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古发掘报告是遗址原始资料公布的主要形式,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以专著形式发表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相对较少,且随着从业人员的多样化,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体例和内容不一,部分报告缺失基本信息,不利于构建有效的学术交流平台。本文在回顾中国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发展历史的基础上,讨论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编写的基本框架。本文认为,在以遗址和人类行为为中心的研究视角下,遗址发掘报告需“由表及里”地报道遗址的基本信息。内容至少应包括遗址的地理位置,发现、发掘和研究历史,地质、地貌,发掘方法和流程,地层、年代和古环境,出土遗存(遗迹和遗物)情况等。作者希望本文可促进同行思考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的编写方式,以达成及时有效交流新考古发现所蕴含考古信息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康纳德教授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做系列讲座的内容概要,包括对旧石器时代考古发掘方法的介绍,及其团队通过对四处重要遗址(群)长期发掘所研究的人类演化重要学术问题的成果:1) Schöninge遗址及相关问题;2)南非Sibudu遗址和其他石器时代中期遗址及早期现代人行为;3)Tönchesberg, Wallertheim等遗址的发掘与尼安德特人石器技术的多样性;4) Swabian Jura洞穴发掘和艺术、音乐的起源。通过此次系列讲座,他与中国学者分享国外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发掘方法、旧大陆西部不同区域遗址的考古学材料及相关研究成果,并希望未来能够加强交流与合作研究,共同推进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每当我找不到存在的意义,每当我迷失在黑夜里;夜空中最亮的星,请照亮我前行。——《夜空中最亮的星》2011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以下简称省考古所)在黑龙江省伊春市桃山林业局辖区内发现了桃山旧石器遗址,2013年中科院古脊椎所侯亚梅研究员的课题组与省考古所合作进行试掘,又在2014年夏进行了正式发掘和多学科研究工作。这个祖国东北边陲考古遗址的发现与发掘让我有机会"寻梦极北,遇祖至  相似文献   

4.
2011年9月10日-12日,洛南盆地旧石器考古发掘现场会在陕西省洛南县召开.1995年以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洛南县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南京大学、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和澳大利亚La Trobe大学等国内、外学术机构研究人员持续努力,在洛南盆地系统地发掘了花石浪龙牙洞遗址,并发现了十分密集的旷野旧石器地点群.2010年秋季以来,孟洼遗址和张豁口遗址的发掘取得突破性进展,从遗址黄土堆积地层中发掘出土包括7件手斧在内的大量石制品.来自国内20余家科研机构和大学的旧石器考古界的40余名学者齐集于此,为洛南旧石器考古事业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5.
高星  张晓凌 《人类学学报》2009,28(4):431-432
2009年6月24日周口店遗址第1地点抢救性清理发掘工作正式开始,这是周口店遗址自1937年大规模系统发掘停止后72年内首次进行的以遗址保护为主旨的抢救性清理发掘,国家文物局批准的发掘面积为20m~2.这次工作将为落实遗址的保护规划奠定科学基础并创造相应的条件,同时对于古人类学、旧石器考古学、古环境学、地质学和年代学等领域相关研究将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相似文献   

6.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理念的转变,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的发掘和记录方法也发生着变化。20世纪30年代周口店遗址发掘方法的改革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发掘史上的重大转折,奠定了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发掘、记录方法的基础。90年代,中美联合考古在泥河湾地区的开展使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的发掘和记录方法与国际接轨,更加规范化、科学化。进入21世纪,新技术、新理念的应用使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发掘的记录方法更加多样化、提取的遗存信息更加科学化、综合化。本文以周口店遗址和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历史为主线,简要回顾旧石器时代考古发掘记录方法的变革;以东谷坨遗址的新发掘为例,介绍该遗址发掘和记录的一般规则和具体方法,呼吁建立具有科学性和包容性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操作规程。  相似文献   

7.
我国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丁村遗址,自1954年发掘以来,已经整整35年了。光阴荏冉,星移斗转,当年参与丁村遗址发掘和研究的同志,有的已经弃世作古,有的已改就它业,更多的尚青春永葆,继续为我国考古事业做着无私的奉献。作为后学者,在丁村遗址发掘35周年之际,将丁村人及其文化发现始  相似文献   

8.
胡鑫 《化石》2016,(4):44-47
正我于2015年7月调至(三峡)古人类研究所工作,有幸接触并亲身参与到向往已久的考古发掘工作之中。而我参与此项工作的首站就是重庆市巫山县庙宇镇的玉米洞旧石器遗址。在我来古人类研究所工作之前就知晓玉米洞的大名,这个位于庙宇镇小营村的神秘山洞出土了数千件的旧石器标本和大量的动物化石,据魏光飚等人的初步研究,玉米洞遗址石器工业与  相似文献   

9.
“蓝田人”的发现至今已有二十二年了,可提起这件事来,我还记忆犹新。那是1964年夏初,我作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蓝田考察队队员,参加了“蓝田人”遗址的发掘工作。  相似文献   

10.
十三行博物馆是台湾台北县八里乡1500年前的原始村落遗址博物馆,建筑壮观奇特,展示形象奇妙。馆内复原的遗址抢救发掘现场,活龙活现,维妙维肖。十三行遗址位于台湾海峡海滨,面积约3000平方米。1989年有关部门宣布在这里进行排污水处理工程建设,第二年臧振华教授带领考古发掘队在这里进行抢救发掘。1992年由台北县政府筹备兴建博物馆以便保护和展示十三行出土遗物。(见封面)台湾十三行遗址发掘现场展示@卫奇  相似文献   

11.
虎头梁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的发现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1972、1973和1974年,我们利用三年的野外工作季节,前在桑干河中游地段进行旧石器时代文化的调查工作,在河北省阳原县虎头梁村附近发掘了九个遗址。在遗址中发现大量的石器、石核和石片以及与文化遗物在一起的动物化石。遗址的地层层位明确,文化面貌清楚,可以填补华北旧石器时代文化系列中的一个空白。在野外工作过程中,有很多同志来过我们工作的地点,提出了有益的意见。我所杨钟健、裴文中、贾兰坡、邱中郎、李有恒等,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安志敏,北京大学历史系  相似文献   

12.
《化石》2018,(4)
正2018年是人字洞遗址发现20周年。20年来,在人字洞遗址发现、发掘研究,以及遗址保护利用等方面倾注了众多科学研究人员和保护管理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真实反映了繁昌文物保护事业发展的重要历程。多年来,在配合发掘工作基础上,做好遗址保护,特别是如何利用这篇大文章,得到了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研究机构专家的指导与帮助,在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心下,人字洞遗址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13.
一、引言南京市内北阴阳营新石器时代遗址于1955年和1956年由南京博物院考古发掘队进行两次发掘,关于文物发掘报告已早发表(南京博物院,1958)。在遗址西部第四层黄土中,发现葬地一所,掘出大量人骨和殉葬品,共计人骨225具。这些人骨大部分是仰身葬,头向东北。由于土地潮湿,长期掩埋,大多数遗骸已成粉末状,与泥土混合。仅携回头骨20余  相似文献   

14.
《化石》2018,(4)
正人字洞的发掘工作始于1998年,迄今为止,共进行了七次系统发掘与一次短期补充发掘,出土了近7000余件哺乳动物化石和总数超过200件的石制品及若干骨制品。动物化石的组合面貌和性质表明遗址的时代应为上新世末至早更新世初。这一发现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人字洞遗址也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而,遗址的发掘工作还远远没有结束,这  相似文献   

15.
陈婷婷 《化石》2023,(3):40-43
<正>萨拉乌苏遗址,久闻盛名却未曾亲临,2021-2023年萨拉乌苏遗址考古发掘重启,我有幸在萨拉乌苏遗址发现百年之际踏上这片奇特的土地,撷取考古发掘工作和生活的点滴故事,纪念这段难以忘怀的时光。初见萨拉乌苏,与世隔绝与一夜未眠深秋十月,一路南下,秋天的尾巴似乎也被拉长,天舒云阔,温暖如煦,慵懒的阳光漫不经心地照耀着大地,略微萧瑟的秋风中弥漫着一丝丝潮湿的气息,当沿途出现我从未见过的状如花伞,高大茂盛的毛头柳时,我意识到位于内蒙古最南端37oN的萨拉乌苏到了。  相似文献   

16.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三亚人”遗址,位于三亚市东北约15公里的落笔洞,地理座标在东经46°30′,北纬28°30′。落笔洞为石灰岩所构成的一个溶洞,洞高12.5米,宽7—8米,深16米,洞口高大,阳光充足,适宜于远古人类栖息。三亚人遗址发掘表明,远在一万年前,已有人类在海南岛上生息、繁衍,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开拓这片南疆沃土。 1992年12月初,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海南省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负责,组成了以海南省博物馆、三亚市博物馆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三方业务人员参加的考古发掘队,对三亚人遗址进行了为期三周的考察和发掘。这次科学发掘共清理11个探  相似文献   

17.
水洞沟记趣     
张晓凌 《化石》2004,(2):4-7
公元2003年7月24日-9月4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宁夏考古所联合组织了对位于宁夏银川市郊的水洞沟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的大规模发掘。古脊椎所的高星老师是发掘领队。期间来自上述两个科研与考古单位和中科院地质地球物理所、地球环境研究所、北京大学环境学  相似文献   

18.
东谷坨遗址是泥河湾盆地内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其文化层以河湖相堆积为主,大量的文化遗物在埋藏过程中会受到流水等自然作用的影响,明确遗址的形成过程、了解遗物在埋藏过程中被改造的程度是我们开展其他各项研究的基础。2016-2020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东谷坨遗址T1区域开展了新的发掘,通过此次发掘,我们将原6A文化层划分为2个亚层。其中6A2为粗砂砾石堆积,显示水动力较强的沉积环境,但该层出土的多数石制品表面新鲜,并未显示出受高能水流的改造或被长距离搬运的特征。鉴于此,我们以探讨搬运改造石制品所形成破损特点为目的设计并实施了模拟搬运试验,开展了遗址内沉积物、石制品特征等多指标分析探讨遗址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6A2层的多数石制品并非由高能水流搬运而来,而是粗砂砾石堆积在遗址形成后,古人类活动于其上所遗留,此层石制品显示了原地埋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百色上宋遗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02年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百色市上宋遗址进行了抢救性的发掘,共出土了近300件石制品和玻璃陨石。石器类型有砍砸器、刮削器和手镐等。根据地质、地貌分析和出土遗物的特征,本次发掘区的地层堆积为次生堆积,所出土的遗物来自第四级阶地,其年代早于发掘区的地层堆积形成的年代。  相似文献   

20.
正2004年发现的华龙洞遗址在经历了2006年首次发掘、发现1件人类头骨碎片和1枚牙齿化石、时隔8年之后的2014年,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古脊椎所)、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东至县文管所等单位研究人员组成的野外工作队重返华龙洞,对遗址进行第二次系统发掘。这次发掘发现了包括牙齿和头骨碎片在内的多件人类化石、古人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