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海蜇幼体与对虾幼体相食关系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于1992年和1993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在莱州市对虾育苗增殖场对海蜇幼体与对虾幼体的相食关系进行了实验观察。结果表明:对虾各期幼体均不摄食海蜇各期幼体。海蜇各期幼体摄食对虾各期幼体的能力不同,其中以伞径10-20mm的后期碟状幼体摄食对虾无节幼体和蚤状幼体的比率最高,摄食糠虾幼体和仔虾的比率较低;而伞径20mm以上的幼蜇不能吃掉仔虾。文中还对今后合理放流增殖海蜇和对虾资源提出了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2.
浮游藻类植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还含有氨基酸、维生素、微量金属元素等营养成分,能为对虾幼体从蚤状期到糠虾期的生长发育提供较全面的营养保障。从本世纪三十年代开始,人们在从事对虾人工产卵孵化育苗的试验工作中,遭受无数次的挫折与失败,大凡成功的例子,无不重视饵料的选择。经验告诉我们,藻类饵料是对虾幼体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到七十年代,人们普遍采纳以藻类植物喂养对虾幼体这一生产模式,使对虾人工育苗成活率大幅度提高,从而推动了对虾养殖业的发展。目前,有几十种海洋浮游藻类被人们分离提纯,进行保种培养…  相似文献   

3.
试验旨在研究钝顶螺旋藻(Sprinulian platensis)和Picochlorum sp.两种微藻培育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幼体效果, 为开发凡纳滨对虾开口饵料提供参考依据。实验对照组D0 投喂商品螺旋藻粉, 实验组D1、D2 分别投喂钝顶螺旋藻和Picochlorum sp., 每组3 个重复,每个重复2 万尾凡纳滨对虾幼体, 在300 L 育苗桶中饲养七天。 结果表明, D0 和D1 组间凡纳滨对虾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 但两组极显著高于D2 组(P<0.01)。在凡纳滨对虾育苗过程中, 水体总氨氮浓度小于50 umol·L-1、亚硝酸盐氮浓度小于2 umol·L-1。钝顶螺旋藻可以保证较高的幼体变态存活率, 可以作为凡纳滨对虾开口饵料新资源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工厂化繁育系统内发生细菌性玻化症(shrimp postlarva bacterial vitrified syndrome,BVS)时期可培养微生物的菌群特征以及优势病原菌的遗传多样性。【方法】采用细菌体外培养方法结合基因测序技术对不同育苗阶段的亲虾、受精卵、无节幼体、蚤状幼体、糠虾幼体、仔虾,及其育苗池水和饵料内可培养细菌菌群的组成与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并通过多位点序列分析(multilocus sequence analysis,MLSA)方法解析病原菌的遗传多样性。【结果】系统内分离纯化的526株具有典型形态差异和群落优势的细菌分属于4门5纲16目24科38属113种。在纲水平上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丰度最高,共453株,占总分离株的86.1%;在属水平上弧菌属(Vibrio)丰度最高,共369株,占总分离株的70.2%;在种水平上,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为最优势种,共112株,占总分离株的21.3%,并且分布于整个繁育系统,在饵料中具有最高丰度。多元关联分析表明,随着对虾幼体的发育,饵料对幼体体内可培养细菌的菌群结构影响逐渐增加。对112株潜在溶藻弧菌的MLSA分析表明,其中100株菌株进一步确认为溶藻弧菌。进一步利用MLSA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发现,100株溶藻弧菌分为9个簇,分离自同类样品的菌株广泛分布在不同的簇中。【结论】在BVS发生时期,凡纳滨对虾工厂化繁育系统中具有丰富的可培养微生物种类。对虾幼体发育过程中,饵料对幼体体内可培养细菌的菌群结构具有重要影响。溶藻弧菌为凡纳滨对虾工厂化繁育系统中的优势弧菌,分布于整个繁育系统,且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为解析对虾繁育系统可培养微生物演替规律提供了数据支撑,也为对虾苗期病原防控和健康养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唐苗苗  王印庚  王春元  张正  廖梅杰  李彬  荣小军  葛建龙  于永翔 《微生物学报》1963,(收录汇总):3068-3082
【目的】探讨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工厂化繁育系统内发生细菌性玻化症(shrimp postlarva bacterial vitrified syndrome,BVS)时期可培养微生物的菌群特征以及优势病原菌的遗传多样性。【方法】采用细菌体外培养方法结合基因测序技术对不同育苗阶段的亲虾、受精卵、无节幼体、蚤状幼体、糠虾幼体、仔虾,及其育苗池水和饵料内可培养细菌菌群的组成与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并通过多位点序列分析(multilocus sequence analysis,MLSA)方法解析病原菌的遗传多样性。【结果】系统内分离纯化的526株具有典型形态差异和群落优势的细菌分属于4门5纲16目24科38属113种。在纲水平上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丰度最高,共453株,占总分离株的86.1%;在属水平上弧菌属(Vibrio)丰度最高,共369株,占总分离株的70.2%;在种水平上,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为最优势种,共112株,占总分离株的21.3%,并且分布于整个繁育系统,在饵料中具有最高丰度。多元关联分析表明,随着对虾幼体的发育,饵料对幼体体内可培养细菌的菌群结构影响逐渐增加。对112株潜在溶藻弧菌的MLSA分析表明,其中100株菌株进一步确认为溶藻弧菌。进一步利用MLSA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发现,100株溶藻弧菌分为9个簇,分离自同类样品的菌株广泛分布在不同的簇中。【结论】在BVS发生时期,凡纳滨对虾工厂化繁育系统中具有丰富的可培养微生物种类。对虾幼体发育过程中,饵料对幼体体内可培养细菌的菌群结构具有重要影响。溶藻弧菌为凡纳滨对虾工厂化繁育系统中的优势弧菌,分布于整个繁育系统,且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为解析对虾繁育系统可培养微生物演替规律提供了数据支撑,也为对虾苗期病原防控和健康养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IC-ELISA方法检测中国明对虾幼体卵黄蛋白含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卵黄蛋白(Vitellin,Vn)是虾卵黄的主要成分,是胚胎和幼体发育的重要营养源.本实验测定和比较了中国明对虾卵及无节幼体期间Vn的含量;探讨了Vn含量的变化对无节幼体发育的影响,为对虾的幼体发育和饵料研究提供r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斑节对虾α-淀粉酶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斑节对虾α-淀粉酶基因的结构和生物学功能, 根据原实验室构建的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 cDNA文库得到的EST序列, 利用RACE技术获得了斑节对虾α-淀粉酶基因(PmAmy)的cDNA全长序列。该基因序列全长2465 bp, 包括2175 bp的开放阅读框, 编码724个氨基酸, 分子总量为78.9 kD, 理论等电点为4.66。PmAmy包含一个α-淀粉酶家族保守的A结构域(Thr34-Ser410)和一个C结构域(Glu420-Ala496)。PmAmy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物种的相似性为47%—99%, 利用PmAmy构建的进化树显示斑节对虾和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亲缘关系最近。基因表达结果显示PmAmy在肝胰腺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斑节对虾PmAmy基因在卵巢发育的过程中均有表达, 表达量有所变化, 虽然没有发现显著性的差异(P=0.09)。斑节对虾PmAmy在整个生长阶段的检测中都有表达, 其中幼体发育过程中存在显著性差异, 糠虾时期PmAmy表达量显著高于无节幼体、溞状幼体和仔虾时期(P<0.05)。以上实验结果初步说明了PmAmy可能与斑节对虾的幼体发育相关。  相似文献   

8.
虾蟹育苗的藻饵料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虾和蟹,肉鲜味美,营养价值高,是人们所喜爱的海珍品。我国对虾养殖面积达100多万亩。对虾属我国有10余种,人工养殖的种类主要有:东方对虾、斑节对虾、墨吉对虾、日本对虾及长毛对虾等。虾生长较快,寿命短,正龄便开始繁殖后代。从受精卵孵化形成的幼体到初具虾形的仔虾要经过无节幼体、蚤状幼体和糠虾游体等几个发育阶段。无节幼体是不摄食的,靠卵黄营养自已,到蚤状幼体才开始摄食微小的藻类植物。蟹如以人工养殖的锯缘青蟹为例,它的发育过程没有对虾那么复杂,受精的卵孵化成蚤状幼体时,离开母体在水中浮游生活,经过几个时期…  相似文献   

9.
根据微生态平衡原理,应用三种微生物菌群(系从中国对虾成虾消化道中分离筛选出来的)制成生态制品作为饲料添加剂,对中国对虾出池仔虾进行投喂,实验结果表明:三种生态制品不汉都能显著地提高仔虾的成活率,而且对仔虾的生长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对出池仔虾死亡率较高的原因,微生态制剂的促生长机理,以及直接利用出池仔虾进行养成或放流的可能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三疣梭子蟹胚胎发育过程中卵内幼体形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薛俊增  堵南山  赖伟 《动物学报》2001,47(4):447-452
三疣梭子蟹胚台发育过程中,卵内幼体共经历2期卵内无节幼体和3期卵内tao状幼体,各幼体期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第1期卵内无节幼体具小触角,大触角和大颚3对附肢,第2期卵内无节幼体除草1期的3对附肢外,2对小颚开始出现,腹部前端分节,第1期卵内tao状幼体阶段复眼先为棒状,继而变成月牙状,附肢5对,腹部分为6节,第2期卵内tao状幼体阶段2对颚足出现,复眼发育完全,卵黄蝶状,心脏开始跳动,到此阶段末期,附肢分节和分叉,第3期卵内tao状幼体阶段,各器官进一步发育,肌肉明显。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蜕壳对河蟹幼体成分和能量的影响,从幼体即将孵化开始,采集每次临近蜕壳前和刚刚蜕壳后的幼体作为样品,检测其干物质含量、干样品的粗蛋白、总脂含量和能量密度。结果表明,幼体孵化后的干物质含量显著低于孵化前卵的干物质含量(p0.05),较孵化前降低42.7%。第1~3次蜕壳后的干物质含量显著低于临近下次蜕壳前(p0.05)。幼体干样品的能量密度、粗蛋白含量在孵化和每次蜕壳后均显著低于孵化和蜕壳前(p0.05),孵化到第3次蜕壳阶段每次临近下次蜕壳的能量密度和粗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刚刚蜕壳时(p0.05)。幼体干样品总脂含量除孵化前后外,其余各阶段均无显著差异(p0.05)。总脂和粗蛋白2种供能物质中,粗蛋白和能量密度的相关性更大,说明河蟹幼体蜕壳时能量的变化主要受蛋白质供应的影响。本研究为河蟹幼体的营养管理提供了更多依据,补充了河蟹的基础研究。在育苗的各阶段为了保证能量的供给,应当及时补充优质蛋白质,以促进蟹苗的蜕壳。  相似文献   

12.
在批林批孔斗争中,我县水产养殖场职工用人工养殖对虾的事实,深批林彪、孔老二“上智下愚”的反动谬论,进一步发扬敢想敢干的精神,取得了人工养殖对虾育苗成功的经验。 为了积极开展人工养殖对虾生产,达到就地育苗,就地放养。1974年县水产养殖场在各级党委、科研部门的支持和协助下,在对虾人工控制越冬成功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孵育温度对虾蟹幼体质量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究了亲体催产、幼体孵化和幼体培养温度对斑节对虾和中华绒螯蟹胚胎及早期幼体生长发育的影响.在实验温度(中华绒螯蟹,17~21℃;斑节对虾,26~30℃)范围内,胚胎及幼体的生长发育随温度升高而加快,但幼体的大小和蜕皮变态存活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虾蟹幼体孵育的温度效应决定于亲体催产温度及升温方式、幼体孵化温度和培养温度.着重探讨了孵育温度等环境条件对幼体质量的影响,并提出从虾蟹胚胎和幼体发育期间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等途径开展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探讨了辽宁盘锦辽河三角洲地区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生态育苗池中出现的近亲真宽水蚤(Eurytemor affinis)和细巧华哲水蚤(Sinocalanus tenellus)与中华绒螯蟹幼体的关系.结果表明:近亲真宽水蚤和细巧华哲水蚤都严重地影响Ⅰ期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的成活率,其密度越大,Ⅰ期溞状幼体的成活率就越低(P<0.01); Ⅲ期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可捕食桡足类无节幼体,且捕食量随着无节幼体密度增加而变大(P<0.01);Ⅴ期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和大眼幼体容易捕食到近亲真宽水蚤而很难捕食到细巧华哲水蚤;蟹苗池中大眼幼体的产量与育苗初期池塘中桡足类的数量呈负相关关系,且不同桡足类密度下大眼幼体收获量差异极显著(P<0.01).提出了控制和利用蟹苗池中桡足类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日本对虾对饵料摄食与吸收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 ̄14C示踪法测定日本对虾糠-3幼体对褶皱臂尾轮虫,卤虫和亚心形扁藻的摄食率、吸收率和利用率;以 ̄3H-葡萄糖和 ̄14C-苯丙氨酸作示踪剂研究人工配合饵料中葡萄糖和氨基酸在日本对虾体内转运和分布。实验结果表明褶皱臂尾轮虫是日本对虾糠-3幼体最适的动物性饵料之一。糠-3幼体对卤虫无节幼体摄食与利用率不高,但适量投放23只/ml密度的卤虫无节幼体作补充饵料以满足幼体对食物日益增长的需要,有利于幼体的生长。虽然糠-3幼体食性以动物性为主,但单独投放适宜密度亚心形扁藻也能摄食。其利用率可达40%左右。日本对虾的营养物质主要通过中肠被吸收,经血液循环被输送到组织器官。氨基酸更多参与对虾组织构成细胞的成分代谢活动,而葡萄糖则是对虾能量代谢活动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6.
1 引  言随着中华绒螯蟹 (Eriocheirsinensis)人工育苗规模的扩大 ,生产实践中有关小型甲壳类活体饵料投喂问题受到生产者和一些学者的重视[1,3 ,4] ,本研究分析中华绒螯蟹幼体消化道内甲壳质消化细菌 ,试图从该方面探讨中华绒螯蟹幼体与甲壳类活体饵料动物之间的关系 .有关水生动物消化道内甲壳质消化细菌 ,曾在鱼胃中有发现 .中华绒螯蟹消化道内微生物的研究未见有报道 ,我们对中华绒螯蟹 氵蚤Ⅰ大眼幼体消化道内甲壳质消化细菌进行了分离筛选 ,以探讨其消化机理 ,并为人工育苗生产中合理选择时机投喂卤虫 (Artemiasalina)、枝角类等…  相似文献   

17.
渤海湾对虾发生量与补充量动态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每年5月中旬和8月初,在中国对虾(Penaeuschinensis)的主要产卵场———渤海湾进行产卵场和栖息地调查,分别获取卵子/幼体和幼虾相对资源量,把卵子/幼体密度视为亲体数量(St)的一个相对数值,把幼虾相对资源量视为补充量(Rt)的一个相对数值,用Ricker模式(Rt=aSte-bSt)拟合资料,有:a=292243;b=0069;R2=047;P<0005。结果表明:对虾的发生量对其补充量的控制程度近50%。通过回归分析,确证了对虾早期发育阶段栖息地的降雨量、大风、日照和黄河径流量等环境因素对卵子/幼体的成活率乃至对补充量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养殖对虾病害生态防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晓  杨廷宝  何淼 《生态科学》1999,18(2):24-30
养殖对虾病害的生态防治尚处于探索研究阶段。从养殖水环境控制、养殖方式和结构调整等方面,综合分析了近年虾病生态防治研究工作的成果,提出要建立一套科研、生产、推广的完整生态防治体系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调查虾池及近海水域生态环境,加强近海环境保护;利用复合生态渔业提高虾池能量转换效率,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用模拟试验研究,为评价和完善对虾养殖管理对策提供根据。  相似文献   

19.
褶皱臂尾轮虫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褶皱臀尾轮虫(Brachionus pllcatilts)系生活于半咸水和海洋中的多细胞微小动物。雌体被甲一般长150—300微米,雄体80—130微米,肉眼可见,比针孔还小。具适应性强、繁殖率高、容易培养的特点,在对虾、鱼类的人工育苗中,用它来喂养对虾幼体都获得了较高的成活率。因此,大量培养这种轮虫,在生产上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分离水样取自近岸河口、港湾及受大潮水侵袭的坑塘。采集时,一般用小网捞取(国际标准筛绢14—16号或国产筛绢XX14—XX16制作)。捞取后,用大网目筛绢过滤(GG40—GG50),除去桡足类及杂  相似文献   

20.
枯草芽孢杆菌微生态制剂发酵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微生态制剂是饲用抗生素的绿色有效替代品。枯草芽孢杆菌在逆境中可形成抗逆性强的芽孢,在生产和应用过程中保持高活性,是一种高效的微生态制剂菌种。提高枯草芽孢杆菌活菌数及芽孢率是保证微生态制剂产品质量的关键。本文综述了枯草芽孢杆菌芽孢形成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及影响芽孢形成的重要因素,进一步比较枯草芽孢杆菌微生态制剂不同发酵方式的特点,重点阐述了提高枯草芽孢杆菌有效生物量的工艺优化,最后介绍了枯草芽孢杆菌微生态制剂的应用,并对将来研究思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