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氏志贺氏菌在普通营养琼脂平皿上划线分离时。可以出现光滑型(S)和粗糙型(R)两种菌落(此现象称为解离)。当S型菌落再次分离时,不仅继续出现S型菌落,还会出现R型菌  相似文献   

2.
菌落杂交     
菌落杂交技术通过RNA-DNA或DNA-DNA杂交能在短时间内筛选出含某些特异DNA序列的细菌克隆。细菌菌落在铺于琼脂平皿中的硝酸纤维素滤膜上培养。影印上述菌落作参比菌落,并于2-4℃保存。裂解滤膜菌落细胞,不必除去细胞残屑,释出DNA作原位变性。放射RNA或DNA探针与滤膜上菌落DNA杂交。  相似文献   

3.
目的:根据计数培养基适用性检查和计数方法适用性试验结果,建立维生素K1微生物限度测定方法。方法:以聚山梨酯80作为乳化剂,使维生素K1在p H 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中充分乳化。取1:20供试液1 m L,按平皿法分别用营养琼脂培养基和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培养,以计数细菌、霉菌和酵母菌。结果:验证所用培养基的菌落平均数均大于对照培养基上的70%,且菌落形态大小一致。稀释液对照组和试验组培养基上菌落平均数的回收率均大于70%,且菌落形态大小一致。三批维生素K1及其加速和长期稳定性样品中均未见菌落。结论:所选培养基适宜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生长。且含聚山梨酯80的p H 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和维生素K1对所含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无抑菌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林生地霉在5种不同培养基中的形态;通过一些常规的生理学实验,初步了解林生地霉的生理学特征。方法将林生地霉分别接种在沙堡培养基(SDA)、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麦芽汁琼脂(MEA)、玉米粉琼脂(CMA)和察氏琼脂(CZA)平皿培养基上,置37℃和27℃温箱培养2周,每天观察菌落生长情况。通过芽管试验、厚壁孢子试验、硝酸盐同化试验、放线菌酮耐受试验、尿素酶试验、糖发酵试验及API20C酵母系统等初步了解林生地霉的生理学特性。结果菌落在PDA、SDA和MEA培养基上生长较快、较好,在其他培养基上生长较差。芽管试验、硝酸盐同化试验、糖发酵试验均阴性;厚壁孢子试验、放线菌酮耐受试验阳性;尿素酶试验弱阳性;API20C酵母系统鉴定中葡萄糖、甘油、木糖、山梨醇为阳性,余为阴性。结论PDA、SDA和MEA较适合林生地霉生长;尿素酶试验可作为地霉属属内鉴定的参考依据。API20C鉴定结果及厚壁孢子试验可为其与毛孢子菌属的属间鉴别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刘建国  杨秀琴  吴径才   《微生物学通报》1989,16(5):298-299,281
采用青霉素梯度琼脂平皿筛选法,利用对青霉素G高抗性表型,专一筛选大肠杆菌青毒素酰化酶高产突变株。一次涂皿可淘汰绝大部分未突变株。我们从青霉素G梯度琼脂平皿上获得528株,从中得到32株产酰化酶活性高于出发菌株的正突变株,正突变率为6.06%,最高突变幅度为96.6%。  相似文献   

6.
沙门氏菌属中,除第Ⅲ亚属外,绝大多数不发酵乳糖。我室从医院污水中分离出一株S.agona乳糖发酵阳性菌株,其分离鉴定结果报告如下: 一、分离鉴定方法 将样品置亚硒酸盐(S.F)增菌液中,培养于43℃18小时后,用伊红美蓝琼脂(E.  相似文献   

7.
采用青霉素梯度琼脂平皿筛选法,利用对青霉素G高抗性表型,专一筛选大肠杆菌青霉素酰化酶高产突变株。一次涂皿可淘汰绝大部分未突变株。我们从青霉素G梯度琼脂平皿上获得528株,从中得到32株产酰化酶活性高于出发菌株的正突变株,正突变率为6.06%,最高突变幅度为96.6%。  相似文献   

8.
1989年4月上旬,我们在通城县隽水镇饮食行业人员中进行健康体检肠道致泻菌调查,从一受检者粪便中分离出一株能迅速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福氏志贺氏菌。鉴于该菌在国内属首次发现,特报告如下: 一、菌株分离鉴定用消毒棉签采集受检者粪便1.5克接种TGS增菌液,37℃培养16小时,然后转种FX琼脂、SS及EMB平板,37℃培养24小时,结果在FX平板上菌落呈园形、低突、表面光滑、边缘不齐、发酵乳糖呈鹅黄色;尿素分解、TTC、H_2S及红晶反应均为阴性。在SS平板上为粉红色、园形、低突、湿润、大小φ为1—2mm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观察裂褶菌在5种培养基上的生长状态、扫描电镜及DNA序列分析,了解该菌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特征。方法菌落转种于沙氏培养基(SDA),麦芽浸膏琼脂(MEA),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玉米粉琼脂(CMA)和察氏琼脂(CZA)平皿培养基,27℃和37℃培养2周,观察菌落生长情况,进行扫描电镜检测及DNA序列分析。结果菌落在SDA,MEA和PDA上生长状态较好,呈蓬松白色羊毛状;尿素酶试验阳性,放线菌酮耐受试验阴性。光镜下见分支分隔菌丝、侧生的钉状突起及类水母体变异子实体。扫描电镜见菌丝分隔处闭锁联合、侧生钉状突起和泪滴状球形分泌物。经26S rDNAD1/D2区序列分析证实该菌株为裂褶菌。结论裂褶菌只有丝状型一种菌落形态;分支分隔菌丝及分隔处闭锁联合,侧生钉状突起和泪滴状球形分泌为其形态学特征;孢子由类水母状子实体产生。  相似文献   

10.
分离肠道病原菌的培养基种类繁多,但效果却不一致,其中效果较满意者当推3号胆盐S.S.琼脂及去氧胆酸钠-牛胆酸钠琼脂(简称郑氏S.S.琼脂)。我院试用的洗衣粉-去氧胆酸钠琼脂(简称洗衣粉S.S.琼脂)效果又较前者为优,这种培养基对肠道病原菌不但有很高的阳性检出率,而且痢疾杆菌在这种培养基上呈特殊的粘性菌落,可以在分离培养基上初步鉴别痢疾菌和沙门氏菌菌落,使肠道培养基更趋于完善。  相似文献   

11.
<正> 本文报告了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E型肉毒梭菌的细胞壁结构改变和毒素附着位置所做的形态学研究的结果。用超薄切片,冰冻腐蚀和SEM样品则细胞壁结构进行研究,以TEM和SEM免疫电镜术确定毒素附着的位置。 以接种于蛋白陈一酵母浸液一葡萄糖(PYG)肉汤,浓度为10~5芽胞/nl的E型肉毒梭菌35396株的芽胞悬液,作为TEM的样品。SEM样品的制备则是将芽胞悬液接种于加10%兔脱纤维血的PYG琼脂平皿,使每个平皿形成大约100个菌落。在接种6,12、24和48小时后,收获肉汤或平皿上的细菌。除了冰冻腐蚀样品外,均先用2.5%戍二醛  相似文献   

12.
首次对安徽省三种产地的竹黄菌进行了组织分离培养和液体发酵,比较了该菌固体生长状况和液体发酵形成的竹红菌素产量。结果显示,广德卢村的菌种平皿生长速度为0.31cm/d,液体发酵产生的竹红菌素吸光度为0.21;宁国板桥菌种平皿生长速度为0.30cm/d,液体发酵产生的竹红菌素吸光度为0.30;休宁武城的竹黄菌平皿生长速度为1.85cm/d,菌株液体发酵产生的竹红菌素吸光度为O.39。结论表明,休宁武城菌种无论是平皿生长速度还是发酵形成的竹红菌素量都明显优于其它两地的菌株。  相似文献   

13.
从蛇肠内容物中分离到一株沙门氏菌,编号为S3188,符合沙门氏菌属的生化特性,但具有靛基质阳性的异常反应。该菌株能利用丙二酸钠,不发酵卫矛醇,迅速发酵乳糖,ONPG为阳性,具有双相H抗原,应归属于沙门氏菌IIIb。经抗原分析。该菌株的抗原式确定为53:1,Z13:c,n,(z15)…,是新的沙门氏菌血清型。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利用氯化三苯四氮唑(TTC)使革兰氏阴性菌显色的原理,在平板法Ames试验中,添加TTc浓度为1mg/皿时,使测试菌株(鼠伤寒沙门氏菌组氨酸缺陷型株TA97、TA98、TA100、TA102)呈为红色。试验证明TTC本身无诱变性,亦不干扰阳性物(2-AF)的诱变性。菌落呈色后便于菌落计数,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莱菜纳斯沙门氏菌(S·Lezennes)属于C_2群血清型沙门氏菌,国内尚未见报道。我们从一患有慢性腹泻的婴儿粪便中先后两次分离出该菌,为流行病学防治提供了新的病原依据。病史摘要:患儿,女,7个月,消瘦贫血,营养不良,因腹泻到肠道门诊就诊。便常规检查:WBC /LP,RBC /LP,以氟哌酸治疗一疗程后腹泻症状消失,2个月后又复发,查便常规:WBC /LP。采患儿粪便。按常规法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形成不分解乳糖,中等大小,湿润,表面光滑的菌落;在SS平板上形成产H_2S的中等大小的菌落。涂片染色镜检为G~-杆菌。该菌的一系列生化反应符合沙门氏菌属,血清学试验表明属C_2群血清型。故鉴定为莱菜纳斯沙门氏菌。纸片法药敏试验表明,该菌在16种常用抗菌药物中,仅对氯霉素敏感。测定患者血清中该菌的抗体效价,在患病后51天和91天均为1;80,同时肥达氏试验结果为O、H、A、B、C抗体效价均在1:20以下。从而证实了该菌为患者感染致腹泻的病原菌。  相似文献   

16.
应用硅胶平皿分离、纯化某些土壤微生物,尤其是在琼脂培养基上生长不好的自养细菌,日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我们在分离氧化亚铁硫杆菌(Thiobacillus  相似文献   

17.
细菌总数测定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细菌总数测定一般采用常规平皿法,用肉眼观察计数。但深层的小菌落容易遗漏,易造成计数上的误差。由于多数细菌具有脱氢酶,在培养基中能产生脱氢作用,当遇到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存在时会发生显色反应。但高浓度的TTC对细菌具有抑制作用。因此在  相似文献   

18.
对MRS培养基的使用方法进行了改良。将MRS(含0.25 mg/ml TMB)融化后倾倒入平皿,待其凝固后,在琼脂表明加入200μl(0.01 mg/ml)HRP,涂匀后进行乳酸杆菌划线分离。37℃、厌氧培养48~72 h。结果表明,产生H2O2的乳酸杆菌呈蓝色菌落,和原来的培养方法相比,改良的方法简便经济、HPR的使用量为原来的1%,分离产H2O2的乳酸杆菌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细菌科间原生质体融合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赖氨酸产生菌——北京棒杆菌1134株进行标记,同时将枯草芽孢杆菌BR151菌株进一步标记后,进行科间原生质体融合的探讨,揭示了科间原生质体融合的可能性。经适宜的条件培养和预处理,再在适宜的条件下,酶解制备亲本株的原生质体,用PEG(MW6000)为聚合剂,经低温短时间处理,将1134衍生株与151衍生株的原生质体进行融合;并在改良的DM_3平皿上加入适量的细胞壁碎片(作引物)与适量的人血清白蛋白制剂,使其再生,结果棒杆菌(在酶解后2.5h.)与枯草芽孢杆菌(酶解后20min)的制备率均已达到99.98%以上,再生率分别达21.3%与90.8%以上。经适温培养48h后,从融合平皿上随机挑出若干个菌落。点种于CM母平皿上,再分别影印于10套选择培养基平皿上,进行鉴定,其融合率达到了3.9×10~(-4)。从菌落形态和菌体形态上可大体分为近1134类型,近151类型和中间类型三种。经连续传代五代后,从融合子中筛选山了几株在摇床上以甜菜糖蜜为原料。产酸水平捉高近一倍的稳定高产融合子。其中Q4413株的产酸率平均达6.56%,10立升小罐发酵产酸率6.52%,糖酸转化率为40.25%,经进一步验证,该菌株的产酸能力和遗传性均是稳定的,为远缘工业微生物育种开辟了新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20.
本实验利用氯化三苯四氮唑(TTC)使革兰氏阴性菌显色的原理,在平板法Ames试验中,添加TTC浓度为lmg/皿时,使测试菌株(鼠伤寒沙门氏菌组氨酸缺陷型株TA97、TA98、TA100、TA102)呈为红色。试验证明TTC本身无诱变性,亦不干扰阳性物(2-AF)的诱变性。菌落呈色后便于菌落计数,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