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植物细胞的吸水活动,决定于细胞和环境间的水势差。任何含水体系的水势,都受到可改变体系内水分自由能的诸因素的影响。植物细胞是一个多组分的复杂的体系,它的水势受那些因素所决定?国内外的植物生理学教科书,以及在《植物生理学通讯》上所开展的关于水势问题的讨论中,对此理解仍有分歧。最近荣文同志就“有液泡细胞的水势究竟应等于什么?”提出了讨论,这很有必要。其  相似文献   

2.
RNA不光能通过碱基。还能通过它的主链结合其它分子,并能检测它们的形状。到底是什么使得RNA分子如此“多才多艺”呢?  相似文献   

3.
陈维  汪忠 《生物学通报》2007,42(8):32-35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是“细胞的生命历程”这条主线中的重要内容,它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正常现象。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探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学生熟悉的是个体的衰老,细胞的衰老是看不见的,那么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有什么关系呢?细胞衰老有哪些表现呢?细胞衰老的原因是什么?细胞都要经历出生、生长、成熟、繁殖、衰老、死亡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读了《植物生理学通讯》有关植物细胞水势的两篇讨论文章,基本同意作者的观点。笔者就自已的认识谈一点看法,供同行参考。有关植物细胞水势的争论分为“加合说”和“平衡说”两派。争论的焦点是衬质势能否作为细胞水势组成之一。我们不妨分析一下衬质势的提出及其实际意义,看它与植物细胞水势究竟是什么关系。无液泡的细胞,如干燥种子放入水中时,表现出很低的水势,这是因为种子是由蛋白质、淀粉、纤维素等亲水胶体(这里称为衬质)所组成,这些物质对水分有很强的吸附能力,所表现的水势就称为衬  相似文献   

5.
“腋下认字”确有其事,但它是什么原因呢?它也像许多自然之谜似的,还需要进行许多科学实验。我这里尝试着对其中的机理作一番猜想。来自古代的信息一位中医师说:腋下认字之类的事情,古已有之,《黄帝内经》上就有记载。这使我想起《列子》里曾谈到,亢仓子能以耳视而目听,使得鲁侯“闻之大惊”。可是亢仓子说,我能不用耳朵听,不用眼睛看,但不能使耳朵和眼睛换着用,鲁侯说,那就更加奇怪了。  相似文献   

6.
在可以予见的未来,遗传工程还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畜牧学家将能利用无性繁殖技术培养出体大如象的奶牛,一年能提供牛奶四万多磅,而且抗病力强、食用饲料少,六个月就完全成熟。人们把蚕的遗遗传基因移入某种细胞里,由此造出蚕丝。如果能够把某些海洋生物耐盐或处理盐的基因分离出来,并把它转移到农物作的细胞里,那么,它们就成为耐盐植物,以后我们可以取之不尽的海水灌溉这种作物了。  相似文献   

7.
美国西北大学生物学家殷献生博士研究组发现,一种能帮助病毒在人体内传播的蛋白质的结构,这种在“副流感病毒5型”的外层表面发现的蛋白质通常被叫做“融合蛋白”(fusion protein),即所谓的“包膜”病毒,它可以将自身细胞膜与人体的细胞膜进行融解并感染。一旦细胞膜被融解,病毒就会将自身的基因物质倾注到健康的人体细胞中,并夺取人体细胞能量来进行病毒复制。  相似文献   

8.
横浜植木公司计划用添加黑叶枯病菌毒素的培养基选拔培养细胞的方法开发抗病性的人参。确认了毒素成分在人参的本叶上再现病征,同时选拔一部分有抗性的培养细胞。研究的详细情况在日本育种学会上发表。黑叶枯病是人参的主要病害之一。使叶变黑而枯死,会引起枯萎。大幅度减产。病征的原因物质是分泌黑叶枯病菌的毒素“Ziniol”,通常培养基中有1.0mM,以上的“Ziniol”,就能阻害愈伤组织的增殖以及悬浮培养细胞的菌落形成。因此,该公司以4mMZiniol 对5种悬浮培养细胞浸渍处理24~48小时,对继续发育的菌落进行筛选。用于实验的大部分细胞枯死了,  相似文献   

9.
在初二“生物的遗传”一课中我运用了电脑多媒体教学获得成功,它突破了传统教学不能解决的下述问题:(1)便抽象概念形象化什么叫染色体?书上的解释是:“细胞核内存在着一些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这些物质叫染色体。”这种抽象的、在高倍显微镜下才能看见的物质光靠教师用语言表达,中学生是很难想象并理解的。我们制作了一组动画。图像是:出现一个细胞,从细胞上方开始往下滴一滴淡蓝色的碱性染料,同时伴有声响,使细胞浸在碱性染料中,结果细胞核中部分地方颜色明显变深。这个现象同学很容易就发现了,这时老师告诉同学这…  相似文献   

10.
六、细胞膜与离子运转细胞膜最基本的性质是它对物质透过的障碍,而且具有选择性,由于这些性质,它能控制什么物质透过它,透过多少。控制离子的运转对于生理过程的稳定非常重要,因为离子的运转直接影响到细胞的pH、细胞的渗透压和各种代谢功能;膜还参与在ATP的产生、光合作用的能量转换;这些过程也都和离子通过膜的运转有关。  相似文献   

11.
中师《生理卫生》“免疫”一节中提出:“人们患过天花或麻疹等某些传染病以后,很少第二次再患这种病,因为体内产生了对这种病的抵抗力”。那么,为什么会有个别人第二次重新患这种病呢?现将有关知识作一补充介绍。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通常所说的免疫是指特异性免疫,它有两种形式,即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人体内免疫活性细胞来源如图(1)。图(1)中,T细胞、B细胞没有接触过抗原物质,不具有特异性。当人患过天花或麻疹,也即抗原物质进入人  相似文献   

12.
本实验是根据生物科学教学研究中心(简称BSCS)的实验加以修改而成的。它简化了BSCS的实验,用一种以模型作为辅助平段的方法,通过与细胞分裂相联系的细胞表面积和体积之比率的分析,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细胞为什么不能吸收足够的养料以维持继续生长。在这个修改过的实验中,学生使用4个加有一种PH指示剂的琼脂凝胶柱o 4个凝胶柱的大小不同,各代表一个细胞模型。然后每个“细胞”在一规定的时间内“喂”一种酸,颜色改  相似文献   

13.
植物类病变突变体的诱发与突变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植物类病变突变体(lesion mimic mutant,LMM)是在无明显逆境或病原物侵染时,植物自发地形成类似病斑的一类突变体。它涉及到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往往能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因此,它对于揭示植物抗病反应机制,增加植物的广谱抗性具有重要意义。现就植物类病变突变体的诱发与表型特点、突变基因的分子定位与克隆及类病变表型的形成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以期为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机制和抗病分子作用机制研究提供有益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遗传学的定义有三个问题是所有科学都要解答的:第一,研究什么?第二,怎样研究?和第三,为了什么而研究?而一个科学的基本内容也就在解答这些问题的同时建立和充实起来。遗传学在生物科学中对“研究什么”这样的问题一向是明确的。既名之“遗”,又名之为“传”,按其字意来说它本来就是研究父母亲的一代怎样把他们的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分子与细胞”模块部分设计了一个模拟实验,该实验是用琼脂块(内含酚酞试液)模拟细胞,用NaOH模拟被细胞吸收的物质。因NaOH溶液遇酚酞试液变粉红色,就可以通过观察琼脂块“细胞”变成粉红色的过程,了解到NaOH扩散进入了“细胞”。再通过测量Na0H扩散进入了“细胞”的深度,比较不同体积的琼脂块“细胞”吸收物质的速度.来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笔者在试做该实验时,感觉到由于NaOH属于强碱.有一定的腐蚀性.再加上用量较大,给实验带来一定的危险性,在分组实验时学生可能会有较大的心理压力。不利于完成实验。所以设想以淀粉代替酚酞,碘液替换NaOH来改进该实验.通过再次试做取得了较好效果.制备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16.
化石趣闻     
什么是化石,这已是人所共知的事情了。但您可知道,最早的化石定义却比现在的含义广泛得多。十八世纪初,人们把地下挖出的任何物体,不论它是岩石、还是矿物,或者其它什么东西,都统统称为“化石”。因此,当时的地质学家就将拉丁文“挖出”(fossilis)一词,转用于化石。但过了不久,人们认识到把岩石,矿物和古生物遗骸统称为“化石”有点混乱,就把化石(fossil)一词的含义只限于岩石中遗留下来的动植物遗体。  相似文献   

17.
问 :线粒体与叶绿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是否也分裂 ?以什么方式进行 ?答 :在教学“细胞增殖”一节时 ,经常有同学问到 ,细胞在分裂过程中 ,各种细胞器变化怎样 ?特别是象线粒体、叶绿体这样重要的细胞器是否也分裂 ?如果分裂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进行的 ?最终是否又平均的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下面我就线粒体、叶绿体的增殖谈一谈 ,供读者参考。线粒体、叶绿体是真核生物细胞中存在的重要细胞器 ,它们的数量和形状因细胞的功能而异。线粒体、叶绿体中含有 RNA(m RNA、t RNA、r RNA)、核糖体、氨基酸活化酶 ,说明这两种细胞器均有能自我繁…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分子与细胞”模块第6章第1节细胞的增殖中,为了说明细胞为什么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之一是细胞表面积与体积关系的限制,设计了一个模拟实验。该实验是用琼脂块(内含酚酞试液)模拟细胞,用NaOH模拟被细胞吸收的物质,因NaOH溶液遇酚酞试液变粉红色,就可以通过观察琼脂块“细胞”变成粉红色的过程,了解到NaOH扩散进入了“细胞”。再通过测量NaOH扩散进入了“细胞”的深度,比较不同体积的琼脂块“细胞”吸收物质的速度,来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在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理念指导下,完成实验后,引导学生对该实验进行改进探究。  相似文献   

19.
克山病与心肌线粒体病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杨福愉 《中国科学C辑》2006,36(6):481-485
克山病是我国一种严重的地方性心肌病. 1984 年政府曾组织对克山病高发地区之一—云南省楚雄地区进行综合性科学考察. 考察队由流行病学、生态环境、临床防治、病理学、生物化学等方面的专家组成, 历时3年(1984~1986年). 通过考察, 病理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临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结果均显示克山病患者心肌线粒体的病变是一个重要特征. 该病的具体表现为心肌线粒体代偿增生、数目增多、嵴膜破坏、氧化磷酸化酶系(包括琥珀酸脱氢酶、细胞色素c氧化酶、琥珀酸氧化酶、H-ATP酶等)活性明显下降, Ca2+含量增高、心磷脂和辅酶Q含量偏低, 从而提出: “克山病是一种心肌线粒体病”的观点. 在此之前, 对“心肌线粒体病”仅有极少的个例研究报道. 通过楚雄考察, 对众多克山病病例进行大量、多方面的测试与分析, 获得十分珍贵的研究资料. “克山病是一种心肌线粒体病”的提出, 是楚雄考察的重要成果之一, 它不仅是对克山病的发病机理的深入认识, 而且对“心肌线粒体病”的研究都是很有意义的. 与其它“心肌线粒体病”不同, 克山病不属于遗传性疾病, 而与营养不足(特别是缺乏微量元素硒)密切相关. 克山病都发生在缺硒地带, 而补硒对克山病有明显的预防作用.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克山病发病率逐年下降, 目前已降至极低的水平. 近年来国际上对非克山病的心肌线粒体病的研究日益增多. 本文结合这方面的研究进展对“克山病是一种心肌线粒体病”作一简短评述.  相似文献   

20.
在七十年代,英国两名科学家发现β淋巴细胞的表面有抗体分子。这些抗体分子的尾部象爪子一样裸露在细胞表面,它一旦与抗原结合,β细胞就象触电一样活动起来,进行活跃的分裂,并产生大量抗体(与抗原相对应的专一性抗体)。人造癌“hybridomas”是用一个myeloma细胞和一个激活了的β淋巴细胞融合而成(激活就是预先把β淋巴浸泡在少量聚乙烯醇中)。融合的结果,形成一个大细胞。它既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