、草业、园林、草药及自然保护和环境保护人士及高等院校师生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全面掌握成都市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特征、起源、区系成分和危害情况等特征,为相关部门制定管理策略和及早采取应对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实地调查为主,结合标本及文献研究的方式获得成都市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和分布信息,根据其在野外的生长和分布状况进行评估及划分危害等级,并进行植物区系分析。【结果】成都市现有外来入侵植物158种(亚种、变种),隶属42个科110个属,其中种类最多的3个科分别是菊科(36种)、豆科(17种)及禾本科(13种),合计占比41.77%;种类最多的属是苋属(8种),占比5.06%。原产地分析结果表明,有101种来自美洲地区,占比63.92%。从危害等级分析来看,其中19种为恶性入侵种(1级),32种为严重入侵种(2级),20种为局部入侵种(3级),41种为一般入侵种(4级)以及46种为有待观察种(5级)。植物区系分析结果显示,成都市外来入侵植物属的分布类型主要为泛热带分布、热带亚洲及热带美洲间断分布和世界分布。【结论】成都市地区的外来入侵植物种类明显增多,扩散趋势已加剧。根据上述入侵现状,本文对成都市地区防范外来植物入侵提出了以下4点防控建议:建立外来入侵植物风险评价体系,开展防控和利用技术研发,谨慎引种以及加强科普教育。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华南地区外来植物现状,通过野外调查和查阅文献等,确定华南地区有外来入侵和归化植物45科141属223种,以菊科(Asteraceae,38种)、豆科(Fabaceae,36种)、禾本科(Poaceae,19种)植物为主,其中草本植物和原产美洲的植物占优势,分别有204种(占总数的91.5%)和163种(占73.1%)。广东外来入侵植物有159种,归化植物23种;广西有入侵植物135种,归化植物16种;海南有入侵植物111种,归化种15种;香港有入侵植物105种,归化植物9种;澳门有入侵植物89种,归化种4种;华南5省区共有的外来入侵和归化植物为57种(55种为入侵植物,2种为归化植物)。广东是外来植物种类最多的地区,与其他4省区共有的外来入侵和归化植物种类也最多,说明广东同时是外来植物输入和输出大省。由于气候和生态生境的相似性,各省区都面临着其他植物从周边地区入侵的风险,因此在治理入侵植物时,应建立联合防控机制对外来入侵植物的联合监测和防控,以提升外来入侵植物的治理成效和降低其对人类健康和生态安全的威胁。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外来入侵植物的等级划分与地理分布格局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基于文献报道、野外调查、标本记录和必要的分类学考证, 整理出我国外来入侵植物72科285属515种。根据外来入侵种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自然地理分布、入侵范围以及所产生的危害, 将其划分为5类: 即恶性入侵类(34种)、严重入侵类(69种)、局部入侵类(85种)、一般入侵类(80种)和有待观察类(247种)。通过地理分布格局分析, 中国外来入侵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及东部沿海地区, 并进一步扩散到内陆各省。中国外来入侵等级划分和地理分布格局可以作为外来入侵植物风险防范和管理的依据。本工作提供我国外来入侵植物的本底资料的同时, 还对主要外来入侵植物的管理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5.
Solidago canadensis, a clonal herb originally from North America (common name: Canada goldenrod), is an invasive species in many countries. We developed microsatellite primers for this species. Eleven polymorphic loci were generated and primers were designed. Polymorphism of these 11 loci was assessed in 35 plants from two populations (Wuhan and Shanghai) in China. The number of alleles per locus ranged from 3 to 14. The observed and expected heterozygosities varied from 0.0732 to 0.7391 and from 0.1177 to 0.8687, respectively. These microsatellite markers will be useful tools for studies of population genetics in the native and invasive range of this species.  相似文献   

16.
在实地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本研究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福建省入侵植物空间分布情况,以及地理与社会环境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对入侵植物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福建省共记录入侵植物82种,其中,优势科为菊科,小蓬草、藿香蓟和空心莲子草出现频次最高.沿海区域的入侵植物物种数量多于内陆区域,福州和厦门为福建省外来入侵植物的两大热点地区.入侵植物在不同海拔均有分布,但入侵植物的种类随着海拔的升高总体呈下降趋势.地理探测器分析显示,自然环境因子中降水和社会经济因子中路网密度、人口密度是入侵植物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各因子的空间交互作用会正向影响入侵植物的空间分布,这反映出入侵植物空间分布影响要素的复杂性.综上,将地理探测器应用到入侵植物研究领域是可行的,筛选出的环境指示因子可用于监测福建省入侵植物的适生区,从而为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From 1985 to 2013, there were only 9 literatures reports on alien invasive plants in Jiangsu, less than 025% of total 3665 similar reports during the same period in China, and it was much disproportionate with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soci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province.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literature review and specimen inspection, the preliminary statistics,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47 families 128 genera and 209 species of alien invasive plants in Jiangsu have been made, including their composition, origin, and the life form. All alien invasive plants were ranked into 5 grades according to the damage to ecosystem and economy: twenty two malignant invasive species; forty one serious invasive species; thirty two local invasive species; fifty one general invasive species; a left 63 species with unknown damage wait for further observa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lien invasive plants in Jiangsu have been discussed, and the proposals of suggestion have been made.  相似文献   

18.
1985-2013年间,报道江苏省外来入侵植物的相关文献仅9篇,不足全国同期同类文献3665篇的025%,与该省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极不相称。通过实地考察,结合文献调研和标本查阅,对江苏省47科128属209种外来入侵植物的组成、原产地、生活型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与讨论。根据外来入侵植物对该省生态系统的危害程度将其分为5个等级:恶性入侵类22种,严重入侵类41种,局部入侵类32种,一般入侵类51种,有待观察类63种。结合上述分析与等级划分,讨论了江苏省外来入侵植物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