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金黄地鼠视皮层中乙酰胆碱(Ach)阳性神经元及纤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色疫组织化学方法-PAP法,使用乙酰胆碱(Ach)抗体对金黄地鼠视皮层中的Ach进行定位Ach阳性神经元分布于视皮层的第Ⅱ—Ⅵ层,主要集中在Ⅱ、Ⅲ层.其细胞形态除大部分为非锥体神经元外,还发现有极少数锥体型神经元.这些神经元的数量和树突形态在视皮层17区和18区存在某些区域性差异.17区细胞比较密集,18区比较稀疏.17区第IA层细胞排列整齐,顶树突特别粗大,18区这种现象不太明显.皮层白质中也有少量的Ach阳性神经元.视皮层Ach阳性神经元的相对含量约为10%.视皮层中遍布外源性和内源性Ach阳性神经纤维,它们主要分布在第Ⅳ层.在视皮层微血管周围有大量Ach阳性神经元,说明对血管有舒张作用的Ach可能来源于血管内壁.  相似文献   

2.
神经元是高度极化的细胞,典型的神经元由胞体、轴突及树突构成。神经元的胞体和神经末梢之间的物质和信息传递以及神经元之间的通讯都依赖于胞内的细胞器和囊泡运输。神经元中的运输系统对于神经元形态和功能的建成和维持以及突触的功能和可塑性至关重要。胞内运输的调控机制是细胞神经生物学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该文重点总结了近年来关于神经元内细胞器和囊泡运输的研究进展,并对神经活性依赖的运输调控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此外,该文还简要介绍了神经元胞内运输与人类疾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Xu XH  Pan YP 《生理科学进展》2006,37(2):138-140
海马锥体神经元树突上分布着多种电压依赖性钾离子通道,但这些通道在胞体和树突不同部位的分布密度以及在突触电活动中的功能意义各不相同。倒传递动作电位(b-AP)和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是树突中常见的功能电信号。本文简要介绍了近年来海马锥体神经元树突上这些钾离子通道及其电活动的生理和病理学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4.
转录因子Otx1在大脑皮质第5皮层锥体神经元中特异性表达。该研究利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技术和神经元三维形态模拟重构及定量分析平台探讨Otx1在小鼠癫痫样行为中的潜在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在大脑皮质运动区第5皮层锥体神经元中鉴定到四种不同放电类型的神经元,即固有爆发式、节律性振荡爆发式、适应性规律式及紧张性放电型。与对照相比,Otx1突变小鼠中规律式放电神经元的比例显著升高,而爆发式放电神经元的比例显著减少并表现出增强的兴奋性。此外,Otx1突变促使神经元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阈值、输入阻抗及快速后超极化电位都显著降低,进而使其兴奋性增强。Otx1突变降低神经元基树突形态结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基树突表面积、体积、分节表面积及分节体积的显著降低。可见,Otx1突变导致大脑皮质运动区第5皮层锥体神经元生理功能的改变可能是小鼠癫痫样行为的潜在原因。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神经元的轴突和树突在分子组成、形态和功能上都存在巨大差异。神经元维持自身轴突树突形态、功能分化的性质被称为神经元的极性。极性的建立不仅是神经元行使自身功能的必要条件,也是神经细胞之间形成正确回路联系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人脑神经细胞(神经元)的数量在100亿以上。这些神经元是大脑活动的基本单位,它由细胞体及突起构成,突起又分为轴突及树突两种。轴突较长,只有一条;树突多而短,多分支。  相似文献   

7.
脑神经元复杂的树突树结构和电压激活离子通道赋予其复杂的信息整合功能。通过神经元形态的分枝结构模型和电压激活离子通道动力学模型 ,包括远端树突高密度A型K 通道 ,对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树突的信息整合特性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表明 ,远端树突峰电位在很大范围内具有分级放大作用 ,在一定的刺激条件下峰电位的发起部位可在树突轴上移动 ,并且轴突反传动作电位幅度在远端树突会发生突然减小。  相似文献   

8.
大鼠海马触液神经元的分布特征及其纤维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HRP追踪与电镜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大白鼠海马接触脑脊液神经元的分布特征和皮质内联系。光镜观察在海马的多形细胞层和锥体细胞层等处可见散在的神经元被标记,而在室管膜层标记的细胞较多,它们分布于交织成网的阳性纤维中。透射电镜可见海马室管膜层的HRP反应阳性的神经细胞、树突末稍及神经胶质细胞。在海马室管膜上也见到了被标记的神经纤维。同时在海马室管膜层内还发现未标记的阴性轴突与被HRP标记的阳性树突构成的轴-树突触。上述结果提示海马为接触脑脊液神经元存在的部位之一,其接触脑脊液神经元并受到其它神经元的突触调控  相似文献   

9.
问《生理卫生》课本12—13页有这样一段话:“神经元一般有一条长而分枝少的轴突,几条短而呈树状分枝的树突。”下面接着又说:“神经元的轴突或长的树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鞘,就叫神经纤维。”前一段话是说轴突长,后一段又说树突长,到底如何理解这两段话?  相似文献   

10.
ER-α36是一种新型雌激素受体亚型,广泛分布于乳腺、子宫、消化道、呼吸道等组织和细胞中。本文旨在研究ER-α36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表达和分布情况。采用免疫细胞/组织化学方法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杂交比较ER-α36在新生(1日龄)与成年(12周龄)Sprague-Dawley(SD)大鼠海马及皮层区的表达和分布情况。研究显示,ER-α36在成年大鼠海马及皮层区均有表达,主要分布于锥体神经元。ER-α36在新生大鼠海马和皮层神经元中均定位于细胞膜。新生大鼠皮层神经元ER-α36蛋白表达高于海马,而成年大鼠皮层神经元ER-α36蛋白表达低于海马。与新生大鼠相比较,成年大鼠海马和皮层神经元ER-α36表达均显著提高。以上结果提示,ER-α36参与介导神经元膜雌激素信号通路的调节,且在大鼠出生后海马及皮层发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ER-α36可能为学习记忆、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等的防治提供潜在的药物靶点。  相似文献   

11.
韩中胜 《生理学报》1994,46(6):581-585
在大鼠海马脑片标本上,用微电极记录并标记了4个枝形吊灯样中间,约占所记录到的39个中间神经元的10%,与蓝状中间神经元显著不同之处是,这4个神经元均对细胞内去极化电流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放电频率适应现象,用细胞内注射biocytin的方法证实,蓝状中间神经元轴突终末主要分布在锥体在颗粒细胞层,与这些细胞胞体形成接触,而4个枝形吊灯样中间神经元的轴突终末增高度选择性分布在锥体和颗粒细胞轴突始段区,上述结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单纯免疫电镜及免疫电镜与溃变(后根切断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一级传入纤维与脊髓胶状质内生长抑素(SOM)阳性结构之间的突触连结。结果在脊髓胶状质内观察到SOM阳性的胞体、轴突、树突及溃变的轴突,以上结构间形成了几种不同类型的突触连结:(1)Ⅰ型或Ⅱ型突触球的中央成份(CⅠ或CⅡ末梢)是溃变的或是SOM免疫反应阳性的,它们与周围的树突形成轴树突触、轴轴突触或树轴突触,其中有一些周围的树突还是SOM阳性的。(2)某些简单的轴突(不参与构成突触球的轴突)呈暗型溃变,并与SOM阳性的树突形成轴树突触。(3)简单的SOM阳性的致密型轴突与含SOM的树突或核周质形成轴树或轴体突触。(4)简单的SOM阳性的亮型轴突与含SOM的树突形成轴树突触。这些突触关系提示脊髓胶状质内SOM阳性树突和胞体可直接从一级传入纤维或脊髓后角固有神经元接受冲动,其中有一些一级传入纤维和脊髓后角固有神经元也是SOM阳性的。这表明在脊髓固有神经元与一级传入纤维之间及脊髓固有神经元本身都存在着自调节突触。本实验结果为SOM参与感觉信息的调节提供了超微结构证据。  相似文献   

13.
神经元细胞体外培养,尤其来自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细胞,是研究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机制、神经再生过程以及基因工程小鼠模型等重要的实验手段。E18胚胎大鼠皮层神经元体外培养技术,主要包括前期圆玻片处理、皮层分离、细胞消化、铺种以及更换培养基等。结果发现,该研究神经元细胞生长良好,可维持生长至少20天。在神经元形态方面,树突具有较多分支,轴突在不同细胞间形成连接。通过免疫染色和共聚焦显微镜成像,该研究可观察到树突棘结构。此外,对培养的神经元进行转染实验发现,转染后细胞状态良好,转染效率在10%左右。综上,神经元体外培养技术方法可以较好地培养神经元并能维持神经元正常发育生长。体外培养的神经元细胞可用于免疫组化、基因编辑以及实时成像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利用持续的电脉冲高频刺激(high-frequency stimulation,HFS)调控神经元的活动,可望用于治疗更多脑疾病。为了深入了解HFS的作用机制,促进DBS的发展,本文研究轴突HFS在引起轴突阻滞期间神经元胞体的改变。方法 在麻醉大鼠海马CA1区的锥体神经元轴突上施加脉冲频率为100 Hz的1 min逆向高频刺激(antidromic high-frequency stimulation,A-HFS)。为了研究胞体的响应,利用线性垂直排列的多通道微电极阵列,记录刺激位点上游CA1区锥体神经元胞体附近各结构分层上的诱发电位,包括A-HFS脉冲诱发的逆向群峰电位(antidromic population spike,APS)以及A-HFS期间施加的顺向测试脉冲诱发的顺向群峰电位(orthodromic population spike,OPS),并计算诱发电位的电流源密度(current-source density,CSD),用于分析A-HFS期间锥体神经元胞体附近动作电位的生成和传导。结果 锥体神经...  相似文献   

15.
锌及锌转运蛋白ZnT3在小鼠海马苔藓纤维的一致性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游离锌离子和锌转运蛋白ZnT3在小鼠海马的定位以及二的分布是否具有一致性。方法 应用锌TSQ荧光技术、锌金属自显影技术检测含锌神经元内的游离锌离子;应用免疫电镜技术检测ZnT3在含锌神经元轴突终末的分布。结果 游离锌离子和ZnT3免疫反应产物的分布在海马苔藓纤维内的分布具有一致性。在齿状回和CA3区的苔藓纤维内,锌和ZnT3蛋白定位于轴突终末的突触小泡。富含锌离子的含锌神经元轴突终末与CA3区锥体细胞的胞体和树突形成突触。尚可见锌离子存在于突触间隙内。结论 ZnT3向突触小泡内转运锌离子使锌离子聚积在含锌神经元轴突终末的突触小泡内,发挥锌离子的神经生物学功能。  相似文献   

16.
本实验用冰冻蚀刻方法观察大鼠精子细胞高尔基体的膜结构。冰冻蚀刻复型膜显示了高尔基体膜囊上的膜内颗粒和圆形凹陷结构,这些结构在高尔基体的各层膜囊以及GERL上的数目和分布是不同的。一般认为膜内颗粒代表镶嵌于生物膜类脂双分子层中的蛋白质和酶,因此,它们的数目和分布说明了精子细胞高尔基体各层膜囊结构的分子排列以及酶的活性是不一样的。圆形凹陷结构的具体性质还不清楚,它们可能与高尔基体膜囊融合运输小泡以及长出分泌小泡的过程有关。本文还把高尔基体各部位的膜内颗粒分布与它们的细胞化学反应联系起来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每期10题     
1.神经纤维是指( )。 A神经元的轴突和树突; B.神经元的轴突和树突及包围在它的外边的结缔组织膜; C神经元的轴突或长的树突及包围在外面的鞘; D.神经元及其外所包围的髓鞘。 2在膝跳反射的反射弧中,刺激传入神经。请判断下面有关的叙述中哪些是正确的。①使神经兴奋,兴奋向效应器方面传导,引起肌肉的收缩; ②使神经兴奋,兴奋向效应器和感受器方面传导,一方面引起肌肉收缩,另一方面使感受器有一定的感觉; ③使神经兴奋,兴奋向两方面传导,向感受器传导的神经冲动逐渐消失; ④在一定范围内,刺激的强度越大,则肌肉收缩  相似文献   

18.
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在许多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治疗上都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常规DBS采用高频刺激(high frequency stimulation,HFS)的脉冲序列,这种窄脉冲最容易激活神经元结构中的轴突部分,通过轴突的投射,将HFS的作用传播至下游神经元.因此,为了探讨DBS的作用机制,并鉴于海马脑区是治疗癫痫和痴呆症等疾病的重要靶点,我们研究了海马区轴突HFS对于下游神经元的作用.对麻醉大鼠的海马CA1区传入神经通路Schaffer侧支施加1 min的100 Hz高频刺激,记录并提取下游CA1区锥体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的单元锋电位.计算锋电位的发放率,以及它们与刺激脉冲之间的锁相值(phase-locking value,PLV)和潜伏期,以定量分析HFS期间神经元动作电位发放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在传入轴突上施加HFS时,初期会诱发下游神经元群体同步产生动作电位(即群峰电位).在HFS后期(群峰电位消失之后),两类神经元的单元锋电位发放仍然持续,并且发放率较稳定.但是,锋电位与刺激脉冲之间的锁相性逐渐减弱、潜伏期逐渐延长.而且,与中间神经元相比较,锥体神经元锋电位的锁相性更弱、潜伏期更长.这些结果表明,持续的轴突HFS可以诱导下游神经元产生非同步的活动,高频脉冲刺激引起的不完全轴突传导阻滞可能是导致该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本文的研究为揭示脑刺激的作用机制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9.
高尔基体堆(golgi stack)的形成对高尔基体行使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体外的无细胞实验系统已经鉴定了很多在高尔基堆形成中起作用的蛋白,并总结了它们起作用的模式。NSF和p97能分别介导有丝分裂后的扁平囊(cisterna)重生。依赖于NSF的扁平囊重生必需“栓链(tether)”giantin- p115-GM130的作用,该“栓链”也在随后的扁平囊堆叠中起作用。扁平囊的堆叠主要依赖GRASP65和GRASP55的相互作用。哺乳动物细胞中,高尔基堆层通过侧向连接形成高尔基带(golgi ribbon)。GM130和GRASP65对高尔基带(golgi ribbon)形成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20.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RCS大鼠(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rat,RCS rat)视网膜变性过程中早、中、晚期二级神经元形态的变化。结果发现,P1MRCS大鼠各二级神经元未见明显的形态改变。P2M RCS大鼠视网膜外核层萎缩约85%,视杆双极细胞顶端树突萎缩;水平细胞的树突与轴突在外网状层的分层未见改变。P3M RCS大鼠视网膜外核层萎缩近95%,RCS大鼠视杆双极细胞顶端萌生新的神经突起;水平细胞的树突分支明显丢失,轴突在外网状层的分层发生改变,出现新生神经突起;无长突细胞的树突在内网状层的分层至变性晚期也未见改变。该研究表明RCS大鼠视网膜二级神经元形态的改变是继发性改变,是感光细胞变性后对传入缺失的一种反应,即重构反应。在进行视网膜功能救治时需要考虑重构反应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