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灭鼠后黄毛鼠种群回升动态及防治时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不同时期灭鼠试验结果表明,全年必须全面灭鼠两次。第一次灭鼠宜选在冬春季节的二月中旬,防治效果好,鼠量恢复时间四至五个月。第二次灭鼠应在八月份进行,同时在九月份水稻孕穗期对早熟田块进行局部补充灭鼠,以控制重鼠害田块的出现。鼠量恢复时间只有三个月。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高原鼢鼠(Myospalaxbaileyi)的种群密度与产草量的关系和17种灭鼠试验所耗费用出发,依据经济学规律,给出灭鼠后挽回经济损失的数学模型。结合灭鼠后残鼠种群恢复的数值关系,运用对策树分析,提出灭鼠最佳时机的筛选。本文旨在为鼢鼠的系统防治提供一个子模型。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灭鼠研究过去多侧重于化学防治,在灭鼠中化防的确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它费人力、费物力、费时间,尤其是化费很多的粮食和难于找到一种比较理想的高效低毒灭鼠药。我们从摸索灭鼠新途径出发,开展了微生物灭鼠  相似文献   

4.
化学灭鼠对长江流域农区鼠类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张美文  王勇  李波  郭聪  陈安国 《生态学报》2003,23(2):320-329
长江流域农业生态系统内,农田的主要害鼠为褐家鼠、黑线姬鼠、黄胸鼠、小家鼠、东方田鼠等,各地的鼠种组成有所不同,优势鼠种也因地而异。农房区的害鼠主要有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3种,优势鼠种各地亦有区别。但经化学灭鼠后的残留鼠种却有一共同的特点:灭鼠活动对褐家鼠种群的打击最大,灭后褐家鼠种群密度下降幅度最大;相对而言,小型鼠黑线姬鼠(农田区)与小家鼠(农舍区)及栖息在房屋上层的黄胸鼠,常成为灭鼠活动后的主要残留鼠种。化学灭鼠后鼠类群落结构比灭前都要发生较大的变化,这种差别中维持3a左右,但经过3-4a左右的恢复后,灭鼠区的鼠类群落组成与相似环境内自然演变区的已达基本一致。可见,化学灭鼠活动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害鼠群落结构造成重大的影响,从长期看,害鼠群落的演变有着自身的规律,灭鼠后一定时期,鼠类群落结构将恢复到环境所决定的水平,灭鼠区的长期演替结构仍与相似环境内未灭鼠区的一样。  相似文献   

5.
对不同防治对策下施用氯敌鼠作为杀鼠剂对农田小哺乳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杀鼠剂对群落组成有影响,灭鼠时机、灭鼠次数不同,群落的反应也不同。秋季灭鼠,小哺乳动物数量逐年下降,3年后楞达到较低密度群落多样性也逐处下跌,且回升极弱。春季灭鼠,数量可持续在低水平,群落多样性较其它处理高,对化学灭鼠破坏的生物多样性有较强的恢复力。灭鼠频次的增加对小哺乳动物总体数量降低有强化作用。可以认为,化  相似文献   

6.
在灭鼠工作中,目前毒饵法应用最为广泛,但多数药物易引起禽畜中毒;应用抗凝血灭鼠剂虽较安全,但又耗费粮油太多。用毒液灭鼠虽不用粮油,但将毒液放在平皿、杯子或水槽中(有的在杯中倒立一个贮存毒液的瓶子),则易被其他动物喝到,同时也易蒸发,因此限制了它的应用(Howard,W. E.,R. E. Marsh,1974)( Marsh,R. E.,W. E. Howard,1976)汪诚信等(1981),瓦什科夫B. U.(1956)。在综合灭鼠效果利弊的基础上,我们试用瓶液法灭鼠,取得了初步成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内蒙西部地区啮齿动物种类较多,分布亦广,如草原黄鼠(Citellus dauricus)即为北方常见鼠类,过去是鼠间鼠疫发生率较高者。其寄生蚤类作为鼠疫媒介已有记载,为了进一步了解蚤类的季节变化及黄鼠的出现季节作为灭鼠及控制或消灭媒介蚤种提供依据。我们在某牧区选点,每旬放鼠夹收回后登记鼠只,固定蚤类标本。按月记录采集的黄鼠只数及其寄生蚤的数目,视其季节变化,为蚤类传播鼠疫及其他动物源疾病的传播提供分类与生态的根据。  相似文献   

8.
自从全国各地广泛展开“除四害”运动以来,灭鼠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徐州市为了更好地深入开展灭鼠运动,去年(1959)11月,特邀捕鼠专家杨子才介绍捕鼠经验及训练灭鼠人员,同时在市内云龙、鼓楼两区进行重点灭鼠试验。约一周之内共捕获鼠类2千多只。 作者对这批鼠类进行初步分析与研究,以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9.
对不同防治对策下施用氯敌鼠作为杀鼠剂对农田小哺乳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杀鼠剂对群落组成有很大影响,灭鼠时机、灭鼠次数不同,群落的反应也不同.秋季灭鼠,小哺乳动物数量逐年下降,3 年后可达到较低密度.群落多样性也逐年下跌,且回升极弱.春季灭鼠,数量可持续在低水平,群落多样性较其它处理高,对化学灭鼠破坏的生物多样性有较强的恢复力.灭鼠频次的增加对小哺乳动物总体数量降低有强化作用.可以认为,化学灭鼠明显地降低了群落中小哺乳动物的密度,也降低了群落的多样性.促使小哺乳动物群落向着优势种突出、种类单调、群落稳定性差的方向演替.  相似文献   

10.
云南菜地内鼠类较多,鼠患经常发生,须进行灭鼠。然而地内种植蔬菜又需经常浇水,如用粘附法配制的毒饵因被水冲刷而失效。为摸索菜地内灭鼠方法,作者于1987年8-9月在大理市郊用大隆蜡块进行了现场灭鼠试验,现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不同放牧压力下草地微气象的变化与草地荒漠化的发生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过度放牧是我国半干旱地区荒漠化的主要成因之一。作者在内蒙古奈曼进行了草地放牧试验,目的在于探明荒漠化的发生机制。试验分为4个小区,即无牧区,轻牧区,中牧区和重牧区。每个小区的牧羊数分别为0,3,6和9。从1991至1994年,在试验区进行了微气象观测,并运用波文化热量平衡法和空气动力学梯度法分析了观测数据。  相似文献   

12.
北方草地畜牧业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与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璐  王静爱  张化 《生态学报》2008,28(4):1456-1465
鉴于畜牧业生态系统健康与人类、社会、经济、环境等具有密切的关系,从活力、组织结构和恢复力三方面,提出区域畜牧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及等级评价模型.其中,适宜载畜量、人均养畜量、畜群结构、草地退化沙化率、良种畜比重、舍饲、半舍饲比例是我国北方牧区草地畜牧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主要控制因子.选取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青海牧区、甘肃牧区、西藏牧区五个区域,对区域内畜牧业生态系统健康分别进行评价及诊断,评价结果为:健康状况处于"中"级的牧区是内蒙古(2.7730)、新疆(2.5641)以及青海牧区(2.4673);健康状况处于"低"级的牧区是甘肃(2.2335)和西藏牧区(1.8884).针对评价过程中暴露的活力、组织结构和恢复力问题,对5个牧区草地畜牧业生态系统健康进行了诊断,认为在中国北方牧区气候暖干化背景下,只有调整草地畜牧业发展战略,重视和确定草地资源在提供生态公共产品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要求出发,优化牧场整体生产结构,增草增畜,使草地资源得到恢复性演替,才能实现生态畜牧业的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主要消灭害鼠的化学药物,由于长期大面积的使用,鼠的耐药性相继出现,导致灭鼠效果显著下降。加之化学药物有毒,对人畜等不安全,在城市居民区及食品行业灭鼠,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为此,我们于1980年4月至1981年10月进行了101-粘鼠胶的研制与灭鼠效果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4.
杀鼠灵(Warfarin)是香豆素类抗凝血灭鼠剂,我们于1984年3—5月对2.5/万的杀鼠灵毒饵的灭鼠效果作了初步试验观察,结果如下。 (一)小现场灭鼠效果 为开展大面积灭鼠工作积累经验,在本所实验动物房(约200平方米)作灭鼠效果观察,投药前用食饵消耗法测定鼠密度,然后投放毒饵65堆,每堆20克,每天补充消耗的毒饵,连续投放8天,过10天后再用食饵消耗法测定鼠密度,结果灭鼠率达87.5%,投放毒饵第3天拣到死鼠1只,第4天9只,第5天6只,第6天5  相似文献   

15.
应用机械灭鼠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我国近年来曾有人将播种机改装成灭鼠机的方法进行灭鼠,但其毒饵消耗量很大,成本也较高。为此,吉林省地方病第一防治研究所等三个单位共同研究设计了9DS-30型毒饵撒播机,并在白城西北草原进行了试验鉴定。本机械构造简单。结构严密;各部件性能良好,工作效率较高,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C型肉毒梭菌毒素杀灭高原鼠兔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本文报道用C型肉毒梭菌毒素杀灭高原鼠兔的试验,冬季灭鼠效果达98%。作为一种新的杀鼠剂,具有毒性强、用量少、成本低、残效期短、无二次中毒、不污染环境、对人畜安全、使用方便等优点。是我国首次用生物毒素灭鼠成功的试验,打开了生物灭鼠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广东省农田灭鼠技术的推广与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广东省农田鼠害发生范围广,面积大,为害严重,已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灾害之一。通过开展对农田害鼠的调查研究和鼠情监测,掌握农田害鼠的发生动态和发展趋势,以及害鼠的活动、为害和取食特性等,为灭鼠提供科学依据。同时组织农田灭鼠技术宣传普及和培训工作,广泛开展统一灭鼠活动,大力推广抗凝血类杀鼠剂毒杀为主的综合治理农田鼠害技术,并改进了毒杀时机、毒饵配制和投毒方法等技术,提高了灭鼠的科学性和毒杀效果,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8.
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 pallidior Thomas)是农田主要害兽,且为主要自然疫源性疾病的传染源,数量多,分布广。1974年作者在四川省平原地区趁夏收插秧后,仅存少数旱地之际试行以敌鼠钠灭鼠。现作如下报道。 灭鼠区与对照区 选择与周围隔绝的969亩及2,900余亩耕作区分别为灭鼠区及对照区。该地区黑线姬鼠约占50%以上,平均捕获率为8%,高峰期可达15-25%。  相似文献   

19.
草原灭鼠     
我盟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广大贫下中农牧和干部,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干快上,集中力量,全面开展了群众性的草原灭鼠工作。自1974年秋到1976年春,灭鼠防治面积已达三百多万亩。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教导:“人们为着要在自然界里得到自由,就要用自然科学来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从自然里得到自由。”先后在鄂托克,杭锦旗,伊金霍洛和乌审四个旗进行了草原灭鼠试点工作,对害鼠的分布、密度、活动  相似文献   

20.
高寒草甸灭鼠后鼠兔和鼢鼠数量恢复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灭鼠后残鼠种群的恢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使防治工作更有效,1976—1980年,我们在青海省门源县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调查了高原鼠兔和中华鼢鼠的种群恢复过程,发现灭鼠后残鼠数量按逻辑斯蒂曲线增长。 残鼠数量恢复时间t与种群返回时间t_r呈正比。灭鼠后数量恢复时间可按下式估计: 每年杀灭种群一定比例,残鼠数量恢复的数学模型如下; 每年杀灭一定数量,残鼠数量恢复的模型如下: 高原鼠兔和中华鼢鼠的残鼠种群恢复速度不同。根据上述数学模型估计,高原鼠兔数量恢复较快,丽中华鼢鼠较慢,因此,其最适灭鼠率也不相同。若每年杀灭一次,对于高原鼠兔,杀灭率必须在80%以上,对于中华鼢鼠,必须在7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