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研究大气CO2浓度升高条件下土壤动物的响应, 本文采用开顶式气室(OTC)控制大气CO2浓度, 设置了3个梯度, 分别为低浓度370 ppm背景CO2 (AC)、中浓度550 ppm CO2 (EC1)和高浓度700 ppm CO2 (EC2)。于2017年秋季取样并用改良Tullgren干漏斗法和Baermann湿漏斗分离土壤动物。结果表明: (1)共捕获土壤动物6,268头, 隶属于7纲15目, 优势类群为甲螨亚目, 占捕获量的88.13%; 常见类群为弹尾目和双翅目幼虫, 合计占捕获量的9%。不同CO2浓度水平下, 优势类群(甲螨亚目)和常见类群(弹尾目、双翅目幼虫)相同, 但是稀有类群存在一定差异。(2) CO2浓度升高显著增加了甲螨亚目的类群数和个体密度, 显著降低了弹尾目的类群数和个体密度, 对其他土壤动物无显著影响。(3)三江平原不同浓度条件下土壤动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均为AC > EC1 > EC2, 而优势度指数为EC2 > EC1 > AC, 丰富度指数为AC > EC2 > EC1。研究表明, 气候变化有可能影响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以及土壤动物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草食动物采食对草地植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机制是放牧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该研究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荒漠草原的长期放牧控制实验为平台, 从既有草地植物多样性和动物偏食性两个层面系统地研究了荒漠草地植物多样性对草食动物采食的响应机制。结果显示: 1)荒漠草地植物对草食动物采食呈现4种响应模式: 放牧“隐没种”、放牧“敏感种”、放牧“无感种”、“绝对优势种”; 2)在群落尺度上, 物种多样性指数随放牧强度增加而减少, 与不放牧小区相比, 重度放牧(HG)与适度放牧(MG)小区植物多样性均下降, 且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功能群多样性, 灌木半灌木这一功能群内物种多样性对放牧干扰较敏感; 3)在草地既有植物的基础上, 以不放牧小区为参考系, 草食动物对植物功能群偏食性的排序为: 一二年生草本(AB) >多年生杂类草(PF) >灌木半灌木(SS) >多年生禾草(PG), 且偏食性物种主要分布于AB和PF中; 4)植物多样性与动物偏食性基本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 < 0.05)。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气雾法栽培方式,研究了60 d根际CO2浓度富集处理对番茄光合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 2500 μL·L–1及以上CO2浓度处理下,番茄植株叶片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显著降低,叶片Mg2+ ATPase、Ca2+ ATPase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活性显著减少,而根系PEPC活性显著增加,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均显著降低.表明根际高CO2浓度条件下,根系PEPC活性增强、叶片固定CO2的能力减弱、叶片Mg2+ ATPase和Ca2+ ATPase活性显著降低,根际长期高CO2浓度处理可能是导致植株光合生理指标下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氮磷肥配施对冬小麦灌浆期光合参数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北绿洲生态条件下, 实验设4个处理, 即165(N1)和225 kg·hm-2(N2)2个氮素(纯氮)水平及105(P1)和165 kg·hm-2(P2)2个磷素(P2O5)水平, 研究了氮磷肥配施对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品种临抗2号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低氮(165 kg·hm-2)处理组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及蒸腾速率(Tr)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 有光合“午休”现象; 高氮(225 kg·hm-2)处理可减弱甚至使光合“午休”现象消失; 高磷(165 kg·hm-2)和低磷(105 kg·hm-2)处理对光合特性的影响差异不显著。N2P2具有最高的群体叶面积指数(LAI)、群体光合速率(CAP)、穗粒数、亩穗数、千粒重及产量, 且与N1P1和N1P2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 与N2P1则无显著差异。但N2P2水分利用效率(WUE)低于N2P1, 显著高于N1P1和N1P2 (N1P1高于N1P2, 但无显著差异)。氮肥对光合“午休”的影响大于磷肥, 二者互作效应差异不显著。该实验条件下, 当N、P分别为225和105 kg·hm-2时有利于提高冬小麦的光合速率及产量。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气雾法栽培方式,研究了60 d根际CO2浓度富集处理对番茄光合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 2500 μL·L–1及以上CO2浓度处理下,番茄植株叶片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显著降低,叶片Mg2+ ATPase、Ca2+ ATPase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活性显著减少,而根系PEPC活性显著增加,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均显著降低.表明根际高CO2浓度条件下,根系PEPC活性增强、叶片固定CO2的能力减弱、叶片Mg2+ ATPase和Ca2+ ATPase活性显著降低,根际长期高CO2浓度处理可能是导致植株光合生理指标下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郭柯  刘长成  潘庆民 《生物多样性》2016,24(11):1220-549
“模式群落”是指能够反映某种植被分类单元基本特征, 并可作为准确描述该植被类型“标准”的典型植物群落。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草原/荒漠植物多样性监测网旨在统一监测方法和技术规范的基础上, 在草原/荒漠植被主要群系分布的典型地段建立模式植物群落监测固定样方, 定期复查, 长期监测草原和荒漠的植物多样性变化。文章强调了典型植物群落监测是生物多样性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 阐述了模式群落的概念, 介绍了草原/荒漠植物多样性监测网的总体思路和布局, 以及主要监测内容、方法、指标和预期产出。  相似文献   

7.
气候变化对不同水分条件下柿幼树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两年生柿树为试材,研究了高浓度CO2处理(700 μmol·mol-1)、高温处理(日平均温度高于正常日平均温度约5 ℃)、高温和高浓度CO2复合处理及对照(温度为外界环境温度,CO2浓度380 μmol·mol-1)对不同水分条件下柿树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水分利用效率(WUE)、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Fv/Fo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和高浓度CO2复合处理使处于各水分条件下的柿树Tr、Gs减小,WUE增大;在高、中水分条件(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75%~85%和55%~65%)下高温和高浓度CO2复合处理使柿树Pn增大,在低水分条件(为田间持水量的35%~45%)下使柿树Pn减小.高浓度CO2处理使处于各水分条件下的柿树Pn、WUE增大,Gs、T减小.高温及高温和高浓度CO2复合处理下WUE均受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并随土壤含水量的升高而升高.与对照相比,高浓度CO2处理还提高了各水分条件下植株叶片水平的水分利用效率、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类胡萝卜素含量及Fv/Fm和Fv/Fo,缓解了水分胁迫,提高了柿树的抗逆能力.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干旱、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春小麦生育期、光合速率(Pn)、蒸发蒸腾(ET)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气CO2浓度升高(550、700μmol·mol-1)虽可延长抽穗成熟期,但高温(日平均温度高于正常日平均温度约4.8℃)对生育期的影响远大于高CO2影响,使得高CO2、高温下抽穗成熟期缩短,且种子提前萌发;CO2浓度升高和高温共同作用使各水分处理的小麦光合增强、气孔阻力增加、叶片水平的水分利用效率(WUEl)和群体水平的水分利用效率(WUE)增大,但对蒸腾速率影响不显著.对蒸发蒸腾的影响因不同的土壤水分而不同,在高(田间持水量的75%~85%)、中(田间持水量的55%~65%)水分条件下,高温和高CO2使蒸发蒸腾增加,而在低水分条件(田间持水量的35%~45%)下,高温和高CO2使蒸发蒸腾减少.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光照强度和CO2浓度对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生长、无机碳利用的复合效应, 丰富绿藻中无机碳浓缩机制的资料, 该文设置两种光照强度(40和120 µmol photons•m-2•s-1)和两种CO2浓度(0.04%和0.16%)组合成4种条件, 比较了蛋白核小球藻生长、无机碳浓度、pH补偿点、光合放氧速率、碳酸酐酶(CA)活性和α-CA基因转录表达对这4种培养条件的响应。结果发现: 蛋白核小球藻在高光强高CO2浓度组生长最快; 低光强高CO2浓度组培养体系中总无机碳浓度为1163.3 µmol•L-1, 显著高于其他3组; 高光强低CO2浓度组藻的pH补偿点最高(9.8), 而低光强高CO2浓度组藻的pH补偿点最低(8.6); 低光强高CO2浓度组藻的最大光合速率(Vmax)和最大光合速率一半时的无机碳浓度(K0.5)最高, 分别是其他3组的1.28-1.91倍和1.61-2.00倍; 高光强低CO2浓度组藻的胞外CA活性最高; 而低光强低CO2浓度组藻的胞外α-CA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3组。以上结果表明低CO2浓度可促进蛋白核小球藻的pH补偿点和无机碳亲和力的提高, 诱导胞外CA活性及α-CA基因的表达; 该藻主要以HCO3-为无机碳源, 其对无机碳的利用受光照的调节。  相似文献   

10.
碳中和的生态学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方精云 《植物生态学报》2021,45(11):1173-1176
在简述碳中和概念的基础上, 重点对碳中和的实现途径及生态系统碳汇的重要性进行了评述, 认为碳减排和碳增汇是实现“碳中和”的两个决定因素; 碳减排的核心是节能、调结构、增效和发展清洁能源, 碳增汇的核心是生态保护、建设和管理。由于植被自然生长和生态建设等因素,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发挥了, 并将在未来继续发挥着重要的碳汇作用。为增强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 作者提出“三优”生态建设和管理原则, 即“最优的生态系统布局、最优的物种配置、最优的生态系统管理”。此外, 文章还对“后碳中和”时代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挑战进行了展望, 认为碳中和后, 由于气候变化, 特别是大气CO2浓度增速减缓甚至下降等因素, 可能导致全球性的植被生产力下降, 对此可能带来的新的环境问题需要提前谋划和应对。  相似文献   

11.
H. Koike  Y. Inoue 《BBA》1987,894(3):573-577
The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S-state transitions in Photosystem II was measured by means of thermoluminescence using two different protocols for low-temperature flash excitation: protocol A, “last flash at low temperature”, and protocol B, “all flashes at low temperature”. Comparison of the temperature-dependence curves obtained by these two protocols revealed a marked difference particular for the three-flash experiments. The difference was attributed to the formation of a low-temperature sensitive precursor state between S2 and S3. The state is formed by two flash illumination given at −5 to −50°C, spontaneously transforms to normal S3 on dark warming, and is not converted to S0 by the 3rd flash. The precursor state was tentatively assigned to an S3 in which H+ release is not completed.  相似文献   

12.
研究农田土壤酶活性对CO2浓度升高和增温的响应,可为气候变化背景下农田生态系统养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在人工模拟气候室进行盆栽控制试验,设置了4种气候情景,分别为对照(CK,CO2浓度400 μmol·mol-1+正常环境温度)、CO2浓度升高(ECO2,CO2浓度800 μmol·mol-1+正常环境温度)、增温(ET,CO2浓度400 μmol·mol-1+增温4 ℃)及CO2浓度和温度均升高(ECO2+T,CO2浓度800 μmol·mol-1+增温4 ℃),研究有、无冬小麦生长下β--葡萄糖苷酶(βG)、β-N-乙酰葡糖苷酶(NAG)、碱性磷酸单脂酶(ALP)和多酚氧化酶(PPO)4种土壤酶活性在冬小麦拔节期(JS)、开花期(AS)、灌浆期(FS)和成熟期(MS)对CO2浓度升高和增温的响应。结果表明:无冬小麦生长下,ECO2与CK间4种土壤酶活性差异不显著,而ET和ECO2+T处理对4种土壤酶活性有显著抑制作用。有冬小麦生长条件下,与CK相比,ECO2和ECO2+T处理对4种土壤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ET处理对土壤ALP和PPO活性有显著影响;ECO2+T与ET间4种土壤酶活性有显著差异,与ET相比,ECO2+T处理的土壤βG活性在JS期显著增加,NAG活性在JS期显著降低,ALP活性在AS和FS期显著增加,PPO活性在JS期显著降低,而在AS期显著增加。CO2浓度升高与增温的交互作用在有、无冬小麦生长下均对土壤NAG和ALP活性有显著影响;无冬小麦生长下,增温和试验时段的交互作用对4种土壤酶活性有显著影响,而在有冬小麦生长下,增温和生育期的交互作用仅对ALP和PPO活性有显著影响;CO2浓度升高、增温与试验时段的交互作用在无冬小麦生长下对土壤βG、ALP和PPO活性有显著影响,而在有冬小麦生长下CO2浓度升高、增温与生育期对土壤NAG、ALP和PPO活性有显著影响。冬小麦生长对土壤βG、NAG和ALP活性在前两个生育期(JS+AS期)表现为显著抑制作用,在后两个生育期(FS+MS期)表现为显著促进作用,对土壤PPO活性在全生育期均表现为显著抑制作用。总体上,CO2浓度升高对冬小麦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不显著,而CO2浓度与温度均升高对冬小麦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在不同生育期因土壤酶种类不同而不同;此外,有、无冬小麦条件下4种土壤酶活性对CO2浓度升高与增温的交互作用响应程度不一。  相似文献   

13.
利用开顶式气室(OTC)系统,设正常大气CO2浓度和CO2浓度升高200 μmol·mol-12个CO2浓度处理,模拟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八宝景天光合生理和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 大气CO2浓度升高使八宝景天叶片上、下表皮气孔密度分别显著下降16.1%和16.7%,使叶片维管束增粗,导管增多,靠近上表皮细胞增大;CO2浓度升高可以显著增加傍晚时八宝景天叶片光合色素含量,使夜间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显著增加.初花期傍晚,CO2浓度升高使叶片苹果酸含量显著下降64.0%,纤维素含量显著增加20.8%.盛花期清晨,CO2浓度升高使叶片苹果酸含量显著增加27.0%,对糖类物质含量影响不显著,植株的分枝数、单株茎质量和单株总生物量显著增加.CO2浓度升高可以促进八宝景天光合作用,有利于植株生长.  相似文献   

14.
明确湖泊沉积物碳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是全面了解湖泊生态系统碳收支的重要环节.为探究未来降雨增加对沉积物碳通量的影响,本研究以新疆哈密巴里坤盐湖干涸湖底原状沉积物为对象,基于1960年以来新疆哈密地区降雨量增加速率(4mm.10a-1)以及植物生长季多年降雨量分布特征,以2016年生长季(5-10月)降雨量(86 mm...  相似文献   

15.
利用开顶式气室(OTC)系统,设正常大气CO2浓度和CO2浓度升高200 μmol·mol-12个CO2浓度处理,模拟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八宝景天光合生理和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 大气CO2浓度升高使八宝景天叶片上、下表皮气孔密度分别显著下降16.1%和16.7%,使叶片维管束增粗,导管增多,靠近上表皮细胞增大;CO2浓度升高可以显著增加傍晚时八宝景天叶片光合色素含量,使夜间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显著增加.初花期傍晚,CO2浓度升高使叶片苹果酸含量显著下降64.0%,纤维素含量显著增加20.8%.盛花期清晨,CO2浓度升高使叶片苹果酸含量显著增加27.0%,对糖类物质含量影响不显著,植株的分枝数、单株茎质量和单株总生物量显著增加.CO2浓度升高可以促进八宝景天光合作用,有利于植株生长.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14—2015年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实验站涡度相关系统观测的冬小麦农田生态系统CO_2通量数据,结合试验地常规气象观测系统的气象数据,分析冬小麦4个生育期(分蘖期、越冬期、拔节期和灌浆期)内CO_2通量的日变化,研究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E)的季节变化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小麦整个生育期内NEE为-360.15g C·m-2,总初级生产力总量为1920.01 g C·m-2,冬小麦农田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固碳能力.冬小麦农田生态系统CO_2通量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分蘖期表现为碳源,越冬期、拔节期和灌浆期表现为碳汇.表观初始光能利用率平均值为0.03 mg CO_2·μmol-1,光饱和时的生态系统生产量平均值为1.53 mg CO_2·m-2·s-1,月平均生态系统呼吸为193.92g C·m-2·month-1.冬小麦农田生态系统4个生育期NEE与光合有效辐射的相关关系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分蘖期、拔节期和灌浆期NEE与饱和水汽压差的相关关系极显著,越冬期达显著水平.冬小麦分蘖期、越冬期和灌浆期NEE日总量与土壤温度呈正相关,拔节期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Cx45 channel sensitivity to CO2, transjunctional voltage (Vj) and inhibition of calmodulin (CaM) expression was tested in oocytes by dual voltage-clamp. Cx45 channels are very sensitive to Vj and close preferentially by the slow gate, likely the same as the chemical gate. With CO2-induced drop in junctional conductance (Gj), the speed of Vj-dependent inactivation of junctional current (Ij) and Vj sensitivity increased. With 40 mV Vj, the τ of single exponential Ij decay reversibly decreased by ∼40% with CO2, and Gj steady state/Gj peak decreased multiphasically, indicating that kinetics and Vj sensitivity of chemical/slow-Vj gating are altered by changes in [H+]i and/or [Ca2+]i. With 15 min exposure to CO2, Gj dropped to 0% in controls and by ∼17% following CaM expression inhibition; similarly, Vj sensitivity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speed and sensitivity of Vj-dependent inactivation of Cx45 channels are increased by CO2, and that CaM plays a role in gating. Cx32 channels behaved similarly, but the drop in both Gj steady state/Gj peak and τ with CO2 matched more closely that of Gj peak. In contrast, sensitivity and speed of Vj gating of Cx40 and Cx26 channels decreased, rather than increased, with CO2 application.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14—2015年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实验站涡度相关系统观测的冬小麦农田生态系统CO2通量数据,结合试验地常规气象观测系统的气象数据,分析冬小麦4个生育期(分蘖期、越冬期、拔节期和灌浆期)内CO2通量的日变化,研究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E)的季节变化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 冬小麦整个生育期内NEE为-360.15 g C·m-2,总初级生产力总量为1920.01 g C·m-2,冬小麦农田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固碳能力.冬小麦农田生态系统CO2通量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分蘖期表现为碳源,越冬期、拔节期和灌浆期表现为碳汇.表观初始光能利用率平均值为0.03 mg CO2·μmol-1,光饱和时的生态系统生产量平均值为1.53 mg CO2·m-2·s-1,月平均生态系统呼吸为193.92 g C·m-2·month-1.冬小麦农田生态系统4个生育期NEE与光合有效辐射的相关关系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分蘖期、拔节期和灌浆期NEE与饱和水汽压差的相关关系极显著,越冬期达显著水平.冬小麦分蘖期、越冬期和灌浆期NEE日总量与土壤温度呈正相关,拔节期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水稻干物质积累的影响因不同栽培区域和不同稻作类型而异。目前,我国双季稻轮作系统干物质生产力对温度、CO2浓度升高和二者交互作用的响应特征尚不明确。本研究以早稻‘两优287’和晚稻‘湘丰优9号’为供试材料,在湖北省荆州市利用开顶式气室(OTC)进行连续3年的大田原位模拟试验,设置大田(UC)、对照(CK,OTC控制大气温度和CO2浓度)、增温2 ℃(ET)、CO2浓度增加60 μmol·mol-1(EC)、增温2 ℃+CO2浓度增加60 μmol·mol-1(ETEC)5个处理,研究温度和CO2浓度升高对早稻和晚稻地上部生物量、叶面积和净同化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CO2浓度和/或温度升高对早稻和晚稻移栽-拔节阶段净同化速率影响不显著,提高了拔节-齐穗阶段净同化速率,但降低了齐穗-成熟阶段净同化速率(除早稻对高CO2浓度表现为正响应外)。CO2浓度和/或温度升高促进了各生育期叶面积的增长,以ETEC处理叶面积指数最高(除成熟期外)。在齐穗期,温度和CO2浓度升高协同促进了地上部干物质积累,ETEC处理早稻和晚稻地上部生物量比CK高10.3%~39.8%和23.6%~34.4%;在早稻成熟期,增温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增加CO2浓度对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的促进作用,ETEC比EC地上部生物量降低3.2%~14.1%;而晚稻成熟期,增温和增加CO2浓度表现为正向的交互作用,可进一步提高地上部生物量。回归分析表明,温度和CO2浓度升高在双季稻营养生长阶段对植株净同化能力以正向作用为主,在生殖生长阶段增温表现为负向作用。由于生长特性、生育期跨度和温度资源配置的差异,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可能提高我国双季稻轮作系统干物质生产力。  相似文献   

20.
开垦对黄河三角洲湿地净生态系统CO2交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 由于对湿地的不合理利用, 自然湿地被大面积地垦殖为农田, 导致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模式发生改变, 从而影响了湿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该研究通过涡度相关法, 对山东省东营市黄河三角洲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湿地和开垦多年的棉花(Gossypium spp.)农田的净生态系统CO2交换(NEE)进行了对比观测, 以探讨该地区典型生态系统NEE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子, 揭示开垦对芦苇湿地NEE和碳汇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生长季, 湿地和农田生态系统NEE的日平均值各月均呈明显的“U”型变化曲线, 非生长季NEE的变幅很小。生长季湿地生态系统日最大净吸收值和释放值分别为16.04 g CO2·m-2·d-1(8月17日)和14.95 g CO2·m-2·d-1(8月9日); 农田生态系统日最大净吸收值和释放值分别为18.99 g CO2·m-2·d-1 (8月22日)和12.23 g CO2·m-2·d-1 (7月29日)。生长季白天两个生态系统NEE与光合有效辐射(PAR)之间呈直角双曲线关系; 非生长季NEE主要受土壤温度(Ts)的影响; 生态系统生长季夜间NEETs和土壤含水量(SWC)的共同影响; 湿地和农田的生态系统呼吸熵(Q10)分别为2.30和3.78。2011年生长季, 黄河三角洲湿地和农田生态系统均表现为CO2的汇, 总净固碳量分别为780.95和647.35 g CO2·m-2, 开垦降低了湿地的碳吸收能力; 而在2011年非生长季, 黄河三角洲湿地和农田生态系统均表现为CO2的源, CO2总释放量分别为181.90和111.55 g CO2·m-2。全年湿地和农田生态系统总净固碳量分别为599.05和535.80 g CO2·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