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准噶尔荒漠分布的早春短命植物不仅具有十分独特的生物学特点,而且在荒漠植物群落演替、物种多样性维持及土壤改良与防治水土流失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学价值。该文运用Li-6400开放式气体交换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对分布于准噶尔荒漠的16种早春短命植物生长盛期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效率(WUE)等特征进行了测定,并对其中7种植物与生长相关的生物量分配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6种植物的最大Pn、 最大TrWUE分别为8.07~35.96 μmol CO2·m-2·s-1、3.16~29.64 mmol H2O·m-2·s-1、0.54~4.26 μmol CO2·mmol-1H2O;种间最大Pn与最大气孔导度(Stomatal conductance, Gs)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为0.77(p<0.05),线性回归斜率为26.36 μmol·mmol-1;从光合速率对胞间CO2浓度及光量子通量密度的响应曲线来看,这类植物的表观CO2补偿点均在4~5 Pa之间(28~30 ℃),表观羧化效率为0.64~1.86 μmol CO2·m-2·s-1·Pa-1,表观量子效率为0.05~0.06。2)从生物量分配来看,所测植物的个体生物量为0.05~0.39 g;单株总叶面积为 3.24~51.40 cm2;单位叶面积干重为0.40~0.77 g·m-2,根在总生物量中所占比例为5.72%~19.43%,单株叶面积比在2.92~9.00 m2·kg-1之间。种间根所占生物量的比与对应的WUE之间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r为0.93(p<0.01)。这些结果表明,所观测的早春短命植物具有典型的C3植物特征,相比其它类型的荒漠植物具有较高的单位叶面积Pn、高Tr及低WUE,并且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现出很低的根/地上生物量比、较高的叶面积比和单位叶面积干重,说明它们具有相对高的生长速率,这与其生长发育节律相一致,反映了它们与准噶尔荒漠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从空间,食物和时间三维生态位途径,研究了荒漠啮齿动物群落4种属类于4-6月短命植物存在时期的空间-食物资源利用。在空间利用上,虽然4种鼠存在一定的觅分和活动空间方面的差异,但具有相似生物学特征的两种两足型鼠种 和两种四足型鼠种种间仍表现出较高的空间利用趋同;在食物利用上,根据此时期的食物资源谱和食物谱测定,得出各鼠种均倾向于利用趋同;在食物利用上,根据此时期的食物资源谱和食物谱测定,得出各鼠种均倾  相似文献   

3.
丛欣欣  曹伟  王金菊 《生态科学》2011,30(5):525-530
调查和分析了白石砬子保护区早春类短命植物物种组成的数量特征,应用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定量描述了不同林型下早春类短命植物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研究区有早春类短命植物12种2变型,隶属7科11属.黑水银莲花是早春类短命植物层片的优势种.花曲柳林下早春类短命植物物种数最多,枫桦林、红松阔叶林、落叶松林次之,蒙古栎林、杂木林、鱼鳞云杉臭冷杉林最少.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趋势总体上表现为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均匀度指数的变化与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与优势度指数的变化趋势相反.红松阔叶林下早春类短命植物物种多样性最高且各物种均匀分布,层片结构稳定.  相似文献   

4.
以分布于新疆北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的12种短命植物为研究材料,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对其叶的解剖结构进行了观察分析,探讨12种短命植物的叶解剖结构对荒漠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关系。结果显示:(1)12种短命植物中,有8种植物的叶肉栅栏组织发达,表现出等面叶特征;有7种植物侧脉维管束具有花环状结构,表现出C4植物特点。(2)12种植物叶片均具有气孔下室,其中,小花荆芥等7种植物叶片具有发达的气孔下室。(3)12种植物叶肉及叶脉中常有晶体存在,晶体数量及大小在不同植物中有差异。研究认为,12种短命植物从总体上呈现出旱生结构特征,从个体角度看这些特征是不同类群的植物以不同方式适应沙漠干旱环境的结果,但不足以改变该类植物的中生性质。  相似文献   

5.
24种十字花科短命植物的扩散体特征与扩散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准噶尔荒漠中24种十字花科短命植物的扩散体特征与扩散对策的观测结果表明:种间果实和种子的形态各异,角果开裂与否与其木质化程度有关。木质化程度较高的角果不开裂。其中长角果以果节为扩散单元自体扩散。而短角果有两种扩散单元,以果实为扩散单元的无辅助扩散结构或具翅或绵毛,分别进行自体或风媒扩散;以果序的一段为扩散单元的果实具坚硬呈勾状的喙,通过果序梗断裂或附在动物体表散布,兼具自体扩散和动物体外传播的二重性。木质化程度较低的角果开裂,以种子为单元扩散。其中微尘状种子无辅助扩散结构,在果皮开裂时产生的张力或风力的作用下散布;粘液种子以水媒为主,兼具风媒和动物传播的特点;粘液和翅并存的种子具有风媒和水媒扩散的二重性。果翅等辅助扩散结构有利于长距离散布,绵毛及种皮粘液使果实或种子与地表能更好地粘附,木质化结构及种皮粘液还具有保水和保护作用。从扩散的时空特征看,24种植物在扩散持续时间上有集中扩散和持续扩散两种方式,前者避免了种子干旱失水和被捕食,属逃逸对策;后者形成空气种子库逐批扩散,属保护对策。从空间上,异果芥(Diptychocarpus strictus)果序上、下部果实的开裂方式与时间、种子形态完全不同,导致其扩散时间与距离不同;离子芥(Chorispora tenella)等类群果实不同部位的果节非同步脱落以及爪花芥(Oreoloma sulfureum)果实上、下部木质化程度及开裂方式不同,导致其果节或种子的扩散时间不同。以上这些特征对于它们在荒漠环境中成功地扩散、定居,抵御干旱、逃避捕食,避免同胞种子间的竞争、保障物种延续并扩大种群等,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四种短命植物若干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卷果涩芥(Malcolmia scorpioides)、四齿芥(Tetracme quadricornis)、长齿四齿芥(T.recurvata)和狭果鹤虱(Lappula semiglabra)为新疆北部常见的四种短命植物。本文从种子生物学、发育节律、株形和植株寿命等方面研究它们与生存环境的协调与适应。  相似文献   

7.
从空间、食物和时间三维生态位途径,研究了荒漠啮齿动物群落4种鼠类于4~6月短命植物存在时期的空间—食物资源利用。在空间利用上,虽然4种鼠存在一定的觅食和活动空间方面的差异,但具有相似生物学特征的两种两足型鼠种(空间维重叠值:0878~0908)和两种四足型鼠种(空间维重叠值:0708~0863)种间仍表现出较高的空间利用趋同;在食物利用上,根据此时期的食物资源谱和食物谱测定,得出各鼠种均倾向于取食此时期丰富的短命植物种类,导致了各鼠种间较为相似的食物选择(选择系数主要在±05范围);结合各鼠种的活动时间观察,得出各成对鼠种间的三维生态位重叠值,其中,超过半数的成对鼠种生态位重叠值(0508~0840)大于有限相似性理论的05值。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该时期短命植物类群具有呈脉冲式迅速增长的生物量和越冬成鼠的较低种群密度,致使多数鼠种间未出现显著的资源利用生态分离,因而该时期可称为种间无竞争共存时期。各鼠种在短命植物存在时期,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的资源利用趋异可能是捕食风险压力所致,但未改变该啮齿动物群落在此时期的基本资源利用格局。  相似文献   

8.
短命植物小疮菊异形瘦果特性及其对荒漠环境的适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疮菊(Garhadiolus papposus)是准噶尔荒漠中常见的具异形果实的菊科早春短命植物, 其同一果序中由外到内分别产生外围果、过渡果和中央果3种不同形态和扩散方式的果实。在形态特征上, 每果序中外围果5.24±0.05个, 柱状弧形曲, 深黄、黄至黄白色, 果体长6.67±0.10 mm, 无冠毛, 成熟时被宿存苞片所包被, 果体背面下部与苞片合生, 果皮厚约156.7 µm, 表面较光滑, 瘦果及胚百粒重分别为118.10±1.30 mg和46.70±0.50 mg; 过渡果5.39±0.14个, 柱状弧形曲, 灰白色, 果体长7.60±0.11 mm, 具少量短冠毛, 果皮厚约82.1 µm, 表面有两条纵向细棱, 瘦果及胚百粒重分别为88.30±1.30 mg和36.80±0.30 mg; 中央果5.77±0.13个, 柱形近直立, 深褐色, 果体长9.74±0.14 mm, 具发育完全的冠毛, 果皮厚约69.7 µm, 表面有多条纵向细棱, 瘦果及胚百粒重分别为69.00±0.60 mg和36.90±0.30 mg。在扩散特点上, 3种瘦果的扩散能力表现为中央果>过渡果>外围果, 且散布能力与其形态特征密切相关。中央果成熟后容易从母株上脱落, 发育完全的冠毛能借风力进行远距离扩散; 外围果与宿存苞片紧密相连, 成熟后不易脱落, 散布距离很近; 过渡果的散布特征介于两者之间。本文还讨论了小疮菊异形瘦果的形态特征与扩散特点对其在准噶尔荒漠中成功定居与生长发育以及物种延续和种群扩大、减少同胞果实间竞争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准噶尔荒漠3种短命植物气体交换特征的日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袁素芬  唐海萍 《生态学报》2009,29(4):1962-1970
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在晴天条件下对准噶尔荒漠3种典型短命植物东方旱麦草(Eremopyrum orientale)、卷果涩芥(Malcolmia scorpioides)和四齿芥(Tetracme quadricormis)的气体交换特征的日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东方旱麦草和卷果涩芥的净光合速率(简称Pn,后同)的日变化呈"双峰"型,14:00(采用时间均为北京时间,后同)左右存在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四齿芥Pn的日变化呈"单峰"型,峰值出现在12:00与前两者的第一峰值出现时刻相同.3种植物蒸腾速率(简称E,后同)的日变化均呈"单峰"型,但不同植物的峰谷值出现时刻不同.水分利用效率(WUE)日变化,四齿芥呈"单峰"型,东方旱麦草和卷果涩芥呈"双峰"型,峰值分别出现在8:00~10:00之间,后两者第二峰值分别出现在16:00和18:00.②根据Pn、胞间CO2浓度(Ci)和气孔限制值(Ls)的变化方向,推测3种短命植物的光合"午休",东方旱麦草和卷果涩芥主要受非气孔因素限制,而四齿芥主要受气孔因素限制.③卷果涩芥和四齿芥两种十字花科草本日平均Pn、E 和WUE 均高于禾本科东方旱麦草,尤其卷果涩芥是一种高光合、高蒸腾、高水分利用率的物种.④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对Pn影响最显著的环境因子是光合有效辐射(PAR),对E影响最显著的因子3种植物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0.
类短命植物新疆猪牙花解剖结构及其生态适应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智  马淼  赵红艳 《广西植物》2012,32(3):304-309
新疆猪牙花是分布于新疆阿勒泰地区西伯利亚落叶松林下的一种多年生高山类短命植物。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其地下鳞叶中薄壁组织发达,是重要的储藏器官,为该植物每年长达10个月的休眠提供了充足的水分和营养物质的储存空间。茎由表皮、基本组织以及3~4轮散生的维管束组成;茎表皮细胞具厚角质层,能有效降低体内水分的散失;发达的维管束为其在冰冷的土壤中有效地吸收水分和养分,实现碳水化合物由地下器官向地上器官的转移和物质重新分配提供了有力保障。发达韧皮纤维为支撑顶部的花、果器官提供了必要的机械支持。叶片大而薄,有助于增大光合器官的面积;叶表皮角质层不明显,可以减少对日光的反射;叶肉有海绵组织与"拟栅栏组织"的分化,后者的细胞呈长柱形,其长轴方向与叶表皮方向平行,多层排列,能有效提高叶绿体对光能的捕获效率,是该植物对林下弱光生境长期适应的结果。花被片中维管束密集,发达的维管组织对维持花被片薄壁细胞的膨压,维持花被片较长时间的强烈反折状态以增加被昆虫访花的机会,提高昆虫传粉效率,促进繁殖成功具有关键作用;中轴胎座,胚珠多数;柱头与花柱中空,内表面具分泌细胞,有利于花粉管的快速萌发和迅速伸长。  相似文献   

11.
王明明  庄伟伟 《植物研究》2022,42(1):138-150
深入了解荒漠短命植物的化学计量特征,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生境土壤因子与植物生存策略的关系。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广泛分布的尖喙牻牛儿苗(Erodium oxyrrhynchum)、假狼紫草(Nonea caspica)、琉苞菊(Hyalea pulchella)、飘带果(Lactuca undulata)为植物材料,测定不同深度(0~5、5~10、10~15 cm)的土壤理化性质,野外原位多时段采样比较分析4种植物化学计量特征与土壤因子的动态变化及其耦合关系。结果表明:①4种短命植物碳(C)、氮(N)、磷(P)含量普遍较低,化学计量特征存在物种间差异,但在不同生长期内变化规律大致相似。N、P含量从幼苗期到结实期逐渐减少,而C含量则长期趋于稳定。整个生长期内,P、C∶P的变异幅度较大,相反,C、N∶P的变异幅度较小。4种植物在不同生长期的化学计量特征差异与生长期、植物种类存在显著相关性。②0~5 cm土层有机碳(SOC)、总氮(TN)、总磷(TP)含量最高,且随土层的加深逐渐减少。随着植物的生长,0~5 cm土层中SOC和TN含量呈明显增加的趋势,而TP含量却呈现抛物线状变化趋势。在植物不同生长期内,土壤TP含量稳定性最强,SOC、TN的变异性较强,较低的N含量及TN∶TP比显示出该区域土壤属于N素缺乏类型。3个土层土壤在不同生长期的化学计量特征差异受土层、生长期的影响显著。③4种植物与各层次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相关性无一致规律。植物化学计量指标仅与0~10 cm土层SOC、SOC∶TP相关性较强,而大部分化学计量特征间未显示出相关性。上述结果说明植物化学计量特征并非全部由土壤养分特征直接决定,其明显的种间差异显示了植物自身遗传特性在土壤—植物计量特征耦合关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刘建国  刘卫国 《植物学报》2017,52(6):756-763
短命植物是荒漠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短命植物叶片N、P化学计量特征随生长季变化的特点,选择古尔班通古特沙漠6种优势短命植物(3种一年生短命植物,3种多年生类短命植物)为研究对象,对比了2种生活型短命植物叶片N、P化学计量特征随生长季变化特点。结果表明,3种一年生短命植物尖喙牻牛儿苗(Erodium oxyrrhynchum)、小花荆芥(Nepeta micrantha)以及条叶庭芥(Alyssum linifolium)N含量平均值(±标准差)分别为(11.23±7.16)、(14.11±6.38)和(10.85±6.14)mg·g–1;P含量平均值分别为(2.82±0.73)、(3.12±1.24)和(3.43±0.55)mg·g–1;3种多年生类短命植物独尾草(Eremurus chinensis)、雅葱(Scorzonera pusilla)和簇花芹(Soranthus meyeri)N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9.97±5.94)(15.08±4.01)和(17.94±9.03)mg·g–1;P含量平均值分别为(3.55±0.83)、(2.73±1.11)和(5.03±0.65)mg·g–1。由此可见,短命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叶片N-P化学计量特征存在一定差异。各物种N、P含量在生长初期都大于其它生长季节,在生长旺季随叶片生物量增加,N、P含量呈下降趋势;而在生长末季N、P含量又有所回升。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生活型短命植物元素间的关系存在差异,但同一生活型短命植物元素间的关系并无显著差异,体现了种内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荒漠植物种子粘液的生态学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种子粘液是在种皮外层细胞的高尔基体内产生并分泌到胞腔内或细胞壁层的吸湿膨胀的一类果胶类多糖物质。具粘液种子的植物大多生长在荒漠地区,广泛存在于十字花科、菊科和车前科等类群中。粘液的存在对荒漠植物种子的扩散、萌发、防御以及幼苗的生长等都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是荒漠植物适应干旱少雨的生态环境的有效对策之一。对粘液种子的研究不仅可全面揭示荒漠植物的生态适应机制及其进化生态意义,还可为研究基因控制的糖类生物合成和分泌、细胞次生壁的生物合成及形态分化建立理想的模式体系。为此,在广泛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该文综合分析了国内外种子粘液的研究进展,并重点探讨了以下几方面问题:(1)种子粘液的化学成分:(2)粘液及粘液种皮的形态特征:(3)粘液细胞分化与粘液生物合成的细胞学及基因调控机制以及粘液的释放方式:(4)种子粘液的生态学意义。在此基础上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推动我国荒漠植物种子生态学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及西部荒漠区的植物物种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保育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四种荒漠植物保色浸渍标本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缨  谷忠义  闫小飞 《植物研究》2008,28(6):764-766
利用浸制标本能较长时间地保持原植物的形态、色泽、质地。以CuSO4溶液浓度的不同梯度,选用L9(34)表进行4种荒漠植物保色浸渍标本正交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C.A.Mey.)Bge.)在15%CuSO4、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 Turcz.)在10%CuSO4溶液、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在5%CuSO4溶液、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 Ledeb.)在5%CuSO4溶液中浸渍效果最佳,推导出的最优配方与试验结果有很好的拟合性,有一定的实验价值。  相似文献   

15.
To clarif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hotoinhibition and the primary defense mechanisms of ephemeral plant leaves against photodestruction under high temperature stress, inhibitors and the technology to determine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were used to explore the protective effects of D1 protein turnover and the lutein cycle in the high temperature stress of the leaves of three ephemeral pla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ximum light conversion efficiency (Fv/Fm) of the ephemeral plant leaves decreased, and the initial fluorescence (Fo) increased under 35°C ± 1°C heat stress for 1–4 h or on sunny days in the summer. Both Fv/Fm and Fo could be recovered after 8 h of darkness or afternoon weakening of the external temperature. Streptomycin sulfate (SM) or dithiothreitol (DTT) accelerated the decrease of Fv/Fm and the photochemical quenching coefficient (qP) in the leaves of three ephemeral plants at high temperature, and the decrease was greater in the SM than in the DTT treatment. When the high temperature stress was prolonged, the Y(II) values of light energy distribution parameters of PSII decreased, and the Y(NPQ) and Y(NO) values increased gradually in all the treatment groups of the three ephemeral pla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eaves of the three ephemeral plants had their own highly advanced mechanisms to protect against photodamage, which inhibited the turnover of D1 protein and xanthophyll cycle. This can damage the PSII reaction center in the leaves of the three ephemeral plants under high temperature.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D1 protein turnover on heat stress in Erodium oxyrrhynchum and Senecio subdentatus was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lutein cycle, while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lutein cycle was greater than that of D1 protein turnover in Heliotropium acutiflorum subjected to heat damage.  相似文献   

16.
利用种子萌发及石蜡切片等方法对新疆短命植物小拟南芥(Arabidopsis pumila)在盐胁迫下种子的萌发率及植株生长发育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盐胁迫对小拟南芥种子萌发具有抑制作用,当去除盐分后,部分种子能够重新萌发.(2)盐分影响幼苗的形态及内部结构,低盐(50 mmol/L)时,幼苗基生叶较大且数量增加;叶中栅栏组织细胞大,排列舒展;根中导管数量明显增多,植株生长健壮而旺盛;而较高盐(150 mmol/L)时,叶片变小增厚,色深绿,底部叶变黄白色,叶中栅栏组织细胞窄小,排列紧密;根中导管数急剧下降,植株生长受到明显抑制.(3)盐胁迫对成株期植株的高度、花序轴长、角果数等性状都有显著影响,但在NaCl浓度达500 mmol/L时,植株仍然存活且有一定的结实率,显示此时的耐盐性比萌发期和幼苗期有显著提高.研究表明,小拟南芥从幼苗至成株期耐盐性逐渐增强,该特征与其对自然生存环境的适应相关.  相似文献   

17.
深圳市百合科地被植物应用现状及水分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在满足园林观赏性前提下植物的节水灌溉量,通过盆栽控水试验,比较了麦冬(Ophiopogon japonicas)、银边山菅兰(Dianella ensifolia‘Silvery Stripe’)、蜘蛛抱蛋(Aspidistra elatior)、天门冬(Asparagus cochcinchinensis)等4种百合科植物在不同水分条件下植株的生长和光合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土壤相对含水量为60%~65%(适宜水分)下,4种百合科地被植物均长势旺盛。麦冬、银边山菅兰、天门冬在土壤含水量为40%~45%(中度胁迫)时,仍可保持较好的观赏性。蜘蛛抱蛋耐旱性较强,可在20%~25%(重度胁迫)的土壤相对含水量下生长良好。这对百合科园林地被植物水分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研究新疆地区广泛分布的一年生盐生植物灰绿藜种子的萌发特性及其对生境适应性的结果表明:(1)灰绿藜种子萌发的温度范围较广,在15-45℃范围内均有50%以上的种子可以正常萌发,其对高温的耐受力较强,对光不敏感;(2)在一定浓度的聚乙二醇(PEG6000)范围内(≤25%),PEG引起的渗透胁迫对灰绿藜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较小,但随着PEG浓度的加大其戍苗率逐渐下降;(3)灰绿藜种子在萌发时有较高的耐盐性,NaCl和KCl浓度达到400mmol.L^-1时种子的萌发率仍在90%以上;盐对灰绿藜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主要表现为种子萌发时间的延迟:低浓度的NaCl和KCl对灰绿藜幼苗生长均有促进作用,子叶生长状态明显改善,胚轴的生长也受到促进。  相似文献   

19.
以塔里木河下游分属于9科16属的21种荒漠植物为对象,调查了它们的植冠种子库情况以及繁殖体的附属物、形状(三维方差)、大小(三维之和)及质量(百粒重)等形态特征,并探讨了各种繁殖体的生态适应对策.结果表明:(1)13种荒漠植物可利用植冠种子库来躲避环境干扰:7种繁殖体具绢毛,2种繁殖体具翅,1种繁殖体具芒,3种繁殖体具冠毛,可利用风力实现传播与定居,而且它们可利用有水时期的速萌特性来适应当地生态输水这一辅助措施;5种繁殖体形状远离球形(三维方差≥0.126),6种繁殖体形状接近圆球形(三维方差<0.06).(2)5种具速萌特性的繁殖体(形状圆筒形、圆锥形和蝌蚪形)与8种具有持久土壤种子库的繁殖体(三维方差较小≤0.1且三维之和≤2.75 mm)利用它们互补的生态适应对策使其在研究区成功定居与繁衍; 13种以r-型生活史对策为主且粒小质轻的繁殖体(三维之和≤2.75 mm,单粒重<1 mg)与4种粒大质重的繁殖体(三维之和≥4.8 mm,单粒重>3.3 mg)利用其互补式繁殖对策将研究区生物多样性维持于一定水平.(3)7~9月份为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半)灌木植物及乔木同时落种的时期,可将人工输水集中于这一时期以实现研究区种子最大数量地萌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