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汉江中游江段四大家鱼产卵场现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掌握汉江中游四大家鱼产卵场的现状,2004年5~8月分别设固定断面和流动采集鱼卵(仔鱼)。鱼卵漂流距离(S)用当时水温条件下胚胎发育经历时间(T)乘以江水平均流速(V)估算,即S=V.T,把产卵集中的江段确定为产卵场;产卵规模(M)根据采样点采获的相近发育期的鱼卵数(m)、采样点断面江水流量(Q)、采样网口流速(V′)、采样断面卵(仔鱼)密度系数(C)和采样网口面积(0.39)估算,即M=m.Q.C/0.39.V′。结果表明,汉江中游干流有四大家鱼产卵场5个,产卵场长度占该江段干流长度的36.22%,产卵总量为0.933×108粒,其中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分别为7.28×106粒、6.125×107粒、2.067×107粒和4.10×106粒,左岸支流唐白河无四大家鱼产卵;四大家鱼产卵和产卵的规模与江水的温度、涨水持续的时间、流速、流态紧密相关;2004年四大家鱼的产卵量仅相当于1976年监测结果的6.71%,汉江中游四大家鱼资源已严重衰退。  相似文献   

2.
长江中游四大家鱼仔鱼营养状况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形态观察,食性分析及消化系统组织学检测,对长江中游四大家鱼仔鱼的营养状况进行了初步评价,仔鱼具有匀称,消瘦和很消瘦三种体型,空肠率较高,草鱼,鲢,青鱼和鳙分别为45.16%-72.13%,30%-40.01%,31.25%-67.65%和87.50%,依据肝胰脏的肠和组织学特征,可以将天然仔鱼的营养水平划分为很好,较好的饥饿三种,1998年采自九江江段的样本中,遭受饥饿的草鱼,鲢,青鱼和鳙分别为40%,48.15%,46.15%和60%。  相似文献   

3.
老江河故道四大家鱼天然资源库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扼要介绍了老江河故道四大家鱼天然资源库的结构,并根据老江河故道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点,提出了四大家鱼的放养量应在重视种质质量的基础上,合理调控其放养结构和密度,此外文中还就保护和合理利用长江四大家鱼种质资源的有效途径以及维持老江河四大家鱼天然资源库健康运行的关键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4.
长江是我国四大家鱼的主要栖息和繁殖场[1,2].多年来,由于江湖阻隔、渔业生产以及大型水利设施的建设,长江四大家鱼的资源量锐减.产卵场的减少和破坏,是导致长江及附属湖泊四大家鱼资源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金沙江中游圆口铜鱼早期资源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会元  杨志  高少波  陈金生  张轶超  万力  乔晔 《四川动物》2012,31(3):416-421,425
2010年6月至7月在金沙江中游攀枝花格里坪金沙滩(26°35°28.96″N,101°31°52.01″E)设置同定采样断面,开展了金沙江中游圆口铜鱼早期资源现状的调查.结果表明,金沙江中游有金安桥、朵美、皮拉海、灰拉古、观音岩5个圆口铜鱼产卵场,产卵总量为3078.2万粒.圆口铜鱼的产卵行为和产卵量受江水的温度、流量、涨落水持续时间等多个因素的影响.调查期间圆口铜鱼的产卵初始时间为6月7日,盛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近几年来,圆口铜鱼的产卵规模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产卵场的位置也有所改变.通过了解金沙江中游江段圆口铜鱼早期资源分布状况,为金沙江中游圆口铜鱼资源保护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6.
长江中游地区野生百合资源调查及利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长江中游地区野生百合资源进行调查,发现长江中游地区有野生百合资源14个种和3个变种即野百合(Lilium brownii F. E. Brown ex Miellez var. brownii)、百合(L. brownii F. E. Brown ex Miellez var. viridulum Baker)、宜昌百合(L. leucanthum (Baker) Baker)、渥丹(L. concolor Salisb. var. concolor)、有斑百合(L. concolor Sali sb. var. pulchellum (Fisch.)Regel)、滇百合(L. baberianum Coll.et Hemsl)、大理百合(L.taliense Franch.)、药百合(L.speciosum Thunb. var. gloriosoides Baker)、湖北百合(L.henryi Baker)、南川百合(L. rosthornii Diels)、宝兴百合(L. duchartrei Franch.)、山丹(L. pumilum DC.)、川百合(L. davidii Duchartre)、条叶百合(L. callosum Sieb. et Zucc.)、乳头百合(L. papilliferum Franch.)、绿花百合(L. fargesii Franch.)和卷丹(L. tigrinum Ker Gawler)。对野生百合在长江中游地区分布现状、观赏特性及开发利用价值进行了分析,为百合新品种培育奠定基础。同时对长江中游地区野生百合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长江中游鱼类的早期资源现状, 2017年和2018年5—7月在长江干流宜都断面开展鱼类早期资源调查,采样网具包括弶网和圆锥网。调查期间共采集鱼卵21120粒和仔鱼2123尾。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鉴定鱼类5目9科37种。其中,鱼卵有29种,仔鱼有27种。2017年和2018年通过宜都断面的鱼卵径流量分别为124.45×108粒和101.07×108粒,优势种为四大家鱼和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仔鱼径流量分别为16.43×108尾和8.29×108尾,优势种为贝氏?和寡鳞飘鱼(Pseudolanbuca engraulis)。根据发育期和流速分析,四大家鱼鱼卵来源于三峡大坝下游至宜都断面之间的产卵场,仔鱼来源于三峡大坝以上的产卵场。与2009—2010年相比, 2017—2018年通过宜都断面的鱼卵径流量增大了85.3%,尤其是四大家鱼的鱼卵径流量与2005—2012年相比增加了约13倍。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 RDA)结果显示,流量...  相似文献   

8.
2008年和2009年从东洞庭湖区和长江、监利、鄂州和武穴江段采集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 (178尾)、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 (341尾)、鳙Aristichthys nobili (6尾)和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390尾)幼鱼, 通过耳石日轮分析确定2008年和2009年这些幼鱼的孵化日期分别为5月16日至8月20日和5月14日至8月9日。与三峡建坝前相比, 四大家鱼的繁殖时间明显推迟。洞庭湖和监利江段幼鱼在仔鱼阶段形成的耳石日轮宽度较鄂州和武穴江段幼鱼同期形成的日轮宽度窄, 表明前者仔鱼阶段的生长速度小于后者, 这可能是前者离三峡大坝距离较近、受大坝影响更加显著造成的。三峡大坝下泄水温较低、营养物质较少是影响坝下四大家鱼繁殖和早期生长的重要因素。繁殖季节推迟和早期生长速度下降可能导致坝下四大家鱼早期生活史阶段死亡率增大, 从而影响其资源补充和种群数量变动。    相似文献   

9.
珠江水系四大家鱼资源现状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大家鱼是我国淡水养殖和捕捞的主要对象, 但关于珠江水系四大家鱼资源状况的研究甚少。研究于2015—2016年对珠江全流域16个站位分春夏秋3个季节进行了全面调查, 调查的渔具主要为钩钓网、流刺网、定置刺网和虾笼。共采集四大家鱼965尾, 其中青鱼41尾、草鱼454尾、鲢351尾、鳙119尾, 均以1—2龄为主, 占所有个体的70%左右。四大家鱼主要分布于西江桂平至肇庆江段, 以及上游南盘江万峰湖库区江段。其在整个流域CPUE最高为南盘江鲁布革江段(5.68 kg); 而在中上游红水河大化、合山江段, 其资源量较低, CPUE值不足1.50 kg。重要的东江、柳江、郁江等支流, 资源量也较少, CPUE值不足2.00 kg。采用冗余分析方法(RDA)分析了四大家鱼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发现河流等级、河流水电站总装机容量、径流量与河流深度是珠江水系四大家鱼空间分布格局差异的主要影响因子。总体上, 四大家鱼主要分布于干流, 鲢、鱅和草鱼的分布主要受径流量和河流深度的影响, 河流水电站的建设对草鱼分布的影响最大。研究结果将对渔业资源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三峡库区丰都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  &#  &#  &#  &#  &#  &#  &#  &#  &#  &#  &#  &#  &#  <  sup>  ?<  /sup> 《水生生物学报》2015,39(5):954-964
2014 年47 月鱼类主要繁殖季节于三峡库区(重庆丰都县)进行鱼类早期资源调查, 以了解三峡库区鱼类早期资源现状, 四大家鱼在库区是否仍有产卵场等问题。调查共采集到鱼类50 种, 分属5 目9 科。采集时, 卵汛出现在6 月后流速较高的时段, 其中贝氏的数量最多, 占86.24%。仔鱼出现的高峰期为6 月上旬至7 月中旬, 太湖新银鱼的数量最多, 占58.36%, 其次为子陵吻虎鱼, 占27.04%。在仔鱼中, 种类组成呈明显的月份差异, 4 月鲤、鲫占数量优势;5 月太湖新银鱼、子陵吻 虎鱼占数量优势;6 月后鲌亚科、鳅科、鳜等种类开始出现, 种类明显增多。通过估算, 调查期间流经丰都断面的鱼卵总量为4.37108 粒, 四大家鱼鱼卵为0.21107 粒;仔鱼总量为111.98108 尾, 四大家鱼仔鱼为0.21108 尾。通过产卵场的推算, 丰都断面采集的四大家鱼来自涪陵城区江段和三峡库区上游的重庆巴南区至朱沱镇江段的产卵场。通过对卵苗漂流密度的昼夜规律分析, 6 月之前夜间仔鱼密度显著高于白天, 而6 月后仔鱼昼夜漂流密度无显著差异。本研究表明, 从三峡库尾进入三峡水库的鱼类早期资源丰富, 大部分鱼类繁殖发生在6 月以后水温较高、入库流量大、库区流速较高的时段, 库尾部分江段在流速较高时期, 仍存在四大家鱼的产卵场。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中华鲟繁殖群体资源现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根据1994—1998年获得的246尾标本,对中华鲟繁殖群体的性比、性腺发育成熟个体比例、年龄结构、体长和体重特征等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历史资料,对其种群资源现状进行评价,提出了相应的资源保护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2.
繁殖群体数量是中华鲟能否成功繁殖的重要影响因子, 建议作为长江生态考核的重要评价指标。根据重要种群参数和历史数据, 基于稳态转换理论和方法, 确定中华鲟繁殖群体数量指标的评估基准值和等级, 670尾以上为“优”、400—670尾为“良”、200—400尾为“中”、50—200尾为“差”、50尾以下为“极差”。水声学探测结果显示, 1998—2001年中华鲟繁殖群体数量指标评级为“良”; 2004—2012年三峡工程蓄水后至向家坝蓄水前评级为“中”; 2013—2020年评级为“极差”。为了复壮中华鲟野生种群, 建议修复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场功能, 大规模放流性成熟亲鱼和大规格个体, 建立国家级中华鲟保育中心。  相似文献   

13.
研究选取长江中游5个采样点(宜昌、枝江、荆州、汉南、湖口)为代表,采用系统发育群落结构方法分析了不同空间尺度下长江中游鱼类群落的构建机制。结果表明:(1)空间聚类分析显示,在65%的相似性水平上,所有样点可以划分为3个Group:GroupⅠ(宜昌)、GroupⅡ(枝江+荆州)和GroupⅢ(汉南+湖口);在55%的相似性水平上,所有样点可以划分为2个Group:Group A(宜昌)和Group B(枝江+荆州+汉南+湖口),且聚类分析结果与采样点的空间分布相符合。(2)在不同空间尺度下,鱼类群落构建机制存在差异:从地区采样点尺度来看,荆州江段鱼类群落表现为竞争作用主导群落构建,其余采样点鱼类群落均为环境过滤作用;从区域尺度来看,宜昌江段鱼类群落表现为环境过滤作用的建群机制,其余4个采样点在扩大空间尺度后,即分为Group A和Group B的情况下,其鱼类群落构建机制转变为物种间竞争作用。因此,长江中游干流鱼类群落构建机制表现了地区环境和空间尺度的共同作用。由于水流湍急,宜昌始终表现为环境过滤作用。其他江段在采样点尺度多数表现了环境过滤作用,但是在宏观的空间尺度上,却由于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14.
葛洲坝水利枢纽下游宜昌江段渔业资源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7-1999年间统计了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下游宜昌江段的不同渔具渔获物3254kg。共获得鱼类45种,优势种类为铜鱼、瓦氏黄颡鱼、长鳍吻鮈、圆筒吻鮈、草鱼、鲢、长吻鮠、南方鲇等,鳊、青鱼、鳡等的相对数量比建坝前减少,(鱼宗)、鳜、鳤、鲌类等建坝前的常见种类现在较为少见或罕见。鲥、裂腹鱼、华鲮、暗纹东方鲀等偶见种类以及珍稀鱼类白鲟未被发现。目前该江段渔获物中低龄个体比重较高,性成熟个体较少。过度捕捞是影响坝下江段渔业资源衰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中游渔业资源现状研究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长江流域鱼类资源十分丰富,产量约占全国淡水渔业产量的 60%,历史上最高产量达 4217万t1,是我国淡水鱼最主要的集中产区。多年来,由于水工建设、 环境污染、 酷鱼滥捕等诸多原因,长江渔业资源受到严重冲击2。为了摸清长江渔业资源状况,20世纪70年代,农业部组织沿江六省一市协作,进行了长江水系渔业资源调查,对长江主要经济鱼类种群生物学特性、 产卵场等进行了调查研究3。20世纪80年代中期,农业部和中国科学院分别对长江渔业进行了调查4,但近十余年来,未曾对长江渔业资源进行系统调查,作者根据 2001-2003 年的监测结果,对长江中游渔业资源现状进行了研究,以期为科学管理长江渔业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上游是我国淡水鱼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已记录鱼类261种;同时,该江段也是我国特有鱼类最为集中的江段,分布特有鱼类112种[1]。这一江段水流湍急,滩潭交错,流态复杂多样。很多鱼类在生理、形态和生活史特征等方面表现出与该江段特殊的栖息地环境相适应的特化[2]。目前长江上游金沙江江段在建的水电站至少有两座(向家坝、洛溪渡),规划建设的还有十余座[3]。这些水电站的建设和运行将极大地改变上游水文环境,对上游鱼类(特别是特有鱼类)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中下游江豚种群现状评价   总被引:45,自引:8,他引:45  
张先锋  刘仁俊 《兽类学报》1993,13(4):260-270
作者根据近年在长江中下游对江豚进行考察的资料和收集到的标本,系统分析评价了长江中下游江豚的种群现状,主要结果如下:1.长江江豚上至宜昌(距河口1669公里),下至长江口,以及洞庭湖、鄱阳湖均有分布。分布型式是沿长江纵向呈集群性分布,横向呈趋岸性分布;2.长江中下游江豚种群数量估计为2700头。其数量冬季最高,夏季最低。夏季的SPUE值仅为冬季的48.7%—58.6%;3.长江中下游江豚群体以1—5头最为常见,占88%;4.理论推算长江中下游每年新产生个体为539头,年出生率为20%;5.通过分析比较长江中下游和中国沿海以及日本Inland Sea江豚种群数量变动趋势,推测长江中下游江豚很可能进行“江—海”、“海—江”长距离大规模的迁移,这种迁移与生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