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的生物学反应修饰剂顾问委员会在1990年12月13日的会议上建议批准两种不同的重组型集落刺激因子(CSF)进入市场.顾问委员会的提议虽不能保证正式批准,但FDA以往总是听从上述委员会的提议,因此,有理由期待明年伊始获得正式批准. 第一项是批准应用Amgen的重组型粒细胞CSF(G-CSF)来预防因使用非骨髓癌癌症冶疗药物而引起的感染.G-CSF可刺激产生嗜中性细胞.这是一种白细胞,机体用  相似文献   

2.
车轮虫感染奥尼罗非鱼的白细胞分类百分比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利  张其中 《生态科学》2007,26(5):452-455
车轮虫(Trichodina spp.)是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Oreochromis niloticus)养殖中最常见的一种原生动物寄生虫。实验测定了感染组和未感染组中奥尼罗非鱼的各类型白细胞的百分比。感染组该鱼血液中的淋巴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极显著高于未感染组;未感染组该鱼血液中的单核细胞百分比极显著高于感染组。发现嗜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可能在抵御车轮虫入侵中起着重要作用;单核细胞在抵御车轮虫起着一定的作用。表明奥尼罗非鱼感染车轮虫后,细胞免疫增强。  相似文献   

3.
协和发酵公司表示从6月开始进行粒细胞群落刺激因子(G-CSF)的衍生物(KW2228)的临床试验。现在是第一阶段。临床试验班长是东京大学第3内科教授高久史麿。 G-CSF是担任非特异性的活体防御反应的粒细胞(白血球的一种)的增殖分化因子。在粒细胞中特异地增殖噬菌、杀菌作用发挥好的中性白细胞。因此,可望作为因癌的化学疗法和放射疗法等引起的粒细胞减少等副作用的治疗药。如开发G-CSF顺利的话,也许能完全治愈  相似文献   

4.
淡水石斑外周血细胞显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淡水石斑(Cichlasoma managuense)外周血细胞可区分出红血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血栓细胞,未发现嗜碱性粒细胞。外周血液中还存在少量未成熟的和正在分裂的红血细胞。白细胞中,血栓细胞体积最小,嗜中性粒细胞体积最大;数量上,血栓细胞最多,而嗜酸性粒细胞则最少。  相似文献   

5.
研究工作的进展使某些白细胞间素的作用逐渐明确。例如最近来自DNAX研究所(美国加州帕洛阿尔托)、Mayo诊所(明尼苏达州罗彻斯特)和两所大学的一份报告中,就介绍了rDNA白细胞间素-3(IL-3)、IL-4和IL-5对体外生产人白细胞的作用。这些机构中的研究人员用上述白细胞间素中的每个成员培养了骨髓的和脐带血的单核细胞。许多种白细胞包括嗜酸性细胞、嗜碱性细胞、嗜中性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等,都是由这些细  相似文献   

6.
成年草鱼外周血细胞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林光华 《动物学报》1996,42(2):123-128
用透视电镜技术研究了成年草鱼外周血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在外周血细胞中可区分出红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中性白细胞,嗜酸性白细胞和血检细胞;嗜碱性白细胞无论在血涂片上或超薄切片上都没有发现。电镜图像显示,在红细胞中,仅能看到少数线粒体和液泡。淋巴细胞以短的伪足,较多的游离核糖体和滑面内质网为其特征。单核细胞的特征是具有较多的伪足和胞质液泡以及偏位核。在外周血液中发现了嗜中性白细胞生长、发育、功能成熟和衰退的全过程,描述了嗜中性白细胞的幼稚型、成熟型和衰退型细胞的超微结构。在成年草鱼外周血中,还发现了一种新型的颗粒细胞,它的特殊颗粒为大的六角形或棒状致密结晶颗粒,对上述特殊颗粒细胞的属性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应用Wright-Giemsa染液联合染色方法,通过光镜对切尾拟鲿Pseudobagrus truncatus外周血细胞的形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切尾拟鲿外周血细胞可分为红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血栓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两种类型的粒细胞。未发现嗜碱性粒细胞。白细胞中,血栓细胞数量最多,占白细胞总数的39.32%;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最少,仅占白细胞总数的2.30%;单核细胞体积最大,大小为(14.58±3.95)μm×(12.96±2.67)μm;血栓细胞体积最小,大小为(6.53±0.96)μm×(3.65±0.41)μm。此外,统计了红细胞密度为(1.68±0.39)×106/mm3,白细胞密度为(5.84±0.73)×103/mm3。  相似文献   

8.
似刺鳊鮈外周血细胞显微结构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似刺鳊(鮈)(Paracanthobrama guichenoti)外周血细胞可分为红血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大、小淋巴细胞和血栓细胞,未发现嗜酸性和嗜碱性粒细胞.外周血液中可观察到少量未成熟的及正在分裂的红血细胞.白细胞中,血栓细胞体积最小,嗜中性粒细胞体积最大;数量上,血栓细胞最多,而大淋巴细胞则最少.似刺鳊(鮈)血清生化指标测定结果显示,谷丙转氨酶(ALT)、胆固醇(CHOL)和总蛋白(TP)变化范围较大,且谷草转氨酶(AST)的水平较高,似刺鳊(鮈)雄鱼的血液生化指标相应值均显著低于雌鱼(P<0.05).  相似文献   

9.
日本中外制药公司和麒麟啤洒-三共公司最近进行粒状白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临床试验,探讨它作为增强抗癌剂效果的增强因子的作用。这是从反面利用分化增殖因子的癌增殖作用。以前,因为担心癌增殖作用,所以在日本分化生长因子等迟迟不能进入临床试验。这次试验也许能成为生物技术医药开发的典型实例。 G-CSF和粒状白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1~8、上皮细胞生长因子等体内的分化生长因子不仅有诱引正常细胞分化、增殖的作用,而且还有使某种癌细胞自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花尾胡椒鲷血细胞进行光镜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在血涂片中可分辨出红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料细胞。嗜中性粒细胞与血栓细胞,没有发现嗜碱性粒细胞。白细胞中,以淋巴细胞的比例最高,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最少。在扫描电镜下,红细胞椭圆形,表面光滑,无突起;而各种白细胞为圆形,细胞表面不平,具有各种突起,揭示白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的吞噬能力。还见到红细胞、血栓细胞可在外周血液中通过直接分裂产生。  相似文献   

11.
张锡林  王明清 《四川动物》1998,17(3):100-101
用光镜和电镜观察大口鲶外周血细胞的形态结构2,过氧化物酶和糖原在血细胞内的分布,结果表明在大口鲶外周血细胞中可区分出红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中性白细胞和血栓细胞。在血涂片和超薄切片上都没发现嗜酸细胞和嗜硷细胞。描述了各种血细胞在光,电镜观察下的形态结构和组化反应。  相似文献   

12.
玳瑁和绿海龟幼体外周血细胞的观察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和绿海龟(Chelonia mydas)外周血细胞形态特征及其数量进行了观察、测定与比较.结果表明,在2种海龟外周血都观察到7种血细胞:红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血栓细胞,除了绿海龟观察到大、小2种嗜酸性粒细胞外,另外几种血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其他爬行动物相似.白细胞分类计数表明,2种海龟白细胞中以嗜中性粒细胞数量最多,其次是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仅有少数,嗜碱性粒细胞极少,并且此类细胞在玳瑁的白细胞分类计数中为零.玳瑁红细胞数量为(346.7±68.4)×10~3个/μl,比绿海龟红细胞含量少,绿海龟为(403.3±170.6)×10~3/μl;玳瑁白细胞及血栓细胞数分别为(7.7±1.9)×10~3个/μl和(9.6±2.2)×10~3个/μl,绿海龟分别为(7.3±2.8)×10~3个/μl和(7.5±3.7) ×10~3个/μl.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寡核苷酸介导的定位诱变技术修正了人嗜中性白细胞活化蛋白-1/白细胞介素-8合成基因中出现的合成错误,在该基因编码区的201位插入了原来缺失的G残基,从而使之恢复正确读框。经对修正基因进行DNA全序列测定,表明定位诱变的结果符合设计要求。在此基础上,利用原核高效表达载体pBV220在P_RP_L串联启动子的控制下在大肠杆菌中对该基因进行了表达,并测定了重组人嗜中性白细胞活化蛋白-1/白细胞介素-8的嗜中性白细胞趋化活性。本工作为开展人嗜中性白细胞活化蛋白-1/白细胞介素-8基因工程及蛋白质工程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对雌雄牛蛙(Rana catesbeiana)外周血细胞的组成、形态、大小和数量进行了观察和统计。牛蛙外周血细胞由红细胞、白细胞以及血栓细胞组成,其中红细胞体积最大,平均大小(长径×短径)为(25.68±1.88)μm×(16.49±1.53)μm,扫描电镜下发现红细胞表面光滑;血栓细胞呈卵圆形或纺锤形,其体积最小,平均大小为(8.62±1.04)μm×(7.47±1.11)μm;白细胞由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浆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组成,扫描电镜下白细胞表面粗糙不平,有许多不规则的凸起。白细胞中淋巴细胞最多,其中小淋巴细胞约占白细胞的32.66%±4.29%,大淋巴细胞约占6.03%±1.54%;嗜碱性粒细胞最少,只占4.78%±0.83%;浆细胞胞体大小不一,常呈椭圆形,平均大小为(23.51±0.59)μm×(22.86±0.67)μm;此外,牛蛙外周血细胞中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数量比例以及淋巴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大小均有性别的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5.
大口鲶外周血细胞的结构和组化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光镜和电镜观察大口鲶外周血细胞的形态结构、过氧化物酶和糖原在血细胞内的分布。结果表明在大口鲶外周血细胞中可区分出红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中性白细胞和血栓细胞。在血涂片和超薄切片上都没发现嗜酸细胞和嗜硷细胞。描述了各种血细胞在光、电镜观察下的形态结构和组化反应。  相似文献   

16.
Amgen Inc(Thousand Oaks,CA)已研制出其粒性白血球集落刺激因子(G-CSF)产品,作为化学疗法的补充。公司很快就会向政府申请该产品在美国范围内的使用允许。第三期实验共涉及大约700名患者,分别在美国、欧洲及澳大利亚等地进行。继提出美国范围的申请之后,公司还将申请在欧洲的市场允许。在美国及欧洲进行的第三期实验将G-CSF作为小细胞肺癌化学疗法中的白血细胞促进剂,并作为嗜中性白血球减少症的主要治疗制剂,在澳大利亚进行的实验则将其视为化  相似文献   

17.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mg factor,G-CSF)是刺激骨髓细胞集落形成的一种造血因子,能特异性地刺激和调节粒细胞的增殖、分化、存活和活化。在临床上,G-CSF可作为各种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以及其他相关疾病的治疗药物。天然人G-CSF(hG-CSF)来源非常有限,价格昂贵,不能满足临床应用的需要。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在八十年代中期国外已获得了重组人G-CSF(rhg-CSF),国内随后也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了人G-CSF,从而可以大量生产相对廉价的rhG-CSF,以满足临床的需要。因此,G-CSF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将从几方面介绍一  相似文献   

18.
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血细胞可分为三大类:非颗粒细胞(约34.75%)、颗粒细胞(约61.25%)和桑葚胚样细胞.非颗粒细胞可进一步分为透明细胞和成血细胞;颗粒细胞可分为嗜中性、嗜碱性和嗜酸性颗粒细胞.颗粒细胞能够吞噬酵母菌,其中嗜中性颗粒细胞吞噬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19.
濒危鱼类稀有白甲鱼外周血细胞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濒危鱼类稀有白甲鱼(Onychostoma rara)外周血细胞的特征,以采自长江中游沅江水系清水江共计21尾稀有白甲鱼的血液为材料,采用常规方法对稀有白甲鱼外周血细胞的组成、形态、大小和数量进行了观测。结果显示,稀有白甲鱼红细胞数量为(1.75±0.44)×106 个/ L,白细胞数量为(4.91±1.95)×105 个/ L。在血涂片上共计观察到了5种白细胞,包括淋巴细胞、血栓细胞、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没有发现嗜碱性粒细胞。其5种白细胞数量比例差异较大,其数量比例关系为:淋巴细胞>血栓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这5种白细胞的大小也有所不同,其大小关系为: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栓细胞。与已报道的鱼类相比,稀有白甲鱼白细胞的数量明显较高,红细胞数量较多、体积相对较小,可能与其适应流水生活相关。  相似文献   

20.
人类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细胞因子之一,最早用于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降低癌症患者化疗后的死亡率。在临床应用中发现,其可以有效地动员骨髓中造血干细胞进入外周血,目前是临床上最常用的造血干细胞动员剂。介绍了G-CSF的生物学特性,并详细阐述了G-CSF动员造血干细胞的机制,为临床上G-CSF提高动员效率、减少副作用,以及为新型造血干细胞动员剂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