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血液流变学是一门研究血液流动与变型的新型学科,其范围包括血液流量、流速、流态、血液凝固性,血液中有形成分及血管变形性与弹性、微循环、微血管血液流变性等。它是心肌梗死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其突出表现是红细胞聚集症和高粘滞血症。血液流变学不但在心肌梗死疾病中的诊断,药物、介入等方面作为临床治疗与疗效的评估指标,而且对心肌梗死疾病的预后及对临床观察病情变化及疗效判定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杨欣  黄文新 《生物磁学》2011,(16):3196-3198
血液流变学是一门研究血液流动与变型的新型学科,其范围包括血液流量、流速、流态、血液凝固性,血液中有形成分及血管变形性与弹性、微循环、微血管血液流变性等。它是心肌梗死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其突出表现是红细胞聚集症和高粘滞血症。血液流变学不但在心肌梗死疾病中的诊断,药物、介入等方面作为临床治疗与疗效的评估指标,而且对心肌梗死疾病的预后及对临床观察病情变化及疗效判定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红细胞变形能力与微循环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蔚芬 《蛇志》2006,18(4):295-297
300年前,卢文-虎克(Leeuwcnhok)首先在镜下观察了心肌微循环,发现毛细血管和血液流动,并报道了红细胞在通过毛细血管时发生形态变化,但当时未引起重视。直到20世纪60年代微循环和70年代血液流变学开始发展起来,医学界对红细胞变形性的重要性才逐渐有了了解。近年来,对红细胞变形能力的研究,对于掌握微循环生理规律,认识血液流变学性质,探索生物血液流动的力学性能和临床应用都有重要意义。以下简单介绍有关红细胞变形能力在微循环中几个重要问题,供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4.
血液流变学与心血管活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引言在研究血液的流动规律时,过去较多注意血管口径与驱动压力等血液动力学方面的问题,而相对地忽视血液本身的复杂流体性质对血液流动的影响。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血液及其成分的流变学特性(如血液粘度、红细胞聚集性、红细胞刚性、血小板聚集性与动态血栓形成等)对循环系统的生理与病理,特别是对微循环的机能有重要影响。某些心血管疾患,其血液流变学各因素的异常变化以及与微血管相互作用所引起的血管口径逆转效应是妨碍微循环血液灌注的关键因素。局部组织血流障碍所造成的代谢变化与热蓄  相似文献   

5.
采用60Co大剂量全身均匀急性辐射的方法,造成一种辐射贫血的动物模型.以便在几天内连续研究60Co辐射对新生的网织红细胞及红细胞流变学特性的影响.采用一种在低粘切变流场中能将红细胞变形指数DI分解为取向指数(DI)or和小变形指数(DI)d的新型激光衍射法,对网织红细胞及红细胞的变形指数、取向指数、综合变形指数(IDI)等血液流变学特性参数进行测量,发现在60Co大剂量辐射后,新生的网织红细胞及红细胞流变学特性存在明显异常.将这种60Co辐射造成的贫血模型与文宗曜等提出的用抗体诱导的大量同步化的球形红细胞贫血模型相比较,后者更具有明显的优点.同时为研究辐射对血液流变特性的影响及正确地挑选红细胞衰老模型提供了理论与实验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研究红细胞膜流动性以及红细胞骨架结构的改变,进一步探讨高脂血症大鼠红细胞变形能力改变的机制。方法:1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高血症组和对照组。高脂组给予高脂饮食。16周后,腹主动脉采血,采用酶比色法检测血浆甘油三脂、胆固醇含量;并利用激光衍射法测定红细胞变形指数、取向指数,荧光偏振法测定红细胞膜流动性,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测红细胞骨架改变和红细胞F-actin的含量。结果:发现高脂血症大鼠红细胞的变形指数、取向指数以及红细胞膜的流动性显著降低(P<0.05),红细胞形态和骨架发生改变,F-actin含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高脂血症大鼠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与红细胞膜结构改变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旨以研究杜仲绿原酸对高脂高胆固醇诱导的高血脂模型小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以昆明小鼠为实验动物,随机分成5组:阴性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低剂量(25 mg/kg BW)、中剂量(50 mg/kg BW)、高剂量(100 mg/kg BW)杜仲绿原酸组,每组10只.后4组饲以高脂饲粮,同时小鼠灌胃杜仲绿原酸4周,实验结束,分别测定各组小鼠血液流变学参数、血清和肝脏的抗氧化酶活性和脂质过氧化产物MDA含量及其总抗氧化能力和羟自由基清除率.高脂血症小鼠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血沉、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刚性指数和聚集指数显著降低(P<0.05),红细胞变形指数显著提高(P<0.05),小鼠血清和肝脏SOD、GSH-Px水平、总抗氧化能力和羟自由基清除能力均显著升高(P<0.05),MDA水平显著降低(P<0.05).在高脂膳食条件下,杜仲绿原酸能有效提高血液的抗氧化防御功能(包括抗氧化力、抗氧化酶活性)、改变血液流变学参数等,降低血液粘度、红细胞刚性和聚集,增强变形能力,使细胞膜的流动性增高,其中以中剂量效果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消炎通管汤对输卵管阻塞性不孕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的患者,口服消炎通管汤6个月,检测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后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较前有明显降低(P0.05)。结论:消炎通管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该患者血液的高凝状态,促进输卵管局部微循环,提高受孕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严重烧伤患者早期红细胞滤过指数 (EFI)与红细胞膜胆固醇含量、Na K ATPase活性的变化。探讨其在严重烧伤早期中的相互关系及意义。方法 :采用核孔滤膜法测定红细胞滤过指数 (EFI) ,用化学修饰电极法测定红细胞膜胆固醇含量 ,应用定磷法测定红细胞膜Na K ATPase活性。结果 :4 7例严重烧伤早期患者EFI较 6 0例正常对照组下降 (P <0 .0 1) ,红细胞膜胆固醇含量、Na K ATPase活性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且红细胞膜胆固醇含量、Na K ATPase活性与EFI呈密切负相关 (rcho =- 0 .871,rATPase =- 0 .80 1,P <0 .0 1)。结论 :严重烧伤早期EFI下降 ,变形性明显减低是导致血液粘度和微循环改变的原因之一 ,红细胞膜胆固醇含量和Na K ATPase活性的变化则是引起EFI下降、变形性减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金属硫蛋白与红细胞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金属硫蛋白(MT)对标记在膜上的马来酰亚胺自旋标记物的ESR波谱的影响,研究了MT与红细胞膜的相互作用,发现不同种属的MT对膜构象的影响不同.体外实验表明,MT可以吸附在红细胞的表面,用CdCl2诱导家兔,对血浆和红细胞溶血液中的MT组分进行色谱分离,发现血液中的MT主要存在于血细胞中.进而对血液MT的来源、分布及其重要的生物学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在前工作的基础上,观察对实验性糖尿病兔进行两次低强度He-Ne激光血管内照射后,血中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红细胞膜总磷脂的动态变化,分析有关参数与红细胞变形能力之间的关系,以期探讨低强度激光血管内照射影响血液流变性质的可能因素。实验结果表明,经两次激光照射后,1.第1天糖尿病兔的红细胞变形能力即见改善,4天-7天后接近注药前水平。2.与其相应,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在激光照射后第4天即回复至正常水平。3.红细胞膜总磷脂激光照射后渐升高,至第7天与注药前无明显差异。文章讨论了有关实验指标影响红细胞变形能力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采用 60Co大剂量全身均匀急性辐射的方法,造成一种辐射贫血的动物模型.以便在几天内连续研究 60Co辐射对新生的网织红细胞及红细胞流变学特性的影响.采用一种在低粘切变流场中能将红细胞变形指数DI分解为取向指数(DIor和小变形指数(DId的新型激光衍射法,对网织红细胞及红细胞的变形指数、取向指数、综合变形指数(IDI)等血液流变学特性参数进行测量,发现在 60Co大剂量辐射后,新生的网织红细胞及红细胞流变学特性存在明显异常.将这种 60Co辐射造成的贫血模型与文宗曜等提出的用抗体诱导的大量同步化的球形红细胞贫血模型相比较,后者更具有明显的优点.同时为研究辐射对血液流变特性的影响及正确地挑选红细胞衰老模型提供了理论与实验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运动对红细胞变形性和红细胞膜蛋白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设计不同强度的训练方案 ,用激光衍射法测定红细胞变形能力 ,用SDS PAGE方法测定一定体积大鼠红细胞膜中的重要蛋白带 3蛋白 (band 3)和肌动蛋白 (actin)的含量 ,研究运动即刻和恢复后红细胞变形性及膜蛋白的变化。结果 :长期的运动训练会促进大鼠红细胞变形能力的改善和红细胞膜band 3蛋白和actin的良好发展 ,一次大强度训练会引起红细胞膜band 3蛋白和actin含量的减少 ,大鼠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 ,一周和二周的大强度训练会提高恢复期大鼠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和红细胞膜band 3蛋白和actin含量。结论 :运动训练造成的红细胞膜蛋白含量的变化 ,导致了红细胞膜结构的改变 ,从而影响红细胞变形能力 ,可能是训练对红细胞变形能力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廖福龙 《蛇志》1991,3(2):35-42
流变学是随着本世纪廿年代对于油漆、粘状流体及印刷油墨的研究而诞生的,它是研究流体“流动”与“变形”现象的一门学科.有关生物流体的研究在五十年代多了起来,血液、淋巴液、滑液、唾液、宫颈液以及细胞内液等都是研究对象.美国学者 Copley 是生物流变学的开拓者.血液和血管一向是生物流变学界倍受重视的课题,文献多达生物流变学的2/3以上.这就无怪乎国际血液流变学学会是国际生物流变学学会的前身.血液流变学是一门实验性与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往往集生物学、医学与流交学问题于一身.从研究的对象与方法来看,它又可分为宏观血液流变学与微观血液流变学两支.前者主要研究血液与血管的宏观流变现象,后者则从细胞与分子水平探讨血液流变学.  相似文献   

15.
冷冻保存红细胞在血液保存工作中是一项新技术。以甘油为冷冻保护剂,加入新鲜红细胞中,在-80℃冷冻保存,可达到长期保存的目的,为了检验在血液保存过程中红细胞的质量,国外也曾对血库内保存的枸椽酸、枸椽酸钠、葡萄糖(简称ACD)全血中红细胞膜上蛋白质组分的改变情况进行研究。例如1969年布莱纳(Brener)等曾用淀粉凝胶电泳分析新鲜红细胞膜蛋白与保存一定时间后红细胞膜蛋白;1971年穆尔(Moore)对常规方法保存的全血,红细胞膜上蛋白质改变情况进行分析。本文使用硫酸十二醋钠盐(SDS)聚丙烯酰胺凝膜电泳分析冷冻前后红细胞膜蛋白,通过了解红细胞膜改变情况,进一步证明冷冻保存后红细胞结构完整,并肯定了其保存价值。  相似文献   

16.
用可诱发小鼠贫血的病毒(anemia-inducing strain friend’s virus, FVA)感染BALB/c小鼠, 15 d后取其脾脏, 分离出原红细胞, 在加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等的培养基中培养12, 24, 48 h, 获得大量相对同步化的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 研究了不同发育阶段的上述早期红系造血细胞的生物力学及血液流变学特性的变化规律. 发现不同发育阶段的早期红系造血细胞, 随着发育其电泳率、渗透脆性、膜的流动性和黏弹性都发生了改变, 这种改变与膜脂的组成、膜蛋白、细胞膜的骨架蛋白、脂质分子与蛋白质分子的相互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7.
吴蠡荪 《蛇志》1992,4(2):38-47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微血管血液循环.但从广义来说,它还包括淋巴微循环、组织导管(超微循环).微循环是循环系统的最基层结构,它是体内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我们主要讨论血液微循环(简称微循环).微循环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Microcirculation 一词是1954年在美国召开的第—届微循环生理学和病理学国际会议上正式命名的.它主要包括微循环的基础、临床应用及血液流变等三大部分.利用微循环的理论与技术,直接观测病人微循环变化,为疾病的预防诊治服务的微循环部分称为临床微循环.临床微循环的具体任务有:(1)观察微循环的变化;(2)协助和分析病情;(3)辅助临床诊断;(4)配合救治;(5)估计预后;(6)探讨机理等6项.由于微循  相似文献   

18.
高胆固醇血症血液流变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实验性高胆固醇血症家兔血液流变性、红细胞流变性、红细胞膜脂分析以及与血清胆固醇浓度之间关系的研究指出随血清胆固醇浓度升高,全血表观粘度和血浆粘度升高,红细胞(?)积和(?)降低.进一步分析表明,随血清胆固醇浓度升高,红细胞膜中胆固醇Ch含量增加,引起膜胆固醇和磷脂(P1)的克分子比(Ch,P1)升高,膜的荧光偏振度(P)增大,表示红细胞流动性降低,而对照组各项指标在实验过程中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同压力二氧化碳气腹对兔血液流变学和微循环的影响。方法:18只雌性健康实验兔按气腹压力随机均分为三组:气腹压0mmHg组(Ⅰ组)、气腹压10mmHg组(Ⅱ组)和气腹压15mmHg组(Ⅲ组)。每组兔均在不同的压力下接受气腹1h。在二氧化碳气腹前5min(T0)、气腹后30min(T1)、气腹后60min(T2)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监测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耳廓微循环的血流量和血流速率并记录在相应时点的上述参数值。结果:气腹后30min、60min,Ⅱ组与Ⅰ组比较,HR、MAP、全血粘度、红细胞刚性指数和聚集指数显著增加(P〈0.05),红细胞变形指数、耳廓微循环的血流量和血流速率显著下降(P〈0.05),Ⅲ组与Ⅰ组比较,各参数变化更为显著(P〈0.01)。血浆粘度和红细胞压积气腹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二氧化碳气腹后血液流变性减弱;虽然HR、MAP增加,但微循环的血流量和血流速率下降。  相似文献   

20.
用脂肪酸自旋标记研究库存血红细胞膜的流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两种脂肪酸自旋标记物5—DOXYL和16-DOXYL研究了ACD-B库存血保存期间红细胞膜的流动性及其温度相关性.结果发现:血液保存期间红细胞膜浅层流动性降低,深层流动性增高;红细胞膜浅层相变温度点明显降低,红细胞膜深层则出现两个相变温度点T_1和T_2在血液保存期间T_1和T_2逐渐接近并最后融合成一个相变温度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