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更正声明     
本刊2012年2月出版的第7卷第1期"病例报告"栏目中《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小孢根霉变种感染1例》一文中,第33页关键词"毛霉病,皮肤"更正为"毛霉病;皮肤"。第35页图题第2行"根霉菌在  相似文献   

2.
毛孢子菌属是一类有“念珠菌样”特征,在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类条件致病真菌。该类菌可以引起人类皮肤浅部感染、过敏性肺炎,在免疫损伤患者中可引起侵袭性感染,其中阿萨希毛孢子菌在毛孢子菌属中最为常见[1]。恶性血液病患者由于免疫功能受损,长期接受化疗药物并易行静脉置管,是真菌感染的好发人群,有文献报道,毛孢子菌是引起恶性血液病患者播散性感染的除念珠菌属外第二位的酵母菌[2],死亡率可高达75%以上[3]。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皮肤毛霉病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告1例以颏部皮肤坏死、溃疡为主要表现的原发性皮肤毛霉病。患者男,44岁,因“颏部红肿疼痛20余d”就诊。查体见颏部约6cm×7cm溃疡面,上有白色絮状物,周边见黑色坏死组织。患者既往有Ⅱ型糖尿病史,入院检查发现处于酮症酸中毒状态。入院后经溃疡面分泌物真菌涂片和小培养证实为根霉菌,经清创和两性霉素B治疗1个月后创面有新鲜肉芽生长,真菌涂片和培养转阴。  相似文献   

4.
毛霉菌病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霉菌病是由毛霉菌引起的严重机会性感染,大多病情凶险,死亡率高。为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以便早期诊断及治疗,现对毛霉菌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以及诊断和治疗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毛壳属真菌所致疾病及其菌种类型,了解其药敏状况。方法通过检索pubmed、万方数据库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毛壳属真菌(Chaetomiumspp.)病例报告建立数据库进行描述性分析,时间限定为1983~2013年。结果共获得29篇文献,涉及35例患者。世界各地均有分布,以青中年为主,男性多于女性。侵袭性感染100%有基础疾病或存在诱发因素。感染涉及甲、皮肤、皮下组织、阴道、淋巴结、眼、鼻窦、耳部、肺、脑等组织和器官。浅部感染病程多呈慢性,治疗有效率66.67%。系统性感染预后较差,多数病例对两性霉素B不敏感,死亡率为85.71%。所有病例通过真菌培养确诊,多数病例组织病理中检测到真菌。侵袭性感染主要致病菌种分别为球毛壳(28.57%)、瘤突毛壳(21.43%)、暗褐毛壳(14.29%)及透亮毛壳(14.29%),浅表感染主要菌种为球毛壳(66.67%)。结论毛壳菌引起的感染类型广泛,不同部位毛壳菌感染临床表现不同,组织病理及反复真菌检查对确诊有重要帮助,特殊真菌感染需要引起临床工作者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报道1例由星形毛孢子菌感染引起的伪膜样阴囊感染。方法患者,男,25岁,阴囊白色膜样附着物6周。通过对患者皮损进行真菌镜检、真菌培养,并对获得菌株进行科玛嘉显色培养基鉴定、尿素酶试验、放线菌酮耐受试验和分子生物学分析等实验研究。结果皮损真菌镜检可见大量透明分隔菌丝,真菌培养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星形毛孢子菌。小培养镜下不但见典型关节菌丝还见典型的多分生细胞。该临床菌株在科玛嘉显色培养基上呈淡蓝色菌落,尿素酶试验阳性,对放线菌酮不敏感。患者口服特比萘芬和外用特比萘芬乳膏,连续2周。停药时皮损消退,真菌学检查阴性。结论由星形毛孢子菌感染引起的伪膜样阴囊感染临床罕见报道,通过对该病例的深入研究,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面癣误诊1例     
报道由须癣毛癣菌感染引起并被长期误诊的面癣1例。患者女,37岁,因"面部反复红斑、丘疹、水疱伴瘙痒半年"就诊。多次被误诊为单纯疱疹、脓疱疮、湿疹、皮肤感染、脂溢性皮炎及玫瑰痤疮等,先后应用抗病毒、抗感染和抗过敏治疗,皮损未能完全消退并逐渐扩大。再次就诊,真菌学直接镜检阳性,真菌培养为须癣毛癣菌。给予口服特比萘芬片、外用联苯苄唑乳膏治疗后痊愈。  相似文献   

8.
目的报道1例银屑病患者出现红色毛癣菌和枝孢样枝孢霉混合感染导致的甲真菌病。方法报告病例,对甲标本进行真菌镜检和培养,对病原菌进行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该病例经临床、真菌镜检和真菌培养鉴定,确诊为红色毛癣菌和枝孢样枝孢霉导致的甲真菌病。病原菌通过菌落和显微镜下形态特征结合rRNA内转录间隔区序列分析证实。结论通过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证实为真菌红色毛癣菌和枝孢样枝孢霉混合感染导致的甲真菌病。  相似文献   

9.
奴卡菌感染较少见,奴卡菌为革兰氏阳性菌,属放线菌目.主要是星状奴卡菌对人类致病,其次为巴西奴卡菌、象鼠奴卡菌.而星状奴卡菌主要引起原发性、化脓性肺部感染,出现类似结核症状.肺部病灶可转移至皮下组织,形成脓疡和多发性瘘管,也可扩散至其它脏器.本院曾接诊1例脑脓肿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甘日宝  周晓春等 《蛇志》2002,14(2):73-73
奴卡菌感染较少见 ,奴卡菌为革兰氏阳性菌 ,属放线菌目。主要是星状奴卡菌对人类致病 ,其次为巴西奴卡菌、象鼠奴卡菌。而星状奴卡菌主要引起原发性、化脓性肺部感染 ,出现类似结核症状。肺部病灶可转移至皮下组织 ,形成脓疡和多发性瘘管 ,也可扩散至其它脏器。本院曾接诊 1例脑脓肿患者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患者 ,女 ,5 8岁 ,因反复头疼、头晕 1个半月 ,于 2 0 0 1年 9月 2 1日入院。查体 :体温 3 6.4℃、脉搏 76次 /分、呼吸 2 6次 /分、血压 1 5 / 1 0 .5 k Pa。血象 :WBC 9.1× 1 0 9/ L、 HGB 1 43 g/ L、 LCR…  相似文献   

11.
甲真菌病是真菌引起的指(趾)甲感染,病原菌包括皮肤癣菌、酵母菌(主要是念珠菌)和霉菌,在2002~2004年对中国部分地区甲真菌病的致病菌调查研究表明,皮肤癣菌感染占甲真菌病的66.4%-67.9%,多数为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 。甲真菌病约占浅部真菌病的30%,  相似文献   

12.
侵袭性毛孢子菌感染主要包括真菌血症、单个器官感染和播散性毛孢子菌病,常发生于免疫低下人群,尤其因患有血液病或化疗而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组织病理活检和血培养等。由于毛孢子菌属种间鉴定的困难和标准化体外药敏试验的缺乏,毛孢子菌病的最佳治疗方案尚未确定,应根据体外药敏试验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乙型肝炎病毒(HBV)能引起急性和慢性的乙型肝炎,慢性HBV感染可能导致肝硬变,最终引发肝细胞癌(HCC)。在世界范围内慢性HBV感染几乎波及三亿人,其中四分之三在亚洲。一些研究结果表明男性遭受慢性HBV感染、肝损伤和肝细胞癌的危险性高于女性。许多临床报告证明,给慢性HBV患者服用可的松类甾类激素可使患者血清中的HBsAg水平上升,同样的激素处理也能使培养细胞中的HBcAg表达水平升高。1988年Tur-Kaspa等用DNaseⅠ足迹法证实HBV基因组含有一个糖皮质激  相似文献   

14.
甲真菌病是由皮肤癣菌、酵母和霉菌侵犯甲板和(或)甲下组织引起的病变,而甲癣是特指皮肤癣菌所致的甲感染。安康地区位于秦岭以南的大巴山区,汉江穿流而过,气候温暖潮湿多雨,是真菌性皮肤病发病率较高的地区,为了解安康地区甲真菌病的病原菌种类和构成情况,我们筛选了安康地区9县1区提供的1000例甲真菌病镜检阳性患者,采用统一多点培养法进行致病菌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国内甲真菌病病原菌的种类和构成情况,掌握流行病学资料。方法对真菌镜检阳性的1 428例甲真菌病患者进行真菌培养和临床分析。结果真菌培养阳性率为53.9%,分离出病原菌800株。其中皮肤癣菌占84.0%,以红色毛癣菌为主(80.9%),其次为指(趾)间毛癣菌和絮状表皮癣菌。酵母菌占11.4%,以念珠菌属为主(10.1%),尤以近平滑念珠菌为主,其次为白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其他霉菌占4.6%,以枝顶孢霉为主(2.3%),其次曲霉属、青霉属、毛壳菌属、镰刀菌属和帚霉属等。结论本研究显示甲真菌病病原菌以皮肤癣菌为主,其次为酵母菌和霉菌。  相似文献   

16.
报道由黏膜毛孢子菌感染所致的足癣1例。患者因"双足趾间及足底脱屑伴瘙痒6个月"就诊,查体见双足趾间及足底白色鳞屑,双趾间潮湿,右足大拇趾有数个跖疣。取趾间皮屑直接镜检见大量分隔菌丝;真菌培养及分子鉴定为黏膜毛孢子菌。临床诊断为足癣、跖疣。分别予抗真菌及冷冻等治疗后治愈。  相似文献   

17.
柯萨奇病毒B3(CVB3)是一种常见的人类病原体,与多种疾病有关。本研究旨在探讨球毛壳菌代谢产物毛壳素对CVB3在体外培养细胞系中复制的影响。结果显示,毛壳素显著抑制CVB3在体外培养细胞系中的复制。250 nmol/L毛壳素可使 CVB3感染的 HeLa细胞相对存活率从未加毛壳素时的(21.9±1.8)%提高至(70.1±4.3)%。同时,毛壳素处理的HeLa细胞中病毒产量仅为对照组的(5.3±0.8)%,而病毒RNA水平也仅为对照组的(13.0±8.3)%。毛壳素也可使CVB3感染的Vero细胞相对存活率从(64.6±1.7)%提高至(87.2±4.8)%。毛壳素的这种抑制作用可被抗氧化剂 N-乙酰半胱氨酸部分抑制。研究毛壳素抑制病毒复制的具体作用机制将有助于新型抗病毒药物的研制。  相似文献   

18.
报告重庆地区1例由Fonsecaea monophora感染引起的皮肤着色芽生菌病。患者,男,81岁,因左上臂内侧皮肤被铁片划伤后出现溃疡伴疼痛1年余到我院就诊。对患者皮损组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和真菌培养,将培养出的菌落做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真菌培养获得菌落形态,小培养乳酸酚棉兰染色得到镜下特征形态,菌落形态:可见暗棕色和黑色菌落生长;镜下形态:可见枝孢型和喙枝孢型产孢;皮损处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可见慢性肉芽肿样改变。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区域测序鉴定结果为Fonsecaea monophora。根据实验室培养结果和临床资料分析确定该例为Fonsecaea monophora感染引起的着色芽生菌病。口服伊曲康唑200 mg, 2次/日,联合药物涂抹和光动力学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广州市外耳道真菌病的病原菌分布及感染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收治的真菌培养阳性的124例外耳道真菌病患者资料。结果 共纳入患者124例,患者年龄以18~40岁为主(78例,62.9%);长期不洁挖耳(55例,44.4%)和频繁使用耳机(45例,36.3%)为主要致病诱因;临床症状以瘙痒为主(96例,77.4%),其次为流液/流脓、听力下降、胀痛和耳鸣。124例患者外耳道分泌物真菌培养分离出曲霉94株(75.8%),其中土曲霉(37株,29.8%)和黑曲霉(34株,27.4%)占较大比例,念珠菌19株(15.3%),青霉菌5株(4.0%),马拉色菌5株(4.0%),红色毛癣菌1株(0.8%)。不洁挖耳与曲霉感染呈正相关(P<0.05),听力下降、胀痛与曲霉感染呈正相关(P<0.05),耳道瘙痒与念珠菌感染呈正相关(P<0.05)。结论 曲霉和念珠菌为外耳道真菌病的主要致病菌,马拉色菌是条件致病菌,外耳道真菌病临床症状与病原学特征可能有一定的相关性,应引起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报道病程30余年、由紫色毛癣菌感染所致成人黑点癣1例。方法对头发及鳞屑标本进行多次真菌直接镜检和培养,对病原菌进行形态学鉴定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鉴定为紫色毛癣菌。体外药敏试验该菌对特比萘芬、伊曲康唑敏感。结论本病例证实为紫色毛癣菌感染导致黑点癣,患者经口服伊曲康唑和局部治疗痊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