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5 毫秒
1.
胚胎培养的研究从本世纪(1904,Hanning)开始以来,取得了很大进展。特别是自二十年代Laibach 用胚胎培养技术得到了亚麻杂种胚之后,已开创了植物胚胎培养应用于实际的新时期。但是已有的工作表明,成熟胚离体培养较容易;未成熟的幼胚,特别是发育早期的幼  相似文献   

2.
汪景山  渔光 《遗传》1982,4(1):29-30
胚胎培养的研究从本世纪(1904, Hanning) 开始以来,取得了很大进展。特别是自二十年 代Laibach用胚胎培养技术得到了亚麻杂种胚 之后,已开创了植物胚胎培养应用于实际的新 时期。但是已有的工作表明,成熟胚离体培养 较容易;未成熟的幼胚,特别是发育早期的幼 胚,离体培养较困难,目前只有少数植物取得了 一些进展[1,2] 。山碴幼胚的培养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3.
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胚状体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植物的胚胎发生是从合子开始的。但是,在自然界中,有些植物除合子胚外,还可以从胚囊的其它分子产生胚,如助细胞胚、反足细胞胚;甚至从珠心组织细胞产生胚,即不定胚。总之,被称为“胚”的结构,都限于有性生殖和胚珠的范围內。  相似文献   

4.
梨花药培养获得胚状体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史永忠  杨振英  薛光荣 《遗传》1992,14(4):43-43
果树花药培养已有柑桔、苹果、葡萄等获得培养成功。梨树花药培养报道甚少。Jordan在西洋梨上获得了很小原胚;山东农学院在西洋梨和中国梨及其杂种上获得愈伤组织,但未产生胚状体和分化植株。  相似文献   

5.
油茶体细胞胚状体的发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六十年代以来用植物组织培养的技术诱导产生了许多植物的类胚体,但是对山茶科油茶体细胞胚状体的发生尚未见报道。1978—1979年我们对上述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获得了油茶体细胞胚状体。  相似文献   

6.
菜薹花药培养诱导胚状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以特早50、青梗菜心、9872和四九菜心(19)为供试材料,进行了基因型、温度、碳源等因素对菜心花药培养诱导胚状体影响的研究.结果 表明:不同基因型菜薹花药诱导率的差异显著,在改良B5固体培养基上特早50、9872、四九菜心(19)的诱导率依次降低,而青梗菜心诱导不出胚状体;不同温度的前处理对9872花药的诱导率也存在影响,其中以4℃低温1预处理幼花序1~2d和33℃(2温预培养24~48h的处理效果最佳;碳源对胚状体的诱导也有较大影响,其中蔗糖效果好于麦芽糖,且质量浓度为13%的蔗糖对特早50诱导率最高,而13%的麦芽糖诱导不出胚状体.  相似文献   

7.
一、植物胚状体发生的普遍性及其意义 五十年代末,Steward等(1958)和Reinert(1959)差不多同时发现,从培养的胡萝卜根细胞产生出一种与胚相似的结构,并观察到由这种结构长成完整的植株。现在一般把这种结构叫做体细胞胚或胚状体(Street and Withers 1974, Reinert等1978,等1978,朱徵1978)。20余年来,植物学家们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已在许多的植物中,利用各种不同的器官、组织、细胞和原生质  相似文献   

8.
大蒜组织培养中胚状体的发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大蒜组织培养中胚状体的发生进行了研究。在分化培养中观察到了不同形态阶段的胚状体。经多次继代培养,颗粒状细胞团仍保持不断产生胚状体的能力并分化成苗。在同一颗粒状细胞团中,可以观察到单个的原胚细胞,2—4细胞和多细胞的原胚细胞团。  相似文献   

9.
油菜小孢子胚发生的超微结构和胚状体形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应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分别研究油菜游离小了包子培养后细胞的超微结构和胚状体的形态。单核晚期小孢子经培养后,具有胚状体发生能力的细胞中央液泡消失,积累淀粉,含丰富细胞器。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金花茶Camellia chrysantha(HU)Tuyama胚状体培养中,具有正常产生次级胚能力的材料(第一类)和产生次胚能力差的材料(第二类)的游离氨基酸测定结果,以及脯氨酸、丝氨酸对胚状体发生的培养结果。所检出的氨基酸含量,第一类材料为第二类材料的1—5倍;且第二类材料中未能检出脯氨酸,苯丙氨和酪氨酸。在此基础上培养发现:脯氨酸和低浓度(50mmol、100mmol)的丝氨酸促进胚状体发生与鲜重增加,脯氨酸、丝氨酸和苯丙氨酸以50mmol混合使用效果最好,而且除色氨酸外,这些外加氨基酸对胚体形成频率、数目和鲜重的影响之间都有平行关系。  相似文献   

11.
云杉属树种的体细胞胚胎发生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综述了云杉属树种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研究现状,其中包括:(1)影响云杉属树种体细胞胚胎发生及其植株再生的因素;(2)云杉属树种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形态学和细胞组织学研究。并展望了云杉属树种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应用前景及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体细胞的全能性问题是生物学的重要问题之一。自Weismann在19世纪中期提出这个问题后,已在学术界争论了一百多年。最近由于基因工程方面的突破,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获得很大进展。现在看来,全能性与全能性表达不是一回事。细胞具全能性基础以后,还需某种因子的启动才能开始全能性的表达。  相似文献   

13.
松香草体细胞染色体银染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治廷   《广西植物》1990,10(3):211-213
松香草(Silphium perfoliatum, 2n=14)全部染色体着丝点和第5及第7对染色体短臂端部显示稳定的Ag-带。第1,2和6对染色体长臂居间区各有一居间带呈不稳定银染正反应。推测第5和第7对染色体为NOR染色体NOR分别位于两对染色体短臂末端。  相似文献   

14.
小麦体细胞胚发生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幼胚培养中体细胞胚发生过程的超微结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原体细胞中大液泡消失,存在大量小液泡,细胞质的电子密度加强,核大,核仁明显,出现多核仁;(2)细胞器数量和种类,如质体、核糖体和线粒体增加;(3)细胞壁加厚,胞间连丝逐渐消失,细胞器数量丰富,胚性细胞中积累淀粉;(4)细胞壁加厚的胚性细胞中存在核仁液泡、自体吞噬泡和分泌泡;(5)多细胞原胚、球形胚和梨形胚被一层外壁包围,但胚体内细胞间广泛存在胞间连丝;(6)成熟胚生长点部位的细胞内质体中出现膜系结构,已向叶绿体转变,类囊体已形成  相似文献   

15.
黄连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连(Coptis chinensis)叶片外植体在 MS 2,4-D 1 ppm 培养基上很容易产生愈伤组织。愈伤组织在转入分化培养基 MS 6-BA 0.5ppm NAA 1ppm 培养基上以后,能产生大量胚状体。胚状体可经过球形、心形、鱼雷形及子叶期等诸阶段发育成小植株。对胚状体用4%的藻酸钠和2%的氯化钙进行人工种皮包埋后,在无菌条件下,胚状体转变成苗。愈伤组织在分化培养基上经几次继代后,整个愈伤组织可转变为胚性愈伤组织并形成一个个胚性细胞团。胚状体可从其表面或愈伤组织内的任一细胞团产生。这一研究结果为获得大量分散的单个胚状体及人工种子的研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系统。  相似文献   

16.
17.
福录考体细胞胚胎发生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录考(PhloxdrummondiiHook)体细胞胚胎发生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由叶外植体具有一定功能的特化细胞脱化为胚性细胞,如叶表皮细胞,维管束鞘及韬皮薄壁细胞均可发生脱分化进行分裂,形成胚性细胞或分细胞团;二是叶外植体先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  相似文献   

18.
火炬松原生质体的体细胞胚胎发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基本培养基、原生质体密度和ABA浓度对火炬松(PinustaedaL.)悬浮细胞原生质体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DCR基本培养基最有利于原生质体的体细胞胚胎发生。体细胞胚胎发生所需的最适原生质体密度和ABA浓度分别是7×104个/mL和4mg/L。显微观察表明,来自原生质体的胚性胚柄细胞团(ESM:embryogenicsusPensormass),经早期原胚(ESP:earlystageProembryos)阶段形成了后期原胚(LSP:latestageProembryos)。这一结果为火炬松的原生质体培养再生植株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茴香组织培养中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组织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茴香幼茎或叶柄的愈伤组织转入附加6-BA和低浓度2,4-D的MS培养基以后,愈伤组织逐步由松软状转变成为颗粒状的胚性愈伤组织,胚状体起源于胚性愈伤组织中的单个细胞或胚性细胞团。在含NAA和6-BA的培养基中,胚状体发育成熟,并再生小植株。茴香的胚状体主要以单细胞内起源方式发生。首先由胚状体单个原始细胞分裂形成2-细胞原胚,2-细胞原胚以三种方式进行分裂:1.T- 形分裂;2.直线形分裂;3.田字形分裂。不同的分裂方式决定了胚柄的有无。茴香胚状体的发育过程与合子胚基本相同。由原胚发育成为球形胚,依次经过心形胚和鱼雷胚阶段,形成成熟的子叶胚。在胚状体发育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分生组织的活动中心。球形胚期,两团分生组织位于胚体中部对应的两点;心形胚期,位于两侧和中部;鱼雷胚期,分生组织的分布在子叶形成区域呈倒“U”形,在下胚轴部位呈中空的梭形。到子叶期,分生组织从两片子叶伸向胚根,呈“Y”形分布。两子叶间产生茎生长点,由生长点分化出叶原基。胚状体最终发育成为完整植株。  相似文献   

20.
Jones , L. E. (Oregon State Coll., Corvallis), A. C. Hildebrandt , A. J. Riker , and J. H. Wu. Growth of somatic tobacco cells in microculture. Amer. Jour. Bot. 47(6): 468–475. Illus. 1960.—Somatic cells of hybrid tobacco (Nicotiana tabacum × N. glutinosa) grew more than 4 mo. in microcultures in which critical microscopic observations could be made. Microchambers were made aseptically by placing cells in a droplet of medium on a cover slip that was inverted onto a standard microscope slide with a ring of paraffin oil (U. S. P. Heavy Mineral Oil) and 2 coverslip risers. Growth of single cells was good in a medium previously “conditioned” by a mass of growing cells. The cells divided, enlarged, differentiated, and became senescent. Mitosis was timed in somatic cells in microcultures. During prophase the streaming cytoplasm formed distinctive strands suspending the nucleus and then entered a state of “fixed-tension” in which there was no massflow of organelles. Reversion of the cytoplasm to the usual fluid-flow condition followed cytokinesis.Senescence and impending death in undisturbed, mature, parenchyma cells were preceded by concatenation of the discrete round-oval mitochondria into filiform aggregates. A few “giant” parenchyma cells rejuvenated by forming discrete, free-floating, endogenous cells. When placed in microcultures, the endogenous cells grew into daughter populations that appeared normal.Tobacco cells in microcultures provided a unique experimental material for cytological and cytochemical studies of growth, differentiation, senescence, and rejuvenation in living, somatic, angiosperm cells that were free of artifacts and protected from reactions to shoc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