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麦类作物学报》是由教育部主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也是全国唯一的一份麦类作物专刊。主要刊载麦类作物(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等)遗传育种、生理生化、栽培管理、食品加工、产品贸易等方面有创见性的学术论文、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学术报告、有新意的文献综述以及学术动态等。  相似文献   

2.
《西北植物学报》2005,25(8):1660-1660
《麦类作物学报》是由教育部主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也是全国唯一的一份学报级麦类作物专刊。从2003年起被收录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4年被确定为“农作物类核心期刊”,编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4版。  相似文献   

3.
《西北植物学报》2005,25(9):1790-1790
《麦类作物学报》是由教育部主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也是全国唯一的一份学报级麦类作物专刊.从2003年起被收录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4年被确定为“农作物类核心期刊”,编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4版.另外,根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分析,本刊2003年度的影响因子为0.935,在全国农业期刊中排第5位(见200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本刊立足全国,面向世界,主要刊载麦类作物(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等)遗传育种、生理生化、栽培管理、食品加工、产品贸易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麦类作物是人类主要的食物来源,其遗传改良对于保障世界粮食生产具有重要作用。获得麦类作物的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组信息是作物遗传育种学家解析种质资源高产及抗逆机理,并准确选择目标性状、实现分子设计育种目标的有效途径。目前,二穗短柄草(Brachypodium distachyum)是早熟禾亚科中唯一完成全基因组测序的植物。以二穗短柄草为模式植物,利用比较基因组学方法获得早熟禾亚科中基因组庞大而复杂的麦类作物的相关信息,必将加速麦类作物的遗传改良进程。本文重点介绍近十年来短柄草在麦类作物比较基因组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麦类作物原位杂交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更好地利用原位杂交技术进行麦类作物外源染色体的检测和基因定位,对麦类作物原位杂交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1)利用缺口转译法对克隆的DNA 片段进行生物素标记,即节省时间,又可以获得较高的标记效率;对麦类作物的基因组DNA,宜采用随机寡核苷酸引物标记法进行生物素标记,适当延长标记时间可以提高标记效率。(2)共变性法比较适宜麦类作物的原位杂交,分别变性法如掌握不当易使染色体产生膨胀现象,变性温度过高也会使黑麦(Secale cereal)染色体的轮廓模糊不清。(3)应根据麦类作物亲本之间的亲缘关系决定封阻DNA 的使用浓度,并利用生物素标记的簇毛麦(Haynaldia villosa)基因组DNA 为探针,从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簇毛麦双二倍体的染色体中识别了簇毛麦的染色体。(4)麦类作物的原位杂交受洗脱强度的影响很大,利用甲酰胺进行洗脱可以获得背景清晰的原位杂交带型。随着原位杂交技术分辨率的不断提高,该技术还将用于单拷贝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相似文献   

6.
采用土培盆栽方法模拟玉米/花生、大麦/花生、燕麦/花生、小麦/花生、高粱/花生5种种植方式,研究混作对花生根系质外体铁的累积和还原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花生与5种分泌植物铁载体能力不同的禾本科作物混作时,花生新叶叶色正常,而单作花生则表现出严重的缺铁黄化症状,混作花生各部位的含铁量明显增加.与麦类作物(大麦、燕麦、小麦)混作的花生其各部位铁含量高于与玉米、高粱混作的花生,说明麦类作物改善花生铁营养的能力强于玉米、高粱,而两个玉米品种之间的能力差异不大,这主要是由于麦类作物分泌植物铁载体能力高于玉米、高粱.在花生生长至第50、60和70d时,混作花生根系质外体铁含量也随着逐渐增加,并始终高于单作花生.同时,混作明显地提高了花生根际土壤有效铁的含量,花生根系还原力也逐步提高.混作花生逐渐提高的还原力和介质中不断供给的易被花生还原吸收的铁,在改善花生的铁营养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土培盆栽方法模拟玉米/花生、大麦/花生、燕麦/花生、小麦/花生、高粱/花生5种种植方式,研究混作对花生根系质外体铁的累积和还原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花生与5种分泌植物铁载体能力不同的禾本科作物混作时,花生新叶叶色正常,而单作花生则表现出严重的缺铁黄化症状,混作花生各部位的含铁量明显增加.与麦类作物(大麦、燕麦、小麦)混作的花生其各部位铁含量高于与玉米、高粱混作的花生,说明麦类作物改善花生铁营养的能力强于玉米、高粱,而两个玉米品种之间的能力差异不大。这主要是由于麦类作物分泌植物铁载体能力高于玉米、高粱.在花生生长至第50、60和70d时,混作花生根系质外体铁含量也随着逐渐增加,并始终高于单作花生.同时,混作明显地提高了花生根际土壤有效铁的含量,花生根系还原力也逐步提高.混作花生逐渐提高的还原力和介质中不断供给的易被花生还原吸收的铁。在改善花生的铁营养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籽粒硬度是小麦加工品质的重要影响因素。puroindoline a(Pina)和puroindoline b(Pinb)是控制小麦籽粒硬度的主效基因。根据已报导的小麦Pinb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合成了一对特异性引物,对高大山羊草Aegilops longissima(SS)的基因组DNA和胚乳RNA进行Pinb基因扩增、克隆、序列测定和表达分析,发现了一个新型Pinb等位基因。基因长360bp,编码119个氨基酸残基,对应于麦类作物Puroindoline B(PinB)成熟蛋白的结构区域,具有麦类作物Pinb基因特有的WPTKWWK的色氨酸结构域基因序列和10个半胱氨酸所形成的5个二硫键结构。与软粒小麦cv.Capitole的Pinb—D1a相比较,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3.3%和92.4%。RT—PCR证实了Pinb基因在籽粒胚乳中的表达。研究结果表明,高大山羊草中包含着与小麦差异较大的籽粒硬度控制基因,为栽培小麦品质改良提供了丰富的遗传资源。  相似文献   

9.
<正>《麦类作物学报》是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作物学会、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教育部主管)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也是全国唯一的一份麦类作物专刊。本刊为"农业科学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精品期刊",现已被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技术文摘》数据库(CABI)、美国《化学文摘》数据库(C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数据库(CSA)、俄罗斯《文摘杂志》(AJ)数据库、日本《科学技术》数据库(JST)、波兰《哥白尼索引》数据库(IC)、《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等国内外多家权威性检索系统收录,影响因子排名已连续  相似文献   

10.
小孢子作为单个单倍体细胞,通过诱导培养能再生成纯合的二倍体植株,不仅为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形态发生学研究提供稳定的材料,也对小麦等作物的转基因研究提供新方向和新思路。本文主要介绍麦类作物小孢子培养的基本步骤及关键因素,简要介绍了以小孢子为材料进行小麦基因遗传转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赖草属植物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丰富的抗逆性,作为麦类作物的重要基因资源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介绍了赖草属植物的种类及分布,分析了赖草属植物的优良特性及潜在利用价值,探讨了赖草属植物的核型、染色体带型及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重点论述了赖草属植物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应用.阐明挖掘利用小麦近缘野生植物是未来小麦品种改良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以八倍体小滨麦、八倍体小黑麦、八倍体小偃麦、小麦-中间偃麦草双体异附加系为实验材料对影响麦类作物体细胞GISH技术实验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细胞分裂相多、染色体分散良好、无杂质影响的高质量的染色体制片是取得理想实验效果的基础;探针DNA浓度与封阻DNA浓度的比例及杂交后洗脱条件的控制是取得理想实验效果的关键。此外,还对麦类作物体细胞基因组原位杂交实验中出现的染色体丢失、外源染色体无杂交信号、杂交信号的强弱、杂交信号过多(杂交背景重)或过少、噪音信号及杂交污点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或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3.
以八倍体小滨麦、八倍体小黑麦、八倍体小偃麦、小麦一中间偃麦草双体异附加系为实验材料对影响麦类作物体细胞GISH技术实验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细胞分裂相多、染色体分散良好、无杂质影响的高质量的染色体制片是取得理想实验效果的基础;探针DNA浓度与封阻DNA浓度的比例及杂交后洗脱条件的控制是取得理想实验效果的关键。此外,还对麦类作物体细胞基因组原位杂交实验中出现的染色体丢失、外源染色体无杂交信号、杂交信号的强弱、杂交信号过多(杂交背景重)或过少、噪音信号及杂交污点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或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4.
植物与昆虫相互作用一直是昆虫进化和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了解这种互作关系有利于进一步探索植物-昆虫的协调进化以及有效地管理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害虫。本文简要地概述了麦类作物主要防御性次生化合物对蚜虫的防御作用,麦类作物体内防御酶与其抗蚜性关系,以及蚜虫对植物防御的反应等方面最新研究进展,并提出深入研究麦类作物与蚜虫互作生化机制的意义和前景。  相似文献   

15.
目前生产上使用的小麦品种资源日趋贫乏,为了丰富栽培品种的基因库,育种家采用杂交的方法,将麦类的近缘属、种中的抗性和优质基因导入栽培小麦品种。但是麦类花粉寿命很短,保存困难,在常温条件下,离开植株之后,存活不到1h。特别是麦类的一些近缘野生植物往往成熟晚,开花习性特殊,它们的花粉很难利用。如果采用超低温冷冻技术延长这类花粉寿命,对植物远缘杂交育种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黑麦是小麦近缘属中一个较好的基因供体,研究冷冻保存黑麦花粉的技术,对麦类遗传育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小麦蚜虫是我国重要的害虫类群,应用麦类作物品种抗虫性能有效减少化学杀虫剂的使用,减少天敌杀伤,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本文从经典的抗蚜三机制,物理抗性、化学抗性、诱导抗性,蚜虫地理种群(或生物型)与抗蚜性的关系,抗性遗传,抗蚜小麦品种和非寄主抗性的合理应用等方面综述了我国小麦抗蚜机理的研究成果,提出了研究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7.
《遗传》2012,(4):66
为了交流麦类作物赤霉病研究的最新进展,进一步提高麦类作物赤霉病的研究水平,定于2012年8月在南京召开第四届国际赤霉病研讨会,欢迎从事赤霉病研究的国内外学者专家踊跃参会。  相似文献   

18.
植物染色体显带是60年代末兴起的一项细胞学研究新技术。此技术由于方法较简单易行,并且又紧密联系农业生产实践,可以用于作物品种资源的研究。例如,分析作物核型;探讨作物的起源、进化;鉴定物种亲缘关系及其鉴定远缘杂交中染色体来源等问题,因而引起了国内外许多研究者的兴趣,在麦类作物的染色体显带方面的研究已很详细。通过麦类作  相似文献   

19.
麦类作物包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硬粒小麦(Triticum turgidum con v.durum Dest.e.m)、大麦(Hordeum vulgare L.)、黑麦(Secale cereal L.)、燕麦(Avena sativa L.)及小大麦(×Tritordeum Ascherson et Graebuer.).自从基因枪被发明以来,科学家们已经利用来自麦类作物的幼胚、 盾片、成熟种子胚、花粉粒、花药、幼穗、叶基组织、发芽种子幼苗的顶端分生组织及其愈伤组织或培养物作为外植体,通过基因枪、农杆菌介导、 PEG法、电激法、微注射法、硅化纤维素介导、幼穗注射法等技术先后将一些选择标记基因、报告基因和有用的目的基因如抗真菌、抗虫、 籽粒品质、抗干旱基因等转化到麦类作物中.转基因植物表现为抗性增强或籽粒的加工品质提高和营养成份增加.被转化的基因通常以单位点多拷贝的形式随机整合到受体细胞的基因组中,并以孟德尔规律遗传.整合位点一般分布在染色体的近端粒区域,整合的拷贝数大多为5~10个拷贝,最高可达到50个拷贝.在转化过程中,被转化的质粒上的片段包括选择标记基因、目标基因、甚至质粒的抗生素基因和其他无关序列,随机地连接并形成多个分子量大小不等,组成成分不同的分子簇,或首先由其中一个分子簇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这会导致在整合位点附近产生"热点",易于其他分子簇在此处整合,从而完成两期整合;或被转化的质粒上的选择标记基因、目标基因、质粒的抗生素基因和其他无关序列、植物基因组DNA等片段共同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分子簇,当植物细胞染色体复制时,在复制叉处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转基因可以在各种水平上表达,也会时常发生基因沉默,这会导致转基因植物DNA水平上表达但在蛋白质水平上不表达,后代偏向分离,沉默的转基因重新表达.转基因的位置效应、甲基化和启动子都会诱发转基因沉默.在麦类作物中,35S启动子易于导致转基因沉默,应尽量减少使用.转基因还导致被转化麦类作物在农艺性状和细胞学上的变异.目前,麦类作物遗传转化已经成为一种常规的技术,转基因麦类作物正开始进入商业应用阶段.相信多种转化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将会培育出高产、稳产、优质、低投入的各类品种和种质.  相似文献   

20.
小麦族遗传资源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禾木科小麦族中包含了三种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即:小麦、大麦和黑麦以及许多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牧草种类。小麦族植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生态多样,具有极其丰富的形态和遗传变异类型。作为巨大的基因资源库,小麦族植物在通过现代生物技术而导入外源有益基因的麦类作物育种程序中,具有重要和特殊的价值。然而对于小麦族植物的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和了解还远远不足。同时在全球环境的不断改变和遭到破坏的今天,一些小麦族的物种已处于濒危的状态而面临灭绝,因此对于小麦族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制定有效的措施进行保护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