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田种植的810株杂交水稻汕优6号组织培养的再生植株均能抽穗结实。再生植株在大田中总叶片减少,成熟期提早,植株变矮,经济性状多数变劣。但也有少数优良性状出现,这可能是现行的组织培养过程中环境引起的生理性变异。 为了建立禾谷类的无性繁殖系,有必要对组织培养技术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改进。  相似文献   

2.
大量试验证明,组织培养过程中可以产生许多变异。Burk和Matzinger首先在烟草的46个体细胞再生植株中,发现了广泛的表型变异。尔后,其他作物如甘蔗、小麦等,均发现有体细胞再生植株的变异。在水稻组织培养研究中,Oono首先报道了利用水稻去壳种子诱导愈伤组织进而分化成的再生植株,在株高、抽穗期、小穗育  相似文献   

3.
水稻原生质体再生植株及后代的性状表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佘建明  李向辉 《遗传学报》1990,17(6):438-442
获得了粳型水稻77-170品系原生质体再生植株(R_2)6个株系的206棵后代植株。对其中96株进行性状观察和细胞学染色体鉴定,发现再生植株子代在株高、剑叶和主穗长、单株有效穗数、每穗粒数、育性、生育期等性状上都产生了变异,除株高外其他性状在第2代遗传上不稳定,染色体倍性稳定(2_n=24)。对56株再生植株子代作酯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测定,其酶谱谱带与对照实生株相似。  相似文献   

4.
水稻组织培养开始于幼胚培养,一般认为禾谷类的组织和细胞培养要比双子叶植物困难,但有关水稻组织培养成功的例子却不少,不少人用去壳的种子、胚、根、和花粉诱导发生愈伤组织,获得了再生植株。日本古桥等人报导从根、胚乳、茎节诱导发生愈伤组织,并分化出植株,印度Bajaj等从水稻未成熟和成熟胚乳培养物获得三倍体植株。在我国,对水稻幼茎、幼穗、叶鞘、枝梗和茎尖的组织培养开展了研究,并获得成功。本试验对水稻的幼穗、幼茎、幼根和幼叶进行了离体培养,并研究了影响愈伤组织发生和分化的若干因素。  相似文献   

5.
低温预处理提高籼稻花培愈伤组织诱导率和绿苗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水稻花药培养产生单倍体植株,而后加倍成纯合二倍体,不仅可以在杂交育种上克服杂种分离,提早稳定后代性状,缩短育种年限,提高选择效率,而且对创造水稻新类型,丰富水稻种质资源也提供了有效途径。但是目前籼稻花粉植株的诱导率偏低,供  相似文献   

6.
粳稻蒲晚一号体胚发生中的几种生理生化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在众多的植物组织培养中已证实,生理生化变化可以反映出愈伤组织的生长、增殖和分化,并且一些同功酶可以作为组织培养的一个生理生化指标。水稻的组织培养已取得了很大进展,植株再生、体胚发生以及原生质体植株再生都已实现,其生理生化方面也有报道。  相似文献   

7.
尹道川  王路  魏启建  虞秋成 《遗传》1985,7(3):29-30
采用禾本科植物叶片进行组织培养,诱导 再生植株,目前国内已有成功的报道〔主,”。我们 于1980-1983年对小麦单倍体试管绿苗的叶 片进行离体培养,诱导出愈伤组织,并分化出绿 苗。经移栽加倍,获得结实单株。对其后代经 多代种植观察,表现整齐一致,性状稳定。  相似文献   

8.
为降低水稻品种中花8号,10号的株高,同时又能保持这两个品种原有的丰产特性.我们从1986年起,用它们的幼穗进行组织培养,对体细胞突变体后代的植株高度等性状进行了观察,并对选择的矮杆突变体的其它农艺性状和产量等作了调查,从中选择矮杆、高产的突变细胞系用于生产。水稻幼穗经体细胞培养后,株高的变异明显,矮杆突变体出现的频率高。原品种中花8号、10号的植株偏高,平均株高分别是:113.6厘米和114.5厘米。中花8号、10号的株高突  相似文献   

9.
为开拓新的花生育种方法,对辐照诱变结合组织培养创造花生新种质、培育新品种进行了研究。以我国北方地区主栽花生品种鲁花11号成熟种子为试材,经快中子辐照处理后取种子胚小叶进行组织培养,通过胚胎发生途径获得再生苗。再生苗经嫁接驯化后移栽田间,83个单株获得种子。后代按系谱法进行选育,从83个再生植株后代中获得了107份突变体,分别在主茎高、分枝数、荚果形状和大小、种皮颜色、内种皮颜色、含油率、蛋白含量等性状上发生了明显变异。从突变体后代中选育出了低油早熟耐涝大花生新品种宇花7号,其产量比亲本鲁花11号增产14%以上;其含油率(47.0%)比鲁花11号低5.1个百分点。宇花7号2016年参加辽宁省新品种登记试验,比对照品种白沙1017平均增产13.8%。2018年通过了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号为"GPD花生(2018) 370105"。研究结果说明,辐照结合组织培养是创造花生新种质、培育新品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Z6/陕7859胚培养再生植株的细胞遗传学研究与易位系选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林志珊  钱幼婷 《遗传学报》1999,26(4):377-383
二体附加系Z6携带抗大麦黄矮病毒病基因,为了将其抗性导入小麦,将Z6与普通小麦陕7859杂交,杂种F1经幼胚培养诱导形成再生植株,对再生植株及后代进行抗性鉴定,农艺性状考察及对SC2部分抗病植株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染色体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1)SC2不同单株间存在染色体数目,结构的变异。(2)同一再生植株后代的不同单株,染色体数目可能相同,但染色体组成及减数分裂期行为可心不同,致使后代抗性  相似文献   

11.
栽培稻离体胚(幼胚、萌动胚)以野生稻总DNA浸泡或滴加处理后,经组织培养长成的完整植株进行盆栽的结果显示,当代与后代植株中大多数无变异,仅1株产生芒,2株抗稻瘟病。有芒种子再次种植于人工气候室内,其D_1、D_2和D_3代种子仍有芒;抗稻瘟病植株的种子收获后再次播种,后代仍有抗稻瘟病特性。  相似文献   

12.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农业生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因地制宜的选育、推广优良品种,逐步更新原有品种,对于提高水稻的产量具有积极意义。杂交育种是目前国内外水稻育种的主要方法,它对水稻品种的改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由于杂交后代性状的重组和分离,所以获得一个稳定品系需要的年限较长,因而长期以来,人们就设想能找到一种方法以加速后代性状的稳定,提高选择效率,缩短育种年限。直到1964年印度人Guha和Maheshwari等人从毛叶曼陀罗(Datura innoxia)的花药培养获得花粉植株,1968年新关等培养水稻花药诱导产生水稻花粉植株后,才把这种设想变成了可能。  相似文献   

13.
栽培稻离体胚(幼胚、萌动胚)以野生稻总DNA浸泡或滴加处理后,经组织培养长成的完整植株进行盆栽的结果显示,当代与后代植株中大多数无变异,仅1株产生芒,2株抗稻瘟病,有芒种子再次种植于人工气候室内,其D1、D2和D3代种子仍有芒;抗稻瘟病植株的种子收获后再次播种,后代仍有抗稻瘟病特性。  相似文献   

14.
李朝灿 《遗传》1985,7(3):5-8
几年来的花培实践表明,水稻花粉植株中 单倍体比例一般占30-50外。随着花药培养技 术的不断发展,单倍体植株的人工加倍已日益 成为单倍体育种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釉 稻花粉植株诱导频率较低,加上单倍体植株娇 嫩细弱,目前尚缺乏高效而又安全的加倍方法。 此外,有关人工加倍后代的遗传学观察并不多 见。为了探索水稻单倍体高效安全、简便经济 的加倍方法,我们自1978年以来进行水稻单倍 体再生苗人工加倍及其后代遗传学观察研究,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水稻纯合胚致死突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凌定厚  徐信兰 《遗传学报》1997,24(2):127-136
以EMS的处理并结合组织培养技术成功地获得胚致死突变的纯合再生植株。该植株生长发育正常,除种子无发芽能力外,纯合突变体的一切性状均与亲本品种表现一致。观察到胚败育的各种表现:(1)仅具有一个球形胚。(2)完全没有胚器的分化。(3)仅具胚根的分化而无胚芽的分化。(4)胚芽分化不完全。(5)胚芽与胚根之间没有输导组织相连接或者输导组织发育不完全等等。(纯合突变体×正常品种)杂种当代的种子(F1)发芽正常,而由F1及R1植株上所产生的种子(F2及R2)约有3/4具发芽能力,而1/4无发芽能力。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胚致死突变受隐性单基因控制。据我们所知,获得胚致死突变纯合体的成熟植株,本研究乃是首例报告,至少在水稻上是如此。在以利用无融合生殖之固定杂种优势的“一系法”杂交水稻生产的设想中,胚致死突变可作为胚乳的提供者而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6.
自日本新关等(1968)在水稻上培养出花粉植株之后,我国先后也培育出一些新品种,并已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我们在从事该项研究工作的过程中,着重对花粉植株的主要性状表现,亲本材料与花粉植株的关系,以及花粉植株后代的遗传变导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观察分析,现将我们几年来的观察情况整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T-DNA标签法是一种以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为基础来创造插入突变体库, 从而高通量地分离和克隆植物功能基因的方法。但由于种种原因, 水稻插入突变体库的利用效率较低。为了提高水稻插入突变体库的利用效率, 结合水稻一个双拷贝T-DNA插入突变体的发现和鉴定研究, 通过特异PCR检测、侧翼序列与目标性状的共分离分析, 在1个双插入位点均为杂合的植株的后代株系中分拆了2个插入事件, 分离出目标性状存在遗传分离且只带有1个插入事件的后代株系, 为后续的共分离检测和基因克隆研究打下了重要的基础。由此产生了对插入突变体库中的非串联多拷贝插入标签系进行研究的一些思路和方法, 提出来与同行商榷。  相似文献   

18.
李达模 《遗传》1983,5(6):20-23
1956年以长,我国农民育种家在水稻与高 梁、稗草、狼尾草、竹子及芦苇等远缘杂交后代 中,曾得到了许多具有形态变异的植株。与此 同时,我国不少科学工作者亦迸行了许多调查 和深人研究[1-11]。但有许多远缘杂交种并没有 发生异源精卵结合的有性杂交过程,然而其杂 种后代在性状上却反映了异源父本的某些特有 性状。  相似文献   

19.
水稻组织培养实践证明,其当代和后代,在株型、粒型、穗型、熟性等方面都产生许多变异,而且这种变异是能够遗传的;在辐射育种中,人们一般采用种子、幼苗或某些繁殖器官进行处理以诱导其变异,但也存在某些缺点,  相似文献   

20.
参与作物组织培养(TCCP)工程的科学家们田间试验鉴定了耐盐水稻、耐盐春小麦、耐酸性春小麦及抗秋粘虫高粱的体细胞无性变异体品系.此外,日本和匈牙利亦田间试验鉴定了具有几种改良农艺性状的组培衍生水稻品系.在菲律宾Pampanga,TCCP研究人员发现,从组织培养物再生的9个水稻品系表现出显著的盐抗性的增强(与非组培物对照相比).其中有8个品系来源于离体筛选的抗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