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不仅促进了肿瘤的早期形成和远处转移,而且随着肿瘤的进展,其自身也不断地发生变化。作为TME的重要组成部分,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 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可通过分泌多种细胞因子激活IL-6/STAT3、TGF-β、Wnt/β-catenin等信号通路促进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CSCs)的存活、自我更新和化疗耐药等。同时,CSCs也可通过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等募集巨噬细胞,并将其诱导为TAMs重塑CSCs特定的生态位,维持CSCs表型并促进肿瘤进展。TAMs与CSCs的相互作用在促进肿瘤生长、转移及化疗耐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对TME中CSCs与TAMs相互作用的研究进行综述,并总结了以CSCs与TAMs相互作用为靶点在新型癌症治疗以及增强化疗效果等方面的重要潜力。  相似文献   

2.
癌症作为一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其病因极其复杂,人类至今尚无法完全治愈。在肿瘤治疗方法的探索中,研究者发现某些细菌可以有效靶向肿瘤细胞并抑制其生长。相比于传统的肿瘤治疗方法,细菌具备特异性定植于肿瘤微环境的能力,极大地避免了癌症治疗中对于正常组织的伤害,提高了治疗的靶向性和安全性。另一方面,合成生物学工具的发展使研究人员可依据肿瘤特征对细菌的性状进行“设计”,进而提高细菌的靶向能力和肿瘤杀伤能力以及细菌治疗的安全性。近年来,针对人益生菌E. coli Nissle 1917进行细菌靶向治疗肿瘤的研究越来越多。通过合成生物学理念在E. coli Nissle 1917中添加基因电路,使其具备更强的感应与靶向和杀伤肿瘤的能力,更加“智能化”地应用于癌症的治疗中。本文主要综述利用细菌治疗癌症的发展,介绍利用合成生物学改造E. coli Nissle 1917的方法,探讨基因改造活细菌的靶向性、高效性与安全性,并展望以合成生物学为指导的细菌治疗癌症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超抗原作为一种强大的T细胞激活荆,单用极低浓度便可激活大量的T淋巴细胞克隆来杀伤肿瘤细胞,但这种杀伤作用缺乏特异性.靶向治疗是现阶段肿瘤治疗的新技术,可针对各种机制来抑制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或消除肿瘤.时此,通过单抗导向或将超抗原结合于肿瘤细胞表面以及基因工程等手段,国内外的学者已在超抗原的靶向抗肿瘤治疗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为肿瘤的防治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精准的靶向性和高的治疗效率是癌症个性化治疗的主要要求。细菌的一个优势在于它们能够靶向肿瘤并优先定植在肿瘤的核心区域。由于细菌具有丰富的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即使在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中也能有效激活免疫细胞,因此能够增强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免疫识别和消除。更吸引人的是,随着生物工程技术和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工程改造细菌可以实现定向遗传重编程、选择性功能重组和精确时空控制,催生了许多创造性的肿瘤精准治疗策略。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基于细菌驱动在肿瘤免疫调控和精准治疗中的应用及其优点,以期为新型智能给药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还讨论了利用细菌治疗肿瘤目前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前景。  相似文献   

5.
细菌外膜囊泡(outer membrane vesicles,OMVs)是在细菌生长过程中分泌出的一种直径为20~300 nm的膜性小泡。由磷脂、脂多糖、蛋白质、RNA或DNA等组成。OMVs包含大量细菌抗原,通过启动信号转导通路增强细胞因子和共刺激分子的表达,促进抗原呈递,有效激活免疫系统。OMVs中的毒力因子可以传递给宿主细胞,刺激细菌-宿主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内在的抗肿瘤活性。另外OMVs有利于进行工程设计,还可作为高效的药物运载体,实现免疫治疗和化疗-光疗的结合,从而提高药物的抗癌能力。OMVs在肿瘤免疫、肿瘤工程疫苗和载药等方面具有良好前景,被认为是抗肿瘤治疗的新型手段。从OMVs的结构组分、产生机制和抗肿瘤机制等方面概述了OMVs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为将来OMVs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自然杀伤(NK)细胞是人体先天免疫的核心组成部分,是肿瘤细胞免疫治疗和抗体免疫治疗的基础.NK细胞通过直接杀伤作用和释放细胞因子来共同控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目前,已开发出多种利用激活的NK细胞治疗肿瘤的方案.然而,癌症患者的NK细胞功能受损,抗癌能力下降,均限制了NK 细胞的临床疗效 .新的方案通过提高NK细胞的数量和杀伤功能来改善治疗效果. 利用体外长期激活、大规模培养临床使用的NK细胞是达成上述效果的最佳方法之一. 本综述讨论了NK细胞研究背景,NK细胞治疗的现状,尤其是体外培养扩增具有较强功能NK细胞的新方案.  相似文献   

7.
刘召明  林敏  杨雪  汲霞 《生物工程学报》2021,37(9):3190-3200
提高抗肿瘤药物的靶向性是肿瘤治疗、降低药物副作用的重要手段。在肿瘤组织内部由于癌细胞的快速增殖致使其形成低氧区,低氧区会对多种肿瘤治疗方案产生耐受。趋磁细菌 (Magnetotactic bacteria, MTB) 是一类能在细胞内产生外包生物膜、纳米尺寸、单磁畴磁铁矿 (Fe3O4) 或硫铁矿 (Fe3S4) 晶体颗粒-磁小体的微生物的统称。在磁场的作用下,趋磁细菌可凭借鞭毛运动至厌氧区。趋磁细菌在动物体内毒性较低且生物相容性良好,其磁小体与人工合成的磁性纳米材料相比优势显著。文中在介绍趋磁细菌及其磁小体生物学特点、理化性能的基础上,综述了趋磁细菌作为载体偶联药物进入肿瘤内部,并通过感受低氧信号定位于肿瘤低氧区,以及趋磁细菌竞争肿瘤细胞铁源的研究进展,总结了磁小体运载化疗药物、抗体、DNA疫苗靶向结合肿瘤的研究进展,分析了趋磁细菌及磁小体肿瘤治疗中面临的问题,并对趋磁细菌和磁小体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在世界各国,癌症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提高人类预期寿命的重要障碍。目前临床上主流的分子靶向疗法和免疫疗法还不能完全治愈肿瘤且常常副作用巨大,其中原因较为复杂。而以沙门氏菌抗肿瘤疗法为代表的细菌抗肿瘤疗法具有潜力弥补分子靶向疗法和免疫疗法在肿瘤靶向性上的不足。本文将从目前癌症治疗的困境出发,回顾细菌抗肿瘤疗法的历史,阐述基因工程与合成生物学时代沙门氏菌抗肿瘤疗法的进展,论述其作为下一代抗肿瘤微型机器人的潜力。最终,我们希望在靶向肿瘤治疗领域激发思想火花,克服沙门氏菌抗肿瘤疗法的局限性,推进其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T细胞重定向双特异性抗体能同时结合肿瘤相关抗原和T细胞表面CD3分子,通过将T细胞与肿瘤细胞桥联而激活T细胞发挥抗肿瘤作用,是肿瘤免疫治疗中极具潜力的策略之一。该疗法已成功应用于多种血液肿瘤的治疗,但在实体瘤治疗领域进展缓慢。就近年T细胞重定向双特异性抗体在肿瘤治疗方面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及解决策略进行综述,以探讨未来有可能改善其疗效的潜在策略。  相似文献   

10.
细菌外膜囊泡(outer membrane vesicles,OMVs)是由革兰氏阴性菌分泌的纳米囊泡,主要由细菌外膜和周质成分组成,因此表面富集的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s)使OMVs能激起强烈的免疫反应。在抗肿瘤研究中,OMVs主要被用于抗肿瘤药物的递送,不仅能增加药物的肿瘤富集还能激活免疫反应协同杀伤肿瘤;同时,OMVs也用于开发肿瘤疫苗的佐剂,可显著提高免疫响应的能力。本综述主要概括了OMVs的生物发生机理、OMVs对宿主免疫系统的影响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肝细胞肝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是肝癌大国,每年肝癌的死亡病例数位居全球第一。免疫治疗是继手术、化疗和放疗之后新兴的癌症治疗手段,其通过解除肿瘤微环境对免疫细胞的抑制作用并激活机体免疫功能,实现控制和杀伤肿瘤细胞。常用的免疫治疗的方法有免疫检查点治疗、过继免疫治疗和肿瘤疫苗治疗等。与传统治疗手段相比,免疫治疗因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延缓肿瘤进展、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等优点,逐渐成为基础和临床研究的热点。文中就免疫治疗在肝癌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 NK)细胞是体内的关键先天淋巴细胞,具有抗肿瘤和抗感染等功能。与适应性免疫细胞不同, NK细胞缺乏特异性抗原受体,在发育、分化和激活方面具有明显的生物学特性。NK细胞与多种疾病(包括癌症和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相关。目前,主动修复肿瘤患者NK细胞功能缺陷或被动输入高活性NK细胞已成为基于NK细胞的治疗的两种主要策略。前者包括NK细胞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细胞因子激活剂和特异性NK细胞活化性受体衔接器等方法;后者则包括同种异体NK细胞和嵌合抗原受体修饰的NK(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engineered NK, CARNK)细胞治疗等。该文将介绍NK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以及近期在基于NK细胞的生物治疗方面的一些新进展。  相似文献   

13.
恒定自然杀伤T细胞(iNKT)是T淋巴细胞的一个独特亚群,兼具自然杀伤(NK)细胞和T细胞特征,同时表达T细胞受体(TCR)和NK细胞表面标志。iNKT细胞被激活后,通过分泌细胞因子,活化其它免疫细胞参与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在抗肿瘤免疫过程中发挥调节作用。在多种癌症患者体内,发现外周血中iNKT细胞的数量降低、功能减弱,进而导致临床治疗效果不佳。近年来,基础研究和早期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注射抗原递呈细胞或/和体外培养并活化的iNKT细胞,抗肿瘤免疫治疗效果显著。本文就iNKT细胞的分类及生物学特性,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与其机制,以及其临床应用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前,免疫疗法在许多癌症治疗中显示出显著的疗效。在癌症免疫监视的早期阶段,天然杀伤细胞在识别和根除肿瘤中发挥关键作用,可见其在癌症治疗中存在巨大的潜力。本文对目前天然杀伤细胞抗瘤作用的研究进程、作用机制以及临床治疗方式进行总结,已期为未来天然杀伤细胞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或者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150多年前就发现某些细菌能够选择性地在实体肿瘤部位生长聚集,而在正常组织器官则否。尽管对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尚不明了,但人们已经利用细菌的这一特性,就试图将其作为治疗实体肿瘤的一种非常有前景的方法进行了研究。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日益完善,以及新的具有肿瘤靶向性细菌的发现,细菌作为肿瘤靶向性载体用于治疗肿瘤已日益受到青睐。这些细菌被用来传递抗肿瘤生长或杀伤肿瘤的物质,如毒素、前药转化酶、血管生长抑制剂、细胞因子等。  相似文献   

16.
夏文  冯卓  吴锦慧 《生命科学》2023,(3):329-339
细菌经常被用作药物的载体实现被装载药物的肿瘤靶向、深部组织渗透等。近年来,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对细菌的基因进行改造,赋予了细菌环境感知和响应的功能,实现了细菌负荷药物的时空调控,促进细菌作为递送载体向更加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为此,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利用细菌作为药物载体,以及基于环境感知和响应控制药物释放的细菌智能递送载体应用于癌症治疗的研究进展,最后对未来智能化的细菌载体应用于癌症治疗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7.
恒定自然杀伤T细胞(i NKT)是T淋巴细胞的一个独特亚群,兼具自然杀伤(NK)细胞和T细胞特征,同时表达T细胞受体(TCR)和NK细胞表面标志。i NKT细胞被激活后,通过分泌细胞因子,活化其它免疫细胞参与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在抗肿瘤免疫过程中发挥调节作用。在多种癌症患者体内,发现外周血中i NKT细胞的数量降低、功能减弱,进而导致临床治疗效果不佳。近年来,基础研究和早期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注射抗原递呈细胞或/和体外培养并活化的i NKT细胞,抗肿瘤免疫治疗效果显著。本文就i NKT细胞的分类及生物学特性,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与其机制,以及其临床应用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细菌纳米磁小体有望作为靶向药物载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趋磁细菌细胞内合成的纳米磁小体具有颗粒均匀,晶型稳定的特点,每个磁小体有脂膜包被。提纯的磁小体毒性低,生物相容性好,可作为多种药物和大分子化合物的载体而应用于定向治疗肿瘤。本文介绍了细菌磁小体的结构特点,提出了采用细菌磁小体连接抗癌药物的策略,讨论了建立磁小体载药体系靶向治疗癌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传统化疗、放疗等癌症治疗手段存在靶向性差、毒副作用大等问题。肿瘤靶向细菌可以特异性定殖于实体肿瘤微环境,通过基因工程改造可以使其在实体肿瘤内持续合成并释放抗癌药物,提高药物对肿瘤组织的选择性,避免化疗药物对正常组织的伤害,成为近年来癌症靶向治疗的研究热点。Escherichia coli Nissle 1917(EcN)作为一种被广泛研究和应用的益生菌,没有致病性,不产生免疫毒副作用,且具有高效的肿瘤靶向定殖能力,能在正常组织中迅速被清除,因此在癌症细菌疗法中备受关注。针对EcN在癌症靶向治疗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介绍了通过基因工程提高其靶向性、可控性和安全性的方法,并介绍了EcN在辅助其他癌症治疗方面的应用。随着基因工程和合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细菌功能的设计合成能力不断增强,EcN作为可编程的活体药物,有希望发展成为对抗癌症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20.
利用细菌作为一种癌症治疗手段已有较长的历史。随着对肿瘤微环境和免疫机制等相关问题的不断探究,细菌疗法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平台技术,为肿瘤的免疫治疗开辟了新策略、新潜能。某些细菌依靠其自身特性,能够特异性靶向肿瘤组织,不仅对肿瘤生长产生直接抑制作用,还能刺激机体产生固有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从而显著提升抗肿瘤治疗的疗效,甚至有助于解决转移性肿瘤等难题。通过基因工程技术,从基因水平上调控细菌的分子机制来定制其生物功能,高效递送各种免疫治疗剂至肿瘤病灶处而发挥作用,达到精确调控、有效激活的目的,这是其他药物传递系统所无法比拟的。此外,肿瘤靶向型细菌介导的治疗方案既可作为单一疗法应用,也可与其他治疗方式如化疗、放疗和光热治疗等联合,以获得更佳的临床治疗结果。因此,该文主要讨论了活细菌发挥肿瘤靶向性和抗肿瘤免疫作用的关键,总结了生物工程菌用于免疫治疗的相关研究及其与其他治疗方式联合应用的优势,为细菌疗法的进一步研究与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