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答:自然界中被发现的病毒已逾千种(估计占总种数的1%)。关于它们是进化还是退化产物的问题,在70年代前一直争论不休。直到1972年,Diener发现类病毒之后,学者们才基本上统一了看法。普遍认为:非生命物质首先进化成只含核酸的类病毒;类病毒再进化成有蛋白质外壳包围着核酸的病毒;由只含一种类型核酸的病毒,进化成同时含DNA和RNA的衣原体、立克次体、  相似文献   

2.
核酸是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类生物大分子。根据化学组分,核酸可以分为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两大类。所有生物细胞内部含有这两类核酸,但在病毒,要么只含DNA,要么只含RNA,没有既含DNA又含RNA的病毒。类病毒只是游离的小分子RNA。核酸的生物功能是多种多样的,但最主要的是它具有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的功能。DNA在细胞内主要存在于染色体中,是遗传信息的主要载体,通过半保留复制将全部遗传信息传给子细胞。细胞核和细胞质中都有RNA。RNA至少有三种主要类型:(1)核糖体RNA(rRNA),(2)转移RNA(tRNA),(3)信使RNA(mRNA)。它们在蛋白质生物合成  相似文献   

3.
类病毒是已知生物中最小的一类非细胞结构的病原微生物,具体地说是分子量较低的RNA或DNA分子所构成的生命体。类病毒不象病毒那样有衣壳包着,是最小的、裸露的、结构独特的核酸生物,主要存在于某些高等植物中,并使之罹病。类病毒由美国农业部植物病毒实验室类病毒研究组T.O.Diener博士在十年前首先发现。尽管类病毒非常小而简单,但是能在敏感宿主中进行自我复制,存在着基本的生物学的和遗传学的体系。由于类病毒在某些宿主中容易造成明显的病征而被发现,当然也有些种类的类病毒在复制时,常常不对宿主产生明显的破坏。在试图提纯和定性马铃薯纺锤体块茎病的病原体时,就首先发现了类病毒,但是多年来一直把这种病原体当作是病毒。Diener和Raymer(1967)曾报告这种疾病的传递因子是一种游离的RNA,因为在感病组织中没有发现病毒的核蛋白颗粒。直到1971年,Diener用沉淀和凝胶  相似文献   

4.
从我国广州地区发现的带有褪绿斑驳症状的“广白”菊花病株中分离到一种小分子核酸,经鉴定其性质与国外报道的菊花褪绿斑驳类病毒(Chrysanthemum Cholrotic Mottle Viroid,ChCMV)的性质完全一致。病株用酚提取后的粗核酸和制备的纯核酸经正反双向或垂直双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表明为具有单链环状的RNA分子,其分子量与菊花矮化类病毒(Chrysanthemum Stunt Viroid, CSV)的相似。根据病株症状、寄主范围以及分段自我杂交等试验分析,证明这种小分子核酸是类病毒——chcMV,而不是CSV。在检测过程中,我们改进了提取和鉴定类病毒的方法,并建立了可以区分不同种类病毒的分段自我杂交技术。  相似文献   

5.
一、类病毒、拟病毒和卫星RNA 1967—1971年,美国的Diener发现马铃薯纺锤块茎病是由分子量仅为1.2×10~5的RNA引起的,称作类病毒。类病毒的发现是生物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揭示了一类比病毒更小的病原的本质。这样小的核酸引入到适当的寄主后,能独立复制和致病,开拓了研究生命物  相似文献   

6.
柑桔树中的一种小分子R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柑桔裂皮病疫区采集的柑桔植株叶片中提取核酸,经双方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发现两种小分子环状RNA,采用分子杂交鉴定,此两种小分子RNA均与大多数类病毒中心保守区段有明显的序列同源性,其中一种分子量较柑桔裂皮病类病毒(CEV)小,与马铃薯纺锤体块茎类病毒(PSTV)大小相近。将含CEV和小分子RNA的柑桔叶汁接种于爪哇三七,经一定时间后,从爪哇三七中提取核酸,通过电泳和分子杂交方法分析,获得与柑桔植株相同的结果。对此种小分子RNA的性质本文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7.
对Prion译名的几点意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元 《病毒学报》2000,16(2):F003-F003
80年代初,Prusiner等首先获得了部分纯化的搔痒病(scrapie)病原因子.其主要成份是一种蛋白质,未能证明它含核酸,故称之为"proteinaceous infectious particle",缩写为prion,以与普通病毒和类病毒相区分.Prusiner给这种病原因子所下的定义是:"不被大多数修饰核酸的方法灭活的蛋白质传染性颗粒"[1].  相似文献   

8.
亚病毒     
亚病毒(subviruses)是一类比病毒更为简单,仅具有某种核酸不具有蛋白质,或仅具有蛋白质而不具有核酸,能够侵染动植物的微小病原体。亚病毒包括三个类群:类病毒(viroid),拟类病毒(virusoid)和朊病毒(virino)。(见表1) 亚病毒作为病毒学的一个新分枝,是1983年在意大利召开的“植物和动物亚病毒病原:类病毒和朊病毒”国际会议上才正式确定的。  相似文献   

9.
八十年代以来,在澳大利亚陆续从绒毛烟、苜蓿、莨菪和地下三叶草上发现了四种新的植物病毒。这几种病毒在形态学上无特殊之处,在核酸组成上以及在生物学性质方面却别具一格。它们的蛋白衣壳内都含有两种RNA分子,特别是其中一种RNA与类病毒有相似的理化性质和二级结构,又与卫星RNA(Satellite RNA)有相同的生物学性质,因而  相似文献   

10.
类病毒的双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类病毒为已知的最小的致病因子,只含核酸,不含外壳蛋白。类病毒能在若干高等植物上引起重要病害,在一些经济作物上造成损失。防治类病毒侵染,主要靠早期诊断。可以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生物学方法,以及分子杂交等方法检测类病毒。用生物学方法检测,即接种一定的鉴别寄主,周期长,费时费力;用分子杂交方法须用放射性同位素,探针的制备也较困难,在一般的实验室不大容易进行;以往  相似文献   

11.
类病毒是由247~600个核苷酸组成的单链、共价闭合环状RNA,无蛋白质外壳.采用酚-氯仿抽提法提取梨中类病毒的粗核酸,再用DEAE纤维素过柱纯化;通过往返电泳检测,对比ASSVd,可知梨类病毒基因长度在328bp左右.设计引物,RTP-CR扩增此类病毒,除去所得PCR产物中的酶蛋白、单核苷酸等,再转化大肠杆菌DH5α;挑取阳性转化子,用碱性裂解法小量提取转化子质粒DNA;进行EcoRⅠ和HaeШ酶切鉴定,结果与预期的梨皱果类病毒基因大小一致.  相似文献   

12.
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es,ICTV)于2005年7月发表了最新的病毒分类第八次报告。在这个长达1259页的报告中,将目前ICTV所承认的5450多个病毒归属为3个目、73个科、11个亚科、289个属、1950多个种。在亚病毒感染因子下设类病毒、卫星和朊毒,其中类病毒有2个科、7个属;卫星病毒有2个亚组,卫星核酸有3个亚组;  相似文献   

13.
自60年代发现卫星病毒、70年代发现卫星RNA以来,已发现10个病毒组中的31种植物病毒含有卫星病毒或卫星RNA(统称卫星)。植物病毒卫星是指依赖于植物病毒进行复制的核酸分子,如核酸分子含有编码外壳蛋白的遗传信息,并能包裹成形态学和血清学与辅助病毒不同的颗粒,称卫星病毒;如本身没有编码外壳蛋白的遗传信息,而是装配于辅助病毒的外壳蛋白中,则称卫星RNA。  相似文献   

14.
0507BS3是从中国新疆喀什地区采集的库蚊和按蚊混合蚊标本分离的病毒株,对C6/36细胞致病变而对Ve-ro和BHK-21细胞不致病变。电镜观察显示病毒颗粒呈圆球形,直径约60nm(n=20),无包膜,单层衣壳,衣壳内有中央核。基因组核酸电泳显示基因组包括10条双链RNA(double stranded RNA,dsRNA)片段。病毒第10基因片段核酸序列测定显示该片段全长964bp(GenBankID:FJ150869),具有单一开放读码框,编码长度为275个氨基酸的蛋白,分子量约30.8kD。病毒第10基因片段核酸序列比对未发现相似的病毒核酸序列,氨基酸序列与胞质多形体病毒(Cytoplasmic polyhedrosis virus,CPV)第10基因片段编码的多形体蛋白部分区段匹配。病毒第10基因片段和已知各型CPV第10基因片段核酸序列共同进行系统进化分析显示该病毒位于独立的进化分枝,提示0507BS3病毒可能是一种新型CPV病毒。  相似文献   

15.
为快速鉴定腮腺炎病毒核酸检测中由阳性对照引起的交叉污染问题,本研究建立了一种新型腮腺炎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对照。该阳性对照为合成的RNA转录产物,在使用相同的引物和反应条件下,该阳性对照在RT-PCR和巢式PCR试验中产生的PCR产物和正常腮腺炎病毒核酸阳性标本的PCR产物片段长度不同,通过比较PCR产物的大小可快速鉴定由阳性对照引起实验室交叉污染。这种新型腮腺炎病毒RNA阳性对照可广泛应用于腮腺炎病毒实验室诊断和基因定型中,对腮腺炎病毒核酸检测可进行良好的实验室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6.
将鹅细小病毒(GPV)和番鸭细小病毒(MPV)主要结构蛋白(VP2-VP3)基因克隆到核酸疫苗质粒pIRESlneo载体上,构建了核酸疫苗重组质粒pIGVP1和pIMVP,通过脂质体转染法分别将重组质粒到鹅胚成纤维细胞和番鸭胚成纤维细胞中,核酸疫苗重组质粒pIGVP1和pIMVP分别转染鹅胚成纤维细胞和番鸭成纤维细胞中,于转染后72h收取细胞,细胞裂解液裂解后,经Western blot检测其表达产物可出现特异性反应带,证明表达产物具有很好的反应原性。  相似文献   

17.
用免疫金电镜技术和电镜原位杂交技术观察了犬传染性肝炎病毒感染的犬肾传代细胞中的病毒包涵体,发现这些包涵体具有以下三种基本形态:1.松散均质包涵体;2.副结晶色包涵体;3.致密颗粒包涵体。其中前二种包涵体能被免疫金标记,它们是尚未成病毒粒子的病毒蛋白或是病毒装配后乘余的病毒蛋白,后一种包涵体能被病毒DNA探针标记,是病毒核酸合成过剩而堆积起来形成的产物。此外,本文还描述和讨论了包涵体与细胞及病毒发育成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包涵体-犬传染性肝炎病毒形态发生学的重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免疫金电镜技术和电镜原位杂交技术观察了犬传染性肝炎病毒感染的犬肾传代细胞中的病毒包涵体,发现这些包涵体具有以下三种基本形态1.松散均质包涵体;2.副结晶色包涵体;3.致密颗粒包涵体.其中前二种包涵体能被免疫金标记,它们是尚未成病毒粒子的病毒蛋白或是病毒装配后乘余的病毒蛋白,后一种包涵体能被病毒DNA探针标记,是病毒核酸合成过剩而堆积起来形成的产物.此外,本文还描述和讨论了包涵体与细胞及病毒发育成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朊病毒     
李镇桐 《生物学通报》1991,(8):14-14,13
朊病毒(Prion,亦作Virino)是一种比类病毒(Viroid)还小得多的、很可能不存在核酸的侵染性蛋白质,是迄今所知最奇特的分子生物,属亚病毒(subvirus)范畴。它的发现使生物学家感到震惊,因为它与现行分子生物学中的“中心法则”(DNA→RNA→蛋白质)背道而驰。对它的研究,无论在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亚病毒——病毒学的一个新分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1年美国的Diener发现马铃薯纺锤形块茎病是由分子量仅为1.2×10~5的、具有很高碱基配对的单链环状RNA引起的,称谓“类病毒” (Viroid)。这一发现揭示了自然界存在着比病毒更简单的病原物。后来在许多经济植物上不断报道新的类病毒,在澳大利亚又发现,类似类病毒的环状RNA还能与类似病毒的线状大RNA共同包被于线状RNA编码的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