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鸟中鬣狗许多年前,我第一次听中国野生动物摄影师祁云讲到胡兀鹫,祁云曾经在西藏喜玛拉雅地区连续两年拍摄胡兀鹫的孵化、育雏。  相似文献   

2.
胡兀鹫Gypaetus barbatus 上:正面观,下:侧面观2008年11月14日,笔者在重庆市彭水县野外调查时,从该县林业局保护科获得一鸟类照片5张.经鉴定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胡兀鹫Gypaetus barbatus.  相似文献   

3.
胡兀鹫(Gypaetus barbatus)是峭壁生境营巢鸟类,其领域是关系到繁殖与生存的必需资源。2010~2013年,在青藏高原4个省区中的7个胡兀鹫繁殖地进行了调查,结合1990~1993年的调查资料,用直接观察法记录了12个胡兀鹫繁殖巢域(距巢址500 m范围内)中的峭壁生境营巢繁殖鸟类,并初步评估了这些鸟类与胡兀鹫的种间关系。结果表明,巢区中观察到其体型可引起胡兀鹫警觉反应的鸟类计有23种,营巢繁殖的有11种。繁殖鸟类中猛禽有高山兀鹫(Gyps himalayensis)、猎隼(Felco cherrug)、金雕(Aquila chrysaetos)、大鵟(Buteo hemilasius)、长耳鸮(Asio otus)5种,鸦科鸟类有红嘴山鸦(Pyrrhocorax pyrrhocorax)、黄嘴山鸦(P.graculus)和大嘴乌鸦(Corvus macrorhynchos)3种。前述23种可引起胡兀鹫警觉反应的鸟类在胡兀鹫巢域中被记录到的活动行为频次为1 298次·只,观察到12种鸟与胡兀鹫发生种间互动行为,频次合计65次,其中鸦科鸟类与胡兀鹫发生的种间互动行为频次最高(34次)。观察到胡兀鹫驱赶巢域内的捕猎金雕导致其放弃猎物的行为。对种间关系的初步评估结论为:(1)毗邻高山兀鹫繁殖巢的胡兀鹫,表现出同种繁殖对之间巢间距明显缩短的现象,其巢间距由35.84 km(25.10~47.30 km,n=6个巢)缩短至7.39 km(6.22~8.58 km,n=5个巢);(2)在胡兀鹫巢域中营巢繁殖的猎隼,其同种间巢间距缩短至150~360 m(n=4个巢);(3)由于高山兀鹫在当地传统文化习俗中的重要地位,胡兀鹫与其毗邻营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人类直接干扰活动对其繁殖成功率的不利影响;(4)在人为干扰活动或其他原因导致胡兀鹫亲鸟离巢的情况下,鸦科鸟类和捕食性猛禽(尤其是猎隼)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胡兀鹫卵和幼雏被天敌掠食的可能性;(5)胡兀鹫育雏早期需要获取肉含量高的食物(体型较小的死亡动物),在胡兀鹫巢域或附近区域营巢的捕食性猛禽所遗落的猎物,很可能具有一定程度的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4.
2010至2013年,对青藏高原4个省区(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中的7个胡兀鹫(Gypaetus barbatus barbatus)繁殖地进行了调查,结合1991至1992年的调查资料,获得的调查结果为:产卵期12月上旬至翌年1月末(12月7日至1月28日,n=4),孵化期为55~61 d(n=3),窝卵数平均为1.9枚(n=14),测量3枚卵的平均长和宽分别为84.4 mm(83.1~88.3 mm)和68.0 mm(67.0~70.0 mm)。繁殖成功率为81.82%(2010~2012年,n=22)。巢址分布海拔为2 600~4 575 m。在具有代表性的繁殖地内,繁殖对之间距离平均为35.84 km(25.10~47.30 km),领域平均面积为1 284.51 km2(630.01~2 237.29 km2)。20年来(1990年以来)的种群结构变动为:胡兀鹫幼体数量比例从30.17%降低到16.67%,成鸟比例从61.21%提高到70.83%。采取与高山兀鹫(Gyps himalayensis)数量进行对比的方式,估算青藏高原250万km2面积的胡兀鹫种群数量少于1 410个繁殖对。威胁胡兀鹫生存的因素可分为4大类:(1)非法猎捕,包括非法获取胡兀鹫观赏标本和传统医药,方式为枪击、毒饵、网套等;(2)间接伤害,主要为鼠药中毒,其次是因人类在被食肉兽咬死的家畜体中施放毒药或在家畜尸体边布放的兽铗而造成伤害;(3)基础设施建设导致的伤害,如输电线路和风电场导致胡兀鹫触电和碰撞,道路建设直接对其巢址生境的破坏和人为干扰增加等;(4)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变化产生的负面影响,如对体弱家畜的快速加工和对家畜胴体的彻底利用,导致胡兀鹫的食物来源减少,家畜疫病防治导致胡兀鹫蒙受残留药物的影响,在寒冷季节柔软巢材(如羊毛)的缺乏,降低了胡兀鹫对卵和幼雏的保暖能力。  相似文献   

5.
王琛 《生命世界》2008,(4):38-39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鸟儿很久以前就与童年的人类相互依存,也在人类早期的精神世界中留下了悠远而婉转的高鸣低吟,为我们的祖先带来难以言状的美好感悟,不仅进而催生了原始先民们对自然生灵的惊诧和敬畏,更多的是以令人心动的神话故事和上古传说来表现潜藏于人类内心深处的丰富复杂、纠缠萦绕的种种庸感,以及那灵魂深处的美丽憧憬和梦想。  相似文献   

6.
吼猴皮亚最近有一个重大发现!它发现在它和同伴们生活的这片秘鲁丛林中有一群怪鸟,它们的举手投足,一举一动都和自己很像,简直就是一群山寨版猴子!  相似文献   

7.
2006年10月28日凌晨3点,笔者在位于云南省新平县哀牢山的金山丫口鸟类环志站进行夜间鸟类环志工作时,用灯光诱捕到一只鹭科鸟类,经鉴定为海南(开鸟) (Gorsachius magnificus),为云南省鸟类物种新记录.  相似文献   

8.
<正>2013年4月26日,在青海省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玛可河保护分区进行野生动物资源调查过程中,于哑巴沟口(101°04'E,32°41'N,海拔3190 m)发现并拍摄到鹤形目鸟类1只,此鸟头顶及上体灰色,两颊、喉、胸、腹部均为白色,下腹部及尾下覆羽棕色,嘴基部膨起,上嘴基部橙红色,腿、脚均为黄色。发现时在山溪边取食,性怯,甚怕人。经查阅《中国鸟类检索系统》(郑作新,2002),《中国鸟类图鉴》(钱燕文,  相似文献   

9.
10.
为筛选鸟分枝杆菌中耐受表面活性物质的基因并探究其相关功能,以认识鸟分枝杆菌适应肺部环境的杀(抑)菌机制,本研究构建鸟分枝杆菌基因组文库,采用生物活性水平筛选策略从基因组文库中筛选耐受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 dodecyl sulfate, SDS)的克隆子,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该克隆子完整的开放阅读框及其编码蛋白的二级结构特点。将克隆子的全基因序列与pGEX-4T-3表达质粒连接后转化大肠杆菌,构建过表达目的蛋白的重组菌。检测重组菌分别在含SDS、H_2O_2、NaNO_2和GSNO条件环境下的存活率。结果表明成功构建滴度为1.18×10~4 cfu/mL的鸟分枝杆菌基因组文库,从文库中筛选到一个耐受SDS的基因MAV-4292。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MAV-4292蛋白是一个无信号肽的跨膜蛋白,二级结构以α-螺旋为主。过表达MAV-4292重组菌在2%SDS、5 mmol/L H_2O_2、20 mmol/L NaNO_2和10 mmol/L GSNO体外条件下的存活率均比空载菌显著提高(p0.05)。结果表明,MAV-4292是鸟分枝杆菌中一个耐受表面活性物质的基因,它编码的蛋白参与了肺部表面活性物质、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及活性氮(reaetive nitrogen species, RNS)的胁迫应答,是鸟分枝杆菌的毒力因子。  相似文献   

11.
<正>2014年1月13日至1月17日,在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海棠公园海棠树上(101°45'5.58″E,36°39'42.47″N,2283 m)见到雀形目鸟类1只,并拍摄到清晰停落照片。该鸟额部及面部前端为栗色,向头后部颜色逐渐变浅;后枕部黑色羽毛长,形成冠羽,头顶细长的簇状羽冠,覆盖在枕部的黑色冠羽之上;黑色的过眼纹绕过冠羽延伸至头后;初级覆羽端部绯红色;尾羽褐灰,近端部渐过渡为黑色,尾端绯红色显著;虹膜褐色;嘴近黑;脚褐色。经鉴定该鸟为小太平鸟Bombycilla japonica,与太平鸟的区别在黑色的过眼纹绕过冠羽延伸至头后,臀绯红。  相似文献   

12.
2008年8月12日、2007年8月24日分别于城口县和奉节县,2007年5月30日于武隆县,2007年5月18日于黔江区,笔者带队进行重庆市物种资源调查时,发现3种鸟类:灰喉山椒鸟Pericrocotus solaris、蓝大翅鸲Grandala coelicolor和棕胸蓝姬鹟Ficedula hyperythra,分别隶于雀形目Passeriformes的山椒鸟科Campephagidae、鸫科Turdidae和鹟科Muscicapidae.拍摄所用的是Sony DSC-H2数码相机,600万像素,时间从早上7∶ 49~16∶ 53,拍摄照片7张;拍摄距离从15 m到5 m.  相似文献   

13.
大熊猫、斑马、虎鲸、马来貘、滇金丝猴、加拿大臭鼬……在世界珍兽家族中,总能窥见这些黑白双煞——它们的共同特征就是毛皮颜色只有黑白两色。这不是上帝偶然的杰作,而是造物主有意为之。当我们步入神奇的广西喀斯特地区,试图探访另外一种黑白兽的时候,我们愈加明白黑白双色是多么有价值的外衣了。  相似文献   

14.
天蓝 《生命世界》2006,(11):70-76
三百多年前,承德避暑山庄以北三百余里有个辽阔的皇家猎场。那里低海拔处古树参天,森林蔽日,高海拔地区水草丰美、草原与森林交错,那里生活着许多野生动物,随处可见奔跑的鹿和黄羊。秋分时节,皇家的围猎队伍于拂晓前出发,头戴鹿角帽,身披鹿皮衣,鸦雀无声地单个走着,到了预定的地点后,吹响木制的哨子,模仿呦呦鹿呜声引诱鹿群入围……,这就是当年木兰围场狩猎的情景。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记述了产自江苏泗洪的一鹫类(Vultures)跗跡骨化石——顾氏中新鹫Mioaegypius gui gen.et sp.nov.填补了欧亚大陆中新世大型食肉鸟类的空白。  相似文献   

16.
笔者于2006年10月30日凌晨在云南新平金山丫口秋季夜间鸟类环志工作中捕获到1只戴环的紫啸鸫,环号为F03-9907,经查询该鸟为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镇沅管理局于2005年10月在金山丫口环志放飞。此鸟环志1年后在原地被重捕是国内夜间环志工作中首次捕到戴环鸟。  相似文献   

17.
手盗龙类郝氏中鸟(Zhongornis haoae)的标本只有一件,并且为幼年个体,其最初被归入鸟类。然而对其解剖学的重新研究显示,郝氏中鸟与窃蛋龙下目(Oviraptorosauria)和擅攀鸟龙科(Scansoriopterygidae)具有很多相似的形态特征。中鸟的尾部虽然有所退化,但仍然很长,本文认为其约有20枚尾椎,其尾部的形态和比例都与尾羽龙(Caudipteryx)和耀龙(Epidexipteryx)相似。中鸟与基干窃蛋龙类的相似之处还包括:头骨短而高,小手指退化。在小翼掌骨的大小、手指的比例、坐骨不发育背侧和腹侧突起方面,中鸟与擅攀鸟龙类相似,而明显区别于中生代的鸟类。基于上述相似的形态特征以及基干窃蛋龙类和擅攀鸟龙类共有的其他特征,提出了窃蛋龙类和擅攀鸟龙类之间具有较近亲缘关系的假说。分支系统学的研究表明,相比于窃蛋龙类,中鸟与擅攀鸟龙科之间的亲缘关系更近,中鸟和擅攀鸟龙类都具有伸长的前肢和脚爪。有关中鸟的分类位置及其与擅攀鸟龙科之间确切关系的研究,还需要新标本的发现;本文对中鸟分类位置的讨论,也说明了基于幼年个体进行新种命名时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太湖地区湿沉降中氮磷输入量 ——以常熟生态站为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2003年6月—2004年5月,在中国科学院常熟生态站(31°32′45″ N ,120°41′57″ E)连续定位收集降雨,分析其中颗粒态和溶解态氮磷浓度,并对期间太湖地区氮磷湿沉降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湿沉降氮输入量的季节变化显著,夏、春季高,秋、冬季低;湿沉降输入氮中88.2%为溶解氮(dissolved itrogen,DN),11.8%为颗粒氮(particle nitrogen,PN);湿沉降输入磷中溶解磷(dissolved phosphorus,DP)和颗粒磷(particle phosphorus,PP)比例分别为53.3%和46.7%;中、小雨携带的总氮(total nitrogen,TN)、总磷(total phosphorus,TP)污染物通量大于大、暴雨;太湖地区每年湿沉降输入TN、TP分别为30.2 kg·hm-2和1.1 kg·hm-2,且所有降雨中DN浓度均大于水体富营养化阈值,92.5%的降雨中DP大于水体富营养化阈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太湖流域研究了平原地区三个不同试验点上小麦-水稻和元麦-水稻-水稻两种轮作方式下常规稻田生态系统中氮、磷、钾、钙、镁等五种大量营养元素的循环及表观平衡状况。所考虑的输入途径有施肥、灌溉、降雨、播种及移栽;输出途径有作物收获、田面排水和渗漏淋溶。此外,氮素的输出还包括了氨挥发及硝化与反硝化脱氮。三试验点两种熟制的稻田生态系统中各元素的表观平衡状况基本一致,在土壤养分库中磷、氮有盈余,钾、镁和钙有亏损。  相似文献   

20.
李锋  孙司衡 《生态学报》2001,21(3):481-485
以青海沙珠玉地区为例对景观生态学在荒漠化监测与评价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研究,并主要分析了多样性、优势度和均匀度以及马尔科夫转移矩阵模型等指标和方法在荒漠化监测与评价中应用的景观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