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 稻象甲Echincocnemus squameus Billberg,又名水稻象鼻虫,属鞘翅目,象虫科。该虫以成虫和幼虫为害水稻,成虫害叶,幼虫害根,以幼虫为害较重。 历年来,我区水稻秧苗受该虫为害较轻,均为零星发生,但1989年以来,稻象甲发生区域在扩大,为害亦在加重。据查阅有关病虫情报等资料,1990年稻象甲已在我区的兴安、合浦等38个县(市)发生,占我区总县数的44.2%。其中,早稻秧苗受害株率在30~40%的有永福县;在20~  相似文献   

2.
洪若豪 《昆虫学报》1966,(4):294-302
本文记述福建地区为害柑桔三种象虫科食叶性害虫,即(1)大灰象虫;(2)大绿象虫;(3)长角小绿象虫。长角小绿象虫系国内尚未记载的柑桔害虫。这类害虫在本省柑桔产区及茶区发生较多,成虫主要食害嫩叶及幼梢,大灰象虫还能为害柑桔幼果,严重影响柑桔生产和育苗,需加防治。 大绿象虫一年发生一代,以成虫及幼虫在土中越冬。越冬成虫于4月中旬开始出土活动,6月中、下旬为发生最盛期。初步观察成虫能食害16科24种植物,主要食害柑桔类果树及茶、桑等植物。长角小绿象虫,一年发生二代,以幼虫在土中越冬。第一代成虫于4月末开始出土活动,以5月末至6月初,田间发生数量最大;第二代成虫于7月下旬出现,11月幼虫进入越冬期。 文中对三种象虫形态特征均有叙述。  相似文献   

3.
<正> 伊尼诺多足摇蚊Polypedilum illnoense Hau-ber属双翅目摇蚊科,其幼虫俗称萍丝虫(图)。近年来,跃为绿萍的主要害虫。 据调查,萍田内摇蚊科的幼虫有多种,但严重为害的仅是伊尼诺多足摇蚊一种。为了探明其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措施,我所从1977年冬季开始对该虫进行了研究,现将三年来的结果简介如下。 一、生活史 1,越冬情况 该虫主要以老熟幼虫在萍体上越冬,部分以3、4龄幼虫越冬。在越冬期间,一有温暖天气就会取食发育。春分前后开始活动,清明前后化蛹,不久陆续羽化。  相似文献   

4.
<正> 榆跳象Rhynchaenus alni Linnaeus属鞘翅目象虫科跳象亚科Rhynchaeninae的一种新害虫。国内尚无报道。现将1976年发现以来所观察的情况简报如下。 一、为害情况 此虫是专性为害榆树Ulmus pumila Lin-naeus叶片的毁灭性害虫,成虫和幼虫均为害榆  相似文献   

5.
<正> 稻象甲Echinocnemus squameus Billberg属鞘翅目象虫科多型象亚科Notorinae,是水稻的重要害虫之一。以往该虫在我省以幼虫为害本田最烈:近年来成虫为害早、晚稻秧苗和早插本田的稻苗十分严重,特别是早稻秧苗,被害后,叶片大部折断,漂浮水面,似牛吃过一样,虽不死亡,但严重影响秧苗生长,秧苗素质极差。部分秧田在秧针期开始便反复遭害,幼苗被咬断后长起,长起又被咬断,最后终因养分耗尽而死亡。  相似文献   

6.
空心莲子草叶甲室内大量繁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大量繁殖供环境释放的空心莲子草叶甲Agasicles hygrophila以实现空心莲子草区域减灾, 我们探索出室内大量饲养与繁殖空心莲子草叶甲的方法与流程, 包括用叶片法或苗水培法孵化卵粒、用盒养法饲养各龄幼虫与成虫并供成虫产卵、用栽培活苗笼养法化蛹羽化。在室内成虫终日均能取食、交配、产卵, 产卵前期约4~5 d, 产卵高峰期在羽化后第7~24 天, 每雌平均产卵21.08块, 约570粒。盒养法叶片平均可着卵4.28块, 叶背与叶面着卵量相近; 笼养法叶片平均着卵为1.46块, 卵主要产于叶背。盒养法与笼养法得到的卵孵化率分别为94.02%与92.50%。空心莲子草叶甲除化蛹需在栽培活苗上完成外, 各龄幼虫与成虫均可用离体新鲜苗盒养法密集饲养。初孵1龄幼虫转株(叶)期、3龄老熟幼虫转化蛹苗期是室内大量饲养与繁殖空心莲子草叶甲的关键时期, 高密度成功饲养与繁殖空心莲子草叶甲的最适化蛹接虫量是每株8头, 产卵期雌虫的最适密度是每株5头。  相似文献   

7.
<正> 稻大蚊Tipula aino Alexander分布于日本及我国浙江、广东等省,幼虫食水稻、小麦幼根。云南省中北部稻区均有发生,幼虫主要食绿萍根和萍体,严重时每亩虫口达27万头,4—5天可把萍种吃光,是绿萍春繁期的主要害虫。  相似文献   

8.
一、发生及为害情况 甜菜象(虫甲)又称象(虫甲)虫在本区早有发生,但过去农民一直认为它并不为害作物,因而把它叫做“放羊牛牛”,“好牛牛”等。自从1952年种植甜菜以来,遭到象(虫甲)严重为害,以后随着甜菜的发展扩大而大量蔓延。1955年土默特旗七区共种了6,700亩甜菜,在幼苗期即被象(虫甲)吃掉1,800苗;尤其是1958年春季因象(虫甲)  相似文献   

9.
甘薯叶(虫甲),又称甘薯华叶虫、甘薯猿叶虫、红苕金花虫等,属鞘翅目叶(虫甲)总科肖叶(虫甲)科。在我国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浙江、湖南、四川诸省区为害甘薯十分严重。成虫喜吃薯苗顶端嫩叶,特别在幼苗期,常使顶尖折断,幼苗枯死;幼虫啃食土中薯块(图1)或薯茎的地下部分。据记载,成虫在土中产卵。1972年河北省原天津地区农科所和蓟县农业局送来与此虫类似的标本和详细生物学资料,记载此虫在蓟县上仓公社青甸洼麦田连年大发生,对甘薯为害不大,对小麦为害则相当严重。成虫在小麦穗部以下没有叶鞘包围的茎部咬许多小孔(图2)并产卵其中,造成白穗、秕粒或经风吹麦穗折断,当地称之为麦颈叶(虫甲)。此虫分布广泛,遍布全国各省区。由于成虫外部形态变异大,在分类鉴定上一直存在问题,人民来信也常询问。南北方究竟是一个种还是两个种?如果是一个种,为什么南方  相似文献   

10.
在压萍不彻底田块,水稻插秧后,剩下少部分红萍,可被萍螟(包括:褐萍螟和黑萍螟)为害。由于虫多,红萍少,当红萍被吃光时(或将被吃光时),迫使幼虫转主,爬上水稻,缀叶化蛹。虽然,幼虫不吃水稻,但由于缀叶做苞,常可严重影响水稻叶片生长。故应注意防治。  相似文献   

11.
荸荠白螟(Scirpophaga nivlca Fab.)俗称荸荠螟、白螟。在我国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省大多数县均有分布。幼虫为害荸荠、席草、甘蔗等植物。在本地区主要为害水生植物荸荠的地上部分(茎、叶)造成荸荠(食用球茎)减产。同时茎叶为害后,不能编织草帽等物品,失去利用价值。 本地区每年发生3—4代,以8月下旬至9月上旬的第三代幼虫为害最严重。因成虫有选择性产卵习性,凡长势好的田块,为害最严重,枯心苗多达60%以上。有明显的枯心塘(和水稻三化螟一样);也有虫伤  相似文献   

12.
通过细绿萍(Azolla filiculoides)×小叶萍(A.m icrophylla)、细绿萍×墨西哥萍(A.m exicana)种间,以及细绿萍×印度萍(A.im bricata)亚属间正反交杂种F1 代叶色变化,揭示杂种一代白化性状是母本细绿萍细胞质遗传的变异。电镜观察发现,白化苗质体结构异常,且淡绿苗组织细胞中含有正常叶绿体和异常质体。推测二者均可能和质体基因变异有关。不同杂交类型苗的白化程度和白化机率存在明显差异,且随着核基因变化呈现规律的变化。据此推测,白化性状也与核基因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水稻食根叶甲Donacia Provosti Fairm.,是水稻上的主要害虫,尤以丘陵山区为害更重。解放以来,对此虫的研究已获得了一些成果,对水稻保产上起了一定作用。在防治上,以往着重对幼虫的防治,因幼虫在土层内,防治效果差,且耗药量大,存在着一定缺点。因此,笔者对此虫的生活习性及药剂防治成虫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整理于后。 一、生活史及习性 (一)世代 水稻食根叶甲一年发生一代,以幼虫在土层内越冬,越多幼虫4—5月开始为害杂草,水稻移植后转到稻根上为害。越冬幼虫为害盛期在6月中、下旬,化蛹高峰期7月中旬,成虫羽化盛期在7月上旬—8月上  相似文献   

14.
戴贤才 《昆虫学报》1965,(3):274-284
大栗金龟(虫甲)是四川西北部重要农林害虫之一,幼虫为害青稞、小麦、豌豆、马铃薯、玉米、甜菜等作物及森林苗圃中的幼苗,成虫为害杉树、桦树、杨树等森林。1955—1963 年在炉霍虾拉沱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查明大栗金龟(虫甲)在炉霍虾拉沱六年发生—代,幼虫越冬五次,成虫越冬一次。卵于7月下旬至10月上旬孵化为幼虫,卵期由于产卵时期的温度和土壤湿度不同而为45—66天。幼虫于10月中旬开始下降至40厘米以下越冬,第二年4月中旬开始上升至5—15厘米的土层为害;五次越冬后,于6月中旬至7月上旬在12—44厘米的土层中化蛹,幼虫期58个月强。蛹于7月下旬至9月上旬羽化为成虫,蛹期约两个月。成虫当年不出土,第二年5月上旬开始出土,中下旬最盛:出土后,飞往附近林缘杉树上取食交尾。5月下旬末,雌虫开始飞回田间产卵,成堆产在13—26厘米的土层中,每堆12—28粒。成虫于6月中旬至7月上旬死亡,成虫期约10个月。  相似文献   

15.
石斛篓象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斛篓象Nassophasis sp.为石斛的重要害虫之一,在云南普洱地区1年发生2~3代,世代重叠。3~4月和9~10月为幼虫发生高峰期,6月、12月为成虫发生高峰期。石斛篓象以幼虫蛀茎为害为主,成虫亦为害石斛茎、叶,石斛篓象对球花石斛为害最为严重。昼间取食的成虫数量关系为午后(13:00~14:00)>傍晚(17:30~18:30)>清晨(8:30~9:30);各时段成虫数量与平均温度有一定正相关;成虫在清晨较喜食叶,在午后、傍晚则较喜食茎。  相似文献   

16.
甘薯华叶虫Colasposoma metallicum Clark,床鞘翅目,叶(虫甲)科,农民称此成虫为“红苕绿绿虫”、“小绿绿虫”、“红苕金花红虫”等。称幼虫为“小老母虫”、“老母虫”、“牛屎虫”、“腬虫”、“红苕蛀虫”、“红苕钻心虫”等。该虫为南充、达县、绵阳、内江、江津等专区危害甘薯最严重的害虫;省内其他专区亦局部发现。湖南、浙江省等也有危害。 甘薯华叶虫在薯苗和薯块的整个生长期中均为害,成虫害薯苗的腋芽、嫩梢、叶柄、叶脉及茎蔓的韧皮组织,致使养分不能运输,经日晒即变黑枯死(图1)。  相似文献   

17.
桑虎天牛为害桑树,幼虫蛀食韧皮部及木质部,形成宽大的隧道,严重影响营养和水分的传导。为害较轻时,桑叶小而薄,为害严重时,则整个桑株枯死。 在辽宁省,此虫需1—2年完成一个世代,以幼虫越冬。 幼虫在木质部蛀食的孔即成虫羽化后爬虫的通道。剪、锯桑树引起的坏死组织为幼虫的正常生长发育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非此不能完成其正常的生活周期。 提出下列防治意见:(1)浸透80%DDVP乳油10倍液的棉球将幼虫蛀食孔堵死,可杀死木质部内的幼虫、蛹和成虫:(2)刀、锥等可杀死部分幼虫;(3)锯割、修剪等机械伤口可涂以沥青或其他涂料,以阻止雌虫产卵;(4)成虫出孔前,烧掉枯死桑树;(5)引入并保护啄木鸟。  相似文献   

18.
跗粗角萤叶甲Diorhabda tarsalis Weise是甘草上的重要食叶害虫,成虫、幼虫危害甘草叶片及幼嫩组织。该虫在河北省保定1年发生3代,以成虫在土缝、洞穴或者枯枝落叶下面的疏松层中越冬。翌年4月下旬越冬成虫开始活动,4月下旬至5月上旬交配产卵,卵产于寄主根部10~15mm的疏松土层。第1代、第2代和第3代幼虫分别于5月中旬、7月上旬和8月上旬孵化,各代幼虫均能对寄主造成严重为害,幼虫3龄。记述该虫的寄主、生活年史、发育历期、生活习性,并提出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9.
蚂蚁光顾云南紫胶虫对其天敌紫胶黑虫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弄清蚂蚁光顾云南紫胶虫Kerria yunnanensis Ouet Hong对其天敌紫胶黑虫Holcocera pulverea Meyr种群的影响,于云南紫胶虫成虫期,对有无蚂蚁光顾的胶被抽样,调查胶被上紫胶黑虫的为害率及种群数量变化。结果显示,紫胶黑虫对有无蚂蚁光顾的胶被的为害率均很高,并逐月增加;其中有蚂蚁光顾的胶被紫胶黑虫的为害率略小于无蚂蚁光顾的胶被。蚂蚁光顾能明显减少紫胶黑虫的种群数量(︱t︱=2.764,df=356,P<0.01),其原因可能是蚂蚁光顾能干扰紫胶黑虫的产卵行为、破坏卵、取食卵和幼虫并且这种保护主要发生在云南紫胶虫幼虫期;云南紫胶虫进入成虫期后,由于紫胶黑虫生活于胶被内,并且产卵于胶被的凹陷处或雄虫胶壳内或雌虫肛突孔处,蚂蚁很少与紫胶黑虫相遇,故蚂蚁光顾对紫胶黑虫每月增长量没有显著影响(︱t︱=0.970,df=161,P>0.05)。紫胶黑虫和蚂蚁相遇的行为反应存在显著差异(χ2=4.781,df=1,P<0.05),蚂蚁对紫胶黑虫有捕食作用。蚂蚁与云南紫胶虫之间存在互利关系。蚂蚁取食云南紫胶虫的蜜露,能降低紫胶黑虫的为害率,并减少紫胶黑虫的种群数量,从而保护云南紫胶虫。  相似文献   

20.
大皱鳃金龟甲的生物学和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屈秋耘 《昆虫学报》1984,(4):410-417
大皱鳃金龟甲Tremalodve grandis Semenov是陕北沙区一种重要地下害虫。除本省外,内蒙古、甘肃、宁夏等省(区)的沙区亦有分布。该虫食性甚杂,对多种沙地植物能造成严重危害,已成为陕北沙漠绿化治理工作的一大障碍。该虫在榆林沙区两年发生一代,以幼虫或成虫在深层沙土中越冬。成虫7—8月份羽化,当年不出土,翌年春上升地面,取食植物芽、卧及嫩茎,为害期3个月左右。幼虫取食根皮、截根,在地下为害长达400余天。提出以营林措施为主的综合防治方法:成虫取食紫穗槐枝叶可中毒致死,营造固沙林时,带状栽植紫穗槐围隔或间隔杀虫;成虫产卵盛期前,以5%西维因粉喷杀之;播种前以50%单拌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