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狭翅雏蝗Chorthippus dubius是我国北方草原的重要蝗种之一,在大发生年对牧草的威胁很大。它对牧草的损失至今尚无较准确的定量估算。本文通过测定不同发育阶段狭翅雏蝗的取食率、掉落毁损率,结合野外自然种群数据,对内蒙古草原三种植物群落中狭翅雏蝗造成的牧草损失进行了估测,并对三种草场蝗虫的经济阈值进行了计算。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狭翅雏蝗对羊草、冷蒿、大针茅的取食率相似;取食率与虫体体重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 2.狭翅雏蝗每个个体在一生中平均造成牧草损失487.55—784.4mg(干重),每日消耗与浪费的牧草为7.64—11.45mg。 3.狭翅雏蝗种群造成的牧草损失在冷蒿群落、羊草-大针茅-羊草群落、羊草-大针茅群落分别为1.52,1.65,0.76g/m,占地上初级生产量的2.96%、1.18%、0.42%,表现为越退化的草场,狭翅雏蝗对牧草的压力越大。其累积损失量的季节程式可以刚logisuc方程拟合。 4.狭翅雏蝗的经济阈值在羊草、羊草+大针茅+冰草、冷蒿草原分别为每平方米18.5、19.4、11.8头四龄为主个体。  相似文献   

2.
温、湿度对狭翅雏蝗Chorthippus dubius (Zub.)实验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研究了不同温、湿度条件对狭翅雏蝗Chorthippus dubius(Zub.)实验种群的影响;在室内,温度控制在16℃、18℃、21℃、23℃、25℃、28℃、30℃、33℃、35℃和37℃,土壤含水率控制在5.0%、10.0%、14.3%,研究温度和土壤含水率对狭翅雏蝗卵孵化率的影响;温度控制在18℃、21℃、25℃、28℃、30℃、33℃、35℃和37℃,相对湿度控制在100%、80%和60%,研究温度和相对湿度对狭翅雏蝗蝻存活率、成虫生殖力和种群增长率的影响。 研究表明:温度、土壤含水率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狭翅雏蝗卵的孵化率都有显著的影响;温度、相对湿度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狭翅雏蝗卵的孵化率都有显著的影响。这种影响可用下列回归方程表示: y=a+b_1(T′-T)(T-T_0)+b_2(H′-H)(H-H_0)+b_3(H′/T_0-H/T)(H/T-H_0/T′)+b_4·(H′T′-HT)(HT-H_0T_0) 其中H′、H_0和T′、T_0分别为昆虫可存活的湿度的上、下限和温度的上、下限;T、H为实际温、湿度;y为存活率(或孵化率);a、b_1、b_2、b_3和b_4均为常数。 温度对狭翅雏蝗的生殖力有显著的影响,相对湿度的作用不太显著。狭翅雏蝗种群世代净增长率R_0>1的温度范围,在80%相对湿度下为27.0℃—31.5℃,在60%相对湿度下为23.0℃—29.5℃。  相似文献   

3.
报道了围栏封育后羊草草原和大针茅草原蝗虫丰富度的变化,比较了蝗虫在羊 草草原和大针茅草原的发生特点.结果表明,以毛足棒角蝗为主导种的大针茅草原蝗虫生 物量是以小翅雏蝗为主导种的羊草草原蝗虫生物量的4~5倍;围栏封育后,羊草草原蝗 虫的生物量增加 24%,而大针茅蝗虫的生物量略有减少;围栏措施改变蝗虫的结构组成, 使毛足棒角蝗、鼓翅皱膝蝗、宽须蚁蝗、亚洲小车蝗等旱生和中旱生的地栖或兼栖偏地栖 种类的发生减少,条纹鸣蝗、小翅雏蝗、红腹牧草蝗等中生的植栖或兼栖偏植栖种类增加, 短星翅蝗及狭翅雏蝗的生物量在大针茅草原增加而在羊草草原减少.  相似文献   

4.
狭翅雏蝗的呼吸代谢及其种群的呼吸能量消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邱星辉  杨宗贵 《昆虫学报》1994,37(4):417-425
本文用红外CO2气体分析仪测定了狭翅雏蝗Chorthippus dubius(2ub.)的呼吸代谢,讨论了狭翅雏蝗的呼吸代谢与温度、光暗条件及体重的关系。根据测定结果外推到野外自然种群,估出内蒙古草原三种植物群落中狭翅雏蝗种群的呼吸能量消耗。  相似文献   

5.
狭翅雏蝗(Chorthippus dubiua)是我国北方草原的重要蝗种之一,在大发生年对牧草的威胁很大。它对牧草的损失至今尚无较准确的定量估算。本文通过测定不同发育阶段狭翅雏蝗的取食率、掉落毁损率,结合野外自然种群数据,对内蒙古草原三种植物群落中狭翅雏蝗造成的牧草损失进行了估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6.
草原生态系统狭翅雏蝗种群的能量动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为揭示蝗虫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作者从一关键种着手,采用室内能量参数(取食量、排泄量、呼吸量、生产量)的测定结合野外自然种群数据的方法,讨论了3个植物群落(代表不同的退化程度)中狭翅雏蝗的能量动态。结果表明:(1)狭翅雏蝗种群的生产量(P)为1.1—2kJ/m~2,通过种群的能流(A)为3.4—6.6kJ/m~2,(2)其同化效率(A/C)为48%—58%,生态效率(P/C)为14%—18%,生长效率(P/A)为30%—32%;(3)狭翅雏蝗总摄食量(C)为6.9—13.8kJ/m~2,占地上初级生产量的0.21%—1.03%;另有0.21%—1.93%的牧草因蝗虫取食而掉落;狭翅雏蝗对牧草的压力表现为在越退化的草场,其压力越大。  相似文献   

7.
为揭示蝗虫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作者在优势种蝗虫狭翅雏蝗(Chorthippusdubiua)能流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羊草草原蝗虫群落的能流动态。研究结果表明:蝗虫的次级生产力(P)为6074.32焦耳/米~2,其最大值在8月22日;呼吸量(R)为14429.06焦耳/米~2;通过蝗虫的能流(A)为20503.38焦耳/米~2,占地上第一性生产量的0.56%,其  相似文献   

8.
其实每次草原蝗灾暴发,造成严重危害,都不是一种蝗虫引起的,而是几种模样迥异,习性不同的蝗虫共同泛滥为害的结果。在内蒙古草原可引起蝗灾的蝗虫包括有毛足棒角蝗、褐色雏蝗、宽须蚁蝗、皱膝蝗、白边痂蝗、小翅雏蝗、宽翅曲背蝗、红腹牧草蝗、条纹鸣蝗、异爪蝗、狭翅雏蝗等等。本文中的所有图片都是中国科学院康乐研究员所拍摄,这是他在草原上十多年研究期间积累下来的,是研究草原蝗虫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本刊为首发。  相似文献   

9.
研究不同光周期(L8∶D16、L12∶D12及L16∶D8)对毛足棒角蝗Dasyhippus barbipes(F.-W.),亚洲小车蝗Oedaleus decorus asiaticus B.-Bidenko,小翅雏蝗Chorthippus fallax(Zub.)3种草原蝗虫高龄若虫的发育、存活、羽化、生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白天温度(28±1)℃,黑夜温度(23±1)℃的恒定温度下,不同光周期对毛足棒角蝗和亚洲小车蝗高龄若虫的发育、羽化、产卵影响不大,但是对其存活率有极显著的影响:毛足棒角蝗和亚洲小车蝗高龄若虫到成虫的发育速度在中光照下(L12∶D12)最快。而在短光照(L8∶D16)下更有利于小翅雏蝗若虫发育,其次是中光照;毛足棒角蝗的羽化在中光照条件下最适宜,而长光照时数(L16∶D8)更有利于亚洲小车蝗和小翅雏蝗的羽化;光周期对亚洲小车蝗产卵影响最为明显,毛足棒角蝗和亚洲小车蝗在中光照和长光照时数条件下有利于它们产卵,而小翅雏蝗在短光照和中光照时数下有利于产卵。  相似文献   

10.
蛛蝗属一新种(直翅目:蝗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蛛蝗属Aeropedellus Heb.是一典型古北区类群,在我国已知分布新疆、青海、宁夏等省。本文所记述的新种分布在内蒙锡盟锡林河流域海拔1,100米左右以冷蒿、隐子草、羊草等植被为主的轻度退化草场中。 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11.
传统上估算蝗虫在放牧草场为害损失的方法几乎都是用来测定对牧草秋季产量的影响,而实际上,在估算放牧草场蝗虫为害损失及经济阈值时,牧草的现存量而非秋季产量是更应考虑的因素.本文提出了一种适合测定蝗虫对牧草现存生物量影响的新方法,即野外挂笼饲养与蝗虫种群动态相结合的估算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了放牧草场蝗虫种群经济阈值模型;α_0 α_1M_1_α_2M_2_ α_3S_1 α_4S_2=C其中,M_1:狭翅雏蝗生物量;M_2:宽须蚁蝗生物量;S_1:狭翅雏蝗平均个体重量,S_2:宽须蚁蝗平均个体重量;α_0-α_4:常数.同时引入蝗虫种群数量和生物量两项参数来表达蝗虫种群的发生程度.  相似文献   

12.
于 1999年生长季对内蒙古锡林河流域主要类型草原土壤中 CH4和 CO2 浓度进行测定 ,结果表明 :CH4浓度沿土壤剖面逐渐降低 ,而且不同土壤深度之间差异显著 ,而 CO2 浓度呈现出沿土壤剖面增加的趋势。草甸草原、羊草 (L eymus chinesis)草原和大针茅 (Stipa grandis)草原土壤中 CH4的浓度差异显著 ,季节变化明显 ,但是三类草原土壤中 CO2 浓度变化不大。测定结果还表明 :一定时间尺度上 ,放牧对草原土壤中 CH4和 CO2 的浓度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于1999年生长季对内蒙古锡林河流域主要类型草原土壤中CH4和CO2浓度进行测定,结果表明:CH4浓度沿土壤剖面逐渐降低,而且不同土壤深度之间差异显著,而CO2浓度呈现出沿土壤剖面增加的趋势。草甸草原、羊草(Leymus chinesis )草原和大针茅(Stipa grandis)草原土壤中CH4的浓度差异显著,季节变化明显,但是三类草原土壤中CO2浓度变化不大。测定结果还表明:一定时间尺度上,放牧对草原土壤中CH4和CO2的浓度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锡林河流域植被退化的格局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草地退化是中国北方草原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该文以1984和2004年草原植被群落调查数据为主要依据, 以优势种、建群种和群落类型及其比例的变化作为主要指标, 并与20世纪80年代的植被类型图比较, 分析了内蒙古锡林河流域草地的退化趋势及其空间分布。根据流域内草地退化的实际情况, 将其分为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和极度退化5种退化类型。另外, 根据近20年前后草地植被变化的实际情况, 又划分了恢复和盐化两个类型。结果表明: 草地退化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布, 以锡林河为标志, 总体上从上游到下游退化程度逐渐加剧, 表现为浑善达克沙地进入锡林河的部分及沿河地区为重度退化, 锡林浩特市以北的区域, 尤其是流域的西北部, 已经达到了极度退化; 流域中部的白音锡勒牧场主要是中度退化; 轻度退化则均匀地分布于整个流域; 未退化类型多分布于锡林河的西部, 锡林河中下游地区由于农田退耕、草地围封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锡林浩特市以北沿锡林河植被的盐化程度较重。不同的植被类型退化程度也不同, 沙地灌丛植被轻度退化比例较高, 占植被的43%; 羊茅(Festuca ovina)草原和榆树(Ulmus pumila)疏林沙地中度退化草地的比重较高, 超过50%; 贝加尔针茅(Stipa baicalensis)草原和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杂类草草甸的重度退化面积达50%以上; 极度退化比例较大的有克氏针茅(S. krylovii)草原和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灌丛化草原。对于羊草(Leymus chinensis)草原, 以轻度和中度退化为主。导致不同区域和不同植被类型草地退化的原因也不尽相同, 从近20年的时间尺度来看, 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居民点布局, 以及道路等是草地退化的主要人为驱动因子。研究结果还显示, 仅以生物量的变化来划分草地退化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 该文以群落优势种和建群种来表征草地的退化类型更具有客观性和实际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锡林河流域草地灌木化表现为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种群的扩张。为了研究放牧与小叶锦鸡儿种群扩张的关系, 从小叶锦鸡儿的种子产量和萌发入手, 分析放牧对小叶锦鸡儿生殖的直接影响(即放牧的直接影响)以及不同放牧处理下昆虫种群对小叶锦鸡儿生殖造成的影响(即放牧的间接影响)。通过比较不同处理下小叶锦鸡儿果荚的数量、种子产量以及昆虫对种子的取食, 发现放牧产生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性质不同, 放牧的直接影响是不利于小叶锦鸡儿的繁殖,而其间接影响却对小叶锦鸡儿的繁殖有利, 且这两种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会互相抵消。根据所得的研究结果可知在停止放牧之后的一段时间内, 小叶锦鸡儿种群扩张的可能性会增加, 因此在草地生态系统管理中应该注意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用样带法研究了草原群落植物多样性和初级生产力沿海拔和水分梯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样带梯度上,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群落初级生产力与海拔高度、年降水量和土壤有机C及全N含量呈正相关,而与年平均气温和干燥度呈负相关。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降水量的减少,热量和干燥度的增加,以及土壤有机C和全N含量的降低,草原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初级生产力逐渐降低。典型相关分析的结果揭示出,土壤有机C含量和干燥度是对草原群落物种丰富度和初级生产力具有更大的影响。同时,草地的利用方式和强度对群落植物多样性和生产力也具有较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流域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是集成多主题流域信息,服务流域综合管理决策的工具。本文基于GIS技术,设计了锡林河流域水质评价、流域分析和灌溉需水估算模型,研制了锡林河流域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并在系统中集成了数据管理、查询、更新、处理、模型分析和输出等多种功能,在栅格水平上实现了模型参数的输入、传递、计算及显示与分析。其中,水质评价模型以遥感影像为基本信息源,实现水质评价指标实时监测与估算,应用影响因子与水质评价指标的回归系数,分析影响水质变化的关键影响因素;流域分析模型具备确定流向、估算流域累积流量并判定流域分区等功能;农业灌溉需水计算模型实现了在已有降雨条件下锡林河流域年灌溉需水量的估算。锡林河流域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为该流域现代化管理和综合治理提供了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8.
草原土壤-植被系统中硅、铝、铁和锰的循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小川  蔡蔚祺  徐琪 《生态学报》1990,10(2):109-115
  相似文献   

19.
徐进  夏武平 《生态学报》1985,5(2):99-113
我们利用青海东部河湟农业区2县不同生态环境中的6个公社1970—1980年的人口统计数字,对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 河湟农业区的3种生态环境:气候温暖,灌溉便利的川水区;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干旱的浅山区;雨量丰富、热量不足的脑山区。 在人口构成相差不大的基础上,试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法分别对6个公社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生态环境以及生活质量的优劣对人口出生情况影响很小,在相同社会环境下,不同生态区之间的人口出生状况无显著差异。人口死亡状况在3种生态区之间可能存在显著差异,这主要是受医疗条件、交通、文化和传统风俗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人口迁移则是生态环境较好的地方,迁入人口一般较多。 三个生态区的人口密度,川水区最高,浅山区最低,脑山区居中,这主要是出环境条件和生活资料的供应能力所决定的。 环境的负荷能力是有限的,人口压力常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控制人口已成为生态平衡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