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叶知秋     
树叶里除含有叶绿素外,还含叶黄素、花青素等色素。入秋之后随着气温逐渐下降,叶绿素的合成受到阻碍和破坏,逐渐降解消失,而耐低温的叶黄素(呈黄色)、胡萝卜素(呈橙黄色)和花青素(呈红色)等色素的颜色逐渐显现。花青素和胡萝卜素的含量大于叶黄素,所以树叶便呈现出绚丽的红、橙、黄等色彩;花青素在温度低时反而容易形成,所以深秋时含有花青素的树叶会变得一片火红。  相似文献   

2.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拓展张淑兰(山东省潍坊教育学院生物系,262500)高中课本中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是用层析法验证叶绿体色素的种类和各种色素的颜色。叶绿体含有四种主要光合色素:叶绿素a、叶绿素b、叶黄素和胡萝卜素。这些色素不溶于水,但溶于...  相似文献   

3.
提取高等植物叶绿体中的色素,可以用圆形滤纸层板法。此方法与滤纸条层析法原理相似,但更简便易操作。其方法是:取一预先干燥过的圆形定性滤纸,用毛细吸管吸取少量色素滤液(色素滤液的制取与课本同),滴在其中央,待滤液风干后,再重复2~3次。然后对着滤液点处,用滴管慢慢滴加层析液,几分钟后,滤纸上就会出现4条环形色素带,从里到外依次为:黄绿色(叶绿素b)、蓝绿色(叶绿素a)、黄色(叶黄素)、橙黄色(胡萝卜素)。叶绿体中色素分离方法的改进@霍文高$东明县第一中学!山东东明274500  相似文献   

4.
不同成熟度对烤后烟叶中质体色素及其降解产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成熟度河南南阳烤烟烟叶中质体色素及其降解产物含量变化的结果表明:(1)烟叶中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随成熟度的提高呈下降趋势。(2)未熟到成熟的南阳烟区中部叶中,叶绿素降解产物新植二烯含量逐渐下降,成熟时最低,之后又有回升的趋势;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含量的变化随成熟度的进度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茶树种质资源叶片色素含量与叶色参数之间的关系,以143份黄、白化和紫化叶色特异茶树种质为材料,比较分析各种质叶片叶色参数L*、ɑ*、b*值和花青素、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差异,并通过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探讨叶片色素含量和叶色参数关系,为叶色特异茶树种质叶片呈色机理及品种选育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紫化茶树种质花青素含量和ɑ*值较高,叶片呈现紫红色;黄化种质类胡萝卜素含量/叶绿素含量比值和b*值较高,叶片呈黄色,白化种质L*值较高,叶片呈白色。在叶色表型性状方面,叶色特异茶树种质大体聚为两大类群,白色系和黄色系聚为一大类,紫色系聚为另一大类。(2)叶色特异茶树种质叶片叶色参数ɑ*值与花青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L*值、b*值与花青素和叶绿素含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且b*值与类胡萝卜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花青素、叶绿素对叶片CIEL*ɑ*b*值直接作用较大。总之,ɑ*值可作为描述叶色特异茶树种质叶片紫红色性状的代表性参数,b*值可作为描述叶色特异茶树种质叶片黄色性状的代表性参数。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不同叶色猴樟花青素含量与光合特性差异,初步分析猴樟春季叶色形成的机理。方法:以3种不同叶色的猴樟种苗为材料,测定其功能叶片花青素含量、光合色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光合作用参数及花青素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量。结果:紫叶猴樟和红叶猴樟的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与绿叶猴樟无明显差异,花青素含量分别是绿叶猴樟的134.24倍和49.80倍;红叶猴樟和紫叶猴樟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均高于绿叶猴樟,胞间CO2浓度(Ci)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均低于绿叶猴樟;红叶猴樟和紫叶猴樟的初始荧光(Fo)、暗适应下最大荧光(Fm)、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光适应下PSII的最大量子产额(Fo’/Fm’)均高于绿叶猴樟,光化学淬灭系数(qP)和光适应下PSII的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均低于绿叶猴樟,暗适应下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差异不显著;紫叶猴樟的CbDFR、CbANS和CbUFGT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绿叶猴樟,红叶猴樟的CbDFR、CbANS和CbUFGT基因表达量高于绿叶猴樟,其中仅有CbUFGT基因表达量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7.
问:为什么叶绿体色素被层析后,滤纸条上色素带从上至下依次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答;滤纸中的纤维素和水有较强亲和力,纤维素分子结构中有很多-OH基团,其以氢键的形式与水结合,因而滤纸上吸附有很多水分,一般达滤纸重量的22%左右,这部...  相似文献   

8.
该研究以牡丹品种‘满园春光’的叶片为材料,测定不同叶色时期叶片中黄酮醇、花青素、原花青素、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利用RHSCC和色差仪测定牡丹叶片红色消退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叶色表型,采用qRT PCR测定不同时期叶片中类黄酮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并分析叶片色素与类黄酮合成相关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以揭示牡丹春季叶片红色消退的潜在原因,为牡丹春季叶片红色消退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提供基因资源。结果表明:(1)随着牡丹叶片发育,紫红色消失,黄绿色逐渐形成,并且叶正面和叶背面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颜色变化。其中,叶背面的RHSCC值、L*、a*值要高于叶正面,而b*、C*值则低于叶正面。(2)牡丹红叶期叶片中富含花青素和原花青素,而非红叶期叶片中富含黄酮醇、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3)结构基因PsDFRPsANS表达量与花青素含量变化趋势一致,而PsFLSPsANR基因表达量分别与黄酮醇含量、原花青素含量变化一致。(4)转录因子基因PsMYB113表达量与花青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sMYB4表达量与花青素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sMYBF1表达量与黄酮醇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研究发现,花青素合成减少是牡丹春季叶片紫红色褪去的主要原因;牡丹叶片花青素合成减少是PsDFRPsANSPsFLS等结构基因协同表达的结果,而PsMYB113、PsMYB4、PsMYBF1可能是调控这些结构基因表达的重要转录因子。  相似文献   

9.
在HPLC色素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多甲藻对不同光照强度(16.6~250μ.Em^02s^-1)的反应。类胡萝卡素中最重要的多甲藻素和硅甲藻黄素占叶黄素总量的90%,随着光照强度的逐步增加,多甲藻细胞中叶绿素a含量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结果表明硅甲藻黄素和β胡萝卜素具有光作用:1)当多甲藻暴露于较强光下时,硅甲藻黄素/叶绿素a之比呈现出明显增加的趋势,β胡萝卜素/叶绿素a之比也显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0.
以茶树黄化品种‘中黄3号’(‘ZH3’)和常绿品系‘苔茶15’(‘TC15’)为材料,检测其4、5、7、8月新梢(一芽二叶)色素和主要生化成分含量,探讨不同月份黄化茶树新梢色素和主要生化成分累积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新梢叶绿素a、总叶绿素含量在两种茶树中均随生育期先降低后上升,叶绿素b含量变化趋势不同,但均以8月份最高,‘ZH3’叶绿素b含量在4、5月份分别比‘TC15’低41.9%、54.9%,在7、8月份分别比‘TC15’高47.5%、22.1%;新梢类胡萝卜素含量在‘ZH3’中呈递减趋势,而在‘TC15’中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花青素含量在两种茶树中均先上升后下降,在4、5、8月份‘ZH3’略高于‘TC15’,在7月份‘ZH3’比‘TC15’低26.4%。(2)两种茶树新梢的花青素含量在总色素中占比均先增加后降低,总叶绿素含量占比则表现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类胡萝卜素含量占比在‘ZH3’中呈递减趋势,而在‘TC15’中先递减后小幅上升。(3)两种茶树新梢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均先降低后上升并以4月份最高,茶多酚含量则均先升后降并以7月份最高,‘ZH3’水浸出物和咖啡碱含量在月份间变化不显著。(4)‘ZH3’新梢的游离氨基酸、水浸出物和咖啡碱含量与各色素含量相关均不显著,而其茶多酚含量与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类胡萝卜素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TC15’新梢的水浸出物和茶多酚含量与花青素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与总叶绿素含量、咖啡碱含量与叶绿素a以及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研究发现,黄化茶树品种‘中黄3号’新梢颜色越黄,类胡萝卜素、游离氨基酸含量越高,叶绿素a、叶绿素b、茶多酚含量越低,叶绿素a/b值较高,花青素含量适中,茶树新梢色素含量与其主要生化成分含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以额济纳胡杨林为研究对象,在秋季胡杨叶片转色不同时期,测定其叶色参数、色素含量,并分析同期的环境气象条件变化特征及其与叶色参数、色素含量的相关性,探寻秋季额济纳胡杨叶片变色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胡杨叶片衰老及黄叶物候景观气象服务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在秋季额济纳胡杨叶片转色过程中,其叶色参数L^(*)、a^(*)、C^(*)值均呈逐渐上升趋势,b^(*)和h值先增大后减小,视觉上叶片颜色变化依次表现为绿色、浅黄、金黄和橘黄色。(2)胡杨叶片变色期间,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大幅度下降,叶黄素、类胡萝卜素含量有缓慢上升再小幅下降趋势,花色素苷含量变化不大,可溶性糖含量也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少的态势;与变色始期相比,变色终期总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比值累计下降了97.5%。(3)在胡杨叶片变色同期,环境气温逐渐降低,气温日较差稳定维持在14℃左右,直接辐射量逐渐减弱,平均空气相对湿度先增大后减小,但总体表现为增大趋势,蒸发量逐渐减小。(4)在胡杨叶片转色期间,叶色参数L^(*)、a^(*)、b^(*)、C^(*)与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以及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比值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环境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与叶色参数L^(*)、a^(*)、b^(*)、C^(*)均表现为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而与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含量以及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比值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空气相对湿度与叶黄素、类胡萝卜素含量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研究发现,额济纳胡杨叶片在衰老变黄过程中逐渐显现出由浅到深的黄叶景观,这是叶绿素快速分解,类胡萝卜素含量相对升高的结果;气温是影响胡杨叶片衰老变黄的主要限制性气象因子,低温加速了叶绿素分解,较大的空气湿度有利于类胡萝卜素含量维持稳定,保持更长时间的黄叶景观。  相似文献   

12.
针对生物学专业本科生普通生物学实验教学,设计了将薄层色谱法和柱层析色谱法应用于叶绿体色素分离实验.采用硅胶作为吸附材料,以石油醚、苯和丙酮为混合展开剂,用薄层色谱法代替传统的纸色谱法进行叶绿体各色素的分离,用柱层析色谱法进行单体β-胡萝卜素、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黄素制备,实验装置简单,易于操作,特别是各色素条带分离灵敏度高.  相似文献   

13.
我们常见的植物叶子大都是绿色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植物仅含一种绿色的色素。现已知道,植物的叶绿体中含有绿色的叶绿素(包括叶绿素a和叶绿素b)和黄色的类胡萝卜素(包括叶黄素和胡萝卜素)二大类色素。由于前一类的含量远远大于后一类,故植物常呈绿色。如何知道叶绿体中含有上述色素的呢?只有对这些色素进行提取和分离,怎样提取和分离呢?本文拟结合叶绿体色素的一些结构性质,介绍一个简便易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叶黄素持续补充对机体血浆叶黄素浓度、血浆氧化应激水平及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的影响。方法:20名健康青年志愿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叶黄素组和正常对照组,叶黄素组每天补充叶黄素20mg,连续补充20d,正常对照组未给予任何补充。试验前及首次口服后的12、24、72、144、240、480、720h分别留取清晨空腹静脉血5mL,分离血浆。HPLC检测血浆叶黄素浓度,测定血浆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丙二醛(MDA)含量、Ox-LDL浓度。结果:叶黄素组血浆叶黄素浓度呈稳定上升趋势,GSH-Px及T-SOD活性呈持续性上升趋势,MDA含量呈持续性下降趋势。叶黄素组血浆叶黄素浓度在口服72、144、240、480h后分别升高59%、115%、164%、214%(P均<0.05),且女性血浆叶黄素浓度在口服240h后显著高于男性(P<0.05);血浆GSH-Px活性在补充20d后升高42%(P<0.05),MDA含量下降23%(P<0.05)。结论:每天补充叶黄素20mg,持续补充20d能有效提高机体血浆叶黄素浓度及机体抗脂质过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昆明冶炼厂污水和红卫造纸厂洗浆污水对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 L.)叶绿素a和b,β-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含量的影响。试验表明在不同稀释倍数的两种污水中,四种色素都低于对照。昆明冶炼厂废水比红卫造纸厂洗浆污水使叶绿素a和b,以及β-胡萝卜素含量降低更多,叶黄素对两种污水的反应却相反。  相似文献   

16.
基于高光谱遥感的小麦冠层叶片色素密度监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伟  朱艳  田永超  马吉锋  庄森  曹卫星 《生态学报》2008,28(10):4902-4911
作物叶片色素状况是评价植株光合效率和营养胁迫的重要指标,冠层叶片色素密度(单位土地面积叶片色素总量)的实时无损监测对作物生长诊断、产量估算及氮素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包括不同品质类型(高蛋白、中蛋白和低蛋白)的多个小麦品种在不同施氮水平下的连续2a大田试验为基础,研究了小麦叶片色素密度与冠层高光谱参数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叶片色素(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密度随施氮水平增加而提高,不施氮处理的叶片色素密度随生育进程而下降,施氮处理的叶片色素密度呈单峰曲线,品种间存在明显差异。群体叶片色素密度的敏感波段主要分布在可见光区,而红边区域导数光谱表现更显著。光谱参数VOG2、VOG3、RVI(810,560)、SRE/SBE和SDr/SDb等与叶绿素密度关系较为密切,线性方程决定系数R^2均在0.858以上,而与类胡萝卜素密度关系减弱,决定系数R^2低于0.780,且参数间差异较小。经独立试验资料的检验表明,VOG2、VOG3、SRE/SBE和SDr/SDb对不同色素的估测结果较好,预测相对误差RE低于17.6%,虽然对叶绿素b的准确性稍低。总体上,光谱参数VOG2、VOG3、SRE/SBE和SDr/SDb与小麦群体叶片色素密度关系密切,特别是对叶片叶绿素a和叶绿素a+b的密度可以进行准确可靠的实时监测。  相似文献   

17.
茶树芽叶紫化的生理生化分析及其关键酶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生理生化和分子水平方面比较了茶树紫化芽叶与成熟绿色叶片的差异。结果表明,紫色幼嫩新梢中茶多酚、儿茶素总量、咖啡碱含量高于成熟绿色叶片,差异达到极显著。光合色素中,成熟绿叶样品中叶绿素及叶绿素a、b的含量、类胡萝卜素的含量极显著高于幼嫩紫叶样品,花青素含量极显著低于幼嫩紫叶;在研究的9个花青素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中,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PAL、C4H、CHS、CHI、F3H、F3'H、F3'5'H、DFR和ANS在幼嫩紫叶中均呈上调表达,从而促进花青素的合成,使芽叶呈现紫色。  相似文献   

18.
花色与色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花色与色素苏焕然(哈尔滨师范大学生物系,150080)栾宏#(黑龙江富裕县教委)1色素的种类花色和色素的种类都非常多,科学家把各种色素分成类胡萝卜素,类黄酮和花青素三大类。类胡萝卜素是含有红色,橙色及黄色在内的一大类色素类群。不仅花瓣中含有这类色素,...  相似文献   

19.
遮荫棉花转入强光后光合作用的光抑制及其恢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研究了遮荫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突然由遮荫条件暴露在自然强光下时,叶绿素荧光发射、叶绿体色素组成、净光合速率(Pn)等在光照转移当天以及随后的适应过程中(光照转换后15d内)的变化。遮荫棉花突然转到强光下,叶片发生了严重的光合作用光抑制,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和φPSⅡ急剧降低,且明显低于自然光照下生长的叶片,而F。值却明显升高。这些参数即使在光照转换的次日清晨也不能完全恢复。Fv/Fm和Pn在光照转换以后的4d内持续降低,在第6天以后开始逐渐升高,在10-12d达到稳定值,表现出遮荫棉花叶片对光强变化的一定适应性,但Fv/Fm和Pn均未达到自然光照条件下生长的棉花叶片的相应值。最后的Pn值较遮荫下叶片增加60%,但同自然光照下生长的叶片相比只有后的40%。试验结果还表明,光照转换以后叶片内叶黄素循环库逐渐增大,在较短的时间内(3d)即可达到较高的水平。遮荫棉花突然转么自然强光下,叶片Fv/Fm及Pn的降低与PSⅡ反应中心的破坏有关,在对强光的适应过程中依赖叶黄素循环的热耗散等保护机制增强。光保护机制的逐渐完善有助于减轻叶片由遮荫转到强光下遭受的光破坏。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野牡丹属(Melastoma L.)植物花瓣的色素成分和呈色机理,为花色育种提供参考。以野牡丹(M.candidum)、白花野牡丹(M.candidum f.albiflorum)、印度野牡丹(M.malabathiricum)、白花印度野牡丹(M. malabathricumvar.alba)、毛稔(M.sanguinrum)5种野牡丹属植物材料,采用目测法、RHSCC比色法和色差仪测定花瓣表型,应用化学显色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对花色素成分及含量进行初步分析与测定,通过徒手切片组织切片法观察花瓣表皮细胞的显微结构和分布特点,测定花瓣pH值、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等生理指标分析对花色的影响。结果显示,野牡丹属植物花瓣不含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紫罗兰色系主要含花青素苷和黄酮类化合物,白色系主要含黄酮类化合物。野牡丹和毛稔花色素分布于上、下表皮,印度野牡丹花色素分布于上、下表皮和栅栏组织,白花野牡丹和白花印度野牡丹花瓣没有发现色素积累;紫罗兰色系野牡丹上表皮细胞呈圆锥形突起,白色系野牡丹上表皮细胞呈不规则的扁平状,它们下表皮细胞全呈不规则的扁平状。野牡丹属植物花色明度L*随花瓣颜色变深而降低,明度L*与红度a*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蓝度b*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花瓣中花青素苷含量与其明度L*和蓝度b*呈显著负相关,pH值与花瓣红度a*呈现显著的负相关。研究表明,野牡丹属植物花色主要由花青素苷决定,花青素苷含量、色素分布、上表皮细胞形状等是引起花色呈现多样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