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黏病毒抗性蛋白A(myxovirus resistance protein A,MxA)是由干扰素诱导的具有重要抗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功能的蛋白质,我们前期工作发现,MxA主要依赖其中心互作结构域(central interactive domain,CID)与病毒直接相互作用发挥功能,但其具体的抗病毒功能区以及功能区是否具有独立的抗病毒活性仍不清楚。本研究拟鉴定MxA蛋白上的抗乙肝病毒活性肽。首先从全长MxA构建缺失突变体ΔCID和截短体CID,以HepG2-2-15细胞为病毒模型,分别转染空载质粒、MxA、ΔCID和CID,免疫荧光法检测转染效率,Western印迹法检测质粒表达,酶联免疫法测定细胞培养液中HBsAg、HBeAg的量及荧光定量PCR法测定乙肝病毒 DNA的量,评估CID段的抗乙肝病毒活性。根据CID段的晶体结构,缩短肽段长度,构建α1、α2、α3等9段肽段质粒,鉴定各段的抗乙肝病毒活性和细胞毒性(MTT法)。运用计算生物学手段--分子对接法预测MxA蛋白与病毒相互作用的模式和位点。结果显示,ΔCID、CID和9段肽段质粒的序列及表达正确,9段肽段的表达量未见显著性差异,无显著的细胞毒性。CID组和黏病毒抗性蛋白A组较对照组乙肝病毒的复制水平显著降低,CID组细胞上清中HBsAg、HBeAg及乙肝病毒 DNA的量分别减少了55.57%±8.48%、68.37%±6.24%、66.67%±6.40%,P<0.01;MxA组的3个指标分别减少了61.63%±3.11%、70.77%±7.25%、73.73%±6.18%,P<0.01;ΔCID组较对照组无明显变化。9段肽段中α1组较对照组HBsAg、HBeAg及乙肝病毒 DNA的量有显著下降,分别减少了48.33%±1.70%、70.67%±3.30%、68.95%±2.55%,P<0.001,表明α1对乙肝病毒具有强抑制活性。分子对接的结果显示,384 ~ 408位氨基酸是MxA蛋白与病毒互作的关键位点,该区域落在α1肽段上,验证了α1是MxA蛋白抗乙肝病毒及与乙肝病毒相互作用中的关键区段。本研究筛选并鉴定出人干扰素诱导蛋白MxA上最有效的抗乙肝病毒活性肽α1,研究结果为抗乙肝病毒多肽类新药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感染HBV的慢性患者可引起肝硬化、肝细胞癌及肝功丧失等病症.开发有效的抗HBV药物,对于其感染的治疗非常关健.HBV具有非常窄的宿主范围,因此选择合适的药物评价用动物模型至关重要,常用的模型动物有鸭、土拔鼠、黑猩猩及近年研究的转基因小鼠等.  相似文献   

3.
乙肝病毒X蛋白结合蛋白(HBXIP)是肝细胞癌变过程的一个关键因素,它能在动物肌肉组织和恶性肿瘤组织中过表达。近年来研究显示:HBXIP能与人体内多种蛋白结合。本文综述了HBXIP蛋白参与细胞凋亡与增殖、细胞周期进程、中心体复制、肿瘤细胞迁移等过程,以期为以HBXIP蛋白为靶标的新的抗乙肝病毒等药物设计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4.
红树生境中微生物菌群丰富,其次生代谢产物结构新颖,是挖掘新型药物的重要来源。该研究利用纯培养技术和16S rRNA分子生物学技术确定细菌种属,并进行物种多样性分析;以HepG2.2.15细胞株为模型,通过MTT和PCR技术测试细菌代谢产物的抗乙肝病毒活性;使用LC-HRMS技术对活性菌株代谢产物进行初步分析,初步评价木榄沉积物、根、叶以及胚轴的可培养细菌多样性以及细菌代谢物生物活性,寻找抗乙肝病毒的药源菌株。结果表明:(1)共获得细菌59种,分属于4门5纲14目23科36属,其中芽孢杆菌为优势菌属;菌株GXIMD07402、GXIMD07665、GXIMD07384分别为Pseudooceanicola属、Thioclava属和Aestuariibaculum属的潜在新种。(2)抗乙肝病毒活性结果显示GXIMD07366、GXIMD07616、GXIMD07384、GXIMD07550、GXIMD07445X提取物能显著降低HepG2.2.15细胞上清液中HBV DNA水平(P<0.05),抑制率分别为51%、47%、63%、52%、47%。(3)初步鉴定强活性菌株GXIMD07...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艾滋病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传播和蔓延,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且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报告以Thomson Reuters Cortellis 数据库为数据源,从总体研发态势、研发阶段、作用靶点、研究地区、研发机构、销售情况以及交易合作等角度对全球 抗HIV 药物的研发情况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旨在为我国抗HIV 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乙肝患者病毒复制活动情况与血清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近三年来慢乙肝患者临床资料,排除并发自身免疫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病等其他肝病和并发其他病毒感染,完善ANCA检测,共有21例患者纳入.根据乙肝患者入院后检测HBV DNA的拷贝水平,将患者分为HBV复制活动组和合HBV复制非活动组,根据ANCA检出情况又可分为ANCA阳性组和阴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拷贝水平,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检测血清ANCA水平.结果 21例患者中,HBV复制活动组(11例)中pANCA阳性患者6例(55.5%),而HBV复制非活动组(10例)中pANCA阳性患者0例(0%)(x2=5.198,P=0.023).pANCA阳性组(6例)中HBV复制活动患者6例(100%),而pANCA阴性组(15例)中HBV复制活动患者5例(33.3%)(x2=5.198,P=0.023).而两组患者中肝硬化患者、原发性肝癌患者和ABO血型检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乙肝病毒活动可能引起血管损害,同时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血管损害并不一定增加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天然产物往往具有独特的化学结构,是发现新药或药物先导物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从天然药物中发现了多种结构类型的具有抗HIV活性的化合物,如多糖类、生物碱类、香豆素类、黄酮类、木脂素类、醌类、酚酸类、萜类等,并且其作用机制并不局限于抑制逆转录酶或蛋白酶,可在HIV复制周期的各个环节发挥作用,本文按天然产物的结构类型进行归纳,综述了近年来源自天然药物的抗HIV活性成分研究进展,总结了的151个具有抗HIV活性的天然产物结构及其活性测试数据,以期为从天然化学成分中寻找、发现并研究开发有效的抗艾滋病药物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8.
红树木榄(Bruguiera gymnorhiza)胚轴为京族常用治疗乙肝中草药。为研究木榄胚轴中化学成分及其抗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活性,该文采用MTT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木榄胚轴不同萃取部位抗HBV活性,使用现代色谱和波谱方法对活性萃取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并测试获得的化学成分抗HBV活性。结果表明:(1)红树木榄胚轴的正丁醇萃取部位具有抗HBV活性;(2)从中分离了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尿嘧啶(1)、胸腺嘧啶(2)、腺嘌呤核苷(3)、oryzalactam(4)、正丁基-O-D-吡喃果糖苷(5)、nortetillapyrone(6)、(4R,6S)-4-methoxyl-2,3-dihydroaquilegiolide(7)、(4R,6S)-2-dihydromenisdaurilide(8)、没食子儿茶素(9)、1-(4-hydroxy-3-methoxy)-phenyl-2-[4-(1,2,3-trihydroxypropyl)-2-methoxy]-phenoxy-1,3-propandiol(10)和(-)-南烛木树脂酚-9-O-β-D-木吡喃糖苷(11),其中化合物4、5、7和8为首次从药用红树木榄中获得,化合物4具有抗HBV 活性,其抑制率为23.59%。该研究丰富了木榄胚轴抗HBV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9.
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的根治是完全清除肝脏乙肝病毒,但是目前一线治疗药物恩替卡韦(ETV)和替诺福韦酯(TDF)等不能达到根治的目的。乙肝病毒cccDNA持续潜伏在肝细胞核中,机体的免疫应答也不能将其清除。目前用于治疗乙肝的药物包括核苷(酸)类似物、非核苷(酸)类似物和免疫调节剂,但这些药物均有各自的局限性,因此寻找新的药物作用靶点和研发新型抗乙肝病毒药物显得极为迫切。鉴于近年来乙肝病毒cccDNA和宿主免疫治疗的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本文总结了新型乙肝病毒药物研究和发展现状,并展望了未来靶向病毒和宿主免疫反应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0.
《生命科学》2007,19(1):62-62
自中国科学院开展知识创新工程以来,上海药物所大力推进药物创新体系建设,在新药研发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最近又在抗糖尿病新药研究领域获得突破,研究人员在非肽类小分子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的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该项研究通过对数万个样品进行高通量筛选,发现两个小分子化合物在细胞培养和活体动物模型上具有良好的类胰高血糖素样肽-1活性,将改变以往肽类激素需注射给药使临床应用受到限制的状况。相关论文于2007年元月的第一周发表在国际权威科学期刊PNAS网络版上。美国科学院院士Unger教授认为这项具有“显著”意义的发现“不仅将使2型糖尿病的治疗发生革命性变化,而且将开辟以口服非肽类小分子模拟肽类激素作用的纪元”。这一成果也引起了国内外业界的高度关注,目前已有超过10家的跨国医药公司表达了合作开发的兴趣。  相似文献   

11.
紫杉烷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近年来紫杉烷类在植物化学和药物化学方面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新的紫杉烷类天然化学成分的分离及其半合成衍生物。  相似文献   

12.
13.
纤维素衍生物在固定酶和药物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纤维素衍生物在固定酶和药物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黄泰康  陈建伟 《生态学报》1996,16(4):427-439
本文概述珍贵植物药在中国三大自然区域分布的一般生态学特性,探讨了地域性分布规律及生长地对药材质量,疗效的影响,研究表明:南方山势峻峭,气候温暖多变,植物药资源种类多于北方;北方山体高大,山势平缓,气候寒冷,多干燥,植物群落单一,蕴藏量多于南方。  相似文献   

15.
诱导子促进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生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简要介绍了诱导子的分类和应用概况,讨论了诱导子的筛选、作用机制、作用效果等研究热点问题,同时简要介绍了诱导子之间的互作关系以及诱导子对植物生理生化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The development of 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 in KB cells was studied by electron microscopy. Sections of infected cells were made 1, 4, 7, 10, and 20 hours after inoculation of the cell cultures, and at the same intervals the supernatant fluid was assayed for virus titer by the plaque test in chick embryo cells. At 10, 14, and 20 hours after inoculation, virus rods were observed attached to cytoplasmic membranes, inside cytoplasmic vacuoles, and attached to the membranes delimiting these vacuoles; they were also found on the surface membrane of the cells. Besides the rods, spherical particles of different sizes and shapes were seen.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se structures are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virus rods is discussed. A similarity was noted between the site of maturation of 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 rods and that of some other arbor viruses.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壳聚糖对植物病害的抑制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本文综述了甲壳素的重要衍生物--壳聚糖对植物病害的抑制作用及作用方式,并对壳聚糖对植物病害的抑制作用机制及壳聚糖在农业方面的应用前景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