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74年冬赴海南岛考察时,蒙热带作物学院钱庭玉同志赠送被捻翅虫寄生的杧果叶蝉标本三件,并谓其寄生率达20%。那大宝岛新村所种植的杧果园内叶蝉相当多,当时我们也采了不少。并捡查有三个被寄生。 经解剖研究,即印度栉蝙Halictophagus indicus Bohart,为我国新记录种。此种在印度亦寄生于杧果叶蝉(Idiocerus niveosparsus,I.atkinsoni及I.clypealis),T.V.Subramaniam曾当作“Pyrilloxenos compactus Pierce”加以报导,后经R.Bohart鉴定为上述新种。海南的标本为:叶蝉♀第6腹节腹面左侧.1♀蝙,1973-Ⅸ-  相似文献   

2.
(虫系)蜂科sclerogibbidae。隶属于膜翅目肿腿蜂总科Bethyloidea,是一相当稀有的类群。寄生于足丝蚁成虫或若虫体外,多寄生或单寄生,因属而异。(虫系)蜂科的特征是:触角17—40节,着生处紧靠唇基;口器在头部下方,至少无翅雌蜂如此。雌蜂大部分无翅;雄峰有翅,前翅基部有2或3个关闭的翅室,1个关闭的径室,并常有1个关闭的肘室。(虫系)峰科在我国尚未见报道,本文为首次纪录。  相似文献   

3.
今年5月份,我在校内发现有少量的荔枝蝽象被真菌寄生致死,死者腹面及背上翅缝处长出灰白色并带有一些淡红色的菌丝和无数的孢子,我把此菌接种在活的荔枝蝽象身上,大约经过5天,此虫死亡,并长出白色的菌丝,由气门到全身,以后变为灰白色,孢子为淡红色或灰白色。荔枝蝽象被寄生死后紧抱住树枝不脱落,但也有落在地上的。  相似文献   

4.
刘国卿  郑乐怡 《昆虫学报》1993,36(3):364-370
昧盲蝽属(Mecomma Fieber)为盲蝽科合垫盲蝽亚科(Orthotylina)中的一个小属,本属成虫雌雄体型各异:雄虫常为长翅型,雌虫多为短翅型,但偶亦可为长翅类型。体长一般为2—5mm。头横阔,喙多伸达后足基节。前胸背板钟形,前端具较狭的领片。体色常为褐色或黑色。  相似文献   

5.
茶翅蝽Halyomorpha halys(Stl)是水果和蔬菜生产中的重要害虫。为了寻找优势卵寄生蜂用于其生物防治,本文进行了相关的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通过定期野外采集茶翅蝽卵块,培育、收集和鉴定寄生蜂,发现在自然环境中茶翅蝽卵粒的寄生率为56.29%,其中茶翅蝽沟卵蜂比例最高,占77.66%;其次是黄足沟卵蜂占20.44%。Y型嗅觉仪测定结果显示,茶翅蝽沟卵蜂和黄足沟卵蜂对茶翅蝽卵均具有明显的选择趋性。室内寄生能力试验结果表明,茶翅蝽沟卵蜂与黄足沟卵蜂单独作用的寄生率分别为94.06%和84.21%,与两种寄生蜂混合寄生茶翅蝽卵的寄生率91.65%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种寄生蜂混合寄生时,茶翅蝽沟卵蜂与黄足沟卵蜂的寄生比例分别为58.95%和41.05%,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贵州省新记录的鞭蝽科(Dipsocoridae)栉鞭蝽属(Ceratocombus Signoret)1新种。模式标本存放于南开大学生物系。贵州栉鞭蝽Ceratocombus guizhouensis Ren et Yang,新种(图1-7) 雄虫及雌虫均为大翅型个体,体淡棕黄色,触角、喙、各足及腹部(除尾节外)为淡黄色。  相似文献   

7.
杨集昆 《昆虫学报》1964,(4):606-613
蚤蝼(虫扇)属Tridactylophagus为Subramaniam(1932)年所设,模式种为印度蚤蝼(虫扇)T.mysorensis Subramaniam,发现于印度南部的迈索尔(Mysore),为第一种记载寄生于蚤蝼科Tridactylidae的撚翅虫。此属雄虫触角7节,跗节3节,故属于栉(虫扇)科Halictophagidae。但触角仅第三节具旁支,余均简单,因此与栉(虫扇)属Halictophagus和短栉(虫扇)属Stenocrano-philus不同。Subramaniam谓可能为一新亚科,但未具体提出;Szekessy(1955)年在撚翅目名录中(:119—120)将栉(虫扇)作为亚科,下分栉(虫扇)族Halictophgini与蚤蝼(虫扇)族Tridac-  相似文献   

8.
【目的】网蝽科Tingidae害虫严重危害我国农林经济作物,盲蝽科Miridae昆虫作为该虫的主要天敌类群之一,对网蝽害虫的绿色防控具重要意义。为明确军配盲蝽Stethoconus japonicus(Schumacher)雌、雄成虫对5种重要网蝽害虫的控害潜能,评价其生防潜力。【方法】在恒定条件(温度(26±1)℃,相对湿度70%±5%,L︰D=14︰10)下研究了军配盲蝽雌、雄成虫对茶网蝽Stephanitis chinensis(Drake)、梨网蝽S.nashi(EsakietTakeya)、桂花网蝽Eteoneussigillatus(Drakeet Poor)、入侵害虫菊方翅网蝽Corythucha marmorata(Uhler)和悬铃木方翅网蝽C. ciliate(Say)成虫的捕食选择性及捕食作用。【结果】军配盲蝽雌、雄虫对5种网蝽捕食选择率大小依次为茶网蝽悬铃木方翅网蝽梨网蝽菊方翅网蝽桂花网蝽,且雌虫比雄虫选择偏好性更强;军配盲蝽对5种网蝽的平均捕食量存在显著性差异,雌虫较雄虫平均捕食量大;军配盲蝽雌、雄虫对5种网蝽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对茶网蝽捕食效能a'/Th最高,最大日捕食量1/Th,分别为36.2和28.6头,其次为悬铃木方翅网蝽,而对桂花网蝽捕食效能最低,最大日捕食25.4和18.7头。【结论】军配盲蝽成虫对5种网蝽均具有较好的控害潜能,对茶网蝽和入侵害虫悬铃木方翅网蝽有较强的选择偏好性和捕食效能,研究为准确评价军配盲蝽捕食网蝽的生防潜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掌握茶翅蝽Halyomorphahalys(St?l)的发生及为害特性,进一步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本文测定了茶翅蝽卵到成虫的发育历期、成虫的寿命及其繁殖能力,并研究了茶翅蝽若虫各龄期的形态特征。【方法】本文在温度(25±1)℃,湿度RH 70%±5%,光照周期16 L∶8 D的实验条件下,采用单头饲养法,测定了茶翅蝽从卵到成虫的生长发育历期、1-5龄若虫的形态特征,并通过新羽化成虫配对饲养测定成虫的寿命及雌虫的繁殖能力。【结果】茶翅蝽卵到成虫的发育历期为(44.98±2.54)d,其中卵的发育历期为(6.90±0.05)d,孵化率为96.06%;若虫总发育历期为(38.08±2.49)d,1-5龄历期分别为(5.41±0.17)、(9.17±0.15)、(6.73±0.16)、(7.46±0.49)和(9.28±0.32)d,若虫总存活率为59.97%;雌、雄成虫寿命分别为(30.80±2.41)d和(36.56±2.82)d;雌成虫产卵前期为11.80 d,持续产卵期为14.08 d,单雌一生平均产卵量为83.80粒。茶翅蝽1龄若虫色彩鲜艳,黄色、褐色或橘红色,体长为(1.93±0.03)mm,宽为(1.43±0.02)mm,足胫节黑色无白斑;2-5龄若虫主体均为黑色,2龄胸部背板黑色、无黄斑,足胫节黑色无白斑,体长为(2.52±0.05)mm,宽为(1.73±0.03)mm;3龄胸部背板黑色且有黄斑、无翅芽,足胫节黑色并带有白斑或白环,体长为(4.29±0.05)mm,宽为(2.93±0.06)mm;4龄翅芽开始显现延伸至后胸后缘,足胫节有白环,体长为(6.46±0.10)mm,宽为(4.46±0.08)mm;5龄翅芽末端近达腹部第2节后缘,足胫节有白环,体长为(9.25±0.19)mm,宽为(6.18±0.16)mm。【结论】在25℃下,茶翅蝽卵到成虫的发育历期为44.98 d,卵到成虫的存活率为57.60%,平均每雌产卵量为83.80粒。翅芽的发育特征及足胫节上是否有白色环纹是辨别若虫各龄期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中国肩花蝽属雌性交配管的形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柯云玲  卜文俊 《昆虫学报》2005,48(3):391-395
半翅目花蝽科(Anthocoridae) 昆虫的种类鉴定通常是以雄性外生殖器特征为主, 雌虫的种类鉴定一直是研究中的难点。本文研究了中国肩花蝽属 Tetraphleps 已知5个种雌虫的交配管,包括黑色肩花蝽T. aterrimus (Sahlberg)、斑翅肩花蝽T. galchanoides Ghauri、毛肩花蝽T. pilosulus Bu et Zheng、直长肩花蝽T. parallelus Bu et Zheng和玉龙肩花蝽T. yulongensis Bu et Zheng。发现交配管的构造在种内变异小、特征稳定,而在种间差别明显,可作为该属雌虫种类鉴定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土猎蝽属(Coranus Curtis)是真猎蝽亚科(Harpactorinae)中较小的一个属,迄今为止,我国已经记录9种(萧、任等1981),约占世界种的三分之一,现在又从新疆发现一新种。 此类群猎蝽常活动于林区、稻田、草原,猎食鳞翅目幼虫、叶(虫甲)及同翅目等小虫,为自然界中的一类天敌昆虫。种的分布有一定局限性,如黄缘土猎蝽(Coranus emodicusKiritshenke)已有记录均分布于喜马拉雅山中部一带,为中印亚区的特有种,而显脉土猎  相似文献   

12.
崔建新  ;彩万志 《昆虫知识》2009,46(5):783-787
利用高速摄影机获得的系列照片分析锤胁跷蝽在起飞时的飞行行为。发现起飞瞬间第1个翅振周期中锤胁跷蝽的前后翅向下拍动时间和向上拍动的时间比为22∶9;随后第2~5个翅振周期,其前后翅向上拍动时间和向下拍动的时间逐渐接近;第5个翅振周期以后,其前后翅向上拍动时间和向下拍动的时间相等。锤胁跷蝽起飞阶段(前5个翅振周期)用时43ms。  相似文献   

13.
中国鞭蝽科首记(半翅目:异翅亚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树芝  杨集昆 《昆虫学报》1991,34(3):333-336
鞭蝽科(Dipsocoridae)为小型的捕食性昆虫,体长约1—3,色泽一般为黄褐、褐色,光亮;体长形。头似三角状,前端向前突,不强烈向下倾斜;复眼小,具单眼;触角细长,第1、2两节短,第2节显著长于第1节,第3、4两节长,纤细,具稀疏长毛。喙一般细长,达到或略超过后足基节。翅的长短常有变异,具翅室;前翅前缘近中部有楔片缝(楔片缝长者,可达革片的中部)。跗节2节或3节。雄虫生殖节构造复杂;雌虫生殖节一般有产卵瓣。  相似文献   

14.
稻田飞虱、叶蝉的重要天敌——小宽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宽蝽 Microvelia horvathi Lundblad属宽蝽科,是捕食稻田飞虱、叶蝉的优势天敌之一。我们自1976年秋开始对其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观测,初步结果如下: 一、形态 成虫 全体深褐色,复眼紫褐色,触角4节,褐色,足淡黄褐色。雌成虫体长1.6毫米左右,翅上有几块白色斑;雄虫体长1.5毫米左右,越冬雄虫无翅  相似文献   

15.
买国庆  彩万志 《昆虫知识》2004,41(6):518-518
体长16-18mm,宽6-8mm。鲜红色;头基部、前胸背板前部中央、小盾片大部、前翅革区中央的圆斑、触角、足、身体腹面的斑纹黑色;膜区大部黑褐色至黑色,边缘色较淡。该蝽又名日本朱蝽,因其曾被放到蝽科益蝽亚科;目前归于土蝽科。该蝽成虫具有群居和护卵习性。它与纳加朱土蝽Parastrachia nagaensis Distant(又名华西朱蝽)在外形、体色等方面甚为相似,但后者触角第3节明显长于第2节,而该蝽的触角第2节和第3节近等长;  相似文献   

16.
<正> 瘤缘蝽Acanthocoris scaber(Linnaeus)属半翅目缘蝽科,别名辣椒缘蝽。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各省区,在河南发现于鸡公山下。此虫在豫南以成虫在土缝、砖缝、石块及枯枝落叶下越冬,一年发生5~6代,有世代重叠现象。每年4~7月主要为害蚕豆和马铃薯;8~10月则主要为害辣椒和茄子,尤以辣椒受害最重。成  相似文献   

17.
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 ciliata是一种入侵性害虫,专一性为害悬铃木属植物,导致寄主植物叶片褪绿变色、提前脱落,给园林绿化带来严重为害。该虫原产北美,20世纪60年代传入欧洲,2002年在我国湖南省首次发现,目前其分布范围已扩大到湖北、上海、山东、河南和北京等地,并在多地呈暴发态势。悬铃木方翅网蝽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对高温和低温均有较好耐性。近年来,有关悬铃木方翅网蝽信息素的研究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部分生物活性分子和嗅觉分子机制已被解析,为制定该虫的生态防治措施提供了依据。本文综述了现阶段国内外有关悬铃木方翅网蝽生物学、危害特性、传播规律、化学生态学、环境适应性及其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并从绿色防控方面展望了该虫需重点开展的研究方向,以期为该领域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三种棉盲蝽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盲蝽是半翅目异翅亚目中最大的一科,全世界已知种在五千以上,约占半翅目(包括同翅亚目)总数的五分之一。食性相当复杂,在为害农作物种类中以棉盲蝽最为严重。中国棉虫记录中有盲蝽15种,世界棉虫记录中有棉盲蝽28种。根据我们几年来在河南、河北、陕西、山西、山东、湖南、湖北、江苏、浙江、江西、安徽等省棉区的调查,共得盲蝽17种,共中为害比较重的有7种。从1953年到1956年,我们选择了分布广和为害严重的 3种做了研究。这三种是:1)绿盲蝽Lygus lucorum Meyer-Dur;2)三点盲蝽Adelphocoristaeniophorus Reuter;3)苜蓿盲蝽Adelphocoris lineolatus( Goeze)。  相似文献   

19.
张为党  王志祥 《昆虫知识》1994,31(6):325-327
土大蚊Nephrotomasp·是鲁西北地区首先发现的一种地下害虫,主要危害粮食作物等。自1981年始,先后在聊城地区高唐县、冠县和聊城市相继发现,其危害日趋严重。我所于1985~1992年对其进行了室内饲养和野外调查,现将结果整理如下。1形态特征成虫:体黄褐色。体长:雌虫19~22mm,雄虫14~18mm。头小,复眼发达黑色,额前上方有1个菱形黑褐斑。上唇基基短,中部有1黑褐色突起,上生鬃毛,下唇发达,呈两瓣状。下额须4节,第4节长,相当前3节之和。触角丝状,互5节。胸部发达,背面隆起,有川1”字形黑斑,中胸背板的盾前为呈“V”形。翅狭…  相似文献   

20.
真猎蝽亚科(Harpactorinae)是猎蝽科的一个最大的亚科,已知1000余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区,捕食各种昆虫,成为抑制某些害虫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亚科的主要特征:前翅发达,靠近革片内角有一个四边形小翅室,喙弯曲,单眼小。通常突出,股节常呈疖瘤状。 本文记述了27种。它们分属于8属。其中有22新种和在我国的首次纪录5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