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明平角涡虫(Planocera reticulata)胚胎发育规律,采用人工授精方法,获得不同发育阶段的无卵外胶膜胚胎,并运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了受精卵早期胚胎发育和幼虫发育.结果表明,从第3次卵裂开始表现出螺旋式卵裂的特征.在囊胚时期和原肠时期在动物极顶端有几个卵裂球向内下陷形成一凹陷.浮游幼虫期的幼虫利用体表纤...  相似文献   

2.
背瘤丽蚌胚胎发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显微技术研究了背瘤丽蚌(Lamprotula leai)胚胎发育和钩介幼虫结构。结果表明,背瘤丽蚌卵为均黄卵,受精卵分布在雌蚌内、外鳃腔中进行胚胎发育;胚胎发育同步;胚胎发育过程包括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膜内钩介幼虫期和钩介幼虫期;卵裂为螺旋不等完全卵裂;未受精的成熟卵在鳃腔内退化;胚胎发育期与胚胎、外鳃和内鳃颜色相关;怀卵母蚌胚胎在外界环境变化时容易全部流产。分析认为背瘤丽蚌胚胎发育期的繁殖特征可指导人工苗种生产。  相似文献   

3.
第1—8周是人胚早期发育阶段,又称胚期。在这个时期,受精卵经过分裂,增殖和分化,形成桑椹胚、胚泡,进而分化形成内、中、外三胚层,胚胎变成圆柱形及主要器官系统的雏形。另外,此期的胚胎发育对环境的影响十分敏感,在某些有害因素(如病毒、药物等)的作用下较易发生先天性畸形。第1周卵裂、胚泡形成与植入受精卵从输卵管向子宫方向的运行中,不断进行分裂、增殖的过程称为卵裂,卵裂产生的细胞称卵裂球。第一次卵裂是在受精后的30小时左右发生,以后每10几小时卵裂一次,第3天时形成一个由12—16个卵裂球构成的实心胚,称桑椹胚。桑椹胚继续细胞分裂并由  相似文献   

4.
在两栖类爪蟾胚胎发育中,由受精引起的皮层转动造成了受精卵的背腹极性。为了研究受精卵细胞质的不均一分布对胚胎体轴形成的影响,我们进行了16细胞期动物极背、腹方裂球的外植和异位移植实验。16细胞期的动物极背方裂球在外植和移植到腹方位置后都表现出背方特征,如外植块培养到原肠中期时伸长,背方裂球在移植到腹方后引发第二体轴等;而16细胞期动物极腹方裂球移植到背方后其发育命运则遵循背方裂球的命运,参与背方结构的形成。我们认为在16细胞期,动物极背、腹方的裂球由于包含着不同的卵质,因而在发育能力上已经具有背、腹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三疣梭子蟹胚胎发育早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胚胎发育早期(卵裂至原肠胚期)进行了组织学观察。结果发现:卵排至体外约52h后开始卵裂,卵裂方式为表面卵裂,卵裂至256细胞时,胚胎发育进行了囊胚期。囊胚为实囊胚,囊胚后期,16个排成例嗽叭形的预定内胚层细胞与聚在其附近的其他细胞一起内陷形成原肠。预定内胚层细胞脱离原肠后,进行1次切向分裂,形成卵黄细胞和内胚层细胞,与此同时,胚工细胞不断分裂,产生视叶原基和胸腹原基,不久,2个胞腹原基逐渐愈合形成胸腹突。随胚胎发育,在似桥细胞带上出现大颚原基、大触角原基,随后大大触角原基与视叶原基之间的腹中线上发生口凹,在小触角原基产生后,胚肥发育进入卵内无节幼体期。  相似文献   

6.
林蛙受精卵表面有三种细微结构:丘状突起、细丝和小颗粒。前者在所有卵的整个表面都出现,后两者只在一些卵的部分区域出现。卵裂开始时,原先在细胞表面的“黑色”老膜随分裂沟内陷,因为在陷入的分裂沟表面上能看到上述三种结构。卵裂继续进行,深陷的分裂沟表面出现较为光滑的“灰白色”新膜。将固定的裂球沿分裂沟掰开,在分裂沟内新膜和细胞质的交界处,以及老膜和细胞质的交界处可看到成堆的突起,它们可能是新膜的来源之一。受精卵经细胞松弛素B处理后,卵裂照常进行。当分裂沟的前端到达卵的背(灰色新月区)腹区时,背部分裂沟首先开始回复(出现白色斑块),新膜外翻;稍后或同时,动物极处亦出现外翻的新膜,最后是腹区外翻。这时卵表面出现“川”字形;背区的回复分裂沟端成“V”字形,腹区成“γ”形,说明受精卵的背腹区对细胞松弛素B的反应是不同的。当卵裂进行到背腹区之下时,上述区域性就难以看到了。  相似文献   

7.
利用小鼠抗5-甲基胞嘧啶(5MeC)单克隆抗体检测了体外培养小鼠四倍体早期胚胎的基因组甲基化模式。结果表明: 利用电融合方法制备的小鼠四倍体胚胎在体外培养体系中经历细胞质融合、细胞核融合及细胞继续分裂发育直到囊胚期的过程, 在细胞质融合的时候胚胎卵裂球同体内体外培养二倍体胚胎一样, 呈现高度甲基化状态; 在细胞核开始融合的时候, 甲基化水平急速下降, 在细胞核完全融合的时候甲基化水平达到最低点; 随着胚胎继续分裂, 胚胎甲基化水平逐渐增加, 在桑葚胚期甲基化水平最高; 但是囊胚期四倍体胚胎内细胞团同滋养层细胞甲基化荧光信号没有差别, 这与体内体外培养二倍体囊胚内细胞团细胞甲基化荧光强度高于滋养层细胞甲基化荧光强度不同。因此, 小鼠体外培养四倍体胚胎的甲基化模式是不正常的, 这可能是四倍体小鼠难以发育到妊娠足月的原因之一。这是对小鼠四倍体早期胚胎基因组甲基化模式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8.
英国AFRC动物生理研究所的S.M.Willadsen.博士(1986)利用细胞工程技术将绵羊未受精卵去核,而将绵羊发育早期胚胎的一个分裂球和去核卵融合,融合后的卵移植至母羊体中使其发育,成功地诞生了新的仔羊。受精卵在发生过程中,细胞核和细胞质双方均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细胞核移植则是研究发生过程中核  相似文献   

9.
婆罗囊螺早期发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了婆罗囊螺(Retusa borneensis)从受精卵到幼虫孵化后的发育过程,婆罗囊螺为雌雄同体的一年生贝类,在浙江沿海繁殖期是6∽9月,盛期在7∽8月。婆罗囊螺为体内受精种类,胚胎发育过程为变态发育,可以分为卵裂、囊胚、原肠胚、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等几个阶段。个体发育从受精卵的卵裂开始,卵裂为螺旋形的全裂。卵裂不断进行,囊胚形成,后以外包和内陷方式共同形成了原肠胚。婆罗囊螺的面盘幼虫在膜内就已经形成,并且具备运动能力,但是其面盘和纤毛远没有膜外面盘幼虫发达。幼虫浮游一段时间后,就营匍匐生活,然后变态发育为稚贝。本文还就婆罗囊螺的繁殖期、繁殖力、交配产卵和繁殖特性等做了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
科技文摘     
国内首例细胞核移植兔降生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王斌在导师范必勤教授指导下,将兔32-细胞期胚胎的单个卵裂球移入已去除细胞核的未受精卵母细胞内育成一个重组胚。今年2月9日,他们将36枚重组胚移入受体母兔的输卵管内,结果有三枚成功,发育成仔兔。这是国内首例采用细胞核移植的方法获得的家兔后代,标志着我国动物胚胎工程技术的研究取得了新的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