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理卫生》“泌尿系统”这部分教材,讲述了尿的形成和排出的生理知识,也谈到了一些泌尿系统疾病。文中说:“经常患扁桃体炎、呼吸道感染、化脓性皮肤病,有时会引起急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球发生病变、通透性增高,原来不能滤过的红细胞、白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这时可滤到原尿中去”(生理卫生,105页),“小儿因大脑的发育尚未完善,对排尿的抑制力较弱,所以排尿次数多,而且容易发生夜间遗尿现象”(生理卫生,106页)。现就这方面内容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显示皮质脊髓束在成年小鼠脑和脊髓中定位分布的简便有效方法。方法运用蛋白激酶Cγ(PKC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成年ICR小鼠脑和脊髓中皮质脊髓束的定位和分布情况。结果PKCγ免疫阳性产物分布于大脑运动皮层第V层锥体细胞胞体和轴突中,锥体细胞的阳性纤维经内囊、中脑大脑脚底、脑桥基底部、下行至延髓锥体中。在延髓下段,PKCγ阳性纤维经锥体交叉后进入对侧脊髓灰质后联合背侧,形成背侧皮质脊髓束,在脊髓白质的后索腹侧深层下行,至骶髓3-4节段以下逐渐消失。在整个脊髓前索和外侧索中未见有PKCγ阳性纤维。结论PKCγ特异地表达于脊髓后索皮质脊髓束中,提示PKCγ免疫组织化学法是一种显示和观察皮质脊髓束精确定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实验在33例清醒、肌肉麻痹和切断双侧迷走神经的家兔上进行,观察了刺激丘脑不同核团(VIL,VL,VPM 和 MI)和胼胝体纤维以激活皮层时膈神经的放电效应。当在吸气相(膈神经放电时)给予上述核团及胼胝体纤维电脉冲刺激,可使膈神经放电短暂抑制,随后的呼气相缩短、吸气相提前出现。如果在呼气相刺激上述核团,也能使该呼气时相缩短,随后的吸气时相提前出现。当在皮层接受 VL 投射的局部区域给予回苏灵后,再刺激 VL,皮层诱发电位增大,除使原先的膈神经放电效应更为明显外,还可在呼气相刺激时引起膈神经即刻的短暂放电。以上实验结果提示,当用回苏灵使皮层活动加强后,刺激丘脑 VL 引起的膈神经放电效应明显增强。损毁红核或切断皮层下行传导束但保留皮层脊髓束后,刺激丘脑引起的膈神经放电效应均不受影响,表明传入冲动激活皮层后引起的膈神经放电效应可能主要经皮层脊髓束下传,而皮层红核脊髓束不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皮质脊髓投射神经细胞(cortico-spinal projection neurons,CSPN)对于大脑的功能非常重要,但目前还缺乏研究小鼠发育期CSPN基因表达谱的有效方法。将出生后2 d(P2)的小鼠在脊髓交叉处注射逆行标记的神经示踪剂,并在P8时进行激光显微切割。提取捕获细胞的RNA并线性放大,而后利用定量PCR进行皮层标记基因的验证,线性放大后的RNA与大脑皮层组织的RNA相比,第五皮层标记基因Fezf2(Fez family zinc fi nger 2)表达明显升高,第四、第六皮层标记基因Rorβ(RAR related orphan receptorβ)、Foxp2(forkhead box P2)的表达相对较低。之后,进行小鼠基因芯片表达谱检测,通过基因功能富集度分析发现,在CSPN中大多数富表达的基因都与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通路以及运动行为有关。而且,染色质的修饰和编排相关基因在CSPN里也有富集表达。通过定量PCR进一步验证了芯片中CSPN的富集基因,结果发现,Meg3(maternally expressed gene 3)等7个基因在大脑第五皮层表达丰富。该研究将在体神经细胞荧光标记、激光捕获显微切割、RNA线性放大、基因芯片及定量PCR等多种技术结合起来,提供了一种研究发育期小鼠CSPN基因表达谱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31(STK31)基因与脊髓损伤修复的潜在关联。方法:以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STK31在小鼠脊髓损伤后的差异表达。结果:STK31在脊髓、肾脏、胃、心脏、大脑、脾、胸腺、肺等器官中均有表达且在脊髓中表达明显;在脊髓损伤后4 h及1 d,STK31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STK31基因与脊髓损伤及修复有着潜在的关联。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盆底肌功能训练联合阴茎夹对前列腺增生术后患者尿失禁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72例前列腺增生术后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两组均予盆底肌功能训练,观察组加用阴茎夹控制排尿。对比两组术后尿失禁改善情况、排尿改善情况、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简表(ICI-Q-SF)评分变化、压力性尿失禁分度评价及经济费用情况。结果:两组干预后20 d、干预后30 d、干预后90 d尿失禁发生率均较干预后10 d下降,观察组干预后10 d、干预后20 d、干预后30 d、干预后90 d尿失禁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90 d每日总尿量较干预前升高,每日总排尿次数、每日总漏尿次数均较干预前下降;观察组干预后90 d每日总尿量高于对照组,每日总排尿次数、每日总漏尿次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90d ICI-Q-SF评分均较干预前下降,且观察组干预后90d ICI-Q-SF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压力性尿失禁临床治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压力性尿失禁分度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阴茎夹使用费用为(70.26±8.51)元,低于对照组的(388.71±26.44)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盆底肌功能训练的基础上联合阴茎夹能够有效改善前列腺增生术后患者尿失禁症状及生活质量,且有助于降低患者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根据以前的报道,催乳素样免疫活性物质(PLI)广泛分布在大鼠脑的各个区域,包括丘脑下部、小脑、丘脑、脑干、海马、大脑皮层和尾状核。在这些区域内,PLI的浓度不一,从402±23 pg/mg(丘脑下部)到29±3 pg/mg(尾状核)。由于许多先例曾证明在大脑和脊髓中存在着相同的神经蛋白,因而设想在脊髓中是否也存在PLI。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产后早期行盆底肌功能锻炼对女性产后尿失禁的临床效果,本研究选取254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并采用完全随机的方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28例,产后早期行盆底肌功能康复锻炼,对照组126例,产后行常规产科护理,分别在产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随访,评价其盆底肌收缩力、排尿状况及产后尿失禁的发生率。实验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排尿状况评分随着时间的增长均有所下降,实验组较对照组下降更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的盆底肌收缩能力评分随着时间的增长均有所增长,实验组较对照组增加的更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两组研究对象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漏尿现象,实验组漏尿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表明临床护理人员应鼓励孕妇在产后早期行盆底肌功能锻炼,降低术后尿失禁的比例,提高远期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生物反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6年6月到2018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5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5例。对照组予患者实施生物反馈治疗,治疗组予患者实施生物反馈联合针刺治疗。以上两组患者均实行基础的康复训练、清洁间歇导尿及反射性排尿训练,并实行定时定量的饮水计划。分别于治疗前后行尿流动力学检查比较患者的膀胱内压力、残余尿量,记录患者的日排尿次数、最大排尿量以及患者的LUTS(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评分。结果: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最大排尿量、日排尿次数、残余尿量、膀胱内压力以及LUTS评分的数据进行对比,治疗组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生物反馈治疗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0.
在肾脏多发结石的取石手术中,常常遇到小结石残留,且在肾实质比较厚的时候不易寻找。为了在手术时能取净全部结石,我们分析了自1962年以来265例肾结石手术,其中:残留结石11例,占4%。因此对残留结石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本文试从如下两个方面进行探讨:(1)残留结石的原因分析;(2)取石器械的改进。一、原因分析以往我们在摄片前通常采用:(A)病人侧卧位;(B)在肾脏下填塞生理盐水纱布(抬高,固定肾脏);(C)病人一侧平行放置摄片暗盒(相对肾脏投影),暗盒外包以二块消毒方巾;(D)手术者挡住摄片盒;(E)放  相似文献   

11.
刺激兔皮层感觉运动区引起的膈神经放电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53例清醒、肌肉麻痹、切断迷走神经的家兔,刺激对侧皮层感觉运动区引起膈神经上的放电效应包括两种不同成分。第一效应指紧接刺激发生的放电变化。在呼气相刺激时,第一效应表现为短暂的放电;在吸气相刺激时,则表现为放电的抑制。士的宁刺激较易在呼气相引起第一效应,电刺激较易在吸气相引起第一效应。在 C_2切断同侧背外侧束可使第一效应消失,提示第一效应经皮层脊髓束和皮层红核脊髓束下行。第二效应指刺激后呼吸周期放电的变化。不论是在呼气相或吸气相刺激,第二效应均表现为吸气放电的提前出现、吸气时程和呼气时程的缩短。同时记录延髓孤束区单位放电与膈神经放电时,两者放电均有表现一致的第二效应。在 C_2切断同侧背外侧束,不影响第二效应的出现;完全切断同侧脊髓,则膈神经放电消失,但不影响孤東区的第二效应。以上结果说明,皮层控制膈运动神经元有两条途径,一条是皮层直接下达脊髓的途径,另一条是间接通过脑干呼吸中枢下达脊髓的途径;皮层直接下达脊髓的通路,既可兴奋也可抑制膈运动神经元的活动。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冬眠刺猬皮肌的紧张性控制,本工作研究了支配皮肌的胸前神经(VTN)的传入活动的来源和皮层代表区的分布。VTN的传入冲动来自皮肌本体感受器,传入纤维径C_6—T_2背根入脊髓,与同部位的皮肤感觉相分离,后者经相应节段的皮神经传入。电刺激VTN引起的皮层诱发电位反应位于新皮层外侧面的中间部,相当于Woolsey的S-Ⅱ区内,与桡神经和坐骨神经的代表区有重叠,而在S-Ⅰ区没有记录到反应。  相似文献   

13.
两年来,在自繁的树鼦角中发现9例急性脊髓炎。于出生后45—57天发病,病前幼晌发育良好。本病的主要特征是两后肢突然松弛性麻痹,脊髓胸段出血性坏死,并伴有体温急剧下降(35℃以下)、排便排尿障碍等症状。该病死亡率极高,似有传染性,但病因尚待进一步探讨。这是关养树急鼩自发性急性脊髓炎的第一篇报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脑桥以上中枢损伤与腰骶段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功能障碍及尿动力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78例中枢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诊断、排尿方式、残余尿、尿动力学检查结果。其中,脑桥以上中枢损伤组43例,腰骶段脊髓损伤组35例,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的自由尿流率参数和完全膀胱测压参数。结果:两组间的最大尿流率、排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桥上中枢损伤组的残余尿量明显低于腰骶段脊髓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腰骶段脊髓损伤组比较,脑桥以上损伤组的膀胱容量明显减少,最大尿流率时的压力、逼尿肌的最大压力及平均压力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膀胱的顺应性、逼尿肌稳定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桥以上中枢损伤患者的多数表现为低顺应性膀胱(27/43),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主要表现为高顺应性膀胱(21/35);脑桥以上损伤组多表现为逼尿肌的过度活动(29/43),而腰骶段脊髓损伤组更多表现为逼尿肌的无反射和弱反射(20/35)。结论:脑桥以上损伤患者主要表现为逼尿肌过度活动和膀胱容量的显著降低,以低顺应性膀胱为主;腰骶段脊髓损伤患者的逼尿肌多为无反射和弱反射,以高顺应性膀胱为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低频电刺激联合间歇导尿及Motomed运动训练对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内压力及膀胱容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2月~2018年2月收治的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9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6)与研究组(n=46)。两组均给予间歇性导尿、盆底肌训练、膀胱功能训练等常规干预,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取低频电刺激,研究组于对照组基础上采取Motomed运动训练,两组均干预2个月。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后的排尿情况(日均单次排尿量、日单次最大排尿量、日均排尿次数)、尿动力学情况(最大尿流率、膀胱容量、残余尿量、膀胱内压力)、LUTS(国际下尿路症状评分)及USDS(泌尿症状困扰评分)。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93.48%)显著高于对照组(78.26%)(P0.05);治疗2个月后,两组日均单次排尿量、日单次最大排尿量、日均排尿次数、最大尿流率、膀胱容量、膀胱内压力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多,且研究组以上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LUTS及USDS分值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研究组以上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间歇导尿联合低频电刺激与Motomed运动训练可有效改善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尿动力学状态及排尿情况,增大膀胱容量及膀胱内压力等,缓解下尿路症状及泌尿症状困扰程度,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黄晶  张受涛 《蛇志》2012,24(3):265-266
目的探讨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的临床特点和辅助检查在SCD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对41例SC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首发症状为肢体麻木或/和无力38例,行走不稳、踩棉花感2例,全身麻木瘙痒1例。周围神经损害29例,后索损害26例,侧索损害18例;贫血35例,MCV增大34例,缩小1例。Vit B12浓度测定27例,降低15例。SEP检查8例,均为胫后神经至皮层的传导功能障碍;VEP检查12例,异常7例,仅3例视力下降;BAEP检查12例,其中10例有听神经传导障碍,无听觉下降;脊髓MRI检查33例,4例见脊髓后索条状等T1、长T2信号,1例脊髓后索及侧索条状等T1、长T2信号。结论 SCD主要损害脊髓后索、侧索及周围神经;Vit B12浓度测定、脊髓MRI检查对SCD诊断价值较大;MCV、SEP、VEP、BAEP可发现亚临床损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存在阻塞性尿路疾患的老年男性在发生脑血管意外后,是否可通过早期症状或排尿症状类型(梗阻性还是刺激性)来预判排尿功能障碍的病因。方法:选择57例脑卒中后主诉排尿障碍的老年男性患者,所有患者均有继发于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膀胱出口梗阻(BOO)症状。采集病史并行体检,57位患者均实行尿动力学检查,检查结果行A-G图分析并分类为:有梗阻,无梗阻及可疑梗阻。结果:患者平均年龄70岁(54-87),按排尿障碍的主诉类型分组(纯刺激症状42%,纯梗阻症状34%,两者混合24%),其中51例(89%)在脑卒中发生后即出现排尿症状,47(82%)例患者出现逼尿肌反射亢进(DH),在三组患者中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压力流率分析显示,36(63%)位患者有出口梗阻,无梗阻14(24%)例,可疑梗阻7(13%)例。在3组患者中亦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所有老年男性患者呈现的症状不能预测膀胱出口梗阻或逼尿肌反射亢进的尿动力学结果。中风发生后排尿功能障碍症状的发生率明显升高,表明由脑血管意外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合并前期具有膀胱出口梗阻疾病时,可能会使后者的症状恶化,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8.
<正>《自然-神经科学》:催产素或可提升新生小鼠大脑感官在感官丧失后,新生小鼠大脑在感官反应方面所产生的变化可通过调控催产素得到克服。《自然-神经科学》发表的这项研究结论或能够为特定神经发育障碍比如自闭症谱系障碍(ASD)等提供治疗方法。催产素是荷尔蒙的一种,由大脑释放,能够促进性兴奋、社交和情感行为。Xiang Yu等人发现当新生小鼠在刚出生就被剥夺视觉和触觉感官时,其大脑下丘脑所产生的催产素的释放量会有所减少。剥夺幼鼠的一种感官信息也会影响其大脑中其他的感官皮层并导致这些皮层之间的兴  相似文献   

19.
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cerebralarteryocclusion,MCAO)模型,在额叶皮层用KCl诱导产生皮层扩散性抑制(corticalspreadingdepression,CSD)。MCAO4h后,利用550nm内源信号光学成像(opticalintrin-sicsignalimaging,OISI)监测局灶性脑缺血后大鼠顶-枕叶皮层内源光信号变化。成像1h内观测到一系列诱导CSD波(14±3次),CSD波局限于顶-枕叶皮层中央区域扩展,以光强的显著下降为特征;而旁侧区域光强无明显改变,不具备CSD波特征,表明CSD波未传播到该区域。随后TTC染色证明上述旁侧区域已经梗死。实验表明:MCAO后4h,皮层区域旁侧部分会梗死;CSD波的OIS变化可用来区分缺血梗死区和外周供血较为完整区域(未梗死区)。  相似文献   

20.
本文描述了大鼠脊髓L_1节段后柱、后索、侧索和前角的诱发电位及其损伤后的变化,并观察了切断L_4、L_5脊神经背、腹根与横断高位颈髓对电位的影响,以进行行电位来源分析。结果可见,上述四个区域的诱发电位基本由早反应三相波和晚反应组成。分别电解损毁这些部位后,电位波幅均普遍降低,晚期反应较早反应降低明显。后柱或后索受损对电位影响最大。局部损毁后可见L_1及T_(13)水平的硬膜上电位改变明显,尤其晚反应减弱、波峰平坦。反应时值与潜伏时未见明显改变。切断L_4脊神经背、腹根后、电位基本消失。去大脑对电位未见明显影响。结果表明,刺激坐骨神经诱发的脊髓电位起源于低位腰段传入神经和脊髓内多通路的兴奋传导,在一定程度上受腹根逆行活动的影响,与大脑及脊髓下行传导束活动无直接联系。脊髓诱发电位的幅度与波形改变可作为脊髓损伤的判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