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出现在镜头中最为触目惊心的情节,莫过于卢广的画面。同样拍摄金矿,巴西人萨尔加多的画面为世界摄影图库对金矿的定义,留下了经典的一笔。卢广的画面,则为西藏金矿的开采,留下了不可或缺的影响。人和自然环境之间的恩恩怨怨,在镜头中逐层展开,责任感的驱使,让他为这个世界展开了道德的准线和良心的力量。或许只需要简单地换一个角度,卢广会是一个出色的风光摄影家,会快乐地穿行于美妙的光影形色之间。然而他却选择了和“苦难”同行,和刻骨铭心的“残忍”同行。所以他比其他的摄影家走得更为艰难,也走得更为自信。他的镜头并不是在批判,或者像某些人说的,专门揭露世界的“阴暗面”,而是像他自己说的那样,他仅仅是做到保持一颗良心,背负一种责任,让自己的镜头“不说谎”。  相似文献   

2.
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出现在镜头中最为触目惊心的情节,莫过于卢广的画面。同样拍摄金矿,巴西人萨尔加多的画面为世界摄影图库对金矿的定义,留下了经典的一笔。卢广的画面,则为西藏金矿的开采,留下了不可或缺的影响。人和自然环境之间的恩恩怨怨.在镜头中逐层展开.责任感的驱使,让他为这个世界展开了道德的准线和良心的力量。或许只需要简单地换一个角度,卢广会是一个出色的风光摄影家.会快乐地穿行于美妙的光影形色之间。然而他却选择了和“苦难”同行,和刻骨铭心的“残忍”同行。所以他比其他的摄影家走得更为艰难,也走得更为自信。他的镜头并不是在批判,或者像某些人说的,专门揭露世界的“阴暗面”,而是像他自己说的那样,他仅仅是做到保持一颗良心,背负一种责任,让自己的镜头“不说谎”。  相似文献   

3.
正好奇猫头鹰模样逆天猫头鹰是野生动物摄影师的宠儿,当它们好奇起来,那模样简直逆天。图中这只猫头鹰,仗着自己拥有特异骨骼,任性地对着镜头上演了一出惊人的转头游戏。事发当时,摄影师在法国东北部偶遇这只猫头鹰,好奇的它一直盯着镜头,似乎想要看穿镜头背后的东西。突然,它对着镜头秀起了逆天绝技,360°转头大秀灵活性,模样超萌。  相似文献   

4.
凝固的美     
金凌 《生命世界》2014,(3):91-93
正有人说摄影是"用光"的艺术,常调侃就是"把钱用光"的艺术。哈!每一个人对摄影都有不同的看法。其实拍摄一张好的照片并不一定要求高档的摄影器材。当然有高档的器材会更完美。有很多好的摄影照片都是出自于普通的器材。就像国外有一个流浪汉,从垃圾堆里寻得的零件,自制了一台相机。把他流浪的所见所闻拍摄了下来。他没有好的镜头,却有一颗乐观好奇的心。所以用他那破旧的相机拍摄的照片,张张都是那么的感动人心!还记得我的第一台单反,是去二手市场花了300多元淘得的机械式理光相机。虽然老、旧,功能也单一,但它着实  相似文献   

5.
打开网页,输入“周海翔”。可以找到许多他拍摄野生动物的画面。然而给人印象量深的,却是他在芦苇丛中藏视自然的眼神。目光中所流露出地探寻的、思考的、更重要的是对自然敬重的神态,说出了他在自然生态摄影中的一切。走过了曾经盲目拍摄的初期,他甚至以“不务正业”的方式四处奔走,大声呼吁。最终,甚至开始了非政府组织的工作模式,尝试自己建立一小块保护区,用自己的双手实际来保护那一块土地,责任使他的镜头所瞄准的不都是美丽。[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人类和动物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的关系,然而我们经常会受到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误导:人是最高级的动物.其他生物逐级降低。这很自然会造成人类目空一切的结局,以至现在成了人类对自然环境肆意破坏的诱因之一。奚志农的爱鸟情结,正是在一种平等的层面上展开、深入的,“为了鸟,才拿起相机”。那些让人感动的影像,首先感动了摄影家,感动了那颗在镜头后面跳动的心,才会形成感动许多人的巨大力量。在他镜头中飞翔在天空中的鸟,因其有着自由,有着奚志农对这种“自由”的执著,才更加动人。无论是流泪的藏羚羊的头骨,或是身处危险中的滇金丝猴,为它们的处境焦虑的心情成了比画面美感更加让人震撼的东西,这大概就是影像力量的来源。[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合家团圆的日子,在这期间,各地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期盼来年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对于汉族的过节传统,我们已经很熟悉了,那么,不同民族的春节习俗又会有怎样的差别呢?本月我们将随着摄影师的镜头,远走呼伦贝尔,与鄂温克和鄂伦春人家一起过大年!  相似文献   

8.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合家团圆的日子,在这期间,各地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期盼来年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对于汉族的过节传统,我们已经很熟悉了,那么,不同民族的春节习俗又会有怎样的差别呢?本月我们将随着摄影师的镜头,远走呼伦贝尔,与鄂温克和鄂伦春人家一起过大年!  相似文献   

9.
"吱呀——",门开了,阳光涌进印度密林里的一座小木屋,灰尘在光线里雀跃。在桌子上缠绕成一团的眼镜蛇"呼啦"一下立起前半截身子,床上盘着两条粗壮的大蟒蛇,"嘶嘶"地吐着火红的芯子。这不是《狂蟒之灾》里的恐怖镜头,这是蛇人部落的小姑娘桑吉娜的家。  相似文献   

10.
思维跳跳糖     
<正>4月向来是一年中最适合郊游的季节了,话说近几日,这天气真真是极好的。糖兄糖妹心下想着,若是能趁着这大好的天气,叫上各位哥迷一起去大森林里做做游戏,赏赏花,倒也不负恩泽!那还等什么?快出发吧!!趣事贴吧1.学校组织春游,老师说:"这是集体活动,大家不能像上次那样,两个两个地在一起,这次至少要十个人一起行动!"结果春游那天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好。大家正玩得开心,就听一位同学捂着肚子大叫:"快,谁还去厕所?我们已经组织了九个人啦!"南昌王子曦2.小明要唱《我们都是一家人》这首歌,但他特别  相似文献   

11.
泽仁平措是一个特别的拍摄者.作为一个生活在藏区的本土摄影家,他有足够的时间思考身边所发生的一切,同时也有足够的自信记录和展现身边的变化。因此他和许多外来的摄影家不一样,他是出于内心的需求来描述这个世界的,他将镜头从湖光山色转向文化传承,没有任何居高临下的倨做.没有任何忧天怜人的悲悯,没有一丝的猎奇和故弄玄虚,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本身从镜头中缓缓流淌出来,像一道道小溪汇成江河.带着清澈透明的光亮.带着草木自然的芬芳。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西藏,一个民族真实的心态和对自然的描述,为生态摄影注入了极具人文价值的文化内涵。[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这天天气不错,蔚蓝的海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泛起闪烁的光。托德扛着他心爱的冲浪板,和好友一起来海滨冲浪。正当他们玩得不亦乐乎时,一只大白鲨悄无声息地游了过来,没有人注意到这位不速之客的出现。突然,大白鲨一口咬住了托德的冲浪板,他一下子失去了控制,像三明治中的火腿一样,狠狠夹在了鲨口和冲浪板中间。就在这危急时  相似文献   

13.
国际胃肠激素权威、美国的摩吞·格罗斯曼(Morton I.Grossman,1919-1981)教授,离开我们已经五年了,他的过早逝世是国际胃肠学界的一个重大损失。格罗斯曼是一个知识渊博、富于开拓精神、工作得极为勤奋的人。五年来,我每每回忆起他来,不由地陷入沉思,一幕幕的往事出现在眼前。  相似文献   

14.
灰椋鸟是北京城区比较常见的乌.它们在城市中生息繁衍,6月初,我在北师大校园内这棵毛泡桐的树洞中发现有两只灰椋鸟交替进出,立刻意识到它们在这里做窝了,而且已经开始孵卵了,刚刚它俩正交接班。因为是在校园的教学楼之间,所以人来人往非常喧闹.清晨这里晨练的人也很多.而且这棵大树下就有一位老人在练功.并不时地发出非常规的怪音,肢体动作也甚是奇特夸张。但这些都没有影响这对灰椋乌的繁殖活动。这样一来.我对拍摄有了信心,毕竟拍照只是架个相机,并无其他大的动作和声音。接下来的两个星期,我密切关注着这窝灰椋鸟的繁殖进程.很幸运.如愿地拍摄到了亲乌哺育幼雏的镜头。  相似文献   

15.
胡旭初教授走了,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胡教授辞世的噩耗传来,顿时令我悲痛不已,难以置信。就在两周前,我还拨通了胡教授的电话,听到他高亢的语调和朗朗的笑声,虽不见容颜笑貌,但令我深深地感觉到, 年愈八旬的胡教授,仍是非常康健,肯定还有一段美好人生之路可走啊!然而,悲痛之余,静心思索,人总是要回归自然的,他走得安详,倒也使我心定了些。他一生经历过坎坷和风雨,但作为成功的科学家,他胜  相似文献   

16.
面容复原术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反特故事影片《原形毕露》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镜头,讲的是有关部门通过头骨复原死者的生前面貌,证实了白桃花不是那位贫农老大娘的真正女儿,从而戳穿了白桃花的原形——一个变相冒名顶替的狡猾特务。这里所讲的人的面貌复原是怎么回事呢?不少观众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经常来信询问。近几年来,我们对这方面作了一些工作。结果说明,根据头骨复原的人的面貌与死者生前的照片对比,是相当接近的。当我们将复原出来的肖像(制成的石膏模型像)交给死者的家属辨认,一般都表示可以认出死者为何人(图1)。当然,复原出来的肖像不是完全像那个人生前的本来面貌,而是最大限度地接近其外貌。下面就这一复原的原理,作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7.
我校初中三(4)班共有学生39人。其中有出身于农家的学生28人,从小就实际参加过简单的生产劳动,因此,认为农业生产知识课没有什么可学;余下的11人是对农业生产知识了解得很少的市镇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也不感兴趣。为了使学生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好这门功课,针对这些思想情况,做了如下的一些工作。首先加强政治思想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这门课  相似文献   

18.
忆裴老     
牟永抗 《化石》2005,(1):39-40
此生有幸两次和裴文中先生接触。第一次是 195 4年第三期考古训练班 ,大家都为这位中国考古界元老亲自担任我们的班主任而自豪。当时他只是半百之年 ,学业上的造诣加上满头白发 ,大家都尊称他为裴老。裴老给我们上第一课就是旧石器时代考古 ,他讲了各地旧石器时代考古资料 ,也讲到不少新石器时代遗址。当他结束前二小时课程让同学提问时 ,由于一年前我曾参加杭州老和山遗址的发掘 ,在潜意识中自认为这是我要比别人学得好一些的基础 ,就举手问 :“杭州老和山发掘怎么样 ?”他随口大声地对大家讲 :“这不是考古发掘 ,这是捡东西 !”这句话让我…  相似文献   

19.
流感来袭     
杨昆 《植物杂志》2009,(7):50-53
在人类历史上,如果要问什么疾病在一次流行中对人危害最大,很多人都会答错,因为它竟是最不起眼的、很多人都得过的流行性感冒。2003年SARS流行时引起的全球性恐慌让人们记忆犹新。当时SARS病毒被许多人夸张地描绘成了最致命的病原体,甚至有人声称它是为了填补天花病毒而诞生的。其实,当时闹腾得最凶的SARS与流感相比,甚至还谈不上“小巫”。  相似文献   

20.
王江 《生命世界》2014,(6):70-85
古语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露水亦如此——昆虫依靠露水的滋润而生发,凭借露水的掩护而成长,露水与昆虫演绎着自然界的生态奇观,构成了不可多得的一道风景。露水洒落在昆虫身上,使它们具有了恍若来自外星球的样貌。在摄影师王江的镜头里,这些飘落凡间的精灵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讲述了一个个昆虫和露水的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