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昆虫界的“四不象”——一新建“螳Xiu目”昆虫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对2002年5月建立的昆虫新目-螳Xiu目Mantophasmatodea作了简单介绍,并建议了该目之中名。该目是昆虫纲中最小的目,目前已知2属3种,分布于非洲。  相似文献   

2.
徐怀亮  李桂坦 《四川动物》1999,18(4):174-174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标本室先后收集了鸡形目雉科鸟类的卵40枚,雁形目鸿雁的卵2枚,鹃形目鹰鹃的卵1枚。鉴于有关非雀形目鸟卵方面的资料以往报道较少,特进行整理,为进一步研究鸟类生态生物学参考。同时,也为雉类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1-四川山鹧鸪Arborophilarufipectus1989年6月5日在马边县黄莲山获得3卵。呈纯白色;3卵平均重23-5(23—24)g;大小为43-57(43—44-2)×31-73(31-4—32)mm。2-血雉Ithaginiscruentus1979年1月22日在成…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十种两栖动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有280种左右两栖动物,分隶3目11科。介绍10个物种的形态特征和部分习性及分布等。  相似文献   

4.
5.
昆虫界的“四不象”——一新建“螳目”昆虫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对 2 0 0 2年 5月建立的昆虫新目———螳目Mantophasmatodea作了简单介绍 ,并建议了该目之中名。该目是昆虫纲中最小的目 ,目前已知 2属 3种 ,分布于非洲  相似文献   

6.
于湖北渔业资源调查中,发现我国尚未报道过的3种枝角类,现予记述。1 具毛尖额溞Alona setigera Brehm,1931中国新纪录雌体体长0.48—0.59毫米。透明,淡棕色。体侧扁。侧面观背缘略穹弯,向前斜倾,后背缘较高,后背角浑圆,后缘稍直,后腹角宽圆,腹缘平直。壳面有很微淡的花纹:前半部呈多角形,后半部呈砌砖状,但皆不甚规则,且常不易看清。  相似文献   

7.
报道了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专性寄生真菌163种和变种。其中白粉菌1科48种,黑粉菌4科21种,锈菌5科94种,包括内蒙古新记录种3个:银色柄锈菌Puccinia argentata、点叶薹草柄锈菌P.caricis-hancockianae和早熟禾柄锈菌P.poarum;白粉菌国内新记录寄主10种:渐狭早熟禾Poa attenuata、大黄柳Salix raddeana、锐裂箭头唐松草Thalictrum simplex var.affine、绿花山芹Ostericum viridiflorum、山黧豆Lathyrus quinquenervius、沙蒿Artemisia desertorum、多裂叶荆芥Schizonepeta multifida、地蔷薇Chamaerhodos erecta、库叶悬钩子Rubus sachalinensis和西伯利亚还阳参Crepis sibirica。文中列出了每种真菌的种名、常用异名、寄主植物名称、采集地点及标本号。引证标本保存在赤峰学院菌物标本室(CFSZ)和赛罕乌拉自然博物馆。  相似文献   

8.
黏菌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鹤  王琦 《菌物研究》2009,7(3):201-206,210
文中回顾及总结了黏菌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迄今为止已从4个目共27种黏菌中分离得到脂肪酸、氨基酸、生物碱、萘醌、芳香族化合物、萜类化合物、酯类化合物及它们的衍生物等近百种化学成分,其中某些成分表现出重要的生物活性。研究表明黏菌不仅已经逐渐成为天然产物的重要研究对象,而且有望成为获得天然活性物质的新资源,这对于黏菌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记述多目涡虫属二新种:林芝多目涡虫,新种Polycelis nyingchica sp.nov.和日喀则多目涡虫,新种Polycelis xigazensis sp.nov.。前者标本采自西藏林芝地区的林芝县和波密县;后者标本采自西藏山南地区浪卡子县,和日喀则地区江孜县,康马县,亚东县、拉孜县、定日县、聂拉木县等地。  相似文献   

10.
新疆黑粉菌目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惠友为  赵震宇 《真菌学报》1989,8(3):195-197
  相似文献   

11.
食肉目是经济价值较大,分布十分广泛的动物类群。全世界现存8科89属240种,我国有7科30属56种。我国食肉目动物大约有42种是资源动物,其中有9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犬科现存种类计10属35种,我国分布有豺属 Cuon、犬属 Canis、貉属Nyctereutes、狐属 Vulpes 4属6种。狼C.Lupus与豺 C.alpinus为有害动物,其毛皮虽可利用,但价值不大。赤狐 V.vulpes又名红狐、草狐、狐狸,以其毛绒细厚、色泽鲜  相似文献   

12.
谈鼠     
彭学彦 《化石》1996,(2):14-15,18
谈鼠彭学彦鼠年谈鼠,人们议论更多的恐怕是“鼠害,。老鼠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哺乳动物,目前总数达300亿只,比人类多5倍,种类达2800多种。全世界每年被鼠吃掉的粮食可以养活2亿人口。老鼠为了磨短它那不停生长的门齿(每年长13毫米左右),几乎什么都咬。仅...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蜉蝣新种记述:昆虫纲:蜉蝣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描述了采自河南省伏牛山地区的蜉蝣目3新种,即河南刺翅蜉Centroptilum henanensis sp.nov.长茎锯形蜉Serratella longipennis spn.nov与黑铗细蜉Caenis nigroforcepssp.nov.讨论了它们区别于近似种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方玲  刘歧莎  李倩  闫淑珍  李玉  陈双林 《菌物学报》2013,32(6):1004-1011
真黏菌是一类独特的菌物。目前对其进行的系统发育研究主要是基于形态特征,分子水平的系统发育研究上小亚基核糖体RNA基因和蛋白质合成延长因子基因研究相对较多。为了扩充能有效地进行真黏菌系统发育研究的基因资源,探讨了肌动蛋白基因和β-微管蛋白基因用于真黏菌系统发育的可行性。共获得14个基因序列,肌动蛋白基因和β-微管蛋白基因各7个。在GenBank中除多头绒泡菌Physarum polycephalum外并无其他真黏菌的肌动蛋白基因和β-微管蛋白基因序列,研究获得的14个基因序列为真黏菌基因的新序列。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肌动蛋白基因能够有效地将无丝菌目、团毛菌目、绒泡菌目和发网菌目区分为4个分支,其中发网菌目为一个独立的进化支,支持了根据子实体发育所认识的真黏菌纲内部具有两条进化路线的观点,因此显示出肌动蛋白基因对于真黏菌系统发育研究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2005至2011年,在云南高黎贡山和怒山进行了野外科学考察,采集了大量真菌标本,经过研究,发现外担菌属18种,隔担菌属11种真菌,研究的标本保藏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16.
鹳形目和鹤形目8种鸟类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报道了鹳形目鹭科的黄嘴白鹭,紫背苇鸦、黄斑苇鳽和绿鹭4种,鹤形目秧鸡科的黑水鸡,斑胁田鸡和小田鸡3种及三趾鹑科的黄脚三趾鹑的核型。鹭科2种染色体数目为2n=66,另2种为2n=62,秧鸡科3种染色体数目均为2n=78。黄脚三趾鹑的染色体数目为2n=88。  相似文献   

17.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是我国的重大战略。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中生物多样性受威胁最严重的类群,两种壶菌Batrachochytrium dendrobatidis (Bd)和B. salamandrivorans (Bsal)的感染是两栖动物多样性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Bd主要感染两栖动物无尾目、有尾目和蚓螈目的皮肤,可能引起两栖动物淋巴细胞凋亡和全身电解质失衡。Bsal主要感染有尾目,可能导致两栖动物致命的败血症。针对壶菌及其感染对两栖动物种群影响的研究在国外已经开展了大量工作,然而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有限。本文通过检索1990–2022年国内外文献,梳理和总结了壶菌病原的可能起源与传播、壶菌感染的发病机制、壶菌毒力的影响因素和壶菌病原体的诊断与防治等领域的研究,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技术方法的改进需求,如利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溯源、开发RPA技术进行野外检测和应用转录组学研究宿主–病原体的免疫等。最后,提出以下4条建议:(1)建设壶菌病原基础数据平台,建立壶菌病常规检测部门,并将壶菌病监测纳入野生动物疫病监测体系;(2)深入开展我国两栖动物不同地理区系壶菌感染情况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西双版纳及近地区陆生贝类地理分布结果,认为以东洋界的成分为主,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植被等决定。调查中共发现11新种,文中报道了6个新种和14个中国新记录:即勐仑士鸥螺Georissa menglunensis sp.nov.,微小倍唇螺Diplommatina minusculus sp.nov.,肘形倍唇螺D.elbow-foris sp.nov.,勐仑蛹螺Pupina menglun  相似文献   

19.
金平巨树Yu的发现及雄虫描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0.
关于紫菜生活史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恒 《植物学通报》1996,13(3):62-64
关于紫菜生活史的讨论钟恒(中山大学生物系,广州510275)NOTESONTHELIFECYCLEOFPORPHYRAZhongHeng(DepartmentofBiology,ZhongshanUniversity,Guangzhou51027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