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  &#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5,39(4):723-729
实验以牙鲆为研究对象, 测定野生与池塘、工厂化养殖牙鲆肌肉的持水性、胶原蛋白含量、肌纤维直径和质构特性, 以了解3种生长方式下牙鲆肌肉理化品质及质构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 (1) 3种生长方式牙鲆有眼侧及无眼侧肌肉的滴水损失均呈野生组池塘组工厂化组(P0.01); 工厂化组失水率显著小于野生组及池塘组(P0.01), 而野生组与池塘组无显著差异(P0.05)。(2) 3种生长方式牙鲆有眼侧及无眼侧肌肉胶原蛋白含量和纤维直径差异均不显著 (P0.05)。(3)通过主成分分析, 发现黏附性和胶黏性是反映牙鲆肌肉质构特性的主要因素。工厂化养殖牙鲆肌肉具有较好的持水能力, 池塘养殖牙鲆肌肉的理化品质和质构特性与野生牙鲆相近。野生牙鲆并没有在理化特性上表现出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番木瓜根结线虫病和西番莲根结线虫病的症状作了描述。病原线虫经鉴定确认,侵染番木瓜的虫种为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neincognita),侵染西番莲的根结线虫是由南方根结线虫、高弓根结线虫(M. acrita)和花生根结线虫(M. arenaria)3个种组成的混合群体,南方根结线虫为优势种。  相似文献   

3.
日本褐牙鲆是主要的广盐性底栖鱼类,主要分布于我国的黄渤海及东海和朝鲜半岛、日本、俄罗斯等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本研究运用行为学方法筛选得到了活泼与不活泼褐牙鲆,并从呼吸代谢的生理方面比较了两者的差异,呼吸代谢研究显示活泼褐牙鲆的标准代谢率(SMR),最大代谢率(MMR)和绝对有氧范围(AAS)都比不活泼褐牙鲆高。免疫组化和QPCR共同显示在隔离应激的条件下,不活泼褐牙鲆尾部神经系统UI的表达量要高于活泼牙鲆,表明在相同应激条件下,不活泼褐牙鲆神经内分泌活动表现更强,较活泼褐牙鲆更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研究不同个性的褐牙鲆对于牙鲆的选育与养殖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牙鲆MHC-DAA结构及其等位基因多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田军  陈松林 《遗传》2009,31(10):1020-1028
为了探讨牙鲆MHC-DAA等位基因的多态性, 根据牙鲆 (Paralichthys olivaceus) MHC-DAA的cDNA序列设计特异引物, 扩增内含子序列。牙鲆DAA基因由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组成, 与大西洋鲑 (Salmo salar) DAA基因结构相同, 在内含子2中存在一个高度多态的微卫星位点(GT)n。根据获得的MHC-DAA基因组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 在45尾牙鲆中扩增了包括完整外显子2和内含子2的长度约670 bp的DNA片段, 克隆测序后共发现30个MHC-DAA等位基因, 各等位基因的频次及其各主型中亚型的数目都不均衡。在249 bp的外显子2序列中共有55个位点发生变异, 核苷酸多样性指数为0.0887, 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中多态变异位点31个, 其中简约信息位点30个, 单变异位点1个。非同义替代与同义替代的比率在PBR(Peptide binding region)和非PBR结合区分别为3.30和2.43, 分析证明平衡选择是牙鲆存在众多DAA等位基因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5.
温度和盐度对褐牙鲆幼鱼渗透生理及抗氧化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双因素析因实验设计方法,研究了温度(20℃、24℃、28℃)和盐度(10‰、30‰)急性应激对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渗透生理和抗氧化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盐度和温度变化对各实验组1d和6d时褐牙鲆幼鱼血浆皮质醇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在高温低盐(28℃、10‰)环境中1d时渗透压显著高于其他各实验组,6d时无显著性差异。牙鲆幼鱼在28℃环境中1d时鳃Na+-K+-ATP酶活性显著高于20℃和24℃;6d时,温度和盐度对牙鲆幼鱼鳃Na+-K+-ATP酶活性有显著交互影响作用。1d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或盐度的降低牙鲆幼鱼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现上升趋势,并且高温低盐(28℃、盐度10‰)组褐牙鲆幼鱼肝脏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在3个实验温度下,10‰环境中牙鲆幼鱼肝脏脂质过氧化物(LPO)的含量高于30‰。在6d时,各实验组间肝脏SOD、CAT活性及MDA含量无显著性差异。因此,褐牙鲆能够耐受温度20—28℃和低至盐度10‰的环境条件,应激早期温度和盐度的变化可引起褐牙鲆幼鱼渗透生理和抗氧化水平的变化,高温低盐对褐牙鲆幼鱼抗氧化水平的影响最大,至6d可基本恢复稳定。  相似文献   

6.
基于部分18S rDNA, 28S rDNA和COI基因序列的索科线虫亲缘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PCR扩增获得我国常见昆虫病原索科线虫6属10种18S rDNA、28S rDNA(D3区)和COI基因序列,结合来自GenBank中6属10种索科线虫的18S rDNA同源序列,用邻接法和最大简约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12属索科线虫分为三大类群,第一大类群是三种罗索属线虫(Romanomermis)先聚在一起,再与两索属(Amphimermis)和蛛索属(Aranimermis)线虫聚为一支;在第二大类群中,六索属(Hexamermis)、卵索属线虫(Ovomermis)和多索属(Agamermis)亲缘关系最近,先聚在一起,再与八腱索属(Octomyomermis)和Thaumamermis线虫聚为一支。第三大类群由索属(Mermis)和异索属(Allomermis)线虫以显著水平的置信度先聚在一起,再与蠓索属(Heleidomermis)和施特克尔霍夫索属(Strelkovimermis)线虫聚为一支。从遗传距离看,基于3个基因的数据集均显示索科线虫属内种间差异明显小于属间差异,武昌罗索线虫(R.wuchangensis)和食蚊罗索线虫(R.culicivorax)同属蚊幼寄生罗索属线虫,其种间的遗传距离最小。  相似文献   

7.
四川捕食性线虫(单齿科)的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齿科(Mononchidae)线虫是土壤和淡水中自由生活的类群。它们捕食微小生物及其他线虫等。其中某些种类尚能控制土壤中植物寄生线虫而有益于农作物;在生态平衡和土壤生态系的物质循环中也有重要的作用。单齿类的分类,自Bastian(1865)创立单齿属起,由Filipjev(1934)将其提升为科,经过许多工作者的研究,这个科现已约有25个属。国内对这类线虫仅有极少的报道。近年来,作者在四川调查自由生活线虫的种类和分布时,采集到一些单齿科线虫,现将结果报道如下(图见封二)。一、截形单齿线虫MononchustruncatusBastian,1865(图1—3)雌虫(n=7)L=1.8(1.…  相似文献   

8.
中华卵索线虫雌雄成虫可溶性蛋白双向电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原  王国秀  陈思礼 《动物学报》2004,50(1):141-144
昆虫寄生线虫 (又称虫生线虫、昆虫病原线虫)是本世纪发展起来的一种有潜能的生物防治因子 ,它寄主范围广、能主动寻找寄主、对人畜及环境安全无毒。中华卵索线虫是昆虫寄生线虫的一种 ,由我国学者发现并命名的新种 (陈果等 ,1 9 91 ) ,具有广泛的寄主范围 ,可杀灭粘虫 (任慧芳等 ,1 989)、烟青虫、烟蚜 (侯茂林等 ,2 0 0 2 )及棉铃虫 (陈果 ,1 994)等危害十分严重的害虫 ,其寄生率等于宿主的死亡率。因此在生物防治手段日益突出的今天 ,中华卵索线虫无疑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 ,在线虫培养的过程中 ,无论是体内培养还是体外培养 ,我们发…  相似文献   

9.
为鉴定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色素框同源蛋白(Chromobox homolog,CBX)基因cbx2及探讨其在牙鲆性腺中的表达,通过PCR克隆和测序获得了cbx2 cDNA序列;利用多种生物信息学方法在线分析了牙鲆CBX2蛋白质的理化性质与空间结构,并比较了脊椎动物中cbx2的基因结构、氨基酸同源性、系统进化;运用RT-PCR技术分析了cbx2基因在牙鲆成体不同组织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获得的牙鲆cbx2 cDNA序列包含1 584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527个氨基酸,其蛋白质分子量和等电点分别为56 578.98和10.03,是一种偏碱性的亲水性蛋白,该蛋白无信号肽,无跨膜区域,且编码该蛋白的氨基酸中以丝氨酸(Sr)的含量为最高;空间结构分析发现,牙鲆CBX2蛋白以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为主,其二级结构中含有1个染色质结构域和4个低复杂结构域,该染色质结构域常结合甲基化氨基酸残基。基因结构、氨基酸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表明cbx2基因在脊椎动物进化中较为保守,牙鲆cbx2与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青鳉(Oryzias latipes)的基因结构更为相似,其氨基酸同源性与杜氏鰤(Seriola dumerili)最高,为89%。RT-PCR结果显示牙鲆cbx2基因在精巢的表达量最高,卵巢次之,而在其他组织中仅有较低的表达。这些结果提示了cbx2基因在牙鲆的性腺发育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运用PCR-SSCP技术研究100尾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MyoD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s), 并将筛选到的突变位点与牙鲆生长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在外显子1和内含子1上存在3个SNPs, 在外显子1 (MyoD2)基因座发现3种基因型AA、AB和BB, G863A突变, 属于同义突变。在内含子MyoD4基因座检测到DD、FF、CD、CE、DE和DF型个体。利用最小二乘法研究MyoD基因多态性位点对牙鲆生长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 外显子1的SNPs对生长性状无显著影响(P0.05)。内含子1的SNPs对牙鲆的生长性状影响均显著(P0.05)。研究结果为SNPs位点与牙鲆生长性能关联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昆虫病原线虫(斯氏属与异小杆属)应用概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徐洁莲 《昆虫知识》1990,27(1):58-62
<正> 在自然界,线虫与昆虫的联系是普遍的。据目前所知,至少有27个科的线虫与16个目近3000种昆虫有联系(Nickole 1984,Poinar 1983),其分布是由寄主昆虫的栖境所决定的。这些线虫对害虫的种群起着自然调节的作用。线虫与昆虫联系的方式各异,使人最感兴趣的是那些能作为害虫生物防治的病原线虫。自从Oldhan(1933)首次提出利用线虫防治害虫以来,应用病原线虫进行害虫生物防治的工作已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文为明确海滨斯氏线虫Steinernema litorale开发应用的潜能和价值,研究了由本实验室从哈尔滨市香坊区原生态榆树根际土壤中分离到的海滨斯氏线虫的适低温特性。【方法】采用25℃(6 d)、10℃(6 d)、4℃(6 d)和25℃(2 d)-10℃(2 d)-4℃(2 d)处理海滨斯氏线虫,分析该线虫冷冻存活率、不同温度处理后的贮存稳定性以及体内生化物质—可溶性糖、糖原、海藻糖、脂肪与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海滨斯氏线虫经过25℃(6 d)、10℃(6 d)、4℃(6 d)和25℃(2 d)-10℃(2 d)-4℃(2 d)低温驯化,于﹣20℃冷冻36 h后的存活率分别为0.9%、23.6%、20.0%和49.2%,经25℃(2 d)-10℃(2 d)-4℃(2 d)处理的线虫冷冻存活率明显高于其它3组,阶段性降温显著提高了线虫耐寒力;将上述4组低温驯化后的海滨斯氏线虫置于4℃贮存7个月,其存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均为65%以上;25℃(6 d)驯化的线虫杀虫活性显著低于其他3个处理组线虫的杀虫活性。海滨斯氏线虫经25℃(2 d)-10℃(2 d)-4℃(2 d)阶段降温驯化后体内可溶性糖、脂肪、海藻糖含量最高且显著高于25℃(6 d)驯化的线虫体内可溶性糖、脂肪、海藻糖含量;25℃(6 d)驯化的线虫体内蛋白质、糖原含量与其他3个处理组差异不显著。【结论】阶段降温的低温驯化更有利于提高海滨斯氏线虫耐寒能力,并能用于后期长期贮存。  相似文献   

13.
以秀丽线虫作为评价蓖麻碱毒性的模式生物,通过测定不同浓度的蓖麻碱提取物对线虫的半致死浓度、生殖能力和体内酶活性的影响,对蓖麻碱的毒性进行初步评价。结果表明,蓖麻碱提取物的48h的LD50为0.977mg/mL,72h的LD50为0.821mg/mL;随着蓖麻碱提取物浓度从0.5mg/mL增加到2.0mg/mL,虫体的SOD活性由(80.669±3.2)U/mg降低至(1.532±0.2)U/mg;CAT活性由(70.947±2.7)U/mg降低至(0.234±2.1)U/mg。说明蓖麻碱提取物浓度越大,毒性越强,线虫体内酶活越低,蓖麻碱提取物可使秀丽线虫生殖能力降低或丧失。  相似文献   

14.
研究采用酶解技术水解太平洋鳕鱼肉, 制备不同分子量组分的两种水解鱼蛋白产品(Fish protein hydrolysate,FPH-A 和FPH-B)。在牙鲆幼鱼高植物蛋白饲料配方中, 以水解鱼蛋白产物1.2%和3.7%两个梯度替代饲料中的鱼粉蛋白, 在室内流水养殖系统中进行了为期60d 的生长实验。研究了高植物蛋白饲料中添加水解鱼蛋白对肉食性鱼类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 添加3.7%的水解鱼蛋白显著促进了牙鲆幼鱼的生长, 特别是添加了富含低分子量组分的水解蛋白产品(FPH-A)后实验鱼的特定生长率最高。各实验处理组牙鲆摄食率没有显著差异。摄食添加3.7% FPH-A 的牙鲆鱼体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鱼粉组。添加水解鱼蛋白显著提高了牙鲆幼鱼的蛋白质消化率、蛋白质效率和蛋白质沉积率,摄食3.7% FPH-A 实验鱼蛋白质消化率、蛋白质效率和蛋白沉积率最高, 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实验表明, 高植物蛋白饲料中添加低分子量组分的水解鱼蛋白可显著提高牙鲆幼鱼的生长和饲料蛋白利用。    相似文献   

15.
随着转基因作物在全球的广泛种植,转基因作物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转Bt基因抗虫作物与非转基因作物种间混作是避免昆虫产生抗性的一种生态防御策略,但混作对非靶标生物尤其是土壤线虫影响研究较少。设置不同比例的转基因油菜(Brassica napus)与野芥菜(B.juncea)混作5种处理,包括处理A、B、C、D、E分别为转基因油菜和野芥菜比例0∶100;25∶75;50∶50;75∶25;100∶0,调查不同生育期土壤线虫种类与数量变化。结果表明,在油菜与野芥菜生育期内,不同处理线虫优势类群均为拟丽突属Acrobeloides和真滑刃属Aphelenchus,各处理线虫属数由多到少顺序为处理B(30属)处理C(28属)处理A(26属)处理D和处理E(25属)。线虫生活史策略(c-p值)组成一致,各处理间线虫生活史组成不存在明显差异。不同处理的线虫总数以及各营养类群均无显著差异,线虫群落生态指数亦无显著差异,但不同采样时期间线虫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成熟度指数和线虫通路指数差异显著。结果表明转基因油菜与野芥菜单作和混作短期内不影响土壤线虫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两种形态氮肥,硝态氮(NO-3-N)和铵态氮(NH+4-N),对大棚黄瓜整个生长期内土壤线虫的群落组成及其多样性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在黄瓜的整个生育期内,NO-3-N和NH+4-N抑制了土壤线虫总量.在黄瓜各生长阶段,土壤线虫总量在NO-3-N和NH+4-N处理下,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种形态氮肥处理后,垫刃属和伪垫刃属仍为优势属,而小杆科从常见科变为优势科,其平均相对丰度为NO-3-N处理高于NH+4-N处理.土壤线虫群落中各营养类群较稳定,但植物寄生线虫与非植物寄生线虫出现频率的变化趋势相反.NO-3-N和NH+4-N处理后,植物寄生线虫出现频率的变化趋势由高到低;非植物寄生线虫出现频率的变化趋势则都是由低到高.在度量土壤线虫群落多样性的指标中,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SR)较好地反映了不同形态氮肥的施用对大棚黄瓜土壤线虫多样性的影响.与NH+4-N处理相比,NO-3-N更有利于提高土壤线虫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天然高寒草地转变为燕麦人工草地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锐  吴鹏飞  魏雪 《生态学报》2020,40(14):4903-4920
为查明高寒草地上种植燕麦(Avena sativa)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于2014年7、9月用土钻法和湿漏斗法(Baermann法)对西南民族大学青藏高原畜牧业高科技研发示范基地内燕麦地(Oat grassland,OG)和天然草地(Natural grassland,NG)的土壤线虫群落进行调查。共分离土壤线虫10179条,隶属于2纲8目50科143属,平均密度477条/100g干土。燕麦地与天然草地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具有明显差异,影响群落结构的主要类群为拟丽突属(Acrobeloides)、原杆属(Protorhabditis)、丝尾垫刃属(Filenchus)和盘旋属(Rotylenchus),但不同月份间存在差异。燕麦地的土壤线虫群落密度、食细菌线虫密度、食真菌线虫密度和自由生活线虫成熟度指数(MI)均显著高于天然草地(P0.01;P0.05;P0.001;P0.01),植物寄生线虫成熟度指数(PPI)则显著低于天然草地(P0.05)。两种草地7月份的土壤线虫群落类群数和香农多样性指数(H′)均显著低于9月(P0.05),仅燕麦地7月份的食细菌、食真菌线虫密度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C)显著高于9月(P0.05;P0.001;P0.01)。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及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H、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含水量是影响线虫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结果表明,高寒草地种植燕麦后在短期内改变了线虫群落结构,增加了线虫群落密度以及食细菌和食真菌线虫在群落中的比例,以植物寄生线虫为主的群落营养结构转变为以食细菌线虫为主,同时也增加了线虫群落不同月份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渤海南部牙鲆的食性及摄食的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1051尾渤海南部牙鲆的胃含物分析表明,渤海南部牙鲆为捕食性(游泳生物食性)鱼类,其食物成分有30余种,以底栖虾类中的口虾蛄、鲜明鼓虾、日本鼓虾、脊尾褐虾,软体动物的日本枪乌贼及鱼类中的斑(鱼祭)、鳀鱼、黄鲫、六丝矛尾虾虎鱼及焦氏舌鳎等动物为主要食物。牙鲆除冬季外,其余时间均强烈摄食,而且其摄食的季节性变化明显:春季以鱼类(重量占80.9%)及甲壳类(18.6%)为主要食物;夏季以鱼类(83.5%)及软体动物类(13.1%)为主要食物;秋季主要摄食鱼类(87.9%);冬季则主要摄食鱼类(73.2%)及甲壳类(19.7%)。  相似文献   

19.
土壤线虫在农田生态系统中数量丰富且对土壤环境变化敏感, 可用于评估不同田间管理条件下的土壤健康。本文探究了紫色土区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及土壤团聚体粒径对线虫群落的分布及其生态功能多样性的影响。试验设置了5个施肥处理: 不施肥(对照, CK)、单施化肥(NPK)、生物炭 + 化肥(BCNPK)、商品猪粪 + 化肥(OMNPK)和秸秆 + 化肥(RSDNPK)。团聚体粒径分为: 原状土(BS)、大团聚体(> 2 mm; LA)和小团聚体(0.25-2 mm; SA)。结果表明, 与对照相比, 施肥可促进线虫数量增长, 其中单施化肥处理下增幅最小(66%); 有机物料与化肥配施对线虫数量的提升更为显著, 秸秆 + 化肥处理下增幅达206%。不同施肥处理间线虫类群相对丰度差异显著, 大小均表现为: 食细菌线虫(BA) > 杂食/捕食线虫(OP) > 植食线虫(PP) > 食真菌线虫(FU)。小团聚体较其他土壤团聚体的杂食/捕食线虫丰度更低, 食细菌线虫丰度较高。秸秆与化肥配施处理下线虫群落结构指数和富集指数显著增加, 且各施肥处理下线虫功能足迹呈现明显差异。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尤其是秸秆 + 化肥)可提高土壤养分供应且有利于形成稳定健康的土壤生态系统, 助推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植被演替过程的土壤线虫群落结构与功能变化,本研究于2015年旱季(4月)与雨季(8月)对哀牢山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的土壤性质、微生物量和线虫群落进行取样调查。结果表明,随着植被演替进程,线虫群落总密度及类群数,植食性线虫、食真菌线虫和捕食-杂食性线虫的数量表现增加,而食细菌线虫的数量下降。线虫群落的成熟度指数(MI)、营养均匀指数(TD)为演替后期大于前期,瓦斯特乐斯指数(WI)的变化相反。典范冗余分析显示,土壤水分、p H值和无机N是线虫群落的重要影响因素。季节变化对不同演替阶段线虫群落结构的作用(R2)程度表现为常绿阔叶林(14%)、滇山杨林(15%)旱冬瓜林(22%)茶地(33%)。随植被演替进程,土壤线虫食物网复杂程度增加,对植物根部资源及真菌资源的依赖程度提高,同时增加了其营养结构、群落结构和群落功能的季节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