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秦岭川金丝猴一个群的社会结构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23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53只正常树鼩的骨髓象,结果如下:胸骨的粒系细胞为55.96%,红系细胞为29.42%;淋巴细胞为12.16%;其它细胞为2.47%;粒系细胞与有核红细胞的比值为1.9:1。股骨的粒系细胞为57.37%;红系细胞为28.72%;淋巴细胞为11.80%;其它细胞为2.12%;粒系细胞与有核红细胞的比值为2.0:1。在性别之间,胸骨与股骨之间,各个细胞的分布比例无明显差异。此外,发现树鼩的骨髓细胞有以下几个特点:具有较高数量的嗜碱性粒细胞;出现少量的环形核粒细胞;存在大量退化细胞和裸核细胞。  相似文献   

3.
本文观察了成年wistar大白鼠、成年狗正常骨髓细胞形态学和骨髓象,并与正常人同系阶段细胞进行了比较,狗、大白鼠骨髓各系统、各阶段的细胞学特点与正常人的基本一致,其不同之处是狗和大白鼠的部分骨髓细胞的胞体较小,粒细胞有环状核,其增生程度略高于人,均为正常骨髓象。这对医学实验研究中,判定药物毒性、进行药物筛选以及药物的疗效观察,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文应用~3HTdR标记的方法,在小鼠经~(60)钴丙线照射900拉德后,输同种骨髓细胞观察骨髓及脾脏组织中造血的重建。在移植后3天,骨髓细胞中首先出现~3HTdR标记的淋巴样细胞,相继出现标记的幼红细胞,同时标记的幼粒细胞亦随之增多。脾脏于移植后3天,标记的淋巴样细胞也开始增多。于移植后4天、幼红及幼粒细胞开始标记。检查骨髓及脾脏组织,在移植后4天,相继出现红系及粒系细胞集落。移植后12天,骨髓及脾脏组织中充满红系、粒系及巨核等造血细胞。本文就造血细胞间关系略加讨论。  相似文献   

5.
雄性川金丝猴睾酮分泌与其社群环境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化学免疫发光法,跟踪测定了上海野生动物园一个半放养川金丝猴群中3只先后参与交配繁殖活动的成年雄猴一年中尿中睾酮含量,并结合行为学记录对其性激素和性行为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成年雄猴睾酮分泌峰的出现更多的是由其社会因素的变化引起的,而且,睾酮分泌峰出现的时期并不与雌性受孕高峰期相重叠,提示雄性繁殖具非季节性特点。睾酮分泌峰的出现,一方面说明此时社群的社会关系处于不稳定状态,另一方面发现睾酮水平的提高对雄猴攻击能力的增强起促进作用。由此,本研究认为川金丝猴雌雄性个体在繁殖中采用了不尽相同的繁殖策略[动物学报49(3):325—33l,2003]。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IRM-2、ICR及615小鼠骨髓细胞体外照射后细胞损伤进行比较研究,探讨IRM-2小鼠的抗辐射损伤机制。方法用常规法进行外周血白细胞和骨髓有核细胞计数;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不同剂量γ射线对小鼠骨髓细胞活力的影响;用PA法(FITC-Annexin V和PI标记法)检测骨髓细胞凋亡。结果IRM-2小鼠骨髓细胞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高于ICR、615小鼠,经统计学处理后差异有显著性(P〈0.01)。经1 Gy、4 Gy照射后6 h,IRM-2、ICR、615小鼠骨髓细胞相对活力分别为86.6%和79.3%,77.5%和70.4%,77.4%和68.7%,IRM-2小鼠与ICR、615小鼠比较,细胞活力有所提高,IRM-2小鼠骨髓造血细胞死亡率及凋亡率低于ICR及615小鼠。结论IRM-2小鼠有较强的免疫及造血功能,骨髓造血细胞凋亡率低于ICR及615小鼠,其抗辐射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深入理解不同地理区域川金丝猴群的社会结构特点,于2014年3—7月,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对岷山山系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辅助投食成功的一个川金丝猴群进行了观察。研究表明:该猴群共有138只个体,包括16只成年雄性,48只成年雌性,11只亚成年雌性,3只亚成年雄性,36只青少年猴以及24只婴幼猴;猴群中成年个体与未成年个体的比例为0.86∶1。唐家河川金丝猴群具有典型的重层社会结构:即由11个一雄多雌单元(one-male units,OMUs)组成2个繁殖分队(breeding band),并分别与1个密切联系的全雄单元(all-male unit,AMU)共同构成。其中,每个OMU分别由6~15只个体组成,平均为10.64只±2.77只;AMU共21只个体,以青少年个体最多,占61.9%。方差分析表明:2个繁殖分队中的OMU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8.
成年猴雪旺细胞的在体增殖和体外迁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勤  邱云芳等 《细胞生物学杂志》2001,23(3):182-184,F003
为了探讨成年猴雪旺氏细胞的在体增殖和体外迁移的能力,我们对用神经结扎术结扎的A组6只3-13岁雄性恒河猴的腓肠神经进行植块培养,部分细胞培养在聚酯纤维上,2-4周后作抗S-100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和电镜观察;B组2只未做结扎的新生猴腓肠神经培养作为对照.结果显示A组雪旺氏细胞平均在培养的第5天从神经段中迁出,年幼者早于成年猴;细胞在纤维上以螺旋状向前迁移;雪旺氏细胞抗S-100蛋白抗体染色阳性;电镜显示,雪旺氏细胞包卷纤维,但是,未见髓鞘形成.B组神经段培养2周仍无雪旺氏细胞迁出.研究表明,结扎神经使其发生瓦勒氏变性,经植块培养、纯化,能够获得可用于移植的成年猴的雪旺氏细胞.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野生雌性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不同季节体内睾酮水平与性行为频次的变化及二者的关系,我们以秦岭一野生川金丝猴种群为研究对象,通过长时间连续跟踪观察,完成了该种群中所有87只金丝猴的个体识别。用无损伤取样法采集了三只成年雌性川金丝猴不同季节的粪样,对粪样中的睾酮进行抽提测定,同时对采样个体的性行为进行记录。结果显示:1)成年雌猴在交配盛期与非交配盛期,粪样中睾酮水平均呈明显的周期性波动,交配盛期时睾酮水平的变化周期为24.56 d±4.07 d,非交配盛期时为43.67 d±2.89 d,显著长于交配盛期;2)成年雌猴在交配盛期的粪样睾酮水平为2.85 ng±1.12 ng/g,邀配频次为0.98±1.04次/d,非交配盛期时睾酮水平为1.71 ng±0.77 ng/g,邀配频次为0.28±0.53次/d,与交配盛期相比,非交配盛期的睾酮水平和邀配频次均明显降低;3)交配盛期各成年雌猴的粪样睾酮水平与邀配频次均有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631、0.683和0.659),而在非交配盛期这种相关关系并不存在(相关系数分别为0.091、0.493和0.205)。本研究表明,成年雌性川金丝猴体内睾酮水平、睾酮水平变化周期及邀配行为频次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这种季节性差异可能是川金丝猴行季节性繁殖的内在原因和外在表现之一。本研究亦表明交配盛期雌猴的性行为频次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受体内睾酮水平的控制,而在非交配盛期这种控制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10.
小鼠胸腺细胞条件培养基可促进豚鼠骨髓造血祖细胞在体外琼脂和血浆凝块培养基中形成 CFU-M 和 CFU-C。培养基中种入1×10~4—2×10~5个骨髓有核细胞,在培养7天后 CFU-M 和 CFU-C 形成的数量与种入的骨髓细胞数之间呈线性关系。CFU-M 和 CFU-C 的祖细胞具有很高的辐射敏感性,骨髓细胞体外接受~(60)钴γ线照射后 CFU-M 的计数呈指数下降,其D_0值为92拉德与 CFU-C(D_0=88拉德)相近似。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KCL22在NOD-SCID小鼠体内致白血病的能力,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血液移植瘤模型鼠的建立奠定基础。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KCL22细胞2×107个,经尾静脉注射入NOD-SCID小鼠,对照组小鼠注射无菌PBS。观察小鼠一般情况,瑞氏染色监测血象和骨髓象变化,PCR检测骨髓细胞BCR-ABL基因转录水平,HE染色观察肝、脾组织肿瘤细胞浸润情况。结果实验组小鼠于注射细胞后约4周开始出现反应力下降、精神萎靡、股骨肌肿大、后肢骨节出血点等体征,外周血白细胞从第5周逐渐增多,计数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血涂片可见幼稚粒细胞,肝、脾、骨髓组织切片可见白血病细胞浸润,骨髓细胞高表达BCR-ABL融合基因,未经治疗存活约70天,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结论 KCL22细胞可成功构建NODSCID小鼠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移植瘤模型。  相似文献   

12.
急性髓性白血病SCID小鼠模型的建立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建立急性髓性白血病小鼠模型,并对模型建立过程进行观察、分析和鉴定.方法:重症联合免疫缺陷小鼠(SCID)建立HL-60细胞白血病动物模型,观察SCID小鼠一般情况,监测小鼠外周血HL-60细胞、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的变化,用流式细胞术、骨髓染色体检查等检测小鼠骨髓,濒死或死亡小鼠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接种后3-5周,外周血白细胞上升,外周HL-60细胞占非红系有核细胞比例为3%-11%.骨髓HL-60细胞占非红系有核细胞中比例为40%-58%,骨髓细胞中CD33抗原阳性率8.18%-24.45%.小鼠骨髓细胞中有中、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结论:HL-60细胞静脉接种SCID小鼠,白血病发病率为100%.其发病症状及组织浸润与人类白血病相类似,可用于研究白血病增殖、分化等机制,是探索新的白血病治疗手段及判断患者预后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地榆总皂苷(TSSO)对~(60)Co-γ射线所致骨髓抑制小鼠的药效及其分子机制。实验采用650 cGy~(60)Co-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诱导骨髓抑制小鼠模型,灌胃不同剂量TSSO(1、0.5、0.1 mg/kg),每天一次,共10d。分别于第4、7、10 d检测小鼠外周血WBC、RBC、HCT、PLT及PCT水平;次日测定肝、脾、胸腺指数,计数骨髓有核细胞数,并检测骨髓细胞中GM-CSF、IL-3、SCF及c-Kit mRNA表达。结果显示,TSSO能显著升高小鼠外周血WBC、RBC、HCT、PLT及PCT水平,提升小鼠骨髓有核细胞数目并提高骨髓细胞中GM-CSF、IL-3、SCF及c-Kit mRNA表达。提示TSSO对~(60)Co-γ射线所致骨髓抑制具有明显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提高GM-CSF、IL-3、SCF及c-Kit mRNA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4.
选择16例血清HBsAg阳性患者为实验组,19例血清HBsAg阴性患者为对照组,每一患者同时采取血清和骨髓涂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PAP)检测骨髓涂片细胞中的HBsAg。结果,实验组3例骨髓细胞HBsAg阳性者,其血清中HBsAg滴度都很高,而且HBeAg均呈阳性。而在抗HBe阳性或HBeAg/HBeAb阴性者中均无骨髓细胞HBsAg阳性者。在5例血清HBV-DNA多聚酶阳性者中,骨髓细胞中HBsAg阳性者2例;6例多聚酶阴性者中,骨髓细胞中HBsAg阳性者仅1例。 本研究结果证明,HBV可在肝外组织细胞中测出,骨髓细胞HBsAg阳性的出现有集中于HBV高水平复制感染者中的倾向,同时更常见于HBV感染的较早时期。  相似文献   

15.
秦岭川金丝猴个体间团抱模式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团抱行为作为保持体温与增进社会关系的一种有效途经在非人灵长类中广泛存在,受环境和社会因素影响在各物种间呈现出多样的模式。本研究自2007 年9 月至2008 年4 月间,运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瞬时扫描取样法对秦岭北坡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一群秦岭川金丝猴的团抱模式进行了1 637 回次的扫描,结果表明研究群内的个体回避单独休息,倾向于形成团抱,团抱主要发生在2 个或3 个个体之间,较少形成4 个或4 个以上个体的团抱;团抱主要由青少年个体和成年雌性组成,成年雄性和携婴雌性多参与小的团抱,青少年猴更频繁地出现在3 个个体的团抱中,未携婴雌性在4 个和4 个以上个体团抱中比例明显增加;秦岭川金丝猴各年龄性别组的个体对团抱伙伴的选择有各自的偏好,大多数团抱由成年雄性和未成年个体发起,但获得较少的团抱;雌性和携婴雌性较少主动发出但获得较多的团抱,这显示出雌性作为团抱的主体具有很高的社会亲和力;此外团抱模式还存在季节性的变化,冬季寒冷期团抱的频率和大小都会增加,并且个体选择在距离地面较近的区域团抱以保持体温,春季生育期个体倾向于在树冠层团抱以获得新鲜的食物并且避免婴猴被捕食。秦岭川金丝猴的团抱行为是物种在其独特的社会组织形式下对山地极端环境的一种适应,在进化中以行为模式获得更高适合度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6.
我室近年来积累了一批健康BALB/C小鼠外周血液指标和骨髓有核细胞计数资料,今对其中540例较完整的进行整理,并和其他作者的结果进行比较,以供实验中参考。材料和方法本校实验动物所饲养繁殖的健康BALB/C品系小鼠540只,雌雄各半,体重18—25克。自尾静脉采血检查外周血的血小板数、红细胞数、网织红细胞数、白细胞总数和分类,进行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含量测定,计算其血液绝对指数以及骨髓有核细胞计数。用常规方法测定各项指标。血红蛋白的测定用72—Ⅰ型分光光度计;血涂片用瑞氏染色计数200个白细胞;网织红细胞计数用1.5%煌焦油蓝溶液和…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揭示婴儿吸乳偏好以及母猴携抱偏好发育过程,对具有不同生育背景的出生一周的婴儿吸乳偏好和母亲携抱偏好进行了研究。采用扫描取样法,对32 对母婴(7 个初次生育雌性及其婴儿,25 个多次生育雌性及其婴儿)的雌性携抱婴猴偏好行为,及其婴猴的吸乳偏好行为进行了记录。经对比和相关分析检验,结果显示,初次生育雌性的婴儿在吸乳时出现群体水平上的左侧偏好(t(6) = - 3.731,P = 0.010),再次生育雌性的婴儿没有出现群体水平的吸乳偏好(t(24) = 0.854,P = 0.402);初次生育的雌性会出现群体水平上的左侧携抱偏好(t(6) = - 3.890,P = 0.008),再次生育的雌性没有群体水平的偏好方向存在(t(24) = 1. 955,P = 0.062);同母婴儿绝大部分(8/9)会出现相反方向的吸乳偏好(N1 = 8,N2 = 1,P = 0.039)。这表明,再次生育经历会影响秦岭川金丝猴新生婴儿的吸乳偏好进而影响雌性的携抱偏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嗜酸粒细胞过氧化物酶快速染色方法,完善包括嗜酸粒细胞脱颗粒或中性粒细胞粗颗粒等各种情况下嗜酸粒细胞准确并快速计数的质量控制。方法随机选取75例血液病患者的骨髓涂片标本,要求常规瑞-姬染色骨髓分类嗜酸粒细胞≥3.5%,取材3d内。每份标本中选取两张,分别划入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标本进行嗜酸粒细胞过氧化物酶快速染色,对照组标本进行常规瑞-姬染色。分别计数嗜酸粒细胞百分数。结果实验组嗜酸粒细胞颗粒染成黑色,对包括中性粒细胞在内的其他细胞染色效果同瑞-姬染色,显微镜下嗜酸粒细胞显示醒目,可快速准确计数。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经t检验,P0.05,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嗜酸粒细胞过氧化物酶快速染色方法比较常规瑞-姬染色具有快速染色,对嗜酸粒细胞的显示更加醒目的优点,且对包括中性粒细胞在内的其他细胞染色兼有瑞-姬染色的效果。该方法值得推广用于快速骨髓细胞染色,且适用于包括嗜酸粒细胞形态不典型及中性粒细胞颗粒粗大等各种情况下的嗜酸细胞计数的质量控制,从而准确有效地服务于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19.
Smad3基因剔除对小鼠造血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Smad3基因剔除对小鼠造血功能的影响。实验小鼠分为 5组 ,每组有Smad3基因剔除小鼠(Smad3 - - )和其同窝孪生的野生型小鼠 (Smad3 + + )各 1只。小鼠的造血功能用 14天形成的脾结节 (CFU S1 4 )、多系祖细胞 (CFU GEMM)、粒 单系祖细胞 (CFU GM)、红系祖细胞 (BFU E)测定及外周血象、骨髓象等实验血液学指标来确定。每组小鼠取尾血作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 ,涂片作白细胞分类计数。将一侧股骨的骨髓冲出 ,制成单细胞悬液 ,计数其中有核细胞数 ,测定CFU GM、BFU E、CFU GEMM值。将每只小鼠的 4× 10 4个骨髓有核细胞 ,经尾静脉注入 3只 8~ 10周经致死量射线照射的同系雌性小鼠体内 ,测定 14天的CFU S。取一部分胸骨、肝脏、脾脏固定做病理切片 ,其余胸骨冲出骨髓 ,涂片作分类计数。结果Smad3 - - 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Smad3 + + 小鼠 ,红细胞数无显著差异。外周血白细胞分类结果也表明粒细胞显著增高。骨髓有核细胞数无显著差异 ,CFU GM显著增高 ,BFU E无显著差异 ,CFU GEMM明显减少 ,CFU S显著减少。病理形态学观察发现骨髓增生极度活跃 ,以粒系为主 ,肝脾无显著差别。骨髓涂片分类表明粒系增多 ,粒系 :红系比例增高。因此得出结论Smad3基因剔除使小鼠造血干祖细胞数目  相似文献   

20.
生态旅游被视为解决保护和发展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但现阶段的生态旅游开展对野生动物造成影响的程度和方式还缺乏研究。为研究生态旅游活动开展过程中产生的噪声是否会对滇金丝猴(Rinopithecus bieti)产生影响,2017年7月5日至2018年2月8日,在云南香格里拉滇金丝猴国家公园,采用10 min间隔的瞬时扫描取样法记录游客噪声、观赏距离、可见滇金丝猴总数量及其不同年龄-性别组滇金丝猴个体数量。结果显示,生态旅游行为显著增加了环境噪声值,向游客开放时段的噪声值(52.42 dB)显著高于非开放时段(47.51 dB),且游客数量越多噪声值越大;游客的观赏距离越近可见的滇金丝猴个体数量越少,且不同观赏距离下可见的滇金丝猴个体数存在显著差异,当观赏距离在11 ~ 15 m时,游客可见滇金丝猴总数量最多(2 046只);在1 ~ 5 m的观赏距离内,不同年龄-性别组猴的理论可见数量不同,成年雄性猴的理论可见数量最高(2.9只),其次是青少年猴(2.2只),成年雌猴(1.8只)和婴猴(1.6只)最低。推测,不同年龄-性别组滇金丝猴个体抵抗干扰的能力不同,成年雄性猴抗干扰能力最强,其次是青少年猴个体,成年雌性猴和婴猴抗干扰能力较弱。由此,本研究认为,现阶段香格里拉滇金丝猴国家公园的生态旅游活动增加了环境噪声,且对滇金丝猴的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干扰;游客观赏距离越近、游客数量越多,干扰越大。建议在未来的生态旅游过程中,严格设立游客观赏距离,且观赏距离应在10 m以上;设立标语,提醒游客保持安静,减少噪音,从而减少对滇金丝猴的干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