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无论是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还是金银铜铁锡等金属矿,都深埋于地下。若要开发,人们必须首先圈定矿产资源的分布位置。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人们已经总结了十分丰富的找矿经验,并形成了独立、  相似文献   

2.
放线菌——微生物药物的重要资源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刘志恒   《微生物学通报》2005,32(6):143-145
微生物早在38亿前已经在地球上发生,但人们真正认识它们的存在也只有300年。迄今,事实尽管说明微生物是地球生命体的主要组成,维持着地球的生态平衡,并起着了解地球历史和地球生命健康以及开发所有应用生物技术潜能的关键作用;然而,我们对它们中的大多数仍然了解甚微。因此,微生物仍然是我们人类不断获得知识和发展生物技术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3.
王大锐 《化石》2006,(4):9-11
在万物生长的地球上,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循环”,比如大气层中的降水——蒸发——降水的循环,海洋中的洋流(水)循环,从火成岩到变质岩、再到沉积岩的岩石圈循环,生命的生死、有机质的腐败吸收、利用的生物圈循环等。这些都已被人们认识到了。但是,地球上还存在一种更加神秘、难以被人认识到的、规模更加宏伟的循环——碳循环,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它的神秘面纱正在被一点点揭开。  相似文献   

4.
许汉奎 《化石》2005,(1):16-17
地球生命起源问题一直是人们关心的热点,但至今此谜仍末完全揭开。  相似文献   

5.
微生物是地球上出现最早、分布最广、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物类群。在地球演化三十多亿年的历史长河中,微生物不断适应和改变着不同时期的地球环境,与地球环境共进化。微生物微小的个体和长期的进化,使它们形成了极高的多样性,可以适应几乎任  相似文献   

6.
韩家懋 《化石》2004,(2):10-13
2004年2月20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刘东生院士从国家主席胡锦涛的手中接过了金光闪闪的获奖证书,我国国家的最高科技奖第一次奖给了一位地球科学家。刘东生院士获此殊荣是为了表彰他60多年来在地球环境演化,特别是在中国黄土的研究中获得举世瞩目的创新科学成就,刘东生院士的获奖使人们对中国的黄土刮目相看了。  相似文献   

7.
每一个物种的消亡都是一件值得关注的事,它们曾在地球上留下过自己的痕迹,也有过无法替代的价值。却很少有人在过程中就去记录和报道这种消亡,来提醒人们不要再让更多的物种在不经意中丢失。地球已经禁不起这样的丢失了。草原上蒙古马急剧消减的状况,使我们决定做一次这样的尝试,深入草原把导致蒙古马消减的方方面面原因展现出来,看看人们能为挽救蒙古马做些什么。[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磁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心的你走上街头,一定会发现磁疗产品现在似乎很有市场,磁疗腰带、磁疗胸罩、磁疗手镯等产品在各大商场时常能够看到,关于它们的广告也说得很悬乎,磁成了一个人们很熟悉的字眼。但是,磁究竟是否对人体有害,用磁治病有没有科学依据,真正的磁疗是什么,很多人却并不知晓。事实上,磁是人类生存的要素之一,地球本身就是一个磁场。然而,地球自身运动导致的两极缩短、赤道拉长、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使得地球的磁场强度正在逐渐衰减。  相似文献   

9.
《人与生物圈》2008,(4):4-19
地球上没有地震,就不会有今天这样色彩斑斓的世界。人们的瓦砾中自球之后,不可淡漠了对有着生养之恩的大自然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陈成忠  林振山 《生态学报》2007,27(11):4886-4894
世界自然基金会和环球足迹网络等2006年10月在中国北京联合发布《2006地球生命力报告》,用生命地球指数和生态足迹两个主要指标描绘了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状态和人类所面临的环境压力。报告显示:生命地球指数1970~2003年总体下降约三分之一,其中陆栖指数减少约31%、海洋指数减少约27%、淡水指数减少约30%,生物多样性正快速持续地遭到损失;自1961年人类的生态足迹不断增加,1987年转入生态赤字下运行,此后生态超载不断加剧,2003年生态赤字达25.28%;化石燃料足迹增长最快,2003年几乎占到一半,达到48%;阿联酋、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人均足迹最大,阿富汗最小,中国排名69位;北美、欧盟、中东和中亚、亚太区处于生态超载状态,非欧联盟、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非洲处于生态盈余;过去40多年,人均足迹高收入国家增长2倍多,2003年达6.5gha,低收入国家一直在0.8gha以下徘徊,中收入国家也从未超过2.0gha。地球的经济怎样才可能在过度消耗中持续发展?3种预测情景也许会让我们走出生态超载的困境、走向可持续发展,共享"一个地球生活"的美好未来。整篇报告可以概括为4个主题:追踪物种丧失、聚焦生态超载、3种情景预测、一个地球生活。  相似文献   

11.
陈成忠  林振山 《生态学报》2007,27(11):4886-4894
世界自然基金会和环球足迹网络等2006年10月在中国北京联合发布《2006地球生命力报告》,用生命地球指数和生态足迹两个主要指标描绘了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状态和人类所面临的环境压力。报告显示:生命地球指数1970~2003年总体下降约三分之一,其中陆栖指数减少约31%、海洋指数减少约27%、淡水指数减少约30%,生物多样性正快速持续地遭到损失;自1961年人类的生态足迹不断增加,1987年转入生态赤字下运行,此后生态超载不断加剧,2003年生态赤字达25.28%;化石燃料足迹增长最快,2003年几乎占到一半,达到48%;阿联酋、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人均足迹最大,阿富汗最小,中国排名69位;北美、欧盟、中东和中亚、亚太区处于生态超载状态,非欧联盟、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非洲处于生态盈余;过去40多年,人均足迹高收入国家增长2倍多,2003年达6.5 gha,低收入国家一直在0.8 gha以下徘徊,中收入国家也从未超过2.0 gha。地球的经济怎样才可能在过度消耗中持续发展?3种预测情景也许会让我们走出生态超载的困境、走向可持续发展,共享“一个地球生活”的美好未来。整篇报告可以概括为4个主题:追踪物种丧失、聚焦生态超载、3种情景预测、一个地球生活。  相似文献   

12.
柯浦 《化石》2003,(2):39-40
我们的地球自形成以来已经有数十亿年的历史了。这部历史大多铭刻在我们经常接触的岩石圈中。当然 ,这并非一部用文字记载的历史 ,而是一部用地质构造、地层顺序、矿物成分、化石动植物群等记载在岩石圈中的“史书”。岩石圈中不仅珍藏有地球自然历史的见证 ,更蕴藏有大量人类生存发展所需求的自然资源。因此人类对这些自然资源进行了大量的有时甚至是无度的开发 ,因而破坏地球自然历史见证的完整性。在被破坏的地球自然历史的见证中 ,有的尚未被科学家们研究过 ,无疑这是自然科学中 ,尤其是地球科学中的一大损失。为了避免这种破坏继续下去…  相似文献   

13.
《生命世界》2005,(1):18-19
生命是我们这个星球上最值得骄傲的事情,多样性的生物使得我们的地球绚烂多彩。生命演化至今,人们在探索地外空间,寻找与地球相同或者类似的生命形式的时候,也对地球生命自身这个小宇宙充满了好奇。科学家们通过各种方法观察,研究生命的奥秘。荧光探针技术就是目前生命科学研究中最常见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陈成忠  葛绪广  孙琳  邵冬  柯文莉 《生态学报》2016,36(9):2779-2785
2014年9月30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ZSL)、Global Footprint Network、Water Footprint Network联合发布《地球生命力报告2014》,除了以前主要使用的地球生命力指数(Living Planet Index,LPI)、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EF)、水足迹(Water Footprint)等指标外,首次使用"地球边界"揭示地球面临的严峻挑战。报告显示:(1)LPI自1970年以来已下降52%,温带和热带地区分别下降36%、56%,陆生和海洋物种均下降39%,淡水物种减少76%;(2)1961年全球生态足迹76亿全球公顷(global hectare,ghm~2)、生物承载力99亿ghm~2、生态盈余23亿ghm~2,2010年全球生态足迹为181亿ghm~2、生物承载力120亿ghm~2、生态赤字61亿ghm~2,1961年碳足迹占人类总生态足迹的36%,2010年碳足迹占比为53%;(3)全球生产水足迹排名中,印度、美国、中国、巴西和俄罗斯以大量的绿水足迹位居前五名;全球200多个河流流域、26亿7千万人每年至少1个月严重缺水;(4)生物多样性丧失、气候变化和氮循环3个"地球边界"被打破,并且已经对人类健康及人类所需要的食物、水和能源产生明显影响;(5)高收入国家将生物多样性丧失及其影响转嫁给低收入国家,这是另一种资源进口方式;大多数高收入国家人均生态足迹均已超过地球上人均可获得的生物承载力,依靠进口其他国家的生物承载力弥补超载;低收入国家生态足迹最小,生态系统却遭受最大破坏,高收入国家较高的人类发展水平是以高生态足迹为代价。报告指出人类对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的过度索取,正在危害着人类未来的安康、经济、食物安全、社会稳定乃至生存,特别提到当前人类所作选择和所采取措施的重要性。确保有恢复力、健康的生态环境维持人类繁荣发展,比现在人口增长、资源消耗增加、气候变化和生态退化的警钟更具挑战性。整篇报告可以概括为5个主题:物种急剧丧失、生态严重超载、跨越"地球边界"、区域公平失衡、"一个地球"生活。  相似文献   

15.
陆玲 《生态学报》2007,27(10):4371-4372
引言地球景观生态系统由岩石圈、水圈、生物圈等逐步演化而来;当人类以其较高智能的优势从动物系统中分化出来后,人类与自然协调构建的经济圈也逐步形成。从此,地球处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在太阳系中,水星、金星、火星和月球等天体和地球一样具有固体岩石圈。为什么地球的固  相似文献   

16.
谈地球生物学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球生物学是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交叉形成的一级学科,它研究作为地球系统三大基本过程之一的生命过程,即生物圈与地球其他圈层的相互作用.不仅是地球影响生物圈.而且生物圈也影响地球系统.这种相互作用或影响,从地球历史早期到现在,是一直在协同、耦合地进行着.生命与地球环境的协同演化是地球生物学的核心.当前地球生物学发展的重点是地球微生物学.宏体生物能反映地球环境对它们的影响及它们对环境的适应,但除植物外,它们对环境的影响有限.了解生物圈与地圈双向的相互作用必须研究地球微生物学.生命科学和整个自然科学都在向微观方向发展,不断形成新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古生物学不能停留在以古动、植物学为主的阶段,而要与生命科学和整个自然科学保持同步发展.现在我们已经找到了解决微生物与地质研究相结合问题的途径.微生物功能群具有重要的地质学意义,是研究地球微生物学的突破口.地球生物学是古生物学的继承和超越.分类系统学将仍然是研究的基础,但是包含了传统古生物学的地球生物学在学科内容和技术方法上将更多地与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交叉融合.其结果将使古生物学在时间上更前溯,在空间上更开拓,为古生物学在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和为国民经济主战场服务中开辟更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早期地球的环境变化和生命的化学进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命起源是当代最大的科学疑谜之一,也是历来人类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在地球上最早的生物出现之前,有机物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化学进化过程,称为生命的化学进化。地球上生命的化学进化与非生物部分的早期演化过程,是密切地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并相互制约的。文章着重阐述与生命的化学关系最为密切的冥古宙和太古宙的地球演化历史,指出这两个阶段所形成的还原性原始大气和古海洋条件在生命的化学进行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且从宇宙形成、太阳系演化和地球环境早期演化的角度,探讨地球生命的化学进化历程;以地球形成初期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有机化学反应过程,由无机分子生成生物小分子,再进一步生成生物大分子,直至最后产生原始细胞。此外,文章评述当前国际上最流行的生命化学进化学说,对早期地球的化学进化是发生在地球表面的原始海洋、粘土矿物、火山喷发等,或是来源于地球之外的宇宙空间进行了综合的阐述。  相似文献   

18.
杨永 《植物杂志》2012,(6):26-27
分类学是研究地球上生物物种多样性的一门学科。古时候的人们认为物种是上帝创造的,是不变的,因此,那时期的人们通过发现自然界存在的多种多样的生物物种来赞美上帝的力量。自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以来,人们才知道地球上的物种是可变的,  相似文献   

19.
刘铮筝 《化石》2007,(1):39-40
通过古生物发掘,人们知道在人类出现之前.恐龙曾经在地球称霸1.65亿年.但你可曾设想过,假如有一天人类从地球上消失,能给后来生命留下什么遗存?最新二期《新科学家》杂志的一篇报告作出了大胆推断:只需要20万年时间,人类在地球上存在过的所有痕迹将消失殆尽.  相似文献   

20.
唐家桓  周顺桂  袁勇  庄莉 《生态学报》2015,35(10):3180-3189
天然生物地球电池(biogeobattery)是一种发生在地球表层氧化-还原界面的自然现象,是微生物在厌氧区域氧化有机碳、硫化物等电子供体,产生的电子经胞外介体"长距离"传输至好氧区,从而与空间上隔离的氧气等电子受体发生还原反应的过程。由于生物电流的偶联,使得过去认为因空间隔离而难以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可以快速、即时的进行。Biogeobattery的科学本质是:通过微生物驱动电子流动,偶联空间上隔离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Biogeobattery可能容易发生在有机物丰富、具备氧化-还原界面的生境,如海底沉积物环境、有机物污染区域等;它对于有机物厌氧矿化、温室气体排放、C/N/S等元素地球化学循环、污染物自然恢复等关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有重要影响,具有重大生态学意义,正成为地球科学、微生物学及生态学共同关注的国际前沿和热点。从"人工"biogeobattery(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入手,阐述了biogeobattery效应及其形成机制,从电池的电势、阴极-阳极响应关系、传导介质等方面详细介绍其研究方法,论述了biogeobattery的生态学意义,展望了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