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准噶尔盆地白垩纪轮藻化石组合序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新疆准噶尔盆地的白垩系发育较好,其中含有丰富的轮藻化石,计有20属1亚属63种1亚种3变种2比较种1新型2未定种,其中包括7个新种。根据轮藻植物群的演化,可在盆地的南缘、腹部和东北缘建立4个化石带1个亚带和1个组合:Clypeator zongjiangensis带(南缘、腹部及东北缘),时代相当于Berriasian-Valanginian;Flabellochara hebeiensis带(南缘),时代为Barremian;Clypeator jiuquanensis带(腹部),时代为Hauterivian-Bar-remian,其中包含Atopochara trivolvis triquetra亚带,时代为Barremian;Atopochara restricta带(腹部),时代为Cenomanian;Aclistochara mundulavar.elliptica-Raskyaechara gobica-Tolypella grambasti组合(腹部、北部及东北缘),时代应为晚白垩世中、晚期。该组合序列的建立,对确定准噶尔盆地白垩系的年代格架以及与国内外有关地层的对比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有孔虫Archaesphaera,Eotuberitina,Neotberitina,Tuberitina在国内外早有报道,但Diplosphaerina虽在国际上广泛应用,但在我国却未出现过。本文专门研究并讨论了华北地台晚古生代海相灰岩中十分丰富的Diplosphaerina和一定数量的Tuberitina,认为Archaespaera,Eotuberitina,Neotuberitina应是Diplosphaerina的同物异名。造成混乱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对化石不同方向的切面形态缺乏足够的了解。文中从四方面特征入手对大量化石进行了分析,对有关的属、种进行了厘定,并阐述了其生物地层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塔里木盆地井下石炭纪轮藻植物群兼论古生代轮藻的分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石炭纪轮藻化石比较罕见,本文论述了塔里木盆地井下大量的石炭纪输藻化石,同时发现了南,北两个不同的轮藻植物群,这些资料对其演化,分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有关中国学者命名的轮藻化石属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近30年来,中国轮藻化石研究者共建立了39个化石轮藻属。本文通过这些属和以往所建立的轮藻属形态结构及内部构造的比较研究,建议保留其中的13个,并确定了它们的系统分类位置。其余的26个属拟按同义名予以废弃。被保留的13个属是:XinjiangocharaYangetZhou,1990,PseudomoelerinaWang,1984,GemmicharaWang,1984,MinhecharaWei,1983,Hemi-clavatorWangetLu,1982,XinjiangicharaLuetLuo,1990,NeocharaWangetLin,1978,Tur-bocharaWang,1978,LinyiecharaXinlun,1978,NeimongolicharaLuetYuan,1991,ColicharaS.WangetZhang,1982,GranulacharaLuetLuo,1990,PinnoputamenWangetLu,1980。  相似文献   

5.
描述了塔里木盆地西缘晚古生代地层中遗迹化石13属,并根据它们的生态类型及组合面貌,分析它们的环境意义。  相似文献   

6.
柴达木盆地冷湖构造的一些岩屑古生物分析发现,下干柴沟组上段存在一明显的化石轮藻Lamprothamnium ganchaigouensis组合带,而且这一组合带底界与下干柴沟组上段与下段的地质分界相当。在地震时间剖面上,通过井间追层及化石对比,发现这一化石组合带底界均与T4地震标准层相对应,形成了一个地震层序界面(等时界面)。因此,通过生物地层学与地震地层学的综合研究,可建立层序生物地层单元,具有层序生物地层学意义;地震与古生物资料的联合横向对比还可以帮助评估化石层位和标定地震标准层的相对位置,在生产实践中可节约成本,提高地层对比效率。  相似文献   

7.
8.
准噶尔盆地北部上白垩统—古近系的整体研究程度较之盆地南缘同期地层研究精度低、认识混乱,严重制约了盆地北部的油气勘探研究。本文在结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细致的野外工作及室内化石研究,建立了2个轮藻化石组合,为准噶尔盆地北部晚白垩世—古近纪地层划分与对比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西北地区潮水盆地侏罗系青土井群轮藻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潮水盆地青土井群为一套含煤碎屑岩,在盆地东部潮参l井青土井群三段发育大量以Aclistochara占优势的轮藻化石群,其组合特征显示浓厚的晚侏罗世色彩。青土井群一、二段轮藻化石稀少,结合地层层序,推测其地质时代为早侏罗世。围岩沉积特征表明本井轮藻化石群为浅水生物群。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了甘肃省高台县马营河剖面下沟组上部轮藻化石5属6种、1相似种和1未定种:Clypeator jiuquanensis (S. Wang) L. Grambast, Aclistochara huihuibaoensis S. Wang, A. cf. huihuibaoensis S. Wang,Mesochara stipitata (S. Wang) Z. Wang, Mesochara crassistipitata Zhang et Meng, Peckisphaera paragranulifera(S. Wang) Fu et Lu, Sphaerochara valida (Z. W. Li) comb. nov. , Sphaerochara sp.。讨论相关种的国内外地层分布,将下沟组上部地质时代归为早白垩世巴雷姆期。  相似文献   

11.
华北地台区东部晚古生代太原组钙质无孔壳有孔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12.
斋桑盆地自晚白垩世以来即为淡水湖泊环境,其始新世至中新世湖相及湖边缘相沉积物产有丰富的轮藻化石。文中建立三个轮藻化石组合:(1)Harrisichara mitella—Peckisphaera zajsanica组合(中始新世早期);(2)Lychnothamnus formosus—Peckichara组合(中始新世晚期--渐新世早期);(3)Gyrogona aralica—sphaerochara clearus组合(中--晚渐新世)。斋桑盆地轮藻化石出现的最高层位为下中新统且化石稀少,推测系盆地环境日益干旱所致。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下泥盆统脊椎动物化石组合层序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本文综合了滇、黔、川、桂等地的一些早泥盆世地层剖面中的脊椎动物化石的出露情况,粗略地描绘出了早期脊椎动物演化的一般特征,归纳成三个发展阶段。并以此为依据,讨论了下泥盆统的分层与对比。  相似文献   

14.
作者描述了分布在保山、施甸、宁蒗和永胜等地的滇西北地区的化石苔藓动物共18属32种.其中包括10个新种,它们是:Helopora ninglongensis sp.nov.,H.hastifera sp.nov.,Rhabdomeson pristinus sp.nov.,Streblascopora quadriata sp.nov.,Fenestella shidianensis sp.nov.,Semicoscinium eifelia sp.nov. Minilys petalina sp.nov.,Fistulipora turbalis sp.nov.,Leptotrypa adhaerens sp.nov.和L.lamellata sp.nov..这些苔藓动物的时代主要是巴什基尔期、艾菲尔期,其次是埃姆斯期、吉维特期、亚丁斯克期和罗德-沃德期.滇西北横断山区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以东、冈瓦纳古陆北缘陆棚区,形成一个独特的生物地理区.艾菲尔期早期的苔藓动物群与我国北方地槽区的关系密切,经过法门期、杜内期,到巴什基尔期,而且范围扩大至我国西藏区以及特提斯区北、中、南三个分区、美洲区、俄罗斯地台区,并可持续至中二叠世的罗德-沃德期("茅口期"),但与我国华南区的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5.
中国晚白垩世孢粉植物群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本文根据我国已发表的资料,综合分析研究了我国各地晚白垩世及早、晚白垩世时限前后的孢粉植物组合,特别对其中的被子植物花粉演进序列进行了探索,并和北半球五个主要的晚白垩世孢粉植物发育地区(加拿大西部,美国东部、中西部,东欧,前苏联远东地区)连续的晚白垩世被子植物花粉演化序列进行了对比研究,提出我国晚白垩世孢粉植物群发展基本上可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即(1)前短轴类被子花粉发育期,(2)短轴类被子花粉发育期,(3)进化被子花粉发育期,(4)脊榆粉发育期,它们发育的时限分属于赛诺曼期(Cenomanian),土仑期至桑托期(Turonian-San-tonian),坎佩尼期(Campanian)和马斯特里赫特期(Maastrichtian)。根据孢粉植物群特征和其所反映的古气候,将我国晚白垩世孢粉植物群分为两个孢粉植物地理区,即;东北中生孢粉植物区和西北—东南旱生孢粉植物区,后者又分为西北亚区和东南亚区。  相似文献   

16.
陆相白垩-古近系过渡段的生物地层记录通常稀少而不连续。从轮藻角度讲,中国当阳跑马岗组的白垩-古近系过渡段的生物地层记录是世界上迄今所知的最连续和最丰富的。该过渡段剖面的介形类也非常丰富,其它建立界线辅助层型所需的许多条件也很好,或许当阳跑马岗组剖面可作为白垩-古近系界线陆相辅助层型的候选剖面。对该剖面白垩-古近系界线附近的轮藻组合作了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生代放射虫十年来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4,自引:8,他引:14  
  相似文献   

18.
晚古生代的科达科——起源和演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达科Cordaitaceae植物广泛分布于晚古生代的欧美植物区和华夏植物区,目前包括3个自然属:Mesoxylon、Pennsylvanioxylon和Shanxioxylon。根据目前资料,欧美植物区只见有前两个属,而在华夏植物区这3个属则都有分布。本文详细讨论了这3个属的茎的初生构造、雄性球果穗及胚珠,认为在这3个属中Mesoxylon最原始,Pennsylvanioxylon较进化,Shanxioxylon的茎的初生构造虽具一定的原始性(如具中始式叶迹),但其生殖器官却相当进化。因此,本文提出Shanxioxylon是一种可塑性较强的科达植物,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最终有可能演化为新的植物类群,如某种早期的松杉类;Pennsylvanioxylon则是一种较为特化的植物,其结局是走向绝灭。结合地层中科达科化石的分布情况,本文认为最早出现的科达植物应是Mesoxylon,它可能是由某种前裸子植物演化而来,再由其演化至Shanxioxylon和Pennsylvanioxylon。由于气候和地理环境的不同,华夏植物区和欧美植物区的科达植物各自沿着不同的路线进行演化。其中,欧美植物区科达科的演化路线可能为:某种前裸子植物→Mesoxylon的较原始类型(如M.multirame,Mitrospermum bulbosum)→Mesoxylon的较进化的类型(如M.thompsonii)→Pennsylvanioxylon的较原始类型(如P.iowense)→Pennsylvanioxylon的较进化类型(如P.nauertianum,P.birame)→绝灭。华夏植物区科达植物的可能的演化路线则为:某种前裸子植物→Mesoxylon→Shanxioxylon→Pennsylvanioxylon→绝灭,或某种前裸子植物→Mesoxylon→Shanxioxylon→绝灭或演化为某种新的植物,如某种早期的松杉类。  相似文献   

19.
六盘山盆地海原凹陷肖家湾构造的海参1井钻遇中生代地层。其中安定组见孢粉化石Pinuspollenites-Ali-sporites-Araucariacites组合,时代定为晚侏罗世。和尚铺组含介形类和孢粉化石Cypridea(Cypridea)unicosta-ta-Cypridea(Ulwellia)koskulensis组合、Pinuspollenites-Classopollis-Schizaeoisporites组合和大量Peckisphaera paragranulifera,李洼峡组含轮藻和孢粉化石Aclistochara huihuibaoensis-Mesochara cf. voluta-Sphaerochara组合、Classopollis-Cicatricosisporites-Granudiscus组合和介形类Damonella cf. mediocris,Cypridea(Yumenia) sp.等,和尚铺组和李洼峡组的时代可归于早白垩世早中期(Hauterivian—Barremian)。乃家河组产轮藻化石Raskyae-chara sp.,Obtusochara cf. subcylindrica等,时代可能是晚白垩世。  相似文献   

20.
滇西南耿马弄巴剖面的晚古生代放射虫动物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滇西南耿马弄巴剖面的硅质岩层中,存在大量放射虫化石,计有12属28种,时代跨越晚古生代,可建立两个组合和三个化石带:晚泥盆世Entactinia-Entactinosphaera组合;早石炭世杜内期中期Albaillellaparadoxa带,杜内期晚期—维宪期早期Albaillellaindensis带,维宪期中期Albaillellacartalla带;晚二叠世Entactiniaitsu-kaichiensis组合。弄巴剖面是由7个主要地层断片组成的断片型地层体,放射虫的研究为地层断片的时代归属问题提供了准确的微体古生物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