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在研究制备了包载10,11-亚甲二氧基喜树碱(MD-CPT)的透明质酸纳米乳(HANs)经皮给药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载MD-CPT透明质酸纳米乳的细胞吞噬,并进行了体内药代动力学分析.通过优化制备条件,得到了皮肤渗透性良好的缓释剂型.从CLSM观察到药物被细胞摄入并传递入细胞核,同时,载药纳米乳的细胞吞噬效率呈时间依赖性,不同细胞株HSF、HUVES、MCF-7、KF的细胞吞噬率略有不同.用Rhodanmine B标记HANs,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到载药纳米乳透过角质层到达真皮层的拟动态过程.利用HPLC检测MD-CPT血药浓度,测得经皮给药半衰期T1/2是静脉注射的3.6倍,肌肉注射的1.6倍,体内药物滞留时间显著增加;血药浓度峰谷值差异小,曲线平缓,说明经皮给药能保证血药浓度呈现可控的持续性.最终通过活体成像系统和组织切片荧光显微镜,直观地反映出经皮给药后药物在大鼠体内的分布情况和各组织器官药物含量,确定载药纳米乳主要采取胞间渗透的扩散方式,在局部给药的区域滞留时间较长,有利于对浅表性的病灶区持续给药,延长药效,而剩余的MD-CPT和解离的HANs都进入了血液循环,最终通过新陈代谢被排出体外.为无创型HANs经皮给药系统应用于浅表性肿瘤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本文筛选了川陈皮素微乳凝胶剂的最佳透皮促渗剂并考察了其体外释药机制。采用正交实验设计,对离体家兔鼻粘膜进行体外渗透实验,以川陈皮素的累积渗透量及渗透速率常数为指标,优选最佳处方;采用扩散池法对川陈皮素微乳凝胶剂进行体外释药研究,并用无膜溶出法考察其释药机制。结果表明,不同促渗剂对川陈皮素的累积渗透量及渗透速率常数影响大小为:氮酮冰片丙二醇,且氮酮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微乳凝胶剂12 h的累积释药率为86%,符合Higuchi方程,其溶蚀量较少且与释药率无明显线性相关(r=0.9387)。可见,2%氮酮、2%冰片和1%丙二醇可作为最佳促渗剂处方在川陈皮素微乳凝胶剂中使用,且该制剂体外释药性能良好,有一定的缓释特性。  相似文献   

3.
瘢痕疙瘩是创伤延迟愈合期间由于过量结缔组织的沉积形成的超出最初损伤范围的增殖性瘢痕组织。目前虽然不能确定其确切的发病机制 ,也没有普遍有效的治疗药物 ,但大量的研究证明 ,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参与了该病的发生。1 .生长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在形态上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体外培养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仍然是整倍体 ,仍然有接触抑制 ,这表明成纤维细胞并没有转化 (Diegelmann等 ,1 979)。在含有正常浓度 ( 1 0 % )血清的培养基中 ,瘢痕成纤维细胞生长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的生长没有明显的差别[1] ,最…  相似文献   

4.
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s)信号转导通路的持续激活是瘢痕疙瘩形成的重要机制.研究发现这条通路重要的负反馈调节信号分子Smad7表达明显下调,Smad2/3的磷酸化水平和蛋白质量并无明显改变.但是,Smad7下调的机制尚不清楚.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Smad7的启动子进行分析;用RT-PCR和蛋白质印迹分别检测了正常皮肤、正常瘢痕及瘢痕疙瘩组织中的Sp1样转录因子TIEG1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水平;体外培养正常皮肤、正常瘢痕及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检测TIEG1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研究结果显示,Smad7启动子上有Sp1的位点,TIEG1 mRNA及蛋白质水平在瘢痕疙瘩组织及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瘢痕和正常皮肤(P<0.05).说明瘢痕疙瘩中TIEG1可能是Smad7下调的重要原因,有必要进一步研究TIEG1对Smad7的调控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5.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也为药物的递送提供了重要途径。经皮给药是药物以皮肤为媒介,透过皮肤吸收的途径。因此,皮肤角质层是经皮给药的最大限速障碍。纳米经皮给药系统,具有提高透皮效率、缓释性、避免药物肝首过效应、减少副作用等优点,是通过纳米制剂与皮肤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的。其中,纳米制剂的结构和组分与其发挥皮肤促渗效用密切相关。对纳米制剂与皮肤质构效关系深入透彻的了解,有助于新型透皮纳米制剂的设计,并利用综合手段构建安全、高效、实用的经皮给药系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喜树碱-氟尿苷(CPT-FUDR)纳米颗粒对口腔鳞癌Tca-8113细胞增殖与迁移的影响。方法:制备喜树碱-氟尿苷纳米颗粒,通过丁达尔现象证明已组装完毕。将制备好的纳米颗粒组和喜树碱(CPT)单药组、氟尿苷(FUDR)单药组以及两种单药混合组(CPT/FUDR)作对比,采用MTT实验检测药物对口腔鳞癌细胞Tca-8113增殖的抑制作用,通过划痕实验探究CPT-FUDR纳米颗粒和CPT/FUDR混合药物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MTT结果显示:在药物浓度大于0.1μM时,随着浓度的增加,四组细胞存活率均明显下降(P0.05),而CPT-FUDR纳米颗粒组Tca-8113细胞的存活率明显低于单药CPT、FUDR和CPT/FUDR混合物组(P0.05)。在划痕实验中,培养48 h后,CPT/FUDR混合物组和CPT-FUDR纳米颗粒组均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且CPT-FUDR纳米颗粒组显著低于CPT/FUDR混合物组(P0.05)。结论:在体外,CPT-FUDR纳米颗粒对口腔鳞癌Tca-8113细胞的增殖与迁移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且抑制效果优于CPT/FUDR两种单药混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制备新型癌症化疗制剂载阿霉素(Adriamycin)、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微球(ADM-PLGA-NP),研究其性质及体外释药特点。方法: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为包封材料,阿霉素为模型药物,采用复乳蒸发法制备ADM-PLGA-NP,扫描电镜观察微球形态,激光粒度分析仪检测粒径分布,紫外分光光度法计算载药率及包封率,体外药物释放实验考察微球对ADM的缓释作用。结果:ADM-PLGA-NP外观呈球形,平均粒径约(237±12.7)nm,载药量及包封率分别为(6.42±1.67)%和(53.82±8.34)%,药物在体外缓慢释放,5 d累积释放量达85%。结论:通过复乳蒸发法制备的ADM-PLGA-NP性质稳定,具有药物缓释性,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药物化疗载体。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他克莫司(FK506)抑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培养上清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作用,探讨FK506在瘢痕疙瘩治疗中可能的的作用和机制.方法:用消化法原代培养人瘢痕疙瘩来源的成纤维细胞,梯度密度离心法分离培养人PBMC.将瘢痕疙瘩来源的成纤维细胞随机分组,给予PBMC培养上清处理,实验组同时给与不同浓度FK506处理.四甲基偶氮唑蓝法(MTT)检测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Ⅰ型胶原表达.结果:单纯给予PBMC培养上清处理后,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P<0.01),同时给予PBMC上清和FK506时发现FK506在20 ng/ml和100 ng/ml时能够抑制PBMC上清的促增殖作用(P<0.01),荧光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单纯给予PBMC培养上清处理后,Ⅰ型胶原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P<0.05),给予PBMC上清和FK506后,在FK506浓度为20 ng/ml和100 ng/ml时Ⅰ型胶原表达降低(P<0.01).结论:FK506能够抑制PBMC培养上清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作用,因此,FK506可能通过抑制PBMC的作用来达到预防和治疗瘢痕疙瘩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芦荟膏中各功能成分体外透皮吸收的能力。方法:以Wistar大鼠的背部皮肤为透皮实验原料,每隔一定时间通过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透皮后接收池内芦荟多糖及蒽醌类含量。结果:随着芦荟膏剂量的增加,渗透量逐渐增加,芦荟膏中芦荟多糖、芦荟大黄素、芦荟苷的渗透量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加,但是渗透速率逐渐降低。结论:芦荟膏有较强的体外透皮吸收能力,芦荟膏经皮给药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β-catenin对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eloid fibroblasts,KFB)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Real-time PCR(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正常组织和瘢痕疙瘩中β-catenin的mRNA及蛋白表达。将针对人β-catenin基因设计合成的3对特异性小干扰RNA(siRNA)分别转染体外培养的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筛选出干扰人瘢痕成纤维细胞β-catenin基因表达的最佳siRNA。通过siRNA沉默β-catenin表达后,采用MTT法检测KFB的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β-catenin的表达较正常组织明显升高(P0.05)。通过转染β-catenin siRNA降低其表达后,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下降(P0.05),凋亡水平显著增高(P0.05)。结论:沉默β-catenin能够显著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