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鹿角蕨科是典型的热带雨林附生蕨类,主要分布于旧大陆热带地区,即亚洲热带、非洲热带和大洋洲北部的热带地区,仅有一个种分布于南美洲的秘鲁。该科植物仅含一个属(鹿角蕨属),约有15种,其中有一个种即鹿角蕨,在我国仅分布于云南西部的盈江县铜壁关自然保  相似文献   

2.

现生真蕨目马通蕨科(Matoniaceae)植物仅存MatoniaPhanerosorus两属, 集中分布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热带地区。马通蕨科植物在中生代时期全球广布, 且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 有近9个属, 被作为热带、亚热带气候的标志性植物化石之一。本文梳理总结了中国中生代的马通蕨科化石记录并分析其多样性特征, 共计有2属16种, 包括异脉蕨属(Phlebopteris) 15种和准马通蕨属(Matonidium) 1种。对其化石记录和地质地理分布分析表明, 晚三叠世时期, 异脉蕨属植物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湿热气候区, 包括华南一带的四川、湖北、 云南、西藏、福建等地; 早侏罗世时期, 其分布逐渐向北方扩展, 在南、北方植物区系界线附近均有发现; 中侏罗世局限于湖北、青海等地; 早白垩世时仅在黑龙江和西藏少量发现。准马通蕨属仅在黑龙江地区的早白垩世地层中发现。整体上, 马通蕨科在中国中生代的分布范围变迁与气候带范围变化相吻合。  相似文献   


3.
西双版纳石灰岩山地森林蕨类区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西双版纳位于云南南部,与老挝及缅甸接壤。根据调查,现已知西双版纳石灰岩山地森林中蕨类区系有蕨类植物127种(包括变种),隶属于24个科,54个属,在该蕨类区系中,最大的科分别是水龙骨科,凤尾蕨科,铁角蕨科,铁线蕨科及三叉蕨科;最大的属分别为凤尾蕨属,铁角蕨属,铁线蕨属,石韦属及毛蕨属,该地蕨区系具有东南亚热带的性质,其分布区类型的组成是,热带分布或主产热带的科占总科数的70%以上,热带分布的属占总  相似文献   

4.
浙江省凤阳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经野外调查和资料整理已知凤阳山自然保护区共有蕨类植物37科74属196种和7变种。主要科为鳞毛蕨科、水龙骨科、金星蕨科、蹄盖蕨科、铁角蕨科、卷柏科、膜蕨科,主要属为鳞毛蕨属、铁角蕨属、卷柏属、复叶耳蕨属、瘤足蕨属、凤尾蕨属、瓦苇属。分布区类型以世界分布和泛热带分布科、泛热带分布属、东亚分布种为主,表现出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特点。与邻近6山蕨类植物区系相似性系数的比较表明,与凤阳山蕨类植物区系亲缘关系最近的是浙江九龙山。凤阳山共有57种中国特有蕨类,有较高的保护价值。  相似文献   

5.
秦岭蕨类植物区系特征及地理分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论述了秦岭蕨类植物水平分布与这一地区森林分布格局是一致的,垂直分布以太白山分为4个带谱,其中以海拔800—2600米带谱内的,蕨类属种最多,约占秦岭总种数的32%。在秦岭77属中,属于热带、亚热带的属有36属,约占秦岭总属数的46.9%,其中有17个属每属仅有1种,其余每属有2—3种,均分布于秦岭南坡,这说明秦岭南坡是热带、亚热带蕨类植物分布的北缘。通过秦岭蕨类植物地理成分分析,说明秦岭蕨类植物属于喜马拉雅、中国西南到日本的蕨类植物区系,以耳蕨与鳞毛蕨为特色,称谓“耳蕨—鳞毛蕨区系”。  相似文献   

6.
井冈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资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江西省中部, 属罗霄山脉中段。在野外调查和查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 对该区蕨类植物资源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有蕨类植物共44 科, 包括101 属、304 种(含变种和变型);2)该保护区中的蕨类植物资源优势科、优势属均表现明显, 优势科为:鳞毛蕨科, 水龙骨科, 蹄盖蕨科, 金星蕨科;优势属为鳞毛蕨属、铁角蕨属、复叶耳蕨属、凤尾蕨属和耳蕨属;3)科的分布区类型只有7 个, 且均为热带分布型, 以泛热带分布、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间断分布和热带亚洲分布为主, 它们分别占本区总科数的66.67%、12.12%和12.12%;4)属的地理成分组成复杂, 具有14 个分布区类型, 其中热带成分占属数的68.54%, 且以泛热带和热带亚洲分布型属为主;温带成分占25.84%, 且以东亚和北温带分布为主。在中国植物区系的分区上属泛北植物区, 中国-日本森林植被亚区, 处于华东植物地区和华南植物地区的过渡区域;5)本蕨类植物区系与庐山、武夷山、天目山等地有密切联系, 可划为同一自然区, 均处于上述过渡区域内;6)本区的蕨类植物资源具有较高的开发和利用价值, 可分为指示植物、药用、食用、观赏用、工业用等类型。  相似文献   

7.
柳叶蕨属为分布于石灰岩区域的一类较特别的植物。文献资料和野外调查表明,广东有柳叶蕨属植物共4种,其中3种为广东省分布新记录,即峨眉柳叶蕨、镰羽柳叶蕨和柳叶蕨,建议将这几种植物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  相似文献   

8.
对中坡国家森林公园的蕨类植物分类、区系组成及其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坡共有蕨类植物28科53属85种,主要科为鳞毛蕨科、水龙骨科、凤尾蕨科和金星蕨科;主要属为凤尾蕨属、鳞毛蕨属、耳蕨属和卷柏属;科的分布类型以世界分布和泛热带分布为主,属以泛热带属和热带亚洲属最多,种以东亚分布类型为主并表现出明显的亚热带特点;生态类型主要为土生,其次是石生类型.蕨类区系与贵州的关系最为密切.蕨类物种密度为每km^26.2种,在纬度相近的9个保护区中仅次于云南西山.中坡拥有桫椤和金毛狗等2种国家重点保护蕨类和7种中国特有的蕨类.桫椤在中坡的发现,对于研究其演变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峨眉山蕨类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依据2004~2006年的野外调查和标本馆标本以及文献资料,初步分析了峨眉山蕨类植物区系的地理特征,结果表明:峨眉山共有蕨类植物46科110属425种,优势科为蹄盖蕨科、水龙骨科和鳞毛蕨科,共192种,占总种数45.2%,优势属为耳蕨属、鳞毛蕨属、凤尾蕨属和蹄盖蕨属等;在科、属的水平上,为热带分布型,以泛热带分布为主,而种的地理分布则以温带分布的中国特有和东亚成分占绝对优势,分别为36.5%和32.0%,揭示了峨眉山蕨类植物区系是以温带性质为主的亚热带类型,具有较强的热带亲缘;与大巴山关系密切,和云南哀牢山有一定的联系,而与秦岭、西藏和陕西天华山的关系较为疏远。  相似文献   

10.
柳叶蕨属为分布于石灰岩区域的一类较特别的植物。文献资料和野外调查表明,广东有柳叶蕨属植物共4种,其中3种为广东省分布新记录,即峨眉柳叶蕨、镰羽柳叶蕨和柳叶蕨,建议将这几种植物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  相似文献   

11.
通过多次野外调查及资料整理,对诸广山地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的资源组成、地理成分、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诸广山地区共有石松类和蕨类植物37科、87属、249种,优势科为鳞毛蕨科、水龙骨科、金星蕨科、蹄盖蕨科、凤尾蕨科,优势属为鳞毛蕨属、凤尾蕨属、复叶耳蕨属、卷柏属,单种科有12个,单种属有39个,这些丰富度高的蕨类中既有古老孑遗种又有新生代年轻种,反映了该区蕨类植物的古老性与延续性。(2)从分布区类型来看,该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区系中以热带性质的科和属占绝对优势,分别占除世界分布类型外总科、属数的89. 3%和77. 6%,以泛热带分布类型为主。但种的地理成分复杂,温带成分略显优势,占50. 6%,以东亚分布类型为主,中国特有分布种占23. 3%;热带成分的种占26. 1%,以热带亚洲分布类型为主。表明该蕨类植物区系具有热带亲缘性,是明显的热带向温带过渡地段。(3)该区以土生蕨类群落类型为主,树生蕨类与石生蕨类随海拔升高而增多,物种丰富度在800-1 500 m处最高。  相似文献   

12.
深圳梧桐山蕨类植物区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深圳梧桐山蕨类区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梧桐山蕨类植物区系由33科63属126种和2变种组成,含8种以上的科有水龙骨科、金星蕨科、鳞毛蕨科、卷柏科、蹄盖蕨科和风尾蕨科;依据植物的现代地理分布,梧桐山蕨类植物种的分布可以划归为9个分布区类型和6个亚型,其中热带亚洲分布成分和东亚分布成分构成了该区系的主体。区系分析表明,该植物区系带有较明显的热带性质,约67%的种类属于热带分布。  相似文献   

13.
水龙骨亚科植物(水龙骨科)的形态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水龙骨科水龙骨亚科5属16种植物的孢子形态、叶表皮结构、叶柄和根状茎的横切、根状茎上的鳞片以及叶脉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分析,探讨了该亚科植物的系统位置和亲缘关系。结果表明,在该亚科植物类群中,主要分布于亚洲亚热带地区的篦齿蕨属、拟水龙骨属和水龙骨属的亲缘关系较近,而主要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的棱脉蕨属和亚洲温带地区的多足蕨属的系统位置则分别较孤立。  相似文献   

14.
浙江凤阳山-百山祖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凤阳山--百山祖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野外资源调查及区系分析,可以认为,凤阳山--百山祖保护区共有蕨类植物39科、79属、249种(含变种),主要科为鳞毛蕨科、水龙骨科、金星蕨科、蹄盖蕨科和膜蕨科;主要属为鳞毛蕨属、复叶耳蕨属、铁角蕨属、蹄盖蕨属和瓦韦属,其中以鳞毛蕨属和复叶耳蕨属分布相对集中。属的分布类型以热带成分为主,种以东亚分布类型和中国特有种为主,并含有72种中国特有和珍稀蕨类植物。  相似文献   

15.
云南蕨类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和区系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定实地调查和分类的基础上,采用统计分析及区系地理分析法,对云南地区蕨类植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云南地区共有蕨类植物60科193属1 530种(包括变种和变型),科、属、种分别占中国蕨类植物科总数的58.8%,属的83.9%和种的95.2%;在这60个科中含30种以上的有13个,含5个属以上的有11个,分别占该蕨类植物区系属、种数的56.5%和79.2%,特别是鳞毛蕨科、蹄盖蕨科、水龙骨科和金星蕨科,这4个科共拥有70属761种,分别占总属数、总种数的36.3%、49.7%;193属中含30种以上的有11个,分别占总属、总种数的5.7%和41.7%,最具优势的是鳞毛蕨属和耳蕨属、蹄盖蕨属、铁角蕨属、卷柏属,这5个属共有403种,占总种数的26.3%;该区系中无云南特有科,但具有4个亚洲特有科:雨蕨科、稀子蕨科、柄盖蕨科和骨碎补科;该区系以热带、亚热带性质为主,科的区系成分中热带亚热带分布的科占66.6%,热带成分的属有112个,占68.7%(除世界分布类型);该区系是东亚地区蕨类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东亚分布31属和中国特有分布6属,分别占总属数(除世界分布属外)的19.0%和3.7%;该地区蕨类植物区系与西藏、台湾具有共同的区系起源和物种分化形成的背景,属的相似性系数约为70%,种的相似性系数约为30%,均起源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属的热带区系成分与温带区系成分所占比例分别为68.7%和27.6%,存在一定的区系过渡性;该区系科的分化强度为3.2,属的分化强度为7.9,在科、属水平上均表现出较强的区系分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柳叶蕨属的分类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谢寅堂 《植物研究》1990,10(3):93-97
柳叶蕨属是鳞毛蕨科中一个小属,为秦仁昌教授1938年建立的。但50多年来,本属的分类与分布情况,很少为蕨类植物学家所了解。到目前为止,已知本属有8个种,主要分布中国西南部,仅1种-柳叶蕨Cyrtogonellum fraxinellum (Christ) Ching分布到越南北部。本文对属的形态特征加以描述,编制有分种检索表,并有本属的地理分布图。  相似文献   

17.
东灵山地区的蕨类植物区系及其生态特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于顺利 《植物研究》1997,17(4):409-412
东灵山地区的蕨类植物共有22种,它们隶属于11科、14属,发现北京地区一新记录种,即西北铁角蕨(Asplenium nesii)。在东灵山蕨类植物属中,全球广布属最多,其次为寒温带分布属,热带分布属最少。种的区系成分,东亚分布类型为最多,其次为温寒带分布和中国特有成分,没有热带类型分布,分布的海拔主要在500m至1600m,生态类型主要为石生与土生两类。  相似文献   

18.
粤东蕨类植物区系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对粤东蕨类植物的调查和统计分析得出:粤东地区共记录蕨类植物258种,隶属于45科95属,区系较为丰富;粤东的蕨类区系属于东亚植物区向古热带植物区的过渡地带,以水龙骨科、鳞毛蕨科、蹄盖蕨科、金星蕨科等12个科为优势科,以铁角蕨属、凤尾蕨属、鳞毛蕨属等10个属为优势属。从种的区系成分来看,粤东蕨类植物区系主要是热带成分与东亚成分的综合体,以中国—日本分布、热带亚洲、中国特有种分布为最丰富,反映了东亚与热带亚洲的蕨类植物区系的统一性和紧密联系。特有程度低于当地种子植物区系。与相关的6个地区的比较,说明纬度和海拔高度对区系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9.
一、引言蕨类植物中的剑蕨属(Loxogramme)現知有35种左右。这羣植物在外形上表現着很大的一致性,都具披針形的肉貭单叶;在生态上都为附生,常着生于蔭湿岩石或树干上。它們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东自波里尼西亚,北抵中国、日本、印度,西达非洲。并有一个孤立的种(L.mexicana C.Chr.)远达热带中美洲的墨西哥。在我国,剑蕨属主要分布于四川、云南、貴州、广西、广东、台湾、湖北西部、安徽、江西南部。长期以来,剑蕨属植物在蕨类植物的系統发育上和分类学上的地位問題,一直在爭論中。它的孢子形态迄今还沒有进行过系統的研究。本文对本属孢子作了比較广泛的观  相似文献   

20.
序列的证据     
线蕨属Colysis植物主要分布于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少数种类分布至非洲、澳大利亚(昆士兰)及新几内亚地区。自1849年成立以来, 线蕨属的分类范畴和系统位置一直有待确定。本文利用叶绿体基因组的rbcL、rps4基因和rps4-trnS基因间隔区序列, 运用最大简约法和贝叶斯方法分析了线蕨属及其近缘类群的系统演化关系。研究结果显示: (1)线蕨属和薄唇蕨属Leptochilus (含似薄唇蕨属Paraleptochilus)组成一个支持率很高的单系分支(C-L Clade), 但是薄唇蕨属的成员位于线蕨属的不同支系内, 支持线蕨属和薄唇蕨属合并为一个属; (2)瘤蕨属Phymatosorus单独形成一个单系分支; (3)星蕨属Microsorum是一个多系类群, 除Microsorium linguiforme、M. varians和M. pustulatum与马来群岛的Lecanopteris聚在一起外, 其他的星蕨属成员均位于不同的支系上。本文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为线蕨属和薄唇蕨属的分类处理提供了分子系统学的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